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 亚洲的民族与国家概况
(一)亚洲的概念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位于地球的东半部,东、南、北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东起白令海峡,西至地中海,南有努沙登加拉群岛。亚洲这块大陆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既有不少崇山峻岭,亦有大量广阔的平原和肥沃的盆地。亚洲大部分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只有北部是温带和寒带地区。亚洲大地上不乏奔流的江河,东亚有著名的长江和黄河;东南亚有湄公河、伊洛瓦底江;南亚有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西亚有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
亚洲面积为4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9.5%,为世界第一大洲;据2000年统计,亚洲人口有36.72亿,约占全球人口的60.5%,是人口最多的洲。亚洲通常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包括48个国家,亚洲国家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亚洲民族成分更是复杂,全球各洲共有2000多个民族,而亚洲民族的数量几乎占了一半。
有民族才有国家,国家是由民族构成的,分多民族国家或单一民族的国家。民族形成有早有晚,国家的形成有先有后。亚洲的民族,就其文化与文明程度而言,在人类历史上是先进发达的,世界上出了四大文明古国,而亚洲就占了三个,即中国、古印度和古巴比伦。世界上形成了著名的四大文化圈,亚洲也占了三个,若以语言划分,这三个文化圈分别是以汉文为中心的东亚及东北亚文化圈,以梵文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和以阿拉伯文为中心的西亚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像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了整个世界,给世界文化以重大影响。18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上大部分的主要技术成就均发端于亚洲。
到了近现代,欧洲的工业革命,尤其是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导致欧洲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各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开始向外不断扩张,把亚洲各国瓜分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也就是说,18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相继侵入亚洲,许多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受到大肆掠夺与剥削,经济遭到严重摧残,一度使一些国家贫穷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各国纷纷挣脱殖民主义的枷锁,宣告独立。
亚洲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这些民族无论在人口数量、种族特征、语言系属和宗教信仰上,还是在社会发展、经济活动、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都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民族生活画面,一向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二)亚洲人文情况
亚洲的人口居世界首位。但亚洲各国各族人口的数量不等,既有上亿人口的大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小部落,但是,亚洲以拥有百万和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为主,它们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各国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口1百万以上的民族有90个,其人数共达24亿,约占全洲人口的97.4%。人口1亿以上的民族有4个,即汉人(9.3亿)、印度斯坦人(1.8亿)、孟加拉人(1.4亿)和日本人(1.2亿)。
这些人口众多的民族,一般分布在江河流域、平原地区或沿海一带,交通比较便利,经济文化也较发达。人口较少的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缘地区或森林地带以及一些孤岛寂野,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与外界交往也差。
亚洲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分较复杂,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境内大小民族有1百个以上;中国、菲律宾境内,都拥有50多个民族;缅甸、伊朗、阿富汗境内,拥有30多个民族;只有日本、朝鲜、韩国、孟加拉国以及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国家,民族成分比较单纯,主体民族所占比重在95%以上。
有些国家民族成分较复杂,如中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新加坡、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这些国家主体民族所占比重一般在70%—96%之间。而有些国家的主体民族只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如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还有些国家仅有主要民族,而没有主体民族,主要民族人口的数量不大,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能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如印度、菲律宾等国就是如此。
亚洲的民族不仅数量多,而且人种复杂,至少有四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达罗毗荼人种。
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半部,即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主要是中国、蒙古、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北部地区。
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西半部,即南亚北部和西亚等地,如印度、伊朗、阿拉伯国家等。
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一些地区,如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菲律宾等地。
达罗毗荼人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北部。据文物考证,正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莫亨殊达罗与哈拉巴文化,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指的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他们对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人后来和其他人一样,也有分化,形成不少分支,并有许多混血人种。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兰人等便属达罗毗荼人。
从语言系属来说,亚洲也比其他洲复杂。亚洲各族的语言分属九大语系,其中有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巴布亚语系、高加索语系以及闪含语系。其中以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为主。
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共有11.5亿人,讲这一语系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这一语系包括四个语族: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讲汉语的主要有汉、回两个民族,汉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讲藏缅语的民族,主要有藏、缅、彝、白、羌、克伦、景颇、尼瓦尔等族,分布在中国西南、中南半岛和喜马拉雅山区;讲壮侗语的民族,主要有壮、傣、侗、水、黎、泰、掸、岱、侬、老挝等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和中南半岛;讲苗瑶语的民族,主要有苗、瑶两个民族,分布在中国南方以及越南、老挝和泰国的北部山区。
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共有8亿人。讲这一语系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南亚、西亚,这一语系在亚洲主要有两大语族:印度语族和伊朗语族。讲印度语系的民族,主要有印度斯坦人、古吉拉特人、孟加拉人、旁遮普人、信德人、阿萨姆人、僧伽罗人和尼泊尔人,几乎全分布在南亚各国;讲伊朗语系的民族,主要有波斯人、阿富汗人、库尔德人、塔吉克人、俾路支人和哈扎拉人,大都分布在西亚各国。另外,塞浦路斯的希腊人和西亚一些城市的亚美尼亚人,他们的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语族和亚美尼亚语族。
属于南岛语系的民族,共有2.17亿人。讲这一语系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岛国,主要包括马来人、爪哇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洛科人和米南卡保人,他们的语言全都属于印度尼西亚语族。因此,绝大多数居住在东南亚各岛国,只有少数人分布在中南半岛,高山族则住在中国台湾省。
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民族,共有1.8亿人。讲这一语系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南亚和西亚,主要有泰卢固人、泰米尔人、坎纳达人、马拉雅兰人和布拉灰人。他们大多分布在印度南部和中部,另外,在斯里兰卡北部也有一部分泰米尔人。布拉灰人则分布在巴基斯坦西部、阿富汗和伊朗的南部。
属于闪含语系的民族,共有1.5亿人。讲这一语系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亚等地,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闪语族,主要有阿拉伯人、犹太人和亚述人。
在宗教方面,亚洲也比其他洲复杂得多。在亚洲,无论宗教的种类,还是其信徒人数,均居各洲之首。发源于亚洲的宗教有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神道教、犹太教、祅教等,至今对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信徒居多,影响较大。据1984年统计,亚洲佛教徒有2.44亿人,占世界佛教徒总数的96%;印度教人数有7亿以上,占世界总人口的12.3%;伊斯兰教徒约有4.3亿人,占世界伊斯兰教徒总数的80%;基督教徒约有8600万人,占世界基督教徒总数的9%。现就一些主要宗教及其传布地区简介如下。
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印度,它是古印度社会阶级矛盾的产物。印度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及其清规戒律,使广大群众深受其压迫与剥削,于是佛教作为婆罗门教的反对思潮而诞生。佛教的创始者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位实际改良家,他最初的目的在于从残酷痛苦的现实中获得解脱,弃家为僧,创立了佛教。
当时印度社会上流行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等级的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各种姓之间,社会地位和权利各不相同,生活方式也有严格规定。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是《吠陀》经,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祭司至上。而佛教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主张众生平等。佛教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要求,因此佛教一出现,其社会势力很快超过了婆罗门教,在印度国内相继得到摩羯陀国王频婆娑罗,特别是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从而得到很快发展,于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
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以后两派又不断分裂,公元1世纪左右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变成大乘佛教,把它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但两者同样宣扬“因果轮回”和消极厌世的思想。往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东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东南亚传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喇嘛教是佛教大乘密教同西藏民间宗教相结合的产物。它由西藏北传青海、内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南传不丹、尼泊尔、锡金和印度北部。小乘佛教南传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由于它本身的某些缺陷(如主张非暴力,未消除种姓制度等)和印度教的兴盛以及伊斯兰教的大量传播而趋于衰微。19世纪后半期,佛教在印度有了一定的恢复。19世纪末,小乘佛教又从斯里兰卡向北传入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与此同时,佛教开始传入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印度独立后,佛教又有所发展,尤其一些贱民企图改变“贱民”的社会地位而改信了佛教。
佛教的传布区包括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锡金,东亚的日本、中国、朝鲜、蒙古,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
印度教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公元8世纪,高羯罗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过改革形成了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主要教义仍沿袭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因果业报、人生轮回和非暴力思想。印度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印度教虽然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有一条几乎是一切虔诚的印度教徒所信奉的,即多神教的主神论。多数印度教徒是多神论者,他们相信众多神灵。但他们只向一个天神进行礼拜。印度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该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并主张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即智慧、信仰和行动来实现个体灵魂和无处不在的精神的最终统一。
印度教随着教徒的移民而传入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并于4世纪成为尼泊尔的国教。印度教徒将印度教传入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地。目前,印度教在南亚是教徒最多的宗教,在印度占人口总数的82%,在尼泊尔占85%,在斯里兰卡占18%。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相当数量的印度教徒。
印度教传布区主要包括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如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东南亚的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形成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信唯一的神安拉,反对任何偶像崇拜。7世纪中,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伊朗和埃及等西亚和北非地区。从公元7世纪中期开始,伊斯兰教通过经商贸易等活动传入中国。7世纪以后,它的势力不断扩大,传到整个非洲、西南欧洲、阿富汗、印度西北地区、外高加索和中国新疆等地区,14、15世纪,伊斯兰教传到印度大部分地区以及菲律宾、缅甸、泰国等地。16世纪以后,伊斯兰教一直在西亚国家占优势。
伊斯兰教分布的地区:伊斯兰教是西亚、中亚多数国家的主要宗教,如西亚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勒斯坦、土耳其、叙利亚、也门共和国、约旦;中亚的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南亚国家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在印度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信伊斯兰教。东南亚国家有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另外地处东亚的中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基督教 基督教是由流行于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教脱胎而来的。它于公元初期继承了犹太教的某些教义而逐渐形成,起初没有自己独立的教会,主要在犹太教堂内活动。它起初基本上沿用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后来才有了自己的经典《新约圣经》和自己独立的教会,从此才与犹太教完全脱离。
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开始在欧洲流传,基督教虽产生于亚洲,但后来一直是欧洲各国的主要宗教。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到16世纪又从天主教产生出新教。公元初期,基督教开始传入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公元16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对亚洲各国侵略与统治,基督教也大规模地传入亚洲各国。
基督教的传布地区:南亚有印度、斯里兰卡;东亚有中国、朝鲜和日本;东南亚有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中亚有亚美尼亚。
锡克教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纳那格创立。它原属印度教的一支,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祖师,尊其为“古鲁”。从第一师尊纳那格(1469—1539年)算起,到高温德·辛哈(1666—1708年)为止,先后共有十位师尊。此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师尊。按照规定,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师尊和锡克教的著名经典《戈兰特·萨哈布》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该教的创始者纳那格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则四百余锡克人遭到英国当局杀害,致使许多锡克教徒纷纷脱离英国人的控制,参加到圣雄甘地所领导的自由运动中去,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在独立斗争中,锡克教也起过重要作用,为印度独立作出了贡献。
锡克教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另外在泰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有少数教徒。
耆那教 印度的耆那教历史悠久,它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耆那教的第24祖筏陀摩那被尊为该教真正的创始者。“耆那”(jain)是由“jin”演变而来,其意为“胜利者”,是他的称号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
耆那教的兴起几乎与佛教处于同一时代。耆那教否定当地婆罗门教主张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祭司至上,针锋相对地提出吠陀并非真知,祭祀杀生只会增加罪恶,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宣传种姓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神灵崇拜;崇信耆那教经典,以对抗《吠陀》经,强调苦行和戒杀,以对抗祭祀万能。耆那教主张灵魂解脱、业报轮回和非暴力等。耆那教认为,一切生物都有灵魂,都是神圣的,人的灵魂在未解脱前为业所束缚并无限轮回。人们只有通过修炼,使灵魂摆脱“业”的桎梏,才能获得最后的解脱。耆那教主张五戒:不杀生、不妄言、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耆那教认为,只有严格实行戒律,经过苦行修炼,才能清除旧业的束缚,达到“寂静”灭其情欲,获得“解脱”。
耆那教虽然不讲究信神,但却重视崇拜24祖,因此,在印度建立有关24祖的寺庙4万多个。耆那教徒除了在庙宇中崇拜这些祖先外,在家中也进行许多崇拜仪式,诸如念诵耆那,给偶像沐浴和献花,诵唱耆那的赞美诗,教徒进行沉思和守戒等。每年每月都有例行斋期和节日活动,如大雄诞生纪念日、赎罪节等。
虽然耆那教与佛教几乎同时代产生,但两者发展状况大不相同,佛教的发展大起大落,今天在印度信佛教的人寥寥无几,而耆那教却稳步发展。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断向外传播,今天在斯里兰卡、波斯、阿富汗、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响。
除上述主要宗教外,还有一些其他宗教,如神道教、祅教、犹太教、高台教、圆佛教、天道教等,它们至今在亚洲某些地区还有影响。
神道教主要流行于日本。祅教又叫拜火教、波斯教等,在印度的孟买等西部地区有大量信徒。高台教主要流行于越南南方。犹太教虽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主要分布在以色列。圆佛教、天道教等主要流传于韩国。
二 亚洲国家的形成及其主要民族的演变
亚洲分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和中亚几个地区。每个地区包括几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形成和民族的演变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复杂,有的简单,既有共同点,更有许多不同点。下面分别给以介绍。
(一)东亚
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五个国家。这些国家历史发展不同,文明程度也有区别。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土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历史悠久,民族复杂,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经过了夏、商、西周、春秋时代,约于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代开始转为封建制社会,先后建立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王朝,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翻了反动统治,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民族的种族成分较单纯,多数属于蒙古人种的各个类型。一小部分人具有或混有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但语言系属复杂,除汉族和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分属5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从古代,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黄河流域,主要有夏族;在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主要有东夷;在长江流域,主要有三苗;在黄河和湟水之间,主要有羌族。
中国从商周到春秋战国(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全国各地的民族彼此联系加强,促进了各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同化,形成了以夏族、周族、高族为主的局面,吸收了羌、戌、狄、蛮等族成分,逐步演化成华夏族。
到了春秋战国时,中原各国的奴隶制纷纷向封建制过渡。相传周朝时有1800多个国家,后经合并、统一,到春秋时只剩下100多个国家,战国时只有7个大国。西北、南方也是小国林立,秦国统一了许多小国,为后来秦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前206年),中国开始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在秦朝时期,北部的匈奴、西北地区的乌孙等族、西方的羌族、东北方的东胡、肃慎、夫余等族,仍处割据的状态。
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发展。汉朝时期,以华夏族为主,吸收其他民族成分,形成了一个人口多、分布广的民族,后来称之为汉族。同时也存在许多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国内主要民族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割据状态,是民族大迁徙和大同化的时期,后来有些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族,大部分被同化在汉族之中。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公元581—907年),中国各民族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大动乱,走向了统一,中央王朝同各民族也加强了联系。
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统一不断发展,实现全国大统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3.3%;其余55个民族约占6.7%,因其人口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它们是: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族、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柯尔克孜、土、羌、珞巴、景颇、达斡尔、仫佬、布朗、撒拉、毛难、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兹别克、鄂温克、崩龙、裕固、京、门巴、基诺、保安、塔塔尔、独龙、鄂伦春、俄罗斯、赫哲共55个。
中国的统一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人口众多的汉族在统一的大业中起了主要作用,其他民族诸如蒙古族、满族、匈奴族、鲜卑族、女真族、维吾尔族、白族等许多民族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朝鲜,位于亚洲东部,土地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公元1世纪前后,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封建国家。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南部。10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灭新罗统一朝鲜半岛。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取代高句丽,改国号为朝鲜。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朝鲜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1945年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南部于1948年8月15日成立伪政权“大韩民国”;北部于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3年7月27日美国签订停战协定。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
朝鲜是单一民族国家。朝鲜人,属蒙古人种。佛教和儒家思想由中国传入,对朝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从事农业。
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南、东、西与中国接壤,北面与俄罗斯为邻。土地面积有156万平方公里。公元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统一蒙古汉国。1279—1368年建立元朝,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1921年人民革命胜利,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当时的中国政府宣布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蒙古人”是当今世界对所有蒙古族的统称。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是蒙古人的历史摇篮。大约于7世纪他们开始向西迁移,12世纪已经遍布今鄂嫩河、土拉河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地区。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还有塔塔儿、翁吉剌、篾儿乞、斡亦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地区诸部被以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逐渐融合为一个新民族,蒙古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民族的名称。14世纪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亡,15世纪蒙古族遂分为东西两部,喀尔喀蒙古人为东部蒙古人。喀尔喀蒙古人有127万,为蒙古的主体民族,分布在共和国的中部、东部和南部,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
日本,位于东北亚,土地面积有37.7万余平方公里。公元4世纪中叶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公元645年,通过大化革新而确立天皇体制,开始向封建社会发展。但各封建诸侯长期混战。12世纪建立军政府镰仓幕府,实行幕府政治,史称“幕府”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英、美等西方国家迫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激化。1868年明治维新后,迅速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走上侵略之路。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910年侵吞朝鲜。后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大和族为日本的主要民族,有1.1425亿人。据记载,其祖先可能是古代来自北方大陆的蒙古种人和南方来的波利尼西亚种人混合民的后裔。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纪的后半期,不断有朝鲜人和中国人移来日本。在这个基础上长期发展,于公元8世纪形成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公元1世纪,日本已形成许多部落国家,与中国汉朝常有来往。公元4—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9世纪初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平假名和片假名。信仰神道教、基督教和佛教。农产品不能自给,主要靠进口。
(二)东南亚
东南亚,是指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菲律宾、东帝汶、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共11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形成及其主要民族演变,均有其特色。
菲律宾,位于东南亚,面积约有30万平方公里。10世纪前,菲律宾群岛上已有麻逸、苏禄等国;后来又出现吕宋、冯嘉施兰等王国。1521年3月17日,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到达该岛。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菲律宾,从此对菲律宾进行了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菲律宾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898年菲律宾宣告独立,成立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菲律宾被日军占领。1946年7月4日成立菲律宾共和国。
菲律宾是多民族国家,有90多个民族,讲南岛语系语言。这些民族分为四类:一是北部和中部信奉基督教的民族;二是南部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称为摩罗人;三是内地山区诸部落,各自信奉本部落的宗教;四是具有尼格利陀人种特征的阿埃塔人。较大的民族有比萨扬人(Bisayans)或译米萨鄢人,有2000万,是菲律宾人数最多的民族。主要从事农业。
东帝汶,位于东南亚东南海域的帝汶岛东部,土地面积约有1.5万平方公里。帝汶一词,在印尼语中有“东方”之意。自1520年以来长期遭受葡萄牙的殖民统治。1613年荷兰入侵,并排挤葡萄牙势力至东部地区。1859年葡萄牙、荷兰两国订立条约,重新瓜分帝汶岛,东帝汶归葡萄牙管辖。1942年又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葡萄牙卷土重来。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宣布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于同年12月7日出兵东帝汶,1976年7月正式宣布东帝汶归并印度尼西亚。1976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就印度尼西亚出兵东帝汶通过决议,1998年10月东帝汶脱离印度尼西亚的统治。
东帝汶现有居民72万人。葡萄牙语和泰通语为官方语。多数人信仰拜物教,从事农业。
柬埔寨,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南部,土地面积有18万平方公里。从公元1世纪起,有扶南国和真腊国相继建立。9—14世纪的吴哥王朝为柬埔寨的强盛时期。以后不断遭到暹罗和安南的入侵。1863年被法国占领,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1953年柬埔寨宣布独立,1976年改国名为民主柬埔寨。
柬埔寨为多民族国家,有20多个民族,其中高棉族(Khmers)有1040万人,占总人口的80%,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自古就繁衍在湄公河平原,后来与南岛语系的各部落混合。佛教为国教,多数人信奉,少数人信伊斯兰教。
老挝,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北部,土地面积有23万余平方公里。公元8世纪中叶建成澜沦王国,14世纪为鼎盛时期。18世纪初分裂为琅勃拉邦和万象两个土邦,1779年先后被暹罗征服。19世纪末法国入侵,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老挝恢复独立。1946年3月法国再次入侵,老挝人民经过斗争,于1975年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老挝是个多民族国家。公元前5—前4世纪讲泰语的民族由北方陆续迁入此地。老挝境内属汉藏语系的民族占多数,约占全国居民的75%。佬人(Lao)为主要民族,佬人亦称佬邦考人,有230万,占全国人口的65%,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所有河谷和平原地带,多数从事农业。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马来”在马来语中有“黄金”之意,土地面积约有33万平方公里,有黄金半岛之称。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剌加王国崛起,先后征服彭亨、柔佛、霹雳之后成了强大的王国。1511年葡萄牙、1641年荷兰先后入侵马来亚。1786年英国占领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公元20世纪,马来亚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来亚、沙捞越等地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成为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公元前3千年纪,马来人开始从邻近的东南亚地区迁入马来半岛。公元前3世纪左右,从亚洲大陆又迁来一批马来人。但马来人的大批迁入则在7—8世纪,他们主要来自邻近的苏门答腊岛,同当地居民混合,形成马来民族。马来人(Malays)有557.5万,分布在马来半岛东北部。当地的马来人与苏门答腊的马来人有许多共同点,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多数从事农业。
缅甸,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部,土地面积67.6万平方公里。缅甸于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几个封建王朝。英国先后于1824年、1852年、1885年三次发动侵缅战争,占领缅甸。1920年以后缅甸掀起民族解放运动。1937年英国又将缅甸从英属印度划出,由英国总督直接统治。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英国重新控制。1948年1月4日宣布独立,成立联邦政府。
缅甸为多民族国家,自远古时代就有孟高棉部落分布。公元前2千年纪,又有缅藏语族的人自北方迁入。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泰人和掸人相继进入缅甸,并与当地的居民混合,逐渐形成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是缅族。缅人(Burmese)有2430万,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等地。公元8世纪中叶到9世纪,缅人的祖先开始从西藏高原东南部迁入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上游,15世纪移居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缅甸人主要信仰佛教,从事农业。
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土地面积有51.4万平方公里。公元初期,湄南河谷的南部和暹罗湾沿岸就有孟人居住。公元7世纪,中国文献中曾提到暹罗湾地区有一个孟人国家堕罗钵底国。其统治区域后来扩大到泰国的北部地区。1238年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1350年建成暹罗国。从16世纪起,开始遭受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主义者侵略。1904年英国、法国又将湄南河以西划为英国势力范围,以东为法国势力范围。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9年改国名为泰国。1941年遭日本侵占。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称暹罗,1949年恢复泰国一名。
泰国是多民族国家,泰人(Thai)亦称暹罗人,是泰国的主体民族,有2700万,占40%,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与中国的傣族、壮族以及缅甸掸人、老挝的赛人等同源,同中国古代“百越”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泰人分为四大支系,即中部泰人、东北泰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信奉小乘佛教,并受婆罗门教的影响,从事农业。
文莱,位于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北部,土地面积约有5800平方公里。中国史书上称文莱为渤泥。13世纪受麻喏巴歇国的统治。15世纪传入伊斯兰教,建立苏丹国。16世纪中叶起相继遭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1888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41—1945年被日本侵占。日本投降后,文莱再度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84年1月1日获完全独立。
文莱的民族分三部分:马来人、土著居民和华人。首批马来人是在13世纪开始移入,来自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文莱的土著居民,习惯上被称为达雅克人。它包括许多在语言上不相同的民族,如克达扬人、杜松人等;文莱的华人最早大约在公元10世纪来到文莱。他们来自中国南方各省,以广东人为多数。
新加坡,马来语为“狮子岛”的意思,地处马来半岛南端,古称单马锡,意为湖泊、海城。公元8世纪建国,归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18世纪至19世纪初属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2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此后一直是英国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又遭到日本的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1946年英国将新加坡划为直辖殖民地。1959年6月英国被迫同意成立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
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有20多个民族,主要有三大民族: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其中华人有177.5万,占全国人口的76.1%。华人移民迁入最多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次是马来人35万,占全国人口的15%,共有两支,一支是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出生的马来人;另一支是从印度尼西亚迁来的移民。来源不同,同属一族系。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土地面积有190万余平方公里。“印度尼西亚”一词来自希腊文,意为“水中岛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共有大小17508个岛屿组成。故有“千岛之国”的称号。公元3—7世纪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国,公元7世纪印尼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在爪哇岛建立了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麻喏巴歇封建王朝,其版图包括今印尼的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13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后逐渐排挤和取代2世纪传入的印度教和4—5世纪传入的佛教。15世纪先后遭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的入侵。1596年被荷兰占领,1942年日本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印尼于同年爆发8月革命,8月17日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印尼为多民族国家。19世纪以来,在爪哇岛的中部和东部不断发现古猿人头盖骨。这些头盖骨分别命名为爪哇人、梭罗人、瓦贾克人。爪哇人属于60万年前旧石器时期的猿人,梭罗人属于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瓦贾克人属于4万年前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新人。公元前数千年,印尼已有尼格里托人和维达人居住,已懂得采集、耕种和手工制作,有了初步的天文知识。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东南亚地区发生民族迁移浪潮,这次民族迁移是由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和中南半岛向东南亚群岛移动:一部分由中南半岛,从陆路迁移到东南亚群岛;另一部分由中国大陆漂移过南海,从海路进入东南亚群岛。迁移的人口先后散落在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等岛屿,后来逐步发展成多数民族,构成了当地民族的主要基础。
东南亚民族大迁徙,传去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文明。考古发掘,印尼当时使用的矩形石斧与中国大陆南方出现的矩形石斧很相似。印尼考古学家认为,印尼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是从公元前数世纪由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传去的,并还认为,印尼石器时代的文化受到中国大陆云南地区文化的影响。爪哇人(Javanese)有7500多万,人口最多,属蒙古人种。分布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操爪哇语,属南岛语系,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10世纪以古印度字母创制爪哇文,至今应用。信奉印度教和佛教。15世纪下半叶后不少人改信伊斯兰教,20世纪中叶起,部分人改信奉基督教。以务农为业。
越南,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面积有32.9万平方公里。越南自公元初期进入封建社会,10世纪后有大越、安南等古国建立,历经李、黎、阮等王朝。1858年法国势力入侵。1884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1945年又遭到日本侵占。1945年8月19日,越南八月革命成功。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1945年9月法国再度入侵。1954年5月越南人民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7月20日法国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线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法国部队集结于南方。后来美国取代法国对越南殖民统治。1975年实现南北统一,1976年7月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是多民族国家,有54个民族,均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主要民族有越人(Vits),亦称京人,有4500万,分布在平原和沿海地区。越人从公元初期使用汉文,13世纪仿汉字创制“字喃”,与汉字并用。19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拉丁字母拼音文字。越人系古代骆越人的后裔,原住越南北部,后逐渐南移。越人信大乘佛教,尊孔、尊道。主要从事农业。
(三)南亚
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不丹、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共七个国家。这些国家历史悠久,有的宗教简单,有的宗教复杂,流行多种宗教,在历史上各国多有联系。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考古证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就已有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莫亨殊达罗和哈拉巴的古代遗址便是有力的明证。今天南印度的泰米尔人、泰鲁固人和马拉雅兰人是他们的后代。公元前2000—前1600年,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西北进入印度,打败了达罗毗荼人,并将他们赶到南方。从此雅利安人由印度河流域逐渐向东南发展,移住恒河流域。他们带去了语言和原始宗教信仰。蒙古人约在公元前一千年纪中叶进入印度。现在的卡西人、廓尔喀人等是他们的后代。公元前518年,在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入侵印度,占据了印度河流域。至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越过兴都库什山入侵印度,占据了北印度。以后开始了印度与希腊、罗马世界的联系,因而影响了印度的文化。公元前200年左右,孔雀王朝被南方的安度罗国和北方的大月氏所灭。大月氏人本在中亚,侵入印度西北部后,建都犍陀罗城,称为贵霜王朝。公元3世纪,旃陀罗笈多一世驱逐大月氏,灭安都罗国,建笈多王朝。后因北方的哒人入侵,笈多王朝遭到灭亡。戒日王在位时,突厥人自中亚多次入侵,多达15次之多。公元495年,匈奴酋长多拉马那(Toramana)在印度北境建立一王国,并降服中部印度及旁遮普地方,以至到后来建立王朝。总之,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先后又有波斯人、希腊人、塞人、大月氏人、突厥人、匈奴人等轮番入侵,由于印度在历史上不断遭到异族入侵,所以它既有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文化,又有几经沧桑、屡遭外侮的苦难历史。因此,在外来征服,内部迁徙和不断同化的作用下,印度不仅人种多,而且民族成分及其血统非常复杂,有些民族是雅利安人、塞种人、匈奴人、蒙古人的混合种;有的民族则是由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塞种人混合而成;有的则是原始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的混合后裔;有的则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古希腊人的混合种,如此等等。
印度历史悠久,变化万千。公元前10—前6世纪,恒河流域就形成许多奴隶制国家,从公元6世纪起,印度进入封建社会。16世纪印度遭到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入侵。1757年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印度人民不断反抗,1947年8月15日印巴实行分治,印度实现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入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杂,语言纷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如果单从外貌和体型看,很难辨认哪一个是印度人。有些印度人像欧洲的白种人,有些印度人又似非洲的黑种人,有些则是棕褐色的亚洲黄种人。他们有的头发乌黑,有的呈金黄色;有的身材高大,有的个子矮小;有的高鼻梁,有的塌鼻子。所以在印度,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等都有。许多世纪以来,各色人种、宗教和文化一直不断地流入印度,因此,印度文化吸收了多种民族不同传统,从而变得多姿多彩。一般人类学家认为,印度主要有七大种人:即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蒙古人、蒙古—达罗毗荼人、土耳其—伊朗人、色底安—达罗毗荼人。至于民族,有十几种,主要有印度斯坦族等,占全印人口的94%左右。除上述民族外,印度有不少土著部落民族,至少有550支,生活多种多样,文化丰富多彩。
巴基斯坦,南亚主要国家之一,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它原来和印度同属一个国家。1858年整个次大陆沦为英国殖民地。1906年全印穆斯林联盟成立。1940年3月23日该联盟在拉合尔会议上通过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领土包括东、西巴基斯坦两翼。1956年3月颁布第一部宪法,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国。1970年12月全国举行大选,人民联盟和人民党分别在东、西巴基斯坦获胜。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立孟加拉国。
旁遮普人(Punjabis)有5000万,占全国人口的65.1%,为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人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
克什米尔人(Kashmiris)中国史称“迦湿弥罗”等,有280万,分布在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属欧罗巴人种,但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其历史悠久,4—8世纪佛教文化高度发展,曾有不少僧人来中国传教,13世纪后改信伊斯兰教。操克什米尔语,克什米尔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有大量的梵语、波斯语、突厥语和旁遮普语借词;文字使用阿拉伯语字母和梵文天成体字母。信伊斯兰教,或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
不丹,属南亚国家,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面与印度交界,为内陆国家。公元7世纪不丹是吐蕃王朝属地。8世纪喇嘛教从西藏传入。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1772年不断遭到英国侵犯,1865年11月英国强迫不丹签订不平等的《辛楚拉条约》,从不丹割地2000平方公里。1910年1月英国又同不丹签订《普那卡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英国的“指导”。印度独立后1949年8月同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度的“指导”。1961年后,不丹王国多次公开表示要保持自己的主权和独立。1971年不丹加入联合国。
菩提亚人(Bhotiyas)有76.5万,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为主要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同中国藏族有亲缘关系。他们分为三个支系,分别操三种不同方言。不丹西部的菩提亚人,也叫纯不丹人,他们与锡金的菩提亚人有亲缘关系,宗卡语(不丹语)实际上是与中国西藏东部方言相似的一种藏语方言。另外两支菩提亚人分布在东北部和北部地区。其中一支讲洛巴卡方言,另一支讲脱莫卡方言。中部谷地的菩提亚人以农业为生;北部高山地区则以牧业为主。
马尔代夫,属于南亚地区,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由1201个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有298平方公里。公元前5世纪雅利安人来此定居。12世纪初又有许多阿拉伯人迁入,同时运来非洲黑人为奴隶。自1116年起,岛民由信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建立苏丹国。16—19世纪,马尔代夫人相继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统治。1965年7月26日宣布独立,1968年11月11日建立共和国。
马尔代夫岛上最早的居民是僧伽罗移民。12世纪阿拉伯人进入该岛。16—18世纪在葡萄牙、荷兰统治时期,岛上又来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移民。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现已形成单一的马尔代夫民族。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东部,土地面积约有14.4万平方公里。18世纪后半叶,孟加拉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印、巴分治后,孟加拉被割为东西两部:西孟加拉属印度;东孟加拉归巴基斯坦,即东巴基斯坦。1971年印、巴战争后东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主要民族是孟加拉人(Bengalis),有1.2亿,占全国居民的97.6%,分布在全国各地,其历史的演变,在印度部分已提到。孟加拉人绝大多数信伊斯兰教。以务农为业。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断南麓,土地面积有14万余平方公里。尼泊尔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13—18世纪建立马拉王朝。后来,中、西部甘达基河流域的郭尔喀国王于1768年战胜马拉王朝,攻占加德满都,统一了尼泊尔,建立沙阿王朝。1814年英国入侵,翌年尼泊尔被迫同英国签订了《塞哥里条约》(1816年3月生效),割让大片领土给英属印度。1923年英、尼签订《永久和平和友好条约》,承认尼泊尔独立。
尼泊尔民族较多,有尼瓦尔人、塔芒人、古隆人等。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印度的雅利安人迁入尼泊尔,并带去了印度教。从此,尼泊尔的人种和民族发生了变化。18世纪统一尼泊尔的郭尔喀王国的主要居民是郭尔喀人。郭尔喀人(亦称尼泊尔人)是由拉其普特人、卡人混血后裔与当地古隆人、马嘉人、松瓦尔人、塔芒人混血而成,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尼泊尔藏缅语族和印度语族两大支系的民族。前者基本上属于蒙古人种,而后者基本上属于欧罗巴人种。郭尔喀人分布在中部逊科西河、甘达克河和卡尔纳利河河谷地带。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斯里兰卡,位于南亚次大陆南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面积有6.5万平方公里。约在2500年前,由印度移至锡兰的德拉维之僧伽罗人建立了辛哈勒王朝。自1505年起,先后被葡萄牙、荷兰统治,17世纪90年代末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受到英国的统治。1948年2月4日获得独立(当时称锡兰),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1972年5月22日,宣布斯里兰卡为自由、独立和主权的共和国。1978年8月16日议会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斯里兰卡岛上的最早居民是维达人(又名吠陀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与公元前一千年纪开始出现于该岛。一般认为僧伽罗人的祖先是原先居住在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的雅利安人,他们分批迁移到斯里兰卡岛上。僧伽罗人是印度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维达人的混合种。公元前3世纪,斯里兰卡岛上佛教传入。一部分属于达罗毗荼族的泰米尔人进入斯里兰卡岛。公元8世纪,尤其在公元10世纪初,有大批泰米尔人迁入该岛。于是,贾夫纳半岛和东北部沿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泰米尔人居住区。公元12—13世纪,岛上又来了不少阿拉伯人,分布在沿海城市。
僧伽罗人(Sinhalese),为斯里兰卡的主体民族,属欧罗巴人种,但混有原始澳大利亚人的血统。有1180万,占全国人口的74%。操僧伽罗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主要信小乘佛教。
(四)西亚
西亚地区,共有17个国家,一般信仰相同,但历史有别,国家的演变和民族的发展各有特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面积有83600平方公里。阿联酋历史上多遭强邻侵犯。公元6世纪遭波斯人占领。7—11世纪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的一部分。7世纪上半叶,居民接受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隶属阿拉伯帝国。从16世纪起,葡萄牙、荷兰、法国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从公元17世纪起,这一地区名义上归奥斯曼帝国管辖,实际上保持独立状态。1820年英国侵入波斯湾地区后,强迫当地七个酋长与其签订《永久休战条约》,称为《休战的阿曼》,该地区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71年3月1日英国宣布同波斯湾各酋长国签订的条约于年底终止。该地区6个阿拉伯酋长国自1971年12月开始摆脱英国统治,宣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成立。
主要民族是阿联酋阿拉伯人,有35万,占全国人口的49.3%。他们一般有两个来源:希纳维人来自也门的部落;加弗利人为内志地区移民的后裔。阿联酋阿拉伯人,在人种类型上混有明显的尼格罗人种成分。
阿曼 位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东南部,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曾进行广泛的海上和陆上贸易活动,成为阿拉伯半岛造船中心。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人占领,后来也门阿季德部落侵入,赶走了波斯人。公元7—11世纪阿曼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居民从7世纪起皈依伊斯兰教。7世纪末阿曼人侵入东非海岸部分地区。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阿曼沿海地区被葡萄牙人占领。18世纪30年代,阿曼被波斯人占领。18世纪末在沿海地区成立的阿曼苏丹国(马斯喀特)同内地的阿曼教长国之间进行了长期斗争。1970年8月国名改为阿曼苏丹国。
主要民族是阿曼人(Omanis),亦称阿曼阿拉伯人,有77万,占全国人口的91.6%,全国约有100个部落,其中较大的有布阿利、布哈桑、哈里斯、哈贾里亚等。多数人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出口石油。
巴林 位于西亚波斯湾同名列岛上,由33个岛屿组成,土地面积约有670平方公里。巴林历史悠久,历史上早期统治过巴林的有腓尼基人、亚述人以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4世纪遭波斯萨珊王朝统治。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巴士拉省的一部分。1507—1602年为葡萄牙人所占领。1602—1782年处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1783年赶走波斯人宣布独立。1820年英国入侵巴林。1880年和1892年英国又先后强迫巴林同它签订了条约,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8月14日巴林宣布独立,成为君主立宪制酋长国。
巴林人(Bahrainese)又称巴林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一支,是主体民族,有29万人,属欧罗巴人种,为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混血后裔。早在公元初期,巴林岛上就有阿拉伯人定居。公元4世纪后,伊朗移民陆续移居巴林岛。后来又有非洲黑人移入,他们相互混合,形成巴林人。巴林人操阿拉伯语,信伊斯兰教。巴林人主要从事石油企业,少数人务农。
卡塔尔 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东部,公元初期属古代阿拉伯国家,后被波斯萨珊王朝占领。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被葡萄牙侵占,后不久被奥斯曼帝国统治。1846年萨尼·本·穆罕默德建立卡塔尔酋长国。1882年英国入侵并宣布为英国的保护地。1971年卡塔尔宣布独立,成为君主立宪制酋长国。
主要民族是卡塔尔人(Qatari),阿拉伯人的一支,属欧罗巴人种,操阿拉伯语,信伊斯兰教。早在中世纪,卡塔尔人已同邻国其他阿拉伯人一起在东非建立贸易据点,从那里运来非洲黑人做奴隶。现有非洲人1.5万,均为奴隶后裔和移民。大多卡塔尔人从事石油企业,部分人务农。
科威特 位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公元7世纪,科威特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从1581年起,由半岛内地迁来的哈立德家族成为科威特的统治者。1710年阿奈扎部落中的萨巴赫家族由内志地区来到科威特,1756年取得政权,建立科威特酋长国。1822年英国总督从巴士拉迁到科威特。1871年科威特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1899年英国强迫签订了英科秘密协定,英国成为科威特的宗主国。1939年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
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占全国人口的90%。公元前3世纪起,阿拉伯部落从阿拉伯半岛内地陆续迁到波斯湾海岸。7世纪前来的部落有贝尼塔米尔、贝尼塔格利布等。当时多数人以游牧生活为主。16世纪初,在波斯湾沿海居住的部落有哈立德、卡阿布等。19世纪先后遭奥斯曼帝国和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自20世纪,特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侨民入境,主要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朗、印度等国,使民族成分发生变化,其中阿拉伯人约占人口的一半。其他还有约旦人、伊拉克人、黎巴嫩人、埃及人、伊朗人等。
沙特阿拉伯 意为“幸福的沙漠”,它位于亚洲的西南部,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公元5世纪出现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其势力除包括整个内志外,还远达半岛东部。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国。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11世纪开始衰落,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入侵,当时分汉志和内志两部分,1924年内志酋长伊本沙特兼并汉志,次年他自称为国王,1932年9月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主要民族是沙特阿拉伯人(Saudi Arbians),有690万人,全国有许多部落,至今保留着部落界限。较大的部落在内志有沙马尔、阿纳扎、阿泰巴、穆泰尔等。部落酋长称为谢赫,属社会上层,是沙特王朝的政治基础。
伊拉克 在阿拉伯语中有“血管”之意,这是古代阿拉伯人对这一地区的喻称。伊拉克位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土地面积为43.8万平方公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贯全境,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前3千年纪,这里就出现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城邦;公元前19世纪出现奴隶制大国——巴比伦王国。公元前2—前1千年纪,在两河流域北部出现了一个军事大国——亚述。亚述王国在公元前7世纪被巴比伦人和米底亚人联合推翻。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相继遭到新巴比伦王国、吉波斯阿赫梅尼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的统治。公元前550年为波斯帝国所灭。公元3世纪,下美索不达米亚被伊朗的萨珊王朝占领。7世纪两河流域被阿拉伯人占领,被并入阿拉伯帝国。同时接受了伊斯兰教。11世纪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逐渐衰落。16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惨败,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21年8月独立。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1958年7月14日建立伊拉克共和国。
主要民族是伊拉克人,亦称伊拉克阿拉伯人,占全国居民的76.9%。分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伊拉克人信伊斯兰教,操阿拉伯语,主要从事农业。
伊朗 位于西亚中部。“伊朗”一词在古波斯语中有“光明”之意。伊朗有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700年,历史上称“波斯”,中国汉史上称“安息”。公元前2000年后出现印欧血统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极一时。该王朝第三代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522—前486)帝国版图扩张到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两岸,西到尼罗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带,南达波斯湾。公元前3世纪帝国被希腊人所灭。公元前3世纪中叶出现安息帝国,中古波斯的强大萨珊王朝建于公元226年。公元7—16世纪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曾先后入侵。18世纪末恺加部落建立王朝统治。19世纪初伊朗逐渐沦为英、俄半殖民地。1921年礼萨·汗发动政变推翻恺加王朝。1925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1979年推翻王朝,建立伊朗共和国。
伊朗民族成分复杂,有40多个,分属不同的语系和语族。主体民族是波斯人(persians)。波斯人亦称伊朗人,属欧罗巴人种,有1600万,占全国人口的66%,分布在厄尔布尔士山脉以南的中伊朗和东伊朗。据考证,早在公元前2千年纪,他们就进入了伊朗,在居鲁士建立的阿赫梅尼德王朝占统治地位,后来逐渐同化了阿拉伯、突厥、蒙古以及当地部落。从公元7世纪起,在波斯人中相继混入了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民族成分。近百年来,有些民族,尤其是讲伊朗语族语言的民族,一直与波斯人相融合。操波斯语,信伊斯兰教,从事农业。
阿富汗 在古波斯语中为“山上人”之意,故有“山人国”之称。中国史书上称为阿富汗为吐火罗,公元3—6世纪阿富汗受大月氏统治,中国古代文献上也称其为大月氏或月支。古代一直是波斯、印度和中亚诸帝国争夺之地。18世纪中叶,阿富汗人民赶走了波斯侵略者,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阿富汗一度强盛,其疆域曾扩张到印度。19世纪后,阿富汗国力衰落,成为英国和沙俄的角逐场所。沙俄一向觊觎阿富汗,将它看成是南下印度洋的必经之路,英国将其看成维护英属印度北方统治的屏障。1838年后遭英国三次入侵,1919年阿富汗人民进行了斗争。同年8月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1929年1月阿富汗右翼宗教势力和部族武装在英国唆使下发生暴动,推翻了阿曼努拉王朝。同年,出身王族的纳第尔自法国返阿富汗,击败部族武装,自立为王。1933年纳第尔被害,其子查希尔继承王位。1973年7月达乌德发动了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成立阿富汗共和国,1978年4月亲苏的人民民主党的军事头目发动政变,推翻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87年12月又改名为阿富汗共和国。1992年4月由苏联扶持的纳吉布拉政权垮台,阿富汗游击接管政权,改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
阿富汗民族众多,共有30多个民族,基本上都属于欧罗巴人种南支印度帕米尔类型,主要民族有普什图人(pushtus),亦称阿富汗人,是阿富汗境内人数最多的民族,有8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2.9%,分布在兴都库什山以南。普什图人的故乡原在苏莱曼山区。10—11世纪开始从游牧转向农耕,并向西北部塔吉克人居住地区和东南部印度各族居住地区渗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混入塔吉克人、印度人和突厥人的血统。普什图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操普什图语,信伊斯兰教,从事农业。
巴勒斯坦 位于亚洲西部。“巴勒斯坦”一名由巴莱斯特人的名称演变而来。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千年纪左右,一些半游牧部落的迦南人已在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居住;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丁人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建立国家。公元前12世纪希伯来各部落离开埃及迁入迦南地区。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征服迦南人,建立希伯来王国。从此,巴勒斯坦一直处于周围大国的侵占和争斗之中,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和突厥等外族占领;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1—13世纪遭十字军占领,自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自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分治的决议,未建阿拉伯国。以色列建国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先后与阿拉伯国家发生四次大规模战争,1967年战争中非法占领8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并将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赶出家园,使他们流离失所,沦为难民。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的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接受联合国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的巴勒斯坦国。
巴勒斯坦人(Palestinese)有640万。他们是迦南人、腓力斯丁人及其他古代居民混血的后裔。自7世纪起,又与陆续迁入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不断融合,逐渐形成现代巴勒斯坦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
黎巴嫩 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土地面积有10452平方公里。“黎巴嫩”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有“白色山岭”之意,作为国名意即“白山之国”。公元前2000年,在今黎巴嫩地域上便出现了腓尼基人建立的城邦。后来,相继侵入这一地区的有古代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伊朗阿赫梅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等。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黎巴嫩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的一部分。11世纪末至13世纪,欧洲十字军占领黎巴嫩,并在这里建立几个封建公国。13世纪至16世纪初,黎巴嫩处于埃及马木留王朝统治之下;1516年被奥斯曼帝国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3年11月12日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
黎巴嫩人(Lebanese),亦称黎巴嫩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一支,黎巴嫩的主体民族,属欧罗巴人种,操阿拉伯语。黎巴嫩人有许多不同其他阿拉伯人的特点,其一是黎巴嫩人中有欧洲人成分。这是十字军时代迁到沿海地区的法国、意大利殖民者与当地居民混血的结果。其二是宗教信仰复杂,既有伊斯兰教又有基督教,还有不同派别。主要从事农业。
塞浦路斯 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前1500年,希腊人移居该岛。公元前709—前525年,先后被亚述人、埃及人、腓尼基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等征服。从公元前58年起受古罗马人统治达400年之久。公元395年归属拜占庭版图。1571—1878年由奥斯曼帝国统治300余年。1878—1960年为英国占领。1925年英国宣布塞浦路斯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59年2月19日塞浦路斯与英国、希腊、土耳其三国签订了《苏黎世—伦敦协议》,1960年8月16日塞浦路斯宣布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
主要民族是塞浦路斯希腊人(Greeks of Cyprus),有49.2万,占全体居民的79.4%,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希腊人从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移居塞岛,后来迁入的越来越多。以后数千年,虽遭多种异族入侵,但其传统一直保持。塞浦路斯土耳其人占全体居民的18.6%。自公元1571年后,土耳其陆续移居塞岛。他们为该岛带来了东方文化。长期以来,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教清真寺毗邻而立,但两种教徒没有冲突,并为反抗殖民主义统治而并肩战斗。1974年希腊族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土耳其出兵占领塞岛东北地区,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975年5月23日,土族人宣布在北部成立“塞浦路斯土族邦”,1983年11月15日又宣布成立“北塞浦路斯共和国”。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纺织等。旅游业较发达。
土耳其 位于西亚西北部。“土耳其”一词由突厥音转变而来,在突厥语中有“勇敢”之意。据记载,土耳其人发源地是中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史称突厥。公元7世纪,东、西突厥汗国先后被唐所破。公元8—13世纪,突厥人西迁至小亚细亚。14世纪初建立奥斯曼帝国,15—16世纪为鼎盛期,帝国版图包括东南欧、北非、阿拉伯半岛以及高加索、黑海北部地区。16世纪末开始衰落。17世纪下半叶起,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国家纷纷独立。奥斯曼帝国在与欧洲一些国家的战争中节节失利。20世纪初沦为英、法、德等国的半殖民地。1919年穆斯塔法·凯末尔发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战胜外来侵略军,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主要民族是土耳其人(Turks),自称突厥人,为该国的主体民族,有3700万人,约占全国居民的86.8%。属欧罗巴人种,操土耳其语,信伊斯兰教。土耳其人由外来的突厥部落与当地居民混血而成。在11—13世纪随着突厥—蒙古军队的进军,由中亚和伊朗来到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另外,在土耳其的族源里还有别的民族成分,如阿拉伯人、南斯拉夫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等,分布在安纳托利亚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山区。主要从事农业。
叙利亚 古称苏里斯顿,有“玫瑰之地”的意思,位于西亚西部,土地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公元前4—前3千年纪,在地中海沿岸与河流谷地就有了人定居。前3千年纪,这里就形成了许多奴隶制城邦。叙利亚自古受到古埃及人、赫梯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和罗马人等在不同时期的侵略。但希腊马其顿人的入侵影响较大。公元633年,阿拉伯军队进入叙利亚;200年后,又有埃及人入侵。11世纪下半叶塞尔柱突厥人侵入,后来又有欧洲的十字军侵入。13世纪下半叶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赶走十字军后占领叙利亚。16世纪奥斯曼帝国打败了马木留克人,统治了叙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战败。后来叙利亚又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领地。1946年4月17日,英国、法国被迫撤军,叙利亚把这一天定为独立日。1958年2月1日,叙利亚和埃及宣布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28日,叙利亚宣布脱离阿联,成立了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主要民族是叙利亚人(Syrians),亦称叙利亚阿拉伯人,占全国人口的86.5%,属欧罗巴人种,操阿拉伯语。叙利亚人的形成经过了相当复杂的过程,融合了相当多的民族成分。早在阿拉伯军队进入叙利亚前,这里就有了相当多的阿拉伯部落。当7世纪阿拉伯军队占领后,叙利亚人很快就阿拉伯化,当地居民和外来的阿拉伯人,以及其他外来民族,经过长期的接触,最后融合为叙利亚阿拉伯人。主要信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基督教。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位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土地面积有19.5万平方公里。也门共和国的“也门”由“龙姆尼”一词转化而来,意为幸福的阿拉伯或阿拉伯乐园。也门的历史悠久,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525年,先后建立了麦因、萨巴和赫米叶尔三个王朝。525年也门被埃塞俄比亚人占领,6世纪末遭到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7—9世纪也门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9—16世纪也门成为埃及、叙利亚等许多王朝的附庸。16世纪初遭葡萄牙入侵。1538年和1849年两次遭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1872年土耳其人派总督常驻萨那。1918年摆脱土耳其统治,宣布独立,建立穆塔瓦基利亚王国。1962年改为共和制,始称现名。
主要民族是也门人(Ycmcesc),亦称也门阿拉伯人,约1972万(2008年),为主体民族,占全国居民的99%。共分两大支:卡坦尼人和阿德纳尼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信伊斯兰教。多数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工矿业。
以色列 位于亚洲西部。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希伯来王国。公元前935年王国一分为二,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前者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征服,后者于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灭亡。后来这块土地相继遭到阿赫梅尼德王朝、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朝以及罗马人的侵略和管辖。公元前1—公元2世纪反罗马起义失败后,犹太人大部分流散到地中海沿岸各国,后又流散到中欧、东欧及世界其他地区。自7世纪起,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自11世纪起,又相继遭到欧洲十字军、亚洲蒙古人、非洲马木留克人的侵略。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主要民族是犹太人(Jews),有311万,为主体民族,犹太人重新定居巴勒斯坦,始于19世纪80年代。自19世纪末,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受到国际性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支持。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相继返回他们的“祖先的土地”。1918年,在巴勒斯坦居民中犹太人仅有5.7万,而阿拉伯人则有53.3万。但自巴勒斯坦沦为英国委任统治领地后,犹太人数量开始增多。犹太人信奉犹太教,以其为国教。经济以工业为主,农业人口只占6%。
约旦 约旦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约旦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全国面积91390平方公里,西部多山,东部和东南部为沙漠,气温较温和。
约旦国名来自约旦河。在希伯来语中,“约旦”意为“水流急下”之意,约旦原为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因此其历史基本上与巴勒斯坦相同。约旦原是贝都因阿拉伯部落居民的居住地,但1948年以后,巴勒斯坦则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贝都因人仅占约旦总人口的4%。其他有切尔克斯人、德鲁兹人、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吉尔吉斯人等。
约旦属发展中国家,可耕地少,资源较贫乏,主要靠进口,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民族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产品出口等政策。约旦重视贸易,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既有进口,又有出口,经济较活跃。
约旦公民实行免费医疗;政府工作人员根据不同职业,每月可领取交通、出差、住房、服装和物价等补贴。约旦重视教育,公民从小学到高中可享受免费教育,因此,全国文盲率低,仅为15%。
三 亚洲的殖民地化
古老而文明的亚洲,从公元16世纪初开始,就变成了欧洲殖民者侵略和掠夺的对象。它们凭借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优势,对亚洲进行了征服,使亚洲各国先后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继之而来的是荷兰、英国、法国和沙俄。到19世纪中叶先后侵占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奥斯曼帝国、伊朗和中国等也相继被列强敲开了大门,强加上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与此同时,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也相继带入亚洲,对亚洲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介绍一些亚洲主要国家殖民地化的情况。
印度尼西亚是最早遭受殖民侵略的国家之一。由于该国有些地方盛产香料,特别是马鲁古群岛出产的香料,诸如胡椒、丁香等,一向驰名于东方和欧洲。因此葡萄牙人在公元1511年入侵了印度尼西亚,强行占领了安汶岛。继之而来的是荷兰人,荷兰人把西班牙人击退,并相继建立许多公司。荷兰从印尼掠夺了大量财富,使印尼人民陷入贫困之中,因此不断激起印尼人民的反抗。17世纪末,爆发的苏拉巴蒂领导的起义就是一例。
到19世纪初,印尼成了英、法争夺的对象。英国统治印尼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殖民政策,诸如增加了对农产品的出口,扩大英国工业品的市场等。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荷兰恢复独立。根据1814年英国、荷兰所签订的条约,荷兰殖民者又卷土重来,重新恢复了对印尼的统治,加重了对当地的剥削与掠夺。因此,荷兰殖民主义者同印尼社会各阶级之间矛盾更加激化,导致了1825年至1830年爪哇人民大起义,给荷兰殖民者以深重打击。尽管如此,荷兰殖民者在印尼的侵略范围不断扩大,印尼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9世纪中叶以后,殖民当局在印尼实行了新的殖民政策,1870年颁布了“糖业法”和“土地法”。这样,在加速农业分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农业中某些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允许外国资本家对印尼农民土地的短期租赁,又导致农民对外国种植园主和商人的依附,使印尼人民遭受到空前的浩劫。到19世纪末期,荷兰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印尼各地农民奋起反抗,于是后来农民运动变成了武装起义,给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
(一)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
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就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亚洲。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舰队经美洲侵入菲律宾的萨马岛、宿务岛和克坦岛,令当地人民服从西班牙的统治,但遭到当地人民迎头痛击,麦哲伦也被击毙身亡,其残余部队狼狈逃窜。后又多次入侵,直到1565年西班牙才开始对菲律宾进行殖民统治。
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的残酷殖民统治和对外贸易的垄断,激起了菲律宾人民的强烈不满。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菲律宾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菲律宾的无产阶级出现较早,随着外资经营的工厂出现和企业的开办,也就出现了菲律宾的工人阶级队伍,他们一直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前列,首先喊出了“打倒西班牙”等战斗口号,1896年菲律宾掀起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高潮,以安德列斯波尼法秀(1863—1897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了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民族独立的纲领,得到群众的响应。后因内部分裂,他惨遭杀害。1899年1月菲律宾共和国宣布成立,标志着西班牙对菲律宾300多年殖民统治结束。
1898年12月10日,美国、西班牙在巴黎签订了和约,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代价把菲律宾“转让”给美国。从此美国的魔爪伸向了菲律宾,菲律宾人民感到极大愤慨,并进行了英勇斗争,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菲律宾被美国霸占。
菲律宾的独立斗争虽失败,但推翻了西班牙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也给美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二)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早在17世纪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就看中了越南,不断派传教士和商人来越南活动。当19世纪中叶,越南阮氏封建王朝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时,法国殖民者便加快了侵略和吞并越南的步伐。在吞并越南领土的同时,强迫与阮氏王朝签订丧权割地的条约(1862年第一次西贡条约),使越南开始沦为法国殖民地。继第一次西贡条约之后,于1874年3月又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顺化条约》规定法国对越南有保护权,越南一切外交事务均由法国控制等。1884年6月6日阮氏王朝被迫在卖国条约《巴德诺条约》上签字,越南变成法国的殖民地。
从1860年殖民军入侵越南领土开始,到1884年阮氏王朝签订卖国条约止,越南人民的反法斗争从未停止过,到20世纪初,越南人民反殖民斗争更加高涨。
农民战争是越南人民早期抗法斗争主流。法国入侵越南后,越南各地农民手持木棍、砍刀等进行了抗法游击战争,农民军一次次粉碎殖民军的围剿,给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三)19世纪时期的亚洲
在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瓜分,朝鲜、越南、缅甸、阿拉伯各国相继变成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殖民地,中国、缅甸、泰国、土耳其则变成了半殖民地。
这个时期的亚洲,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极大地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这个时期,亚洲许多国家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起义。主要有越南安世农民的反法起义(1887—1913年)、朝鲜的甲午农民起义(1894—1895年)、菲律宾的独立战争和抗美战争(1900—1901年)等。与此同时,亚洲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以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要有伊朗的君主立宪运动、土耳其新奥斯曼党人领导的立宪运动、中国的戊戌维新运动、印度的国大党运动等。这些运动由于没有很好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因此收效不大,但是这些运动对唤起民众起到一定作用。
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德殖民主义者的炮舰一再轰击朝鲜的大门。1866年法国和美国相继入侵,1871年美国舰队再次入侵,但都未能得逞。但是1875年9月和1876年2月日本侵略者先后入侵朝鲜成功,当时朝鲜政府向日本投降,签订了《江华条约》等不平等条约,1882—1892年,美、英、法、俄、德等国继日本之后,也强迫朝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朝鲜逐渐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在日本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双重压迫下,朝鲜人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各地人民的起义不断。其中主要有1875年蔚山人民起义,1878年韩山人民起义,1880年长连、鸟龄、安东的农民起义,1880年到1881年的仁川人民起义等。
人民群众的起义也影响了士兵,因此爆发了壬午兵变(1882年7月23日),汉城驻军数千人在柳万春、金长孙的领导下举行起义,这支起义部队与汉城贫民起义军相会合,声势浩大,烧毁了日本公使馆,杀死了日本教官和官员。虽然起义遭到镇压最终失败,但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朝鲜封建统治者。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朝鲜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开化派。一些人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看到欧美各国,尤其是日本迅速发展的日本文明,意识到封建朝鲜的落后和祖国前途的危机,要求仿效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他们的要求反映了朝鲜资产阶级的改良要求和人民自强的愿望。开化派利用他们在政府中的职位,于1882年年底进行了一次改革,如开办新式农场、改革警察制度、选派青年去外国留学等,但由于当权的保守派阻挠,改革成效不大。于是1884年12月4日晚开化派发动了政变,即甲申政变。但由于开化派不依靠人民群众,却求助于日本侵略者,甲申政变遭到失败。
甲申政变失败后,资本主义列强对朝鲜的争斗更加激烈,加紧了对朝鲜人民的压榨与剥削,于是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农民起义连绵不断,著名的1894年1月10日甲午农民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这次农民起义,控制了全国五分之三的土地,起义军士气高昂,但由于农民军领导集团发生分裂和叛徒的告密,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断送在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之手。这次农民起义,瓦解了朝鲜封建制度,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唤醒了人民的觉悟,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进行,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反殖民地、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
(四)伊朗的半殖民地化
葡萄牙人也是最早侵入伊朗的殖民主义者,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就占据了靠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等地。18世纪中叶,荷兰人趁伊朗全国混乱之机,夺取了波斯湾的哈尔克岛。1763年英国强迫伊朗签订奴役性条约,获得了自由贸易、免交进口税等特权。这样,伊朗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扩大销售市场和争夺原料产地,使伊朗成为英、俄、法等国争夺的对象。
但毗邻伊朗的沙俄不甘落后,多次对伊朗发动侵略。伊朗战败,被迫与沙俄签订《古利斯坦条约》和《土库曼彻条约》,伊朗变成了沙俄的“附属国”。
英国也不示弱,为了同沙俄抗衡,1800—1841年,先后4次强迫伊朗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种种特权。此后法国、美国、奥地利等国也不甘心,与伊朗也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伊朗半殖民地化。
外国商品潮水般地涌入伊朗,破坏了伊朗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扼杀了处于萌芽状态的伊朗资本主义手工业,使大批手工业者和商人破产。
外国商品的涌入加深了封建制度的危机,封建地主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许多农民失去耕地,生活更加悲惨。于是农民暴动与城市下层人民起义不断发生。1848—1852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就是一个突出例子。起义虽最后失败,但迫使统治阶级进行了一些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改革。
(五)印度的殖民地化
印度是殖民地的典型。最早来到印度的欧洲殖民者是葡萄牙人。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果阿、达曼和第乌等据点,独占了印度与西方的海上贸易。17世纪初,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东来,在印度展开了争夺殖民地优势的斗争。1600年英国创立的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创立的东印度公司,1664年法国创立的东印度公司,都是殖民主义国家侵略印度的重要工具。
到18世纪中期,英国、法国在印度的争夺更趋激烈,英国大胜,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一蹶不振。1757年印度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国占领。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从印度掠夺了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据统计,在占领孟加拉以后的58年间(1757—1815年),英国从印度榨取10亿英镑的财富。这一大笔财富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它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是,却使印度变成了一个相当贫穷的国家。英国殖民者强化统治的结果,瓦解了印度的农村公社,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摧毁了传统的手工业,使印度遭受深重的苦难,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民族起义连连发生。英国人在印度站稳脚跟之后,便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国家扩张。从19世纪初开始,先征服了锡兰,后又把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锡金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印度、锡金成了它的殖民地,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锡金成了它的保护国。到19世纪后半期,南亚地区都在英国的独霸之下。
在印度整个历史长河中,屡遭异族入侵,尤其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印度人民灾难深重,但从另一方面看,印度吸收并融合了所有与其相接触的文明,取其精华,以满足其需要。印度所反对的并不是英国人及其文明,也不是西方人民和文明,而是帝国统治制度。印度选择了继续保留英联邦制度,还采用了英国议会民主制度,保留英国建立的司法、行政管理、国防和教育机构及研究机构。
四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与现代国家的建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东南亚地区,除泰国以外,均被瓜分完毕,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保护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占有了缅甸、马来亚、文莱、沙捞越、沙巴和新加坡;法国占有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建立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荷兰占有印度尼西亚群岛,建立荷属东印度;葡萄牙占有东帝汶;美国取代西班牙,占有菲律宾群岛。
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已成为殖民地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战略基地。从经济上,东南亚各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转变。在政治上,这些国家的中央政权基本上由殖民地国家控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起来,城市兴起,人口也逐渐增多,各国的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城乡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因此,民族解放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东南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增强,越南国民党、印尼民族党、缅甸德钦党等先后成立。到后来,东南亚各国,如印尼、越南、马来亚、菲律宾、缅甸和泰国等相继建立了共产党,并开展了活动。因此,战后的东南亚各国工农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当然,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并不平衡,各具特点。但大多数的国家从总体上看都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于1941年12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用武力强占东南亚地区,把东南亚诸国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殖民体系之中,这样激起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反日高潮。他们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斗争,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部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现代国家的建立
印度尼西亚从公元15世纪先后遭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的入侵。从17世纪初便逐步沦为荷兰的殖民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时期,印尼被称为“荷属东印度”。进入20世纪,荷兰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竞争,为保持自己在印尼的地位,宣布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允许列强资本自由输入东印度殖民地。因此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外国垄断资本大量涌入印尼。
20世纪初,印尼民族日益觉醒,1908年5月20日印尼的第一个民族主义组织——至善社成立,其宗旨是发展教育、农业、工业、畜牧业和商业。到1909年,至善社已发展到40多个分社,会员1万余人,这个组织的建立推动了印尼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印尼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共产党的建立。1918年印尼各地工人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推动了党组织的建设,1924年东印尼共产主义联盟改称印尼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印尼的工农运动进一步发展,工人罢工斗争不断高涨。20年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印尼人民受到鼓舞,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于是荷兰殖民当局对印尼人民加强了镇压。但印尼的工农革命运动未被平息下去,终于在1926—1927年爆发了民族大起义,起义的风暴震撼了荷兰的殖民统治,后来苏加诺参加并领导了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但最后被殖民军镇压下去,印尼共产党也严重受损,印尼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后来又发展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加紧了侵略步伐。1941年12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用武力侵占东南亚地区,印尼又处于日本法西斯铁蹄的蹂躏之下。整个东南亚国家都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殖民体系之中,从而激起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越、缅、马、新、菲等国进行了抗日武装斗争,印尼和泰国也开展了抗日运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消息传到印尼,印尼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做好了武装起义的准备。8月15日,印尼共产党人和青年革命组织的领导人在雅加达召开会议,讨论独立事宜,当时印尼共产党还处于地下状况,决定派代表与民族主义领袖苏加诺、哈达协商,要求他们出面宣布独立。在群众热情的推动下,8月17日,苏加诺和哈达在雅加达签署了印尼独立宣言,宣布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这就是印尼历史上有名的“八月革命”。
共和国成立不久,英军以接受日军投降为名在印尼登陆。占领了雅加达等地,企图恢复其殖民统治,于是斗争又出现了反复,印尼人民进行了坚决抵抗,英军被迫撤退,但却把占领区交给了荷兰殖民者。荷兰在英国、美国的支持下,对印尼发动大规模进攻,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殖民战争。后来印尼人民逐步收复失地,印尼共和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权利是逐渐实现的。
(二)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现代国家的建立
南亚的印度是受西方殖民统治、剥削最重的国家。由于英国的剥削与压榨,导致了1857年印度士兵起义。随着印度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不断提高,1885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政治组织——国大党。随着国大党成分的变化,及其领导觉悟的不断提高,对英国的斗争日益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印度被英国帝国主义拖入战争的深渊。英国从印度征调150多万人为战争服务,同时从印度运走370万吨装备和物资以及500万吨粮食,还搜刮了1亿英镑的战争费用,给印度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印度仍是农业国。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大多数农民仍受着封建王公和地主的剥削。1918年由于普遍的饥荒和流行病,印度约有1200万人被夺去生命,这使印度人民与英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爆发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掀起了反英斗争的高潮。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一直掌握在资产阶级政党即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甘地作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登上政治舞台。在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国大党根据甘地的提议,决定于1919年4月6日举行总罢工。但各界群众于3月底就提前自发行动起来,许多城市都发生了罢工、示威游行和暴动。在斗争中,不同宗教信仰的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向英国殖民者进行了坚决斗争。1920年12月,国大党在那格普尔召开大会,会议通过了甘地拟订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宣布其目的是以和平的和合作的手段取得“自治”。为了扩大影响,国大党进行了改组,使国大党发展壮大。在甘地的号召下,国大党成员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积极响应,运动蓬勃发展,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拒购英货,甚至公开烧毁英货,并掀起了手工纺织的热潮。后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印度工人运动交织在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运动高潮。1921年在联合省、孟加拉省和旁遮普省等地,农民的斗争冲破了甘地的非暴力的限制,经常发生武装起义。
面对蓬勃发展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殖民者采取了镇压政策,宣布国大党自愿队为非法,对国大党和哈里发委员会的领导人大肆逮捕。为抗议英国殖民者的暴行,国大党在甘地的提议下发动群众坐牢。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自愿走进监狱,使监狱很快人满为患,英国殖民当局狼狈不堪。有的地方,群众的示威抗议运动还转化为军警的流血冲突。1922年2月12日,国大党接受甘地的提议,在巴多利会议上作出了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向英国殖民者妥协,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此终止。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适应了当时印度的社会情况,用“不合作”的策略广泛动员了人民群众加入反英斗争的行列,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印度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迫使许多农民破产,大批工人失业。这期间,英国殖民者却加强了对印度的压榨和掠夺。一方面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降低工人的工资,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英国把过剩产品倾销到印度,促使印度的民族工业破产,而英国从中获得高额利润。这样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印度人民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加深,于是20世纪30年代,印度出现了反英斗争的高潮。
这一时期,印度民族运动的特点是以工农运动为先导,例如1929年1—3月,印度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和抗议示威游行。3月孟买的纺织工人举行总罢工,1930年印度举行的各种罢工多达141次,参加罢工的人数多达53万人之多。
在工农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国大党内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1929年12月,国大党在拉合尔召开大会,提出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任务,大会宣布1月26日为印度独立日。1930年1月26日,印度各地人民群众高呼“反帝、独立”的口号,举行了盛大集会和游行。尤其到1930年3月12日,甘地为抵制“食盐专卖法”,发动了向食盐进军,从而开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天,甘地率领78名信徒从艾哈迈达巴德出发,步行24天,于4月5日到达丹地海岸。甘地带头自制食盐,以示反对殖民当局食盐专卖法。消息传出后,全国效法,自制食盐,各地形成了大规模的抗英运动。4月9日,发出指示,规定不合作运动的范围限于:自制食盐,监视酒店、鸦片馆和洋布店;自纺自织棉纱棉布,抵制英货,不进英国学校等。但群众的斗争冲破了上述框框,许多地方组成了武装,在白沙瓦和加尔各答等地还爆发了武装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大为恼火,进行了残酷镇压,还逮捕了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等人。同时,英国殖民当局宣布国大党非法,禁止群众举行大会和示威游行,斗争又有反复。到1933年7月,国大党决定停止群众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代之以个别的暴力抵抗。1934年4月,甘地宣布完全停止不合作运动。5月国大党在巴特那召开会议,批准了甘地关于无条件停止不合作运动的声明。于是,第二次不合作运动就此终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1939年9月3日,印度被拖入了战争,有250万人被征拉上前线。战争结束后,英国又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印度人头上,人们生活更加悲惨。因此,1945年印度先后发生罢工800多次,参加者近80万人。到1946年罢工次数达1600次,参加人数多达196万。后来又发生农民起义,所有这些都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
反英斗争风起云涌,英国殖民当局为了自身利益,改变了统治印度的方法,制造了所谓的《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它是一个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案,即按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将印度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于同年8月1日起生效。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5日印度宣布独立。英国结束了对印度的统治,这是印度人民长期反英斗争的结果,是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和独立的重大胜利。
(三)西亚一些民族解放运动及现代国家的建立
从19世纪初叶起,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势力已进入西亚地区。北方的沙俄也不甘落后,与英、法争夺黑海海峡地区,企图为其南下寻找一个出海口,后起的德国也侵入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势力上升,取代了英、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使奥斯曼统治下的西亚阿拉伯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从1916年开始,阿拉伯人掀起了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起义,斗争遍及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地区。阿拉伯人民的反抗运动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土耳其战败投降,奥斯曼帝国彻底瓦解。协约国集团英、法、意等战胜国将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西亚属地几乎全部瓜分。1916年11月,英国把卡塔尔变为其“保护国”。据1920年国际联盟的圣勒摩会议规定,英国获得对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法国获得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另外,科威特和阿拉伯诸酋长国也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亚各国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由于战争的需要,帝国主义国家加强了对西亚的掠夺,并利用西亚的人民为战争服务。因此,战争加剧了西亚各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发了西亚各国的反帝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四)伊朗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国家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朗虽宣布中立,但其领土仍被参战国英、俄占领。大战结束后,俄军从伊朗北部撤走,但英国军队却退到了伊朗北部。到1918年,英军几乎占领了伊朗全境。1919年8月,英国迫使伊朗王国政府签订英伊条约,全权控制了伊朗,激起了伊朗人民的反抗。
伊朗各地斗争不断高涨,吉兰省的斗争最为突出。由米尔扎·库切克汗领导的森林军游击队斗争,战果显著。后来,于1920年建立了以库切克汗为首的临时革命政府。其任务是推翻王室政权,建立共和国政府,把英国赶出去。后来又得到伊朗共产党的合作和苏俄红军的支持,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但不久由于领导之间意见分歧,使吉兰革命政府内部发生分裂,在紧急时刻,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提出新的纲领,主张联合一切阶级,反对国王、大封建主和帝国主义。1921年5月吉兰革命统一战线恢复,组成了以库切克汗为首的新政府,并宣告吉兰为苏维埃共和国。1925年10月31日礼萨·汗通过国会宣布废除卡扎尔王朝。同年12月12日伊朗立宪会议宣布礼萨·汗为伊朗国王。从此伊朗进入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1978年伊朗人民反对国王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爆发,国王被迫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国外。流亡巴黎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于2月11日接管政权,4月1日宣布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五)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与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地区分别被英、法占领,并建立了委任统治制度,从而引起了阿拉伯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自1920年下半年起,叙利亚、黎巴嫩各地的反法起义接连发生,伊拉克人民的反英起义也不断出现。尤其在1922—1928年期间,伊拉克人民的罢工斗争和武装反抗从未间断。因此,英国被迫于1932年宣布结束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伊拉克获得独立。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人民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
叙利亚、黎巴嫩人民为反对法国的委任统治于1925—1927年多次举行起义,起义的火焰燃遍叙利亚全国各地,后来扩展到黎巴嫩。起义最后被法军镇压下去,但持续两年的反法大起义给法国在叙、黎的委任统治制度以沉重打击,后来法国召开了立宪会议,力图缓和与阿拉伯人的关系。1941年9月27日,“自由法兰西军”总司令贾德鲁将军以盟国名义宣布叙利亚独立,1943年8月叙利亚成立政府;1946年4月17日英、法被迫撤军;1958年2月1日叙利亚与埃及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28日叙与阿联分离,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到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的协助下占领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巴嫩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共和国宣布成立。
(六)朝鲜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现代国家的建立
在东亚地区也不平静。19世纪末,日本的势力侵入朝鲜半岛,与沙俄开始了激烈的争夺。1904—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把沙俄从朝鲜排挤出去,朝鲜成了日本的“保护国”,日本控制了朝鲜。1910年8月,日本威逼韩国君臣签订了《日韩合邦条约》,从此,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吞并朝鲜后,殖民当局颁布了法令,取缔一切集会、结社、言论和出版等自由权利。日本对朝鲜进行了野蛮掠夺,占有朝鲜的矿山和工矿企业。日本殖民者对朝鲜实行奴化教育,禁止朝鲜人使用朝鲜语,强迫学习日语,妄图摧残朝鲜的民族文化。
在日本殖民统治下,朝鲜人民境地悲惨,反日斗争不断发生。1910年前后,朝鲜人民的反日起义持续几年,给日本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朝鲜人民。于是在1919年3月1日爆发了著名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示威群众振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等口号,朝鲜青年的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
日本对朝鲜的掠夺,激起了朝鲜人民的反抗,以金日成为代表的朝鲜共产主义者起了重要作用。1931年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中朝边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4年3月游击队扩建为朝鲜人民革命军,使抗日斗争进入了武装斗争。1937年6月4日,金日成指挥朝鲜人民革命军,越过鸭绿江,奇袭日军重要据点普天堡,并获全胜。1945年8月15日,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革命军配合苏军解放了朝鲜北部领土。同时,美国、苏联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南部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北部于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七)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现代国家的建立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漫长的奋斗历程。它的古代史从远古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止,其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受尽了种种苦难,但不同形式的反抗和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1911年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八)中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及现代国家的建立
中亚八国的历史并不很长,这八国有共同特点。哈萨克斯坦于公元6—8世纪曾建立过突厥汗国、突骑施等早期封建国家,15世纪末建立哈萨克汗国。19世纪以后被俄罗斯统治,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属俄罗斯联邦,1925年4月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作为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1990年10月25日宣布独立,脱离苏联。1991年12月10日改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16日正式独立,加入独联体。
乌兹别克斯坦族于9—11世纪正式形成,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14—15世纪建立帖木儿帝国。后来历史上几经变化,改朝换代。1917年乌兹别克人参加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27日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加入苏联。苏联1991年“8·19”事件后宣布独立,加入独联体。
塔吉克部族形成于公元9—10世纪,也是中亚的一个古老民族。16世纪加入布哈拉汗国。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14日成立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9年12月5日改称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解体,塔吉克宣布独立,1991年8月底改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同年9月9日为独立日,12月加入独联体。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土上,早在公元6—13世纪就建立了吉尔吉斯汗国。16世纪开始,不断受到沙俄的侵扰,1876年被沙俄吞并,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成立卡拉吉尔吉斯自治州,属俄罗斯联邦。1936年12月5日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苏联1991年“8·19”事件后,吉尔吉斯于8月31日宣布独立,同年12月12日加入独联体。
格鲁吉亚早在公元4—6世纪就建立了封建国家,6—10世纪形成了格鲁吉亚部落,19世纪被沙俄吞并。1921年2月15日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加入苏联。1990年改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1年4月9日宣布独立。
土库曼族形成于公元15世纪,在历史上屡遭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等异族的入侵。1917年1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27日成立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解体,土库曼于10月27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土库曼斯坦”。
阿塞拜疆部族形成于公元12—13世纪,后建立过封建王朝。从18世纪起出现过十几个封建国家。1917年11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0年4月28日宣告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2月6日改国名为阿塞拜疆共和国,同年8月31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亚美尼亚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9—前6世纪就建立了乌拉杜奴隶制王国。公元前6—前3世纪又建立了大亚美尼亚国,后来两次被土耳其和伊朗瓜分。1804—1828年间,俄罗斯与伊朗两次交战,以伊朗的失败告终。1920年1月29日建立了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久加入苏联。1990年8月23日亚美尼亚宣布独立,改国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1991年9月23日宣布正式独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王树英、朱 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