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李忠杰

同志们:大家好!

由君如同志主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今天正式成立。这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对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希望研究会办得越来越好并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的任务,顾名思义,说到底,就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研究工作。所以,我想围绕“坚持”、“发展”这两个词谈一点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第一个词: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赖以成功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30多年来的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选择、唯一旗帜、唯一道路、唯一方向。所以,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是怎样坚持?怎样才是真正的坚持?我认为:

第一,要坚持最基本的方向、道路、理论、原则不动摇。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而且都已记载在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和其他有关的重要文件中。对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只能坚持,不能否定;只能发展,不能倒退。

邓小平在世时,就经常有人提出我们的路线和政策能不能坚持下去、会不会改变的问题。邓小平一次又一次回答:不能变,也不会变。没有理由变。如果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他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不但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代,下几代,都不能变,变不了。”而且,他把不变的时间都作了量化,斩钉截铁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第二,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所谓不变,当然不是绝对的不变。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我们的战略方针必然会有所拓展,很多政策举措必然会有所调整,思想理论也必然会与时俱进。一点不变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一点不变,就可能变成新的僵化和停滞了。

所谓不变,应该是指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变。按邓小平的说法:“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归结起来,也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能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不能变。在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上变了,就意味着动摇,意味着倒退,就会给中国带来新的危险,就不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要用实践成效来解决信心和决心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实际、最重要的抓手,是把国家发展和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解决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号召力、凝聚力。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大量实惠,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愿意退回到改革开放前那种状态下去。但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更关心的是当下的现实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种种消极腐败的现象?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怎样解决?解决方向道路问题,不仅要在政治上坚定信念,最实际、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国家发展进步和群众关心期待的一些重大问题解决好。

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而是早已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如腐败问题、治安问题、房价问题、堵车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司法不公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等。关键是想不想解决?用什么办法解决?怎样尽快解决?有些问题需要有个过程,不是一日之功。有的则可以尽快见效。有的已经在见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在这些问题上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逐步甚至很快地见到成效,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更加认同、更加拥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真正做到不动摇了。

第四,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很多,但根本上还是要靠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也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现实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社会现实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社会思潮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向。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滋长了怀疑情绪。社会上和干部队伍中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改革疲劳症”。在这关键的时刻,必须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与此同时,我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特别注意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央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但还没提出要提高改革开放科学化水平。但我认为,党的建设要提高科学化水平,治国理政也要提高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当然也同样要提高科学化水平。改革是好事,但不等于一加上改革的帽子,什么事都可以干、什么措施出台都是完美无缺的了。任何新政策新措施出台,都应该有它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改革疲劳症”现象?原因很复杂,其中或多或少是与一些地方和部门改革的举措政策并不科学有关。因此,我们不仅要讲改革,而且要讲科学改革。不仅要讲科学发展观,而且要讲科学改革观。要提高设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具体政策的科学化水平,还要提高操作实施的科学化水平。一定要使改革开放中的政策制定得科学、合理。不能闭门造车,凭想象办事;不能政策制定时马虎草率,造成很多漏洞;不能事先缺乏研究和预见,等到惹出麻烦再去补救。

第二个词: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道理可以讲很多。但最根本最彻底的道理在哪里?我认为,就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那里。

什么是过程论?当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里面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所作变革的时候,曾经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及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恩格斯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1]在这种思想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2]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无论自然物质,还是人类自身,无论社会生活,还是意识观念,说到底,都是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的。人类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社会的演化是一个过程。国家是一个过程,政党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运动是一个过程,理论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我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称作“过程论”。既然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那我们就不可能追求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一切都处在发展变化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在发展变化中。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问题,解放思想问题、与时俱进问题、改革创新问题,都可以从思想方法上彻底解决了。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层面上。它始终要向前发展进步。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发展。不坚持,就谈不上发展;不发展,就会停滞、僵化,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

那么,怎样发展?怎样科学地发展?在哪些领域和方面发展呢?我认为:

第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场大考试;是一次大探索,也是一次大创新。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就是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要研究很多新问题,探讨很多新思路,提出很多新主张,实行很多新政策。其结果,不仅是促进实践的发展,也必然促进理论的发展。只要改革开放不停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不断创新发展。比如,把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就是一个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一个发展。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过程中,这种发展还会不断出现。如果及时科学地加以整理、概括,就能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第二,要在继续解放思想中发展。

没有思想解放,不可能有拨乱反正,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也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创立的,当然也应该在继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过时了没有呢?没有过时。新形势下,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照样就不能前进,照样会亡党亡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有很多新问题要解决。还要不要继续解放思想?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新形势下又处于新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状况,失去创新的精神,阻碍创新的进行,同样会阻碍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进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这三个“永无止境”需要我们牢牢记住。

解放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大家都说要解放思想,但不知道在哪些问题上能解放思想,不知道怎样去解放思想,不知道由谁去解放思想,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保障解放思想。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解放思想就很可能落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然难以真正实现。所以,如何把解放思想从口号变为现实,仍然是需要我们切实解决的大课题。

第三,要在完善制度、改善治理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制度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认识了。邓小平讲的一段话,已经成为我们对制度问题的经典认识。邓小平还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要争取形成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制度。未来,我们就要在如何完善、如何定性上下功夫。能不能定型,关键看是不是完善。不完善,就难以定型。当然,即使定型,也是相对的。既然改革没有完成时,那定型恐怕也很难有绝对的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越来越趋于定型。这种制度越完善、越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越成熟、越健康了。

除了制度,还有治理。制度是规则、约束。治理是依据制度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活动。有了制度,还要有适当的治理。没有治理,制度就是空的。任何制度的长短优劣,最终都要看治理的效果。而治理效果的好坏,根本上又要取决于制度是否科学完善。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继续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为此,我们要积极寻找加强治理建设的抓手,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要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发展。

“中国特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常用的词语之一。经济建设要有中国特色,政治建设要有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也要有中国特色。归结起来,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特色。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记住另外一些词语——全球眼光、世界胸怀、文明水准、国际博弈。为什么?因为“特色”这个词,本身就是在比较中存在的。与谁比较?当然是与世界比较,与其他国家、政党和主义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把握世界性与民族性,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国与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忽视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应该的。

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对自身特色充满自信。坚持特色、展示特色、维护特色、发展特色。但与此同时,又不要把“特色”简单化、绝对化,把“特色”变成再一次封闭僵化的借口。不要以为在没有发展起来以前需要学习外国,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以对外部世界和人类文明采取排斥态度了。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拥有全球眼光、世界胸怀和文明水准,善于在与世界各种复杂因素的博弈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审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4页。

[2]同上书,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