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理论解读
(一)推进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新论断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另一方面,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二)推进科学发展的方法论是“两点论”和“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点论”和“底线思维”重要论述,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在现实生活中,有备无患的关键在于“备”。比如,在一些特别敏感问题的处置上,只有做到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才能有惊无险、化险为夷。殊不知,这就是底线思维的辩证法。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底线思维是包括辩证法、实践论在内的系统、科学思维。善用底线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前瞻风险、守住底线、防患未然,才能掌握改革实践的主动权。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犹如一场艰巨的马拉松,唯有树立正确的方法论,凡事未雨绸缪,才能不走弯路、不跌跤,最终跑出好成绩。树立底线思维,对于我们推进科学发展,进而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倡的“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摸”的过程,也是寻找底线的过程。比如,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改革的共性和差异性,不同利益群体对改革的承受力,机构改革的力度、速度与维系正常行政运作的平衡等,都需要认真思考、小心求证,在实践中既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又稳妥把握、务求必胜。就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如果把底线思维筑牢,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想细,“想一万、想到万一”,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不测”因素,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创新、调整、总结,顺利推进科学发展事业。
(三)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2013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时,首次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到中心位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阶段转换和寻求新平衡的关键期。所谓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从宏观层面讲,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投入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主要体现在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增长上,还体现在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加上。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非不要数量和速度,而是要实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提高质量和效益就无从谈起,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就缺乏物质基础。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求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是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求切实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做法。如果不尽快扭转高投入、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发展成本就会越来越高,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即使通过增加投入把速度提升起来,也是不可持续的。
(四)推进科学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是改革创新
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求我们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动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谋求更充足的活力、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坚持向改革要活力、要效率,深化经济、科技、文化、行政、城乡等各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持续释放发展的最大红利和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坚持靠创新提质量、提效益。把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心转向深化改革开放和强化创新驱动,一方面是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深化改革。加快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打破一些行业存在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强化产权保护,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改革资源环境税费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提高质量和效益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促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支撑能力。特别要注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向企业转移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强化创新驱动的教育和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25/c_114148683.htm),2012年12月25日。
[5]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选编》,2013年6月18日。
(作者单位:杭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