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江苏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以江苏城镇化加速发展为背景和约束条件,以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首先从城镇化加速发展对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两个方面探讨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其次,从“投入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种类型阐述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江苏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最后,提出稳定增加财政投入,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引导居民消费优质安全农产品,提升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加大对农业加工业提升力度,提高现代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活服务功能等五条对策建议。
一 城镇化加速发展对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江苏2011年人均GDP为62290元人民币,城镇化率达到63%,根据城市化进程的五级划分标准,江苏省的城镇化率已经到达了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后期阶段,城乡文明普及率、社会和谐度、文化融合度,都正在呈加速提高的趋势。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对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带来诸多影响,其中包括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城镇化加速发展对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正效应分析
1.生产性要素向农村流动和延伸
要素是指经济发展的各种必需因素,如资金、资源(原材料等)、土地、人才等,其中主要是资金。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些重要的生产性要素在源源不断地向农村流动,甚至延伸到农业、农村的各个方面。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从1991年到2011年21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数量都呈线性增长。“八五”期间,农村居民家庭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平均值为1475.64元;“九五”期间为3316.4元;“十五”期间为5717.8元;“十一五”期间为9413.44元,是“八五”期间数值的6.4倍(图1)。
图1 1991—2011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变化情况
2.财政资金支持农业
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并注重投入效果。“八五”期间,江苏财政支农投入平均值为16.22亿元;“九五”期间为36.98亿元;“十五”期间为70.13亿元;“十一五”期间为296.94亿元,是“八五”期间的18倍(图2)。从趋势来看,2005年之后呈直线加速上升趋势。2011年财政支农支出为618.13亿元,占总财政支出比重的约10%(表1)。财政支农的年增长率稳中有升,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比重相对稳定且略有上升。城乡统筹发展的结果,不仅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而且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充分发挥市场机能,农业运作的资本才能更加充分。
图2 1991—2011年江苏省财政支农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表1 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情况 单位:亿元、%
3.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的投入增加
江苏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1991—2011年间,无论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还是纯收入,都有大幅增加,且增长趋势一致。“八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507元;“九五”期间为3353元;“十五”期间为4410元;“十一五”期间为7371元,是“八五”期间的5倍(图3)。农民收入增加后,对农业的投入将有所增加,也更加有利于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
图3 1991—2011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情况(单位:元)
4.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带动消费总量的提升和消费层次的变革
199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八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0元;“九五”期间为6057元;“十五”期间为9523元;“十一五”期间为18528元,是“八五”期间的6.2倍(图4)。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升,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图4 1991—2011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变化情况(单位:元)
(二)城镇化加速发展对江苏农业现代化的负效应分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使得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导致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者素质低、劳动者年龄偏大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制约。“八五”期间,江苏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为1638万人;“九五”期间为1516万人;“十五”期间为1246万人;“十一五”期间为909万人。2011年江苏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仅为1991年的47.2%(图5)。2011年度,江苏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29%,劳动力素质偏低,加大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难度。
图5 1991—2011年江苏省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2.耕地资源减少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江苏的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且耕地质量持续下降。从1991年到2011年11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521千公顷,年均递减率约为1%(图6)。当前,高产农田仅占42%,中低产田达到58%。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种植用地面积减少必然对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要求单产提高,提高土地产出率,创新种植模式和技术,利用设施栽培技术,开拓空间立体栽培途径,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总产量和主要农产品的足量供应,确保粮食安全。
图6 1991—2011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千公顷)
3.生态环境影响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农业生态环境。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环境和空气污染问题。据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全省农业生态地质调查项目调查结果,全省属于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积为47.1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有43.0万公顷。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互相矛盾。
二 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江苏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继2011年首次突破50%以后,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61.9%,较全国比重高10.6%。其中苏南地区比例高达71.9%,又较全省平均高10%;苏中地区比例为57.5%;苏北地区为53.2%。从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看,目前江苏农业机械化率为7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为60%,高于全国52%近10个百分点,江苏的农业现代化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首要带来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资本的增长和积累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要影响可以主要从投入和需求两个角度来研究。
(一)“投入推动型”江苏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
城镇化加速发展带来资本投入的增加,这种增加包括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主动增加即是农业资本的增加,其中又包括财政投入的增加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增加;被动增加即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本文主要研究资本投入的主动增加。
1.财政投入推动型
(1)补贴类支农政策。
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确保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是促进了粮棉油生产能力提升。通过良种补贴实施,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配套集成技术推广度,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省粮棉油生产水平的提升。二是促进了良种良方配套技术推广。全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机插高产栽培、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水稻肥床旱育高产栽培和水稻塑盘旱育抛秧五大稻作技术应用面积分别达到1797万亩、1047万亩、1371万亩、1298万亩、290万亩。三是优化了粮棉油生产区域化布局。通过推介发布农业主导品种,有效引导了区域化布局的形成。全省水稻形成了杂交中籼稻、中熟中粳稻、迟熟中粳稻和单季晚粳稻等四大优势区。小麦形成了优质弱筋、中筋、强筋三大优势带。棉花形成沿海、淮北和里下河三大优势区。油菜形成苏南、苏中两个优势区。四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农户购买新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农民购买大型、新兴农机具,造就了一批农机大户,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进程。
(2)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类政策。
江苏省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农业产业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突出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高效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安排高效设施农业专项资金23.8亿元。重点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禽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目前,全省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超过42%,设施农业占比超过12%,畜禽规模养殖水平全国领先,园艺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高效设施农业呈现出设施规模快速扩大、产业特色逐步形成、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及产业效益显著提升等系列特点。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2011年,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2亿元,主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农副产品收购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担保公司为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奖励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了联农带农能力,发挥了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资金。江苏省财政安排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逐年加大,2011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的带动下,全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发展速度加快、运作机制逐步规范、农户覆盖面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
(3)扶持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类政策。
一是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实施,使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合理,减少了肥料的施用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而且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而作物的增产增效得到进一步显现;二是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户对培训项目表示满意;三是农业信息服务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明显提升,农业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四电合一”项目建设,明显提高了全省农业信息服务能力。通过建立“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加快了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平台建设步伐。江苏为农服务网的建成也为农业实用技术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精准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通过加快传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实时(远程)监测和智能管理,促进农产品生产可控化。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投入政策。
一是促进了农村户用沼气的稳步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2011年全省共有农村户用沼气池70万处。二是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效益,为全省的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全省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规模达到2771处。三是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提高了农户生活质量,为集中居住点的农户解决了生活用能问题,并保障了村庄环境的整洁。四是秸秆多种形式利用项目工程的实施,通过政策拉动、项目推动、示范带动,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连年提高。2011年底,全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2.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型
社会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农户、企业、农村集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农业投资主体也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兼具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社会民间资本向农业全方位的投资。江苏省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案例和取得的效果按照投资农业产业领域不同,有以下四种类型。
(1)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农业。
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投资规模农业。近十年来,一批有识之士通过购买、租赁、反租倒包等模式建立起颇具规模的农业企业。如南京奶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投资奶牛养殖业,建立起一批奶牛公寓,引进现代化设备,促进企业的发展;又如南京六合富硒米公司、江苏江都市超大集团的蔬菜产业等都是通过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农业而发展壮大的。
(2)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
随着农产品产量的不断提高、品种的不断丰富,社会资本往往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投资的主要模式,这也是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最为传统的模式。如南京雨润集团、桂花鸭集团、常州顶呱呱彩棉服饰有限公司、徐州睢宁宁华肉羊加工企业、徐州丰县果品加工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的例子数不胜数。社会资本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自身获得利润的同时,也解决了小农户无法进行农产品加工的问题,同时延长了种植、养殖业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对农业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3)社会资本投资休闲观光农业。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观念的更新,广大民众用于休闲消费的支出逐年提高。社会资本投资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又一主要模式,在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并呈现出逐渐壮大的发展趋势。如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园、南京溧水博士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都是通过企业对休闲农业的投资来谋求发展的。此外,还有许多休闲农场,如南京江宁区千盛农庄等。可以说,休闲观光农业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既具有农业特征又颇具文化气息的新兴的现代农业产业,兼科技、生态、人文于一体,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新兴产业,也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因此,休闲观光农业必然会成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一块“热土”。
(4)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园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一批社会资本转而投入能够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生态农业建设。比如南京六合程桥镇黄营生态农庄、高淳瑶池山庄、上海崇明岛生态湿地公园、江苏泗洪洪泽湖生态湿地等。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必然离不开生态农业建设。社会资本通过对农业生态园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有利于农业基础设备的完善,有利于农村村容、村貌的改观,也是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一个重要模式。
(二)“需求拉动型”江苏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目前江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4倍,人均消费性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2倍。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至少将扩大到2倍。从需求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这其中当然包括对农产品和其他农业产业的需求潜力,如对优质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的需求以及对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1.确保粮食安全的需求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从非农人口增加的角度和城市扩张的角度看,需求拉动型的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首先确保粮食安全。依靠科技进步,确保粮食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综合目前各权威机构和专家的预测结果认为,2020年全国人均粮食需求量为387.5公斤。近年来,江苏人均粮食消费比全国高10%左右,预计这将持续一段时期。据此预测江苏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426.2公斤。根据江苏省近几年的人口总数,采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模型分别进行预测,取这两个模型的预测值的平均值作为人口预测的结果,得到2020年江苏人口预计将达到7919.20万人。根据以上江苏省2020年人口数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的预测,计算2020年江苏粮食需求量为3375.2万吨。
2.促进高效农业的需求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中央要求和省情特点而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要扎实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从2006年开始,全省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高效农业规模化取得很大进展。2011年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61.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12.2%。与常规农业相比,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应体现功能的多样化、产品的高端化、生产的集约化、技术的高新化和标准化、经营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优势和特点,江苏应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集约化规模养殖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模式。
3.满足城镇居民休闲文化的需求
近年来,城镇居民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走出城市,体验乡村,既能满足城镇居民对休闲文化的需求,又能建立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吸引城市资金和工业资本来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将城市文明融入农村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无论从投入还是需求角度,江苏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城镇居民的增加,及其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和对现代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均会对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江苏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确保城乡一体化。
三 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农业现代化政策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加快“五大体系”和“十项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把江苏打造成为全国的优质粮油产业强省、高效设施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流通强省、农业科技创新强省,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稳定增加财政投入,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
江苏省各级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加快创新农业投入机制,采取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投入到农业生产发展中来,推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从江苏省财力增长情况看,已经具备了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具体而言,江苏省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尽快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增长要高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切实保证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新增财力要向农业倾斜,积极安排财政支农各项支出预算,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确保政府财政预算内财政农业支出有较高增长。
2.建立多元的投入长效机制
加快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和导向功能。为了提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吸引力,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银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与农业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相关的项目贷款,应根据农业投资项目风险大小和利润高低,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三是引导农民投入现代农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农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农民投入农业的重要意义,要通过直补的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四是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以及在税收、土地、信贷方面对农业投资给予优惠等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
3.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农项目管理机制
随着财政支农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加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财政支农项目管理机制——农业项目绩效管理。农业项目绩效管理机制应做到科学配置权力,优化决策流程,实行绩效管理。具体包括:构建依法、科学、透明的农业项目绩效计划与决策机制;构建全方位、规范化、科学的农业项目绩效实施与管理机制;构建客观、公正、可操作的农业项目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构建激励、约束并存的农业项目绩效反馈、改进与应用机制等措施。
(二)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
1.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导向作用
国家有关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应向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倾斜,在有关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此外,国家应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中逐步调整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资方式,改直接投资为通过对企业的扶持来发挥某种杠杆作用,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配套的辅助政策。这就要求国家按照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在企业得到获利空间的同时,现代农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传统农业的面貌才会得到真正的改观。
2.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
农业的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农业内部要素的提高,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对农业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资,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为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还要建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保障体系,保障农资价格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障农资的质量安全,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加强农业保险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与民间资本企业签订合同,为企业提供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行业的相关运作机制,从而有力地避免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进一步提升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有效性及对农业发展的相关促进作用。
3.充分发挥科技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支撑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对农业的支撑。民间资本在投资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和帮助,因此农业科技部门对农业投资的技术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在“农业”和“资本”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政府的政策导向、社会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引导都属于“中介”组织,而在此过程中,科技支撑更加是这个“中介”的中坚力量。政府应该鼓励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相关农业高校、农业学会等部门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协调产学研,凝聚农科教;鼓励民间资本企业和科技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科技人员加盟的研发机构,与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依托关系,通过科技的力量,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指导,不断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使之始终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在科技和企业之间真正建立起一条连接两者关系的纽带,为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升信心和提供保障。
(三)引导居民消费优质安全农产品,提升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江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购买大米数量由1990年的78.53公斤下降到2011年的44.08公斤,面粉由17.73公斤下降到5.37公斤,但对鲜蛋的消费却由1990年的7.54公斤上升到2011年的11.82公斤,对鲜酸奶的消费由1990年的3.72公斤上升到2011年的19.03公斤。由此可见,居民对传统粮食的需求量在下降,对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量在上升。此外,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量将逐年提高。
居民消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要求江苏的现代农业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和营销方式,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其认证和监管,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促进现代农业自身发展,也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加大对农业加工业提升力度,提高现代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与地区间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升级越来越快。此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和消费提升。据《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2011年江苏出口食品20.8亿美元,是2000年的4.7倍。因此,江苏应在不断挖掘特色农业产业,实施农业比较优势和差异性竞争战略,实行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加工产业的扶持和提升力度,通过对加工业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更丰富、更便捷的加工农产品,也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途径。
(五)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活服务功能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居民对现代农业多样性的需求不断提升,主要包括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需求和消费的提升。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形式。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管理人员,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居民了解和体验农业,传承农耕文化,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了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江苏应该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扶持和提升力度,建设一批有亮点、有内容、有品牌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推动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
参考文献:
1.赵弘:《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中国合作经济》2012年第12期。
2.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来发展现代农业》,《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3.刘振宇、魏旭红:《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基于结构视角的文献综述》,《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
4.扬州大学课题组:《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粮食安全研究》,载《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2008年。
5.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宁国)休闲农业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年第11期。
作者信息:
研究基地: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课题负责人:刘华周、亢志华
主要参加人员:朱雪华、秦建军、陈海霞、刘媛、程金花、戴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