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之二
2010年7月10日
2010年7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主持召开《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第2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庞元正教授、李景源研究员、李晓兵教授、孙伟平研究员、郝永平教授、冯鹏志教授、杨信礼教授、辛鸣教授、周业兵秘书以及博士生王磊。大家就编写《新大众哲学》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同志充分肯定了《大众哲学》和《通俗哲学》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认为艾思奇在30年代编写的《大众哲学》影响了一代青年,许多青年学生就是通过读这本书走上革命道路的。韩树英主编《通俗哲学》时,我国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对于思想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发挥了显著作用。这两本书为广大人民提供了精神武器,使人们思想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大众哲学》与《通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两个标志性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全新的问题。编写《新大众哲学》,对于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新大众哲学》要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要体现时代特点。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弄清现时代有哪些实质性的变化,现时代基本的特征是什么,现时代的精髓和精华是什么。要把握时代,解决时代提出的理论需求,引领人们正确思考。虽然本书采取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但是讲出来的道理要契合时代,满足时代需求并引领时代。第二,要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国内情况的变化。需要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的发展来解决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大的理论需求。新大众哲学要对中国社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新的理念。第三,要明确服务对象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服务的对象,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无产阶级。但现在无产阶级发生了变化,譬如,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当年不一样,那时候一无所有,革命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失去了锁链,现在已发生变化,不再是一无所有,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
编写《新大众哲学》,首先,要以问题为主,宏观和微观结合,微观方面比如如何看待个人的利益追求和心态变化,要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分析、阐释。宏观问题比如苏东剧变,要从历史观的高度、从历史规律与趋势的高度来加以分析解决。其次,理论一定要彻底。问题要讲透,道理要说清。考虑问题要从根本制度上而不是从具体技术上进行。比如要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要不要坚持按劳分配。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改革开放最后导致两极分化,那么就不能说改革开放是成功的。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原因是分配问题,分配问题的背后则是所有制的制度问题。社会主义分配的主要原则是什么,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如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最终就要走向崩溃。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现在的问题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是什么,现在和原来的差别是什么,这些重大问题需要明确,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存在混乱就要出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党向何处去、政权性质向何处去,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人生观的本质是对人的价值怎么看。公开宣传向钱看,搞拜金主义,是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我们这本书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上回答问题,体现一种方向、价值、信念趋势和规律,讲一些真话真道理。再次,要有哲学韵味。抓住了这一点,就和其他理论读物区别开来。读者要能读得懂、看得懂。要争取使每篇文章都是优秀作品。要强调初稿写作的重要性。初稿要认真写,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
《新大众哲学》与《大众哲学》和《通俗哲学》有所不同:一是所处时代不同。我们今天处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历史阶段,处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多元化时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重大变革中。二是面对的问题不同。《大众哲学》所面对的问题,在政治上,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在思想上,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三是理论需求不同。新的时代要求有新的理论。《新大众哲学》不同于一般理论读物,要站在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要关注大的、宏观方面的问题;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发展;要抓住事物、现象的本质。如贫富差距的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分配问题背后的所有制,而所有制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会议布置了最近一段时期的工作。一是每位同志归纳30个问题,供下次会议讨论。二是分头拜访老专家,征求意见建议。庞元正同志负责拜访韩树英教授、杨春贵教授;李景源、孙伟平同志负责拜访汝信研究员、赵凤岐研究员、陈先达教授;毛卫平同志负责拜访卢国英教授、王丹一先生;郝永平、冯鹏志同志负责拜访陈晏清教授、侯树栋教授、许志功教授;李晓兵同志负责拜访邢贲思教授、卢俊忠教授、沈冲教授;杨信礼、王磊同志负责拜访宋惠昌教授、张绪文教授;辛鸣同志负责拜访陶德麟教授、赵光武教授、赵家祥教授。每组至少提供一篇访谈稿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