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黎千驹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时维十月,序属三秋。金秋将去而气犹爽,立冬临近而花仍香。今天各位代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湖北师范学院,出席“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谨代表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委会和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到会的代表,大多数是第一次出席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代表汇报“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的产生缘起。
中国学者从事模糊语言研究已历30余年,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具有高质量的学术论著,这些论著在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有一个突出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模糊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这就是模糊语言研究者缺乏学术交流的平台。关于学术交流平台问题,我们不妨从“语用学与模糊语言学产生的时间”和“语用学与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两个方面来将语用学和模糊语言学这两门学科进行简单的对比。
(一)从语用学与模糊语言学产生的时间来看
先看语用学产生的时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1955)和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1975)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这些皆为语用学成为一门新学科创立了基本理论; 1977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语用学杂志》,这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正式诞生。再看模糊语言学产生的时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系的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发表了《模糊集》论文,这标志着模糊理论的正式诞生。查德的模糊集理论一诞生,就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很快就引发了不少新兴边缘学科,如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等。综上所述,语用学和模糊语言学都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
(二)从语用学与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
1979年,许国璋先生翻译并发表了奥斯汀的《论言有所为》,这标志着中国学者研究语用学的开端。1979年,伍铁平先生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这标志着中国学者研究模糊语言学的开端。由此可见,中国的语用学与模糊语言学研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用学获得了快速发展,而模糊语言学则步履蹒跚。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交流平台的有无。例如:早在1989年就召开了“语用学第一届全国研讨会”,2003年12月,成立了“中国语用学研究会”。而模糊语言学方面既没有成立研究会,也没有召开过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从事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状态。由此可见,没有建立学术交流的平台,成为了制约模糊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这是促进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一门学科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志。我们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从200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日起,就把搭建中国模糊语言学术交流平台视为己任。我们希望在这个学术交流平台上,有一个全国性的研究模糊语言的学术团体,有一个进行模糊语言学术交流的场所,有一种发表模糊语言研究论文的专门刊物,能够出版一套模糊语言研究方面的丛书,能够凝聚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模糊语言研究的队伍。我们姑且把这样的美好愿景也叫做“五个一工程”。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们于2008年11月在湖北师范学院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2009年11月,我们又在这里召开了第二届研讨会,2011年11月,我们与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了“第三届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四届中国模糊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再次得到了国内模糊语言学者的广泛响应和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响应与支持。这表明模糊语言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已成为团结中国模糊语言学者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了中国模糊语言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
关于发表模糊语言研究论文的专门刊物,我们希望今后每次会议之后都出版一部《模糊语言研究》论文集。希望各位代表通过本次会议交流之后,对自己的论文做进一步的修改,我们争取将本次会议的论文结集出版。这将是国内第一部模糊语言研究论文集。
关于出版一套模糊语言研究方面的丛书,我们已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各位代表发送了《当代语言学文库》和《模糊语言文库》征稿启事。被纳入这两个文库的国内学者的书稿,将获得全额出版资助(有意者请与我们联系)。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团结国内语言学界同人,鼓励学者们积极从事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从事模糊语言研究所做的一点努力。
模糊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有些领域尚有待发掘,有些领域虽已被发掘,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模糊语言与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我们去逐一探索。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研究大有可为,也是学者们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最后,我们希望各位代表在会议期间能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海纳百川,破少长之畛域;和而不同,探学术之真谛;登高远眺,览长江之浩瀚;凭栏临风,赏磁湖之澄明。
模糊语言学科的建设、发展和繁荣,既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具有战斗力的学术队伍;也需要学者们共同来关心和支持“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这一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因此我们希望各位代表和学界同人共同携手,为中国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黎千驹,中国模糊语言学术研讨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