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一块热带宝地。西双版纳是山区,山地面积占全自治州面积的90%,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它又处于热带地区,温度较高、雨量充沛、多雾湿润、静风少寒,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适宜橡胶等热带作物生长,具有很大的自然和经济潜力。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西双版纳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热带作物资源的利用还远未做到充分合理,生态失去平衡,自然资源也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当前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宝地,把它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巨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是发展我国热带山区经济所必须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 发展山区商品经济,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西双版纳山区的自然资源,首先要有一个发展山区经济的正确方针。我国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西双版纳山区经济,要扬长避短,发挥山区林业资源丰富的长处,特别要发挥它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林木的长处,实行以林为主,林牧农相结合。
西双版纳实行以林为主的方针有自然和经济上的依据。这一地区多年来生长着多种繁茂的热带林木,构成了独特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它不断被采伐,又不断再生,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橡胶、茶叶、紫胶、各种木本油料、香料、药材和热带水果等丰富的热带林产品;同时适应生态平衡的要求,西双版纳多年来,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也形成了山、坝地区的经济分工:平坝地区傣族以种植粮食为主,山区哈尼、基诺、布朗、佤、瑶等兄弟民族搞多种经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与坝区进行商品交换,取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形成了大体合理的生产和商品经济结构。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农业生产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的经济结构才是合理的。过去,西双版纳长期实行这一经济结构,山区为平坝地区提供大宗的茶叶、紫胶等林业产品,坝区约10万人口,耕种着45万亩稻田,粮食自给有余,俗称为“滇南粮仓”,与山区互通有无,粮食也不紧张。不过这种山坝之间的地区分工还是极为初步的。真正发挥西双版纳的生产优势,应该充分认识山坝地区各自的自然、经济特点,把它们的自然资源都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把西双版纳地区的商品经济大力发展起来。
然而,三十年来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西双版纳山区林业生产的优势不但没有得到发挥,反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粮食需要的加大,在山区也一律实行了“以粮为纲”,到处扩大种植粮食作物,要求粮食自给。这种做法所强调的不是发展商品经济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突出的不是林业热带作物的优势,而是生产粮食作物的劣势,在经济结构上完全改变了西双版纳历史上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所形成的“坝区以粮为主,山区以经济林木为主”,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体系。西双版纳是兄弟民族地区,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许多地方还是实行刀耕火种,单位面积产量很低。要求粮食自给,就必然迫使他们走原始扩大耕地面积的道路,从而形成大面积的毁林开荒。森林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据有关部门调查估算,其中毁林开荒要占三分之二,至今这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趋势还是有增无减。
森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内部或外部干扰下,都有一个适应机制,使干扰不致破坏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但是这种适应功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破坏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功能,甚至导致系统的崩溃。西双版纳地处热带,气候适宜,林木砍伐后有比较旺盛的自然更新能力。但是许多地方由于毁林开荒严重,已经超过了这种能力。其结果是,一方面,山区的林特产品大大减少了。例如景洪县“文化大革命”之前,是原思茅地区盛产紫胶的三个重点县之一,年产量为15万—20万斤,与全国产紫胶居第一位的墨江县产量相近。这些年来,由于单一抓粮食,毁林种粮,紫胶产量显著下降,年产已不到10万斤。另一方面,大量的毁林开荒也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水、土、气候等条件,使粮食生产也不能得到迅速发展。
粮食不足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在西双版纳这块热带经济作物宝地,是继续片面地执行“以粮为纲”,实行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结构,继续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平衡,还是发扬西双版纳的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经济林木,保持生态平衡。这两种做法的优劣,从道理上讲是十分明显的,后者是我们应走的正确道路。但是实际上,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至今,对于发展西双版纳山区经济,很多同志还是主张要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条件下,发展林牧业多种经营。但是实践已经证明,由于片面执行“以粮为纲”,要求山区粮食自给,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森林资源,不能发挥西双版纳的经济优势。马克思说:土地被分割的过程越发展,小块土地连同它那极可怜的农具就越成为零碎经营的农民的唯一资本,向土地投资的可能就越少,贫农就越感到缺乏利用农学成就所必需的土地、金钱和学识,土地的耕作就越退步。小农生产力低下,只能利用自然,不能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受这种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对于刀耕火种、毁天然林、开小片荒的掠夺式经营就会不自觉地感到司空见惯,而不能站在现代化大农业的立场上看到它是十分荒谬的。小农经济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对于“以粮为纲”,要求山区粮食自给,也就安之若素。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同时也是商品经济。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大生产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西双版纳山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要发挥西双版纳的经济优势,就要自觉地克服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把山区热带经济林木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开展山区与坝区,以及西双版纳与外地区的商品交换,在专业化、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西双版纳农业经济搞活。
粮食问题是西双版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必须给予切实的重视。但是解决的办法不应是否定商品经济去发展自然经济,不应是破坏生态平衡,放弃山区热带经济林木的优势而去发展粮食生产的劣势。要树立生态平衡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指导思想。西双版纳的粮食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首先,它有生产方面的潜力。目前许多地方还是刀耕火种,生产水平很低。据有关单位调查,刀耕火种,毁林种粮,当年亩产270斤,第二年130斤,第三年100斤或多一点,第四年仅为10斤,一般种三年就要丢荒,形成了“游耕”的做法,这是造成森林和生态平衡大量破坏的根源。改变这一做法,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要把山区的耕地固定下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西双版纳气温适宜,增产潜力很大。农田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只要大力推广各种增产技术措施,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就能够给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使粮食单产成倍、成几倍地提高。
其次,它也有消费方面的潜力。目前西双版纳地区按人平均口粮达到700斤,本不算低。但兄弟民族不种菜,不做豆腐,常年不吃油,又要做酒,粮食的消费量很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带来了食物构成的单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构成也要发生变化,这将会减缓对粮食的需要。
同时,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经济。为了调整西双版纳的生态平衡,发展它的热带作物生产优势,作为过渡,也完全有必要和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兼顾,解决西双版纳的粮食问题。最近国务院已经决定,为了发挥海南岛的热带作物优势,从明年起,由中央和广东省每年调进4.5亿斤粮食,一定五年不变,使海南岛能够腾出手来,大力发展橡胶、椰子、咖啡、可可、胡椒、南药、香料等经济价值高的热带作物和珍贵林木,这一做法也应该同样适用于西双版纳地区。
二 把握开发利用的适合度,有计划按比例地种植橡胶
充分利用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不但有开发利用的方向问题,也有一个开发利用的程度问题。
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热带自然资源,首先应该发展橡胶生产。但是一段时期以来,理论界和实际生产部门对发展橡胶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却存在着尖锐的争论:是多种植一些橡胶为国家提供四个现代化建设急缺的物资,还是多保护一些我国稀有的热带森林资源。
本来保护和利用是不矛盾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但利用也要加强保护,只有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也才能够做到长远地更好地利用。在实际上,两者又是有矛盾的。如果结合不好,优势就会变成劣势。确定两者的合理结合,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开发利用的适宜度问题。根据西双版纳地区长期种植橡胶的实践看,决定这个适宜度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维持热带森林的生态平衡。
农业生产就其自然本质来看,是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统一。森林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行能量的转化,保证自身的生长发育;同时它的产品和枝叶残骸又直接、间接地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变成养分归还于土壤之中,再为森林吸收。森林与环境(包括水、土、气、热等)之间经常进行着这种物质变换,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关系。维持生态平衡,林木就生长繁茂;破坏了生态平衡,林木的生长就受到阻碍,甚至不能生存。
但是农业生产同时也是经济的再生产。人类要发展各种生产,来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人们必须适应自然,但是也可以改造自然。他们可以破坏旧的生产条件,从而破坏一个旧的生态平衡;同时也可以创造新的生产条件,从而带来一个新的生态平衡。事实证明,开垦植胶,以橡胶林的生长为中心的生态平衡系统是存在的。我国多年以来在西双版纳开垦植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已经植胶50万亩,为我国的经济和国防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天然橡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许多橡胶林开垦合理,布局适宜,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橡胶生产和再生产也呈现出蓬勃繁荣的景象。
然而单一生态系统是不能够无限扩展的。在群落结构中,一定数目的个体与环境形成一定的稳定关系。个体超限度的增长将会影响这一关系的稳定,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崩溃。
在大自然的相互联系中,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存在都要依存于一定的条件。橡胶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而西双版纳大量的热带雨林、丰富的水分、热量的存在是橡胶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西双版纳的橡胶园,有一部分是用开垦热带森林换来的。在这些地方,橡胶的垦殖过程同时也就是原有热带森林的破坏过程。橡胶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的紧缺物资,在西双版纳进行垦殖是必要的。但是垦殖需要慎重,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以不破坏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为前提,否则就要破坏橡胶生长自身所需的环境条件,而使发展橡胶事业成为不可能。过去在西双版纳垦殖橡胶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对森林系统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缺点错误,例如垦得多、植得少;对云南山区的“立体气候”特点认识不足,部位高低选得不当,高垦了不能种胶;或片面追求高产品种,品系搭配不合理,遭受低温寒害,植株冻死,林地荒废等。这些对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也起了某些破坏作用。
当前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严重破坏,首先是由于大量的毁林开荒。制止这种破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但就橡胶垦殖方面来看,开垦的土地已达100多万亩,其中相当部分还没有利用或者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实际上在热带森林资源的破坏上也起了一定程度的加剧作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形成久远,一旦遭到破坏就失之而不能复得。它又地处热带雨林的北缘,湿热系数的比值已在将近临界点上,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这就更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多年来这一地区的热带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目前这一地区已经明显地呈现出气温增高、雨量下降、雾日减少的发展趋势,有湿热带变成干热带的危险。如果真的出现这种结局,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就要被破坏,西双版纳就不能再种植橡胶,这块宝地的价值就将大大降低。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优势,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必须发展橡胶生产。同样,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从目前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平衡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出发,我们又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的方针。毁林开荒必须坚决制止;同时橡胶的开垦种植当前也不能过多过急。当务之急是要把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濒临毁灭危险的热带雨林资源保存下来,并使之恢复提高。先把已经开垦尚未充分利用的宜胶地经营好,争取提高橡胶的单位面积产量;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橡胶的开垦种植。这样做才能长期保持热带经济作物的生态平衡,长期地更大地发挥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优势。
与此相联系的是,西双版纳在开垦发展橡胶生产上,长期存在着是国营独家种植,还是在国营为主的情况下,也允许人民公社参加部分经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同样影响生态平衡和开发利用的经济效果。
国营农业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农业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它们又各有不同特点:第一,国营农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拥有先进的植胶技术和加工设备,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和比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进行比较现代化的大规模种植。人民公社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只能搞小片经营。第二,国营农场在资金和设备上有优势,而人民公社则拥有较多的土地山林资源和劳动力。过去强调国营农场独家种植,主要采用移民建场,大片开垦的做法,小片宜胶荒地不能充分利用,也大大增加了国家供应商品粮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热带森林的破坏强度,不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实行统一规划,有领导地把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力量联合起来,使它们在生产力各要素的结合上,和在开发规模的大小分工上,各取所长,各避其短;在协调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把国营和集体经济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样将有利于少毁林多产胶,保持生态平衡,从而也有利于橡胶生产的更大发展。
三 全面长远利用,保护热带林业资源
西双版纳30年来的生产建设实践证明,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还必须正确处理全面利用资源和单项片面利用之间的关系问题。
30年来,西双版纳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热带森林资源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森林面积已经减少了800万亩,砍伐的速度超过了森林的再生能力,荒山草地和灌木丛林的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69.4%下降到目前的30%,而且破坏的速度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西双版纳森林的迅速破坏带来了生态平衡上的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它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许多地方已经是山上无树,流水不清,土壤有机质也大大减少。据有关单位观察,热带雨林下土壤的有机质达到3%— 6%,而破坏后的灌丛草地只有2%—3%。同时“山上砍光”必然带来“山下遭殃”。由于水土流失,造成了水库淤积。勐海县的曼满水库,原设计蓄水能力为1700万立方米,实际只蓄积了约900万立方米;原设计100年淤积不超过闸门,实际上只有 5年就已超过;多雨季节,形成山洪,给山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其次,它也造成了水源枯涸。不少地方灌溉缺水,有的早稻枯死,有的已经成了等雨灌溉的“雷响田”;一些水电站也因为水源不足,不能发电,造成工厂停工。据有关部门估测,7亩火烧山的地下水分含量不如1亩森林地。保不住林就保不住水,就不能保证灌溉和水力发电。最后,它也带来了气候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双版纳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当时基本没有水利工程, 45万亩水稻田靠森林“绿色水库”涵养水源,在相当程度上靠下雨弥补了栽秧的水分不足。森林大量破坏后,雨量已经减少,旱季加长,干旱风暴和病虫等自然灾害加重。目前,西双版纳森林破坏的趋势并未停止。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全国人民都关注我国南疆这块宝地,“拯救西双版纳”已经成了全国上下的共同呼声。
从当前西双版纳森林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再逐步开发利用。加强保护的意义不但在于保存各种林业产品本身,也在于保存我国种植天然橡胶的条件;不但在于为农业和其他生产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也在于保存物种和热带雨林的自然景观。西双版纳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影响,地处几个植物区系的交会地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物种,是世界罕有的一个生物遗传基因库,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原来栖息着许多稀有动物,如亚洲象、印度野牛、绿孔雀、长臂猿、犀鸟、金鸠等,随着热带森林的破坏,这些动物已急剧减少,有的被赶出了国境,有的甚至已经濒临绝灭。这些都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失之就不能再得。当前世界各国也都提出了保护热带森林的要求。
加强保护西双版纳森林资源,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认真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树立全面利用和长远利用的观点,把利用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由于生物与各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调平衡关系,它们相互依存,构成自然生态平衡。不合理的、单项因素的片面利用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开发利用要有全面观点。同时,生态平衡又是不间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维持这一循环的正常运转,自然和经济的再生产才能继续,因此开发利用也必须有长远的观点。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和乱砍滥伐,造成了大量的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不考虑目前的具体条件,过度垦殖会影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再循环过程,都会造成资源的破坏。
第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西双版纳能源缺乏,生产生活的燃料主要依靠木柴,也造成了大量毁林。我们要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而不是在实验室中保护生态平衡。因此必须在能够解决现实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保护生态平衡,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在解决能源问题上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他们在村旁隙地大量种植了产量高、火力旺的铁刀木作烧柴,从而保护了热带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不被破坏。他们的做法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第三,经济政策要考虑生态平衡的要求。云南兄弟民族边疆地区放宽农村经济政策,扩大自留地、实行包产到户,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不加强管理的情况下,有的农户一家就毁林开荒达四五十亩。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建立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放宽经济政策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要求是一致的。它们从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个方面的关系出发,目的都是为了更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贯彻执行经济政策也要考虑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需要。放任自流不利于保护生态平衡,也不利于政策的正确落实,最终将不利于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
西双版纳具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但这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为我们进行开发利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要求我们从多方面做好工作,要采取坚决的措施,搞好生态平衡。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把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优势真正变为生产优势,把自然资源的可能效果变为经济上的现实效果,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是我国开始组织发表推动生态经济学建立发展第一批文章中的第一篇。这一工作系作者负责,在《经济研究》刊物上进行,每月一篇,连续一年。原载《经济研究》198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