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地理集聚:分工-空间外部性的理论视角与实证检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农业产业集聚的相关文献研究

张宏升(2007)基于GEM模型[1]对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影响因素和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生产集中度、区位商和集中系数的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不断向优势产业区集中,不同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集聚度不尽相同。从基础、市场和主体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础是农业产业集聚的外部供给要素,是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基础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文因素等;市场是农业产业集聚的需求因素,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需求拉动力;主体是农业产业集聚的结构因素,决定了产业集聚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其中,农户在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企业居于核心地位,政府为可控环境因素和政策的重要供给者。并且,在农业产业集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导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在形成期,自然资源起主导作用;在成长期,则主要依靠市场需求和主体的扩张;并且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集聚区内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并形成增长极,推动农业产业集聚进入成熟期。王栋(2007)从专业化分工视角研究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结论指出,以小规模企业和农户为生产主导的中国农业,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农业产业集聚区,从专业化分工和集聚经济中获得产业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依赖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和农户之间的相互联合。

农业产业集聚对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张宏升(2007)的研究结论认为,农业产业集聚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交易效率、生产效率、竞争效率和创新效率四个方面。苏航(2010)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对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区域农业竞争力包括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区域农业的可扩张能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能力和区域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四个方面的内涵,而发展农业产业集聚是整合各项竞争力,从而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