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本书是针对北宋书序文的专门研究。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用以下内容固定研究的对象,继而总结该对象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并建构相关的研究方法。是为绪论。
一 研究对象
由于北宋文与南宋文之间既有源流之联系,更有嬗变之区别[1],序体的家族又非常庞大,其中的各种分体差别巨大,所以为了固定研究的对象、集中问题的阐述,便以宋代中的一段——北宋、序体中的一端——书序,进行专门研究。
本书锁定的特定时代,也即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建宋,到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赵构将政权南迁的这一百六十七年间。这一时期拥有高度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从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怀念且向往的美好时代。王国维先生于《宋代之金石学》中称美天水一朝的文化云:“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2]陈寅恪先生于《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3]缪钺先生亦云:“赵宋一代三百余年,为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代之契机。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均在蜕变之中,而尤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4]如今我们用“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5]这句话来概括北宋的时代文明。本书的研究对象就是发展在这一时代之中的一部分文学成果。
所谓“文体”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体派之体,指文学的格(风格)而言,如元和体、西昆体、李长吉体、李义山体……皆是也。一是体类之体,指文学的类别而言,如诗体、赋体、论体、序体……皆是也。”[6]而本书所进行的文体研究主要是指“体类之体”,具体来说就是书序之体。所谓书序,也就是依附或并列于典籍、文章等形式的之前或之后,旨在说明与该文本相关的任何内容,在自由中又讲究行文次第的文体。北宋时期文化政策宽松而昌明,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士们物质生活的丰裕,加之印刷技术的改进和书籍市场的发达,种种契机的综合作用,大大促进了北宋时代诗、文、词以及关于学术、宗教、社会生活等各种书籍的频繁编辑、刻印和销售,大量的书籍序跋也随之写作并流传下来。
近年新出版的《全宋文》[7]旨在将有宋一代的单篇散文、骈文以及诗词以外的韵文汇为一集,收录的文章有状、奏、表、议对、策论、说、记、书启、墓志铭、祭文、赋、传等文体近三十种,其中重要的一端即书序之文。笔者据之网罗搜集到的北宋书序作品约有一千一百九十一篇,涉及作者四百一十余位[8]。这些书序文从语言形式上看,可分为骈文与散文两大类;从表达方式上看,有纪事类、品评类、抒情类等;从功用上看,又有说明类、鉴赏类、考证类、论述类等诸种。如此,北宋书序以其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有可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规模和价值。
二 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研究开始向文化研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实证、还原等研究手法走俏,于是古籍之书序等原始文献资料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利用书序中保存的珍贵资料对文学史上众多的问题,例如作者考证、文论阐述、出版传播等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从而推进了中国文学的研究。当今学界关于书序研究的成绩在于:
一方面,人们对各类古籍的书序进行了较有规模的汇编与整理,例如:彭铎《群书序跋举要》[9],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10],金启华《唐宋词集序跋汇编》[11],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12],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13],张林川、周春健《中国学术史著作序跋辑录》[14],许明《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15],钱仲联《历代别集序跋综录》[16],张人凤《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17]等。
另一方面,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书序文加以研究,例如:关于序之文体研究,如王玥琳《序文研究》[18]、薛峰《序体研究》[19]等。关于某一类古籍的序文研究,如顾美和《词籍序跋刍议》[20]等。这其中,小说、戏曲的书序研究成绩颇为突出。小说方面主要有陈丹丹《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整理与研究》[21]、杨玉军《明清人小说序跋研究》[22]、范军《略论古代小说序跋中的出版史料》[23]等。戏曲方面,则有罗丽容《清人戏曲序跋研究》[24]、谢柏梁《序跋在戏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5]等相关著述。关于断代的序文研究,有郝永伟《元代江西文人诗集序文之整理与研究》[26]、廖梦云《唐人所撰诗集序跋研究》[27]等,但笔者目前尚未见到专门针对宋代的序文研究。
又有关于单个作家的序文研究,如郝灵华《鲁迅序跋研究》[28],陈兰《朱子序跋文考论》[29],魏丽苹《斫雕复朴、风流自得——论独孤及的序文创作》[30],李小成《陶渊明序文初探》[31],张影洁《试谈陶渊明序文作品的艺术高度》[32],邱美琼、胡建次《论黄庭坚的记、序、题跋及其对宋文文体的拓展》[33]等,但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将序文中的诸多分体笼统谈之,具体涉及书序的部分则很简略,例如潘友梅的《试论欧阳修序文的成就》[34]一文,探讨了欧阳修的各类序文三十篇,其中涉及的书序作品只有几篇,如《归田录序》、《廖氏文集序》、《诗补亡后序》、《江邻幾文集序》中的儒家思想,《苏氏文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释秘演诗集序》中的作家批评和文风评论。又有张忠智《秦观序跋文析论》一文,对秦观的序文、赠序、题跋共二十五篇进行论述,文中指出:“秦观曾志在天下,而却终归于翰墨之间,其文章虽纵谈时事,但其‘本色之作,仍在题跋记序之中’。”[35]应该说,真正专门针对北宋作家书序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目前尚未见到。
然而在一些研讨古代序体的专著中,会对宋代的书序有一定的涉及。例如石建初的《中国古代序跋史论》[36]、王先霈《古代小说序跋漫话》[37]等。各种古代散文文体的著作中也均有章节专论到书序这种文体。例如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38]、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39]、郭预衡《中国散文史》[40]等。又有在针对宋文的研究中也会对书序作品有所涉及。例如杨庆存在《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一文中,就宋代记体散文、书序、题跋、文赋诗话、随笔、日记和文艺散文等几种具有重要开拓性的体裁样式之特征作了阐述。在谈及书序时认为:“书序入宋始得长足发展。”[41]作者认为宋代书序的形象性、可读性、理论性较之前代明显加强。其一是表规主体和表现重心的转移——由“书”到“人”。其二是文学色彩的强化——抒情性与描写性骤增。其三是视野开阔,注重宏观审视和发展规律的探寻。其四是向议论化、理论化延伸。再有曾枣庄《宋文通论》第五编第二十四章主要论述宋代的书序和篇序,他将宋代书序的内容总结为“论文评文、论诗评诗、论词评词、序人评人”[42]四个方面,并对宋代序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一些举例的论述,惜其尚未系统深入。如此看来虽有学者导夫先路,但北宋的书序研究,应该说还远远未展开。
宋代刊刻的各种文化典籍几乎都有前序和后序,这些数量巨大的书序文字是一片开阔而丰富的土壤,蕴含着许多有待开发的文献、文学和文化宝藏。然而目前将宋代书序文章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基于这种研究现状与学术思考,本书将对现存北宋书序作品进行收集与整理、分析与考察,从而对北宋书序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三 思路与方法
本书将从以下方面来展开。
首先,扩大研究范围。目前宋代书序研究所涉及的作品不过十来篇,所涉及的作家不过五六人,而且在这样一个小范围内,针对少数名篇赏析性研究的文章较多,而将其作为一种文体进行独立研究,尤其是专题性、史述性、比较性的研究所占的分量则少之又少。
其次,改善研究方法。现阶段的研究方法缺点主要在于:一是往往先入为主,也即针对一个已经成立的普泛化观点,从书序文中找相关的资料给予印证,也就是说书序文献是在一个观点下面以举例子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说北宋书序作为北宋散文风格的证据,北宋书序作为北宋作家风格的例证等等。二是从书序文献中分析议论而得出某个结论。实际上这个结论从诗文、书信、诗话等其他文献中亦可以得出。比如从书序中看出北宋人对科举制度的批评,从书序中得出北宋作家的某些文论见解等。如此来使用书序文献就不具有唯一的意义。而这两点也正是上文所列举的诸多研究明清小说序跋、戏曲序跋以及唐代诗集序跋的论文中,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本书的写作将尽力避免流于这种倾向,力争紧紧围绕书序这一文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来进行发掘和深入。
在本书开篇,笔者将对书序这一文体的概念与范畴、发展与特征,进行详尽而细致的梳理与辨析,作为研究之前导,于是先有文体研究篇;然后切中题义,对北宋书序的整体面貌进行考述,指出北宋书序所具有的文体风格、文体功能的独特之处,于是有整体研究篇;有了整体研究,还需要从微观上对具体书序篇目和书序作者作细致的分析与评价,于是有个案研究篇;另外,书序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传播与批评功能,于是有功能研究篇;再者,事实上书序文又蕴含着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从书序入手一方面可以对北宋书籍的版本和源流作考察和梳理,又可以考证文人的生平事迹和交游状况,于是有史料价值篇。这样就构成了本书的大框架:
一曰文体研究篇:书序文体的辨说。
二曰整体研究篇:北宋书序的整体面貌。
三曰个案研究篇:北宋书序的个案研究。
四曰功能研究篇:北宋书序的传播与批评功能。
五曰史料价值篇:北宋书序的史料价值。
蒋寅在概括完大历诗风的总体特色后,曾经说道:“这是大历时期诗歌创作平面地展现的总体风貌,生活在大历时代的诗人,不用说都会体现出这些特征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将它们一一加以指出,我想是不太困难的,但这么做毫无意义,只能重复既有的结论。”[43]同样,笔者也不想用北宋书序的特色,来印证北宋散文的特色,不想用北宋书序作家的风格,来印证北宋书序的风格。所以在这样大的系统框架之下,为了避免陷入窠臼和重复性工作,本书的各节将采取专题形式,择取新问题、新发现给予有针对性论述。这种研究方法学界已有成功的例子,例如韩经太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云:“其实,也正是因为已经意识到已有大量论著问世这一事实,本人才试图不作重复劳动,如今看来,这种聚焦于典型性‘问题’的学术史理路,至少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尝试。”[44]
“文学创作的成功在于个性,文学批评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揭示个性因素,而差异正在于比较之中。”[45]抓住北宋书序的“这一个”之特性,与之前之后的书序进行比较;抓住北宋书序作家的“这一个”之特色,和同时代的作家进行比较,将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方法。于是关于宋代散文研究、宋代作家研究、宋代文化研究与宋代文艺理论的研究都是本书的参考对象。也就是说北宋书序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课题。所以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将运用文史研究中常用的文史互证、微观宏观相结合、现象分析与理论概括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且对文艺理论中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文体阐释学、副文本理论、心理分析、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等理论,都将有所参照和借鉴。
从研究意义上说北宋书序本身也是宋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宋代散文的研究,较之宋诗、宋词,一向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和地位。与其说宋文研究初步繁荣,毋宁说刚刚起步。“目前的研究视野肯定还不够开阔,百年来常谈的作家就那么十几位,而现在有文章传世的万余作家中,从各种意义上值得关注的远远不止于此。”[46]本书希望通过对北宋书序作品的研究,从而为宋文的研究添砖加瓦。如果能对宋代各个文体进行如此的专门研究,那么宋文就会更容易在宋诗、宋词的两大高峰之间,获得其本应拥有的本体空间和明朗的独立姿态,从而拥有敞开的未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书的开放性特征,再受笔者的学识所限,本书仅就自身所敏感的问题给予论述,其中的每一章节今后都有补充的余地。
[1]张海鸥:“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着眼于文章源流和文脉嬗变的比较研究,都有新意和深度。其实南宋文与北宋文之间更具有这种源流嬗变关系。”(《宋文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2]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7页。
[4]缪钺:《全宋文序言》,《文献》1988年第2期。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页。
[6]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7]曾枣庄:《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8]可详见书后附录之《北宋书序列表》。
[9]彭铎:《群书序跋举要》,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0]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金启华:《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13]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张林川、周春健:《中国学术史著作序跋辑录》,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15]许明:《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6]钱仲联:《历代别集序跋综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张人凤:《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王玥琳:《序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薛峰:《序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0]顾美和:《词籍序跋刍议》,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陈丹丹:《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整理与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杨玉军:《明清人小说序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3]范军:《略论古代小说序跋中的出版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4]罗丽容:《清人戏曲序跋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2年版。
[25]谢柏梁:《序跋在戏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戏曲艺术》2004年第4期。
[26]郝永伟:《元代江西文人诗集序文之整理与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7]廖梦云:《唐人所撰诗集序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8]郝灵华:《鲁迅序跋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9]陈兰:《朱子序跋文考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0]魏丽苹:《斫雕复朴、风流自得——论独孤及的序文创作》,《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1]李小成:《陶渊明序文初探》,《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32]张影洁:《试谈陶渊明序文作品的艺术高度》,《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3]邱美琼、胡建次:《论黄庭坚的记、序、题跋及其对宋文文体的拓展》,《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4]潘友梅:《试论欧阳修序文的成就》,《阜阳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35]张忠智:《秦观序跋文析论》,《远东学报》2007年第1期。
[36]石建初:《中国古代序跋史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王先霈:《古代小说序跋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8]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1]杨庆存:《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42]曾枣庄:《宋文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7页。
[43]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页。
[44]韩经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5页。
[45]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页。
[46]张海鸥:《宋文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