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梦江苏新篇章: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成果报告汇编(2013)(上、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促进江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研究

内容提要:针对当前我国和江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借鉴创新型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其核心原因是缺乏“创新友好环境”,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文中首先分析了“创新友好环境”的三个典型特征,即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良好的收益预期,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二是企业能有效获得其创新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三是企业采取技术创新战略,相比其他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次,从经济体制、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等多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的“创新友好环境”还没有形成的主要原因。再次,建议江苏把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作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核心任务,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加快营造“创新友好环境”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 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缺乏“创新友好环境”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一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和江苏经济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在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的强有力激发下,我国和江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目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为此,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据2009年全国R&D调查,我国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5%。根据OECD的数据,2002—2004年期间,瑞士、德国和奥地利开展R&D活动的企业超过50%,英国和法国超过33%,日本约有22%。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0.71%,主要发达国家为2.5%—4%。2012年全球规模500强中,我国有70多家企业入围,但全球研发企业500强中,我国企业只有10多家。显然,相比创新型国家,当前我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占比例还相当低,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广大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明显不高,能力明显不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

为什么在各级政府持续多年出台并落实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政策之后,我国和江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还不高?能力还不强?核心问题是还没有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即“创新友好环境”,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均表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有什么样的发展环境,绝大多数企业就有什么样的战略和行为选择。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为此,关键是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定和体制机制改革,营造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即“创新友好环境”。

(二)企业“创新友好环境”的典型特征

不同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创新友好环境”的建设任务明显不同。按照计划行为理论,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营造企业的“创新友好环境”,关键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有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二是支持企业能有效获得其技术创新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有良好的条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企业采取技术创新战略,能够相比投资房地产、进行资本运作、多元化发展等其他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即技术创新战略成为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战略。

1.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可能产生的效益;另一方面是受到的技术创新压力。企业技术创新收益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效益和损失,即企业的期望经济收益;二是技术创新使企业更好地满足用户等各方需求的程度;三是技术创新要响应社会需求。企业技术创新压力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即市场压力;二是法律和规章制度,即规范要求;三是企业的服务对象和直接利益相关者,即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显然,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越高,其创新动力越大,反之越小。类似地,企业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技术创新压力越大,其创新动力也越大,反之越小。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机会把握能力、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能力、与供应商合作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让用户参与创新过程的能力、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归纳起来,这些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即技术能力;另一类是技术研究研发和运用的组织能力,即技术组织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与其所处的发展环境紧密联系。如果企业能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能有效获得其技术创新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资源,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自然会高;反之,如果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各种资源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很难提升,积极性必然会大大下降。

3.技术创新战略成为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因素

企业成长和发展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路径和战略,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兼并或收购、外包、多元化发展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可以选择的重要战略之一。从战略实施必要性角度分类,可以将企业发展战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任何企业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重视和认真应对的战略;另一类是某些企业可能选择某些企业可能不选择,或对某个企业目前阶段不选择但在未来具备一定条件后才选择的战略,也即可选可不选的战略。一般而言,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就属于任何企业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重视和应对的战略,而技术创新、兼并或收购、外包、多元化等则属于既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的战略。

在企业各种可选可不选的战略中,技术创新相比兼并或收购、外包、多元化等战略,往往其实施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困难更多、见效更慢。这样,如果与选择兼并或收购、外包、多元化等战略相比,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的预期收益没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对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没有显著的作用,自然就会优先选择其他发展战略,而不会将技术创新战略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不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二 创新型国家的经验:营造“创新友好环境”

世界上的主要创新型国家,都把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作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举措,形成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欧洲的做法和经验

芬兰前首相阿霍(Esko Aho)于2006年提出研究报告,建议要建立创新型欧洲。他认为,建立创新型欧洲,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增加科技创新资源的供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是提升人才、资金和知识的流动性;三是重点,即运用需求拉动政策在欧洲建设“创新友好市场”,营造“创新友好环境”。

围绕营造“创新友好市场”,阿霍的研究报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一是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包括政府直接采购新技术和新产品,公共部门作为新产品的第一个购买者和使用者,公共采购中必须采购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等;二是积极利用规制、标准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如形成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节能要求,制定更加严格的安全和卫生技术标准等,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更新换代;三是鼓励私人积极消费本国的创新产品,如对新产品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支持用户更好地了解新产品并增加采购与消费等。

(二)OECD的做法和经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也非常重视通过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看法。首先,他们强调,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不仅要注意解决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市场失灵问题,还要高度重视解决系统失灵,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人才和知识的流动。

其次,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管理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低税负、低利率、更高的开放性、更低的投资限制和贸易壁垒等均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政府管制方式的改革,减少企业注册、运行管理和破产等的成本,提升企业税负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降低税收的复杂性和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再次,关于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OECD认为,财政资金支持的作用有限,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优于大企业,应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OECD还强调,税收优惠比财政支持效果更好。一是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作用更显著;二是税收优惠支持的研发项目由企业自身选择,相比政府财政支持选择的项目成功率更高;三是过多的财政支持会扭曲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让企业不是围绕市场而是政府的要求选择项目,不是为了从市场上获得回报而是获得财政资金。

三 营造“创新友好环境”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一)营造“创新友好环境”的主要障碍——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领域

当前我国和江苏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主要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存在的一系列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导致“创新友好环境”还没有形成。

据2012年5月20日《扬子晚报》报道,天地集团董事局主席、东方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工商联副会长杨休,20世纪90年代选择“下海”之后,其创业和发展相当成功,但是也有惨痛教训,其中最惨痛的是创办高科技企业,一共56家,做过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机电,到现在全跨了,倒闭的倒闭,卖的卖。房地产上赚的钱不少都赔在这上面。杨休介绍,当初这些企业上马的时候也是经过论证的,可为什么最终失败,他也在不断找原因。他还认为,高科技企业很难成长不是个别现象,早期的民营科技企业家,失败的比比皆是。

美国《福布斯》网站2012年2月2日发表文章,标题是“为何中国研发不出iPhone”。该文认为,中国缺少研发iPhone的极其重要的资源:发现并利用新市场机会的企业家精神。文章还指出,中国研发不出iPhone,并非因为中国没有创新能力或知识,而是管理机构和体制的原因。中国企业总体缺少研发先锋产品的信息、自由和激励措施。

上述材料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首先,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壮大非常困难,杨休创办的56家高科技企业均没有成功甚至失败,这让企业和企业家对技术创新很难有比较好的收益预期。其次,杨休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损失都是靠投资房地产业赚的钱弥补的,直接说明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相比选择投资房地产等不仅没有比较优势,还有很明显的劣势。显然,我国和江苏的“创新友好环境”还没有形成。出现这样的问题,按照美国《福布斯》网站上发布的观点,主要是管理机构和体制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创新友好环境”的形成。

(二)营造“创新友好环境”面临的典型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1.经济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企业获取利润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多元化经营、资本运作等很多种战略和路径实现。在各种可选择的战略和路径中,技术创新的风险更大、投入更多、产生良好回报的周期更长。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环境保障,技术创新不能成为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和路径,很难使广大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然而,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是,技术创新肯定不如投资房地产回报速度快,回报利润大;也往往不如进行资本运作回报速度快,回报利润大。同时,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拼资源消耗、以比较低的环境污染代价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和发展环境下,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相比通过选择多元化进入房地产业、相比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获取利润回报不仅没有比较优势,还有很大的劣势,绝大多数企业自然不愿意冒很大风险、花很大投入、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实际上,主要是经济体制而不是科技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导致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2.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科技人才不愿意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仅要让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有良好的效益预期,还必须支持企业形成必要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也很难有条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目前我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集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据2009年在南京19所高校的调查,高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比率极低,各种流动方式累加起来还不到专任教师的1%,而且即使实现流动,也非常不愿意放弃高校教师的身份。同时,高校的高层次优秀毕业生毕业时更愿意选择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合资企业工作,非常不愿意到一般企业工作。这些都说明企业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难度非常大。目前,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广大创新型企业面临的最严峻、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等导致创新人才到企业相比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和退休后的收入不高,地位不高,工作稳定性差,风险高,发展机会少,各种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正是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等导致创新人才不愿意到企业工作,而且企业自己培养的骨干技术人才还经常流失,严重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企业的税费负担比较重,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

技术创新投入在短期内很难为企业带来大量的直接回报,属于企业为未来和长远发展服务的战略性投入。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企业具有了比较好的利润积累,形成了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具备了比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后,才能大量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否则,如果企业的生存都面临比较大的困难,要让企业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为长远发展谋划,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府要尽可能减轻企业的税费等各种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利润积累,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及生存和发展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税费等各种负担比较重,利润积累比较少,直接影响企业对长远发展的谋划能力,直接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4.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不佳,直接影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科技人员积极创新创业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源头和基础。2009年对南京19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在宁高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19所高校中在岗教师创办企业的只有5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0.31%;从2006年到2008年,保留高校身份离岗创业或到企业任职的只有3人,占0.02%;调离高校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工作的有23人,占0.12%,所有累加还不到0.5%。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不佳。科技人员运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创新创业,必须把原型产品转化为能产业化的新产品,必须把产业化的新产品推向市场。在这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开发、管理咨询、科技中介、人才培训、风险投资和融资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如果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仅仅依靠科技人员自身的力量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成功的可能性低,风险大,成本高,难度大。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是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必要条件。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非常多,但是能提供优质的综合性服务的还极少,往往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工商注册登记、常规信息提供等方面的服务,服务体系不完整和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5.规范的市场环境及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还没有形成,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良好收益预期

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特点:一是第一个研发某种技术和产品的企业的成本高,风险大,后来者学习和模仿的成本小,风险低;二是目前绝大多数新技术和新产品比较容易被竞争者模仿。这样,如果没有公平、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冒很大风险、大量投入、通过艰苦努力开发出新产品的企业能在一定时间内独占新产品带来的收益,获得相应的回报,后来模仿者反而能以比较小的代价和冒很小的风险获得比较大的收益,形成后发优势,创新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可能产生的预期收益就会很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显然,形成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环境以及建立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公平、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环境及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还远没有形成,如地方保护、不公平竞争时有发生,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例屡见不鲜。同时,知识产权被侵犯和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后,维权难度大,代价高,即使知识产权纠纷胜诉,能获得的补偿也非常有限。有些知识产权纠纷胜诉后获得的补偿甚至不能弥补其维权所花费的直接成本,更不要说弥补创新所花费的大量投入。这样,企业对技术创新可能产生的收益预期比较低,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6.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手段单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多种科技创新资源和服务不能有效供给

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政府不仅要支持企业有效获得其需要的各种科技创新资源,而且要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还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帮助自主创新产品形成更大和更好的市场。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必须多种举措并举,各个方面缺一不可。

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综合采取各种举措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并特别重视政府采购的作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航天航空、计算机、半导体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政府采购是第一推动力。美国半导体和计算机工业发展早期,由国防部和国家宇航局出面采购,有效地降低了这些产品早期进入市场的风险。1960年集成电路产品刚刚问世,100%由联邦政府购买。实际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给钱不如给政策,给政策不如给市场。

然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往往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提高税收优惠水平。为此,各级政府中的多个政府部门都想方设法争取财政资金,设立若干科技计划,通过项目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如何帮助企业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提供更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考虑甚少。同时,在财政科技投入领域的选择上,政府的财政科技资金也主要投入能在近期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活动,对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的收集和管理、科技信息服务提供等基础性、能长期产生效益的工作,财政科技投入还很少,导致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多种科技创新资源和服务不能得到有效供给。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手段单一,企业迫切需要的环境和服务等不能有效获得,也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存在的一系列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导致“创新友好环境”还远没有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必须综合推进科技、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需要新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的配套。

四 把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作为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核心任务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建议江苏把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作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核心任务,基于先进的理念,采取多种举措切实加以推进。

(一)政府通过政策营造“创新友好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作用。但是,政府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科学有为,不能盲目作为。

第一,更加重视解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系统低效”。创新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不只是企业的事,不能只是企业孤立进行,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等多方的大力支持,需要各参与方之间相互联系和密切交流,实现技术、人才和信息的及时和有效转移和流动。这样,政府制定政策营造“创新友好环境”,要高度重视保障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重点针对系统运转中不够顺畅的部分,瞄准瓶颈性制约因素,采取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的政策制定,切忌别国做什么就照葫芦画瓢做什么,切忌什么显示度高和容易出政绩就积极做什么,切忌习惯做什么和做什么有效就继续做什么,切忌什么容易做就不断做什么。

第二,更加重视消解营造“创新友好环境”面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是具有高风险性,不仅面临技术风险,还面临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在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政府通过规划、计划、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等举措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必要的,但是这只能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从本质上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必须主要依靠市场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此,政府的政策制定,关键是要消除资金、高层次创新人才、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技术创新流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让各种要素能通过市场自觉自愿向企业集聚。

第三,更加重视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市场。显然,没有需求和市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越快,市场越大,企业发展必然会越快。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府给资金不如给政策,给政策不如给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不仅要高度关注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的供给和优化配置,还要高度重视通过政府采购、新产品消费补贴等为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创造市场。

第四,更加重视让技术创新战略成为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战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让企业采取技术创新战略能比资本运作、投资房地产、依靠廉价劳动力等具有更好的效益,否则广大企业很难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形成了“创新友好环境”,核心是要分析技术创新战略是否已经成为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战略。

第五,更加重视把握“创新友好环境”的本质特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评价和判断其“创新友好环境”是否形成,当然要看科技投入是否高,税收优惠力度是否大,但是这些都不是“创新友好环境”的本质特征。一般而言,如果“创新友好环境”已经形成,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体现为: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高,创造和积累的财富多;财富的创造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而非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消耗;形成了良好的鼓励创新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人才和资金等各种要素积极向创新领域集聚,最有价值的企业主要是创新型企业,最赚钱的人主要在从事高水平的创新活动。这是“创新友好环境”形成的本质特征。

(二)加快营造“创新友好环境”的对策建议

1.营造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国家和江苏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让创新型企业能以最低的成本在江苏获得各种优惠政策的最好支持;二是为创新型企业尽可能减轻各种税费负担;三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四是严格按照国家的各种节能减排、安全标准等法律法规要求规范企业的行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2.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在江苏选拔一批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优秀企业家,大力表彰,给予奖励,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二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江苏企业之间的科技人员互访、互聘、互用,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到企业兼职,也支持江苏企业有条件的研究人员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短期访问工作,支持企业加快培养自身的人才。三是通过制定有效的科技创新评价、分配、保障和奖励等政策,不断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高层次创新人才向江苏企业流动和集聚,鼓励他们在江苏创新创业。四是在江苏快速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在若干产业形成核心技术突破。

3.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的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二是更好地发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三是加快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服务体系,支持江苏企业为现有人才提供更多和更高水平的学习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1.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Esko Aho,Creating an Innovative Europe,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Finland,2006.

3.Box,S.,OECD Work on Innovation:A Stocktaking of Existing Work,2009.

4.仲伟俊、梅姝娥、黄超:《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技公共服务》,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5.仲伟俊、胡钰、梅姝娥:《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信息:

研究基地:江苏创新驱动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东南大学

首席专家:胡敏强、王秦、迟计、仲伟俊

课题负责人:梅姝娥、仲伟俊

主要参加人员:黄超、浦正宁、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