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暴力美学”:暴力的美学升华
“暴力美学”在中国内地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的一个新词。《电影评介》1997年第6期上一篇题为《吴宇森谈暴力美学》的记者访谈文章要算是这个词首次公开见诸内地媒体了。该文是一名台湾地区记者采访吴宇森导演的“谈话摘要”,所以放在“港台之窗”栏目。这也说明“暴力美学”这个词是从港台传进来的,最早是作为某类电影的批评术语出现的。此后,这个词就逐渐开始在内地尤其是影视批评界流行起来。笔者曾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平台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至2011年,标题、关键词、摘要任意一项中含有“暴力美学”字眼的中文学术类文章共169篇,其中1997年1篇,1998、1999年两年空缺,2000年1篇,2001年1篇,2002年4篇,2003年3篇,2004年6篇,2005年6篇,2006年12篇,2007年22篇,2008年29篇,2009年25篇,2010年38篇,2011年21篇。数字显示2006年以来此类文章尤为密集。由此可见,暴力美学在最近几年有了相当的“热度”。不仅如此,对相关文章进行一个粗略的分析,就会发现人们对暴力美学的理解、认识、态度存在很大差异。有人主张从狭义上来理解,强调其“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有人主张从广义上来理解,强调其存在的普遍性;欣赏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莫衷一是。鉴于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暴力美学好好辨析一番,以求得一种较为辩证的立场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