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从民族和人口的数量来看,居各洲首位,从国家数量来看,占第二位。黑格尔认为,亚洲是历史的起点,欧洲是历史的终点。事实确是如此。中国和印度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同时又是亚洲历史的起点。世界四大文化圈,古代亚洲曾存在三个,若以语言来划分,这三个文化圈分别是以汉文为中心的东亚及东北亚文化圈、以梵文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和以阿拉伯文为中心的西亚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像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了整个世界,给世界文化以重大影响。亚洲也是所谓“东方世界”的广大地区,从历史上看,“东方”文化发达于“西方”文化,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李毅夫先生认为,东方文化至少要比西方文化早诞生两三千年,何况早期的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是到了后来,西方在科学技术上超过了东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亚洲民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亚洲是一块辽阔的大地,在这块大地上生活着一千多个民族,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民族,无论在人口数量、种族特征、语言系属和宗教信仰上,还是在社会发展、经济活动、文化传统以及生活习惯上,都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归纳起来,亚洲民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数量大,人口多。亚洲民族的数量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人口近40亿,这是其他洲无法比拟的。所有各民族,人数数量不等,既有上亿人口的大民族,如汉人、印度斯坦人、孟加拉人、日本人等,也有不足千人的小部落,如安达曼人等。亚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其共同点:一般人口众多的民族分布在江河流域、平原地区和沿海一带。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经济文化也比较发达;而绝大多数人口较少的民族一般分布在森林、高原、山区、孤岛或沙漠一带,那里大多交通不便,经济文化也比较落后。
亚洲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国内民族成分比较复杂,而且民族的数量也相当大,多则上百个、数百个,像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有些国家有几十个民族,如中国、越南、伊朗、菲律宾、阿富汗等国;只有少数国家的民族成分较为单纯,如日本、朝鲜等国。
第二,种族复杂。亚洲的种族比其他洲复杂。西方民族几乎是单一的高加索人种,而亚洲民族则不然,至少属于四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达罗毗荼人种。
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半部,即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主要是中国、蒙古、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北部等地。
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西半部,即南亚北部、西亚等地,如印度、伊朗、各阿拉伯国家等。
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一些地区,如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菲律宾等地。
达罗毗荼人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北部。根据已有文物考证,可以了解到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况。正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莫亨殊达罗与哈拉巴文化,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指的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他们对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人后来和其他人一样,也有分化,形成不少分支,还有许多混血人种。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兰人等便属达罗毗荼人。
第三,语言系属复杂。欧洲各族的语言几乎都属印欧语系。而亚洲则不同,各民族语言分属九大语系,即汉藏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高加索语系、南岛语系、闪含语系、阿尔泰语系、巴布亚语系。其中以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为主,讲这两大语系各种语言的人最多,占这一地区人口总数的69%。
属于汉藏语系的主要民族有汉、回、藏、缅、白、羌、彝、壮、傣、侗、水、黎、老挝、苗、瑶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
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主要有印度语族和伊朗语族,讲印度语的主要有印度斯坦人、旁遮普人、信德人、孟加拉人、古吉拉特人、阿萨姆人、尼泊尔人、僧伽罗人等;讲伊朗语的民族有波斯人、阿富汗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塔吉克人、哈扎拉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巴林、北也门、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家。
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民族主要有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泰卢固人、坎纳达人等。绝大多数分布在南印度广大地区,小部分分布在斯里兰卡的北部。
属于南亚语系的民族主要有蒙达人、桑塔尔人、霍人、越人、孟人、高棉人、佤人、崩龙人等,他们分别分布于印度中部山区、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等地。
属于高加索语系的民族主要有格鲁吉亚人、拉兹人、切尔克斯人、阿巴津人等,主要分布在西亚各国。
属于南岛语系的民族主要指马来人、爪哇人、马都拉人、巽他人、伊洛科人、他加禄人、比科尔人等,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各岛国。
属于闪含语系的民族主要有阿拉伯人、犹太人、亚述人、里夫人、卡比尔人等,他们大多分布在西亚、北非等各国。
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民族主要有满人、赫哲人、达翰尔人、东乡人、保安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土耳其人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等国。
属于巴布亚语系的民族被统称为巴布亚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东部诸岛。
第四,宗教信仰复杂。欧洲各民族主要信仰基督教。亚洲则不然,除信基督教外,还有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犹太教、道教和神道教等。这些宗教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印度有82%的人信仰印度教,尼泊尔的多数居民也是印度教徒。另外,在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居民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总人数多达5.2亿。
伊斯兰教在亚洲主要流行于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也门、阿曼、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
佛教主要流行于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东北亚的日本、朝鲜。
道教主要流行于中国,也曾传入朝鲜、日本和南洋一带。
锡克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有1700万(2010年)锡克教徒。
耆那教主要流行于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等地。另外,在斯里兰卡、阿富汗、阿拉伯、波斯等国也有不少信徒。
亚洲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很不平衡,从氏族部落、原始公社到社会主义,各种社会形态都有。因此,亚洲是了解社会发展史的好地方。从原始的弓箭石斧到现代化的电脑导弹,各种技术同时并存,显示出人类智慧演进的不同阶段。亚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形复杂,既有高山与丘陵,又有平原与沙漠,河流纵横,森林、草原、湖泊星罗棋布,气候多样,为亚洲各族人民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各种条件,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根据其社会形态和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及其生产力水平,亚洲民族可分为6种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即采集和渔猎型、游牧型、刀耕火种农业型、固定耕作农业型、畜耕灌溉农业型和现代农业型。
第一,采集和渔猎型。这是最原始的一种经济文化类型。人们靠采集、捕鱼和打猎作为谋生手段,至今仍靠天然资源维持生活。他们分成若干群体,住在山林或海滨河畔。居住在山林者,除采集野果、野菜、块茎和鸟蛋外,还猎获野猪、猴类以及其他一些小动物。住在海滨或河流湖畔者,主要靠捕捉鱼、虾、龟、蟹等为生。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大都简单,一般使用棍棒、标枪和弓箭等,捕鱼一般用渔网、鱼笼等。这类人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等地,例如印度的安得拉邦的雅纳迪人、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北方邦的拉吉人、比哈尔邦的罗尔人、奥里萨邦的邦德人、斯里兰卡的维达人、菲律宾的阿埃塔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库布人等。
第二,游牧型。从事这种类型的主要是一些部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人越来越少,但是,至今在南亚、西亚、中亚和东亚的山区、草原和半沙漠地带,仍有靠游牧为生的民族,像印度的多达人、古贾尔人、(拉贾斯坦邦的)拉巴里人、(南印度的)高拉人、库龙巴人,中国青藏高原上的一部分藏人,西亚的一部分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中亚和东亚的卢尔人、普什图人、土库曼人、哈萨克人、蒙古人等。
第三,刀耕火种农业型。这是原始农业发展初期的一种经济文化类型,即伐木造田,耕地经常变动,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属于迁徙性农业,在雨季到来之前,将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烧掉,然后撒种或点种。有些地方,如印度的一些地区,一块地种一茬或两茬庄稼之后就休耕;有些地方是连种三茬庄稼之后休耕。这些种过庄稼的土地直到再长出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再去伐木造田,进行耕种。这种方法,在人类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在今天,当森林面积已大大减少的情况下,刀耕火种、伐木造田、砍树烧山则成了一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印度和中国的个别地区至今还有这种“烧山种地”现象。不少从事刀耕火种的人们,往往辅之以食物采集。
第四,固定耕作农业型。目前有些民族已放弃了刀耕火种的方式,采取了固定耕作方法。固定耕作方法的采用和农业生产的确立,保证了父权制的稳定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村落,过定居生活。人们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还兼搞狩猎与畜牧业或其他一些副业,以增加收入,补充生活上的需要。这种民族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如印度的沙奥拉人、霍人、奥朗人等,这种经济文化类型目前在亚洲较普遍存在。但绝大多数是各国的少数民族。
第五,畜耕灌溉农业型。畜耕灌溉农业是一种比较发达的农耕型。有了较先进的劳动工具,使用牛、犁、耙、锄等犁田耕地,也利用水渠和水堰浇水灌溉,农业生产力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粮食有了富余。因此,有些人从事各种手工业、畜业和科学活动,从而为人类跨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基础。亚洲各民族对农业都较重视,这是亚洲民族特点之一。直到近代以前,亚洲民族的文明之所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与其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一直发达不无关系,其基础在于有发达的农业。农业主要发源于亚洲,这是亚洲人的伟大创造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没有亚洲发达的农业,就没有人类的文明,也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第六,现代农业型。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进入了农业生产之中,使农业走向机械化和科学化。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科学种田的结果,不仅节省了劳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目前,日本的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大多数国家虽然在这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现代化程度不高。中国有些地区已开始向这方面过渡。印度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大变化。
当然,上述几种类型,并非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所特有。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甚至相互交错,共同存在。
总之,亚洲民族具有多种特点,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在世界古文化群中,亚洲文化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目前已经进入21世纪,世界正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为了建设好各自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正进行着频繁接触和广泛交流,彼此学习,相互借鉴,从而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亚洲各族人民,将来会发扬以往的光荣传统,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适应上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撰写了《世界民族·第五卷·亚洲》。本卷共35余万字,涉及亚洲各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内容丰富,并附有精美插图,集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希望对关心亚洲的读者有所裨益。不妥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加本卷撰写的作者有:王树英、王宏纬、刘泓、朱伦、朱在宪、李红杰、何星亮、陈鹏、张玉兰、武尚清、吴家多、姜永仁、唐裕生、高敬洙、曹剑、曹兴、蒋晓峰、蔡曼华、熊坤新。
王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