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的开启

一般意义上讲,大国外交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含义:一是“以大国为交往对象的外交”,即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只要它以大国为其外交重心,都可以称之为大国外交;二是“大国间外交”,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当前时代的中美关系、美俄关系等;三是“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即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定位来确定自身的利益诉求、战略目标并灵活运用相应的外交资源和手段。当前中国所言“大国外交”,应当是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这是日益崛起的中国对自身地位和身份、利益与目标,以及应有国际角色的准确判断和应有表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均经济份额、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其他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来看,中国在相当长时期里仍只能算作发展中国家,更何况中国还有幅员辽阔且经济仍十分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按联合国标准还有超过1亿的贫困人口。正如外交部王毅部长所提醒的那样:“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大国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定位。中国还并非富国强国,要让13亿中国老百姓真正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但同时,中国也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国。无论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外汇储备,还是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都表明中国并非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领域,对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的评价,并不完全取决于该国的人均经济水平,而更多地看其经济总量及其总体国际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无疑是一个大国。

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力并不强大之时,毛主席也从未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小国”“弱国”。“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确立,中国“重返”联合国,以及中国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新中国的战略远见与战略自信。中国出兵朝鲜以抗美援朝,20年后尼克松总统访华及两个大国元首的历史性握手,以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向世界演绎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气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同样视中国为大国,而后中国相继提出的多极化主张、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理念,以及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提出,无一不是关乎自身发展和世界大局的宏大理念。

不过,我们以为,中国大国外交时代的真正来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国成为全面意义上的世界大国,中国外交内涵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十年,中国外交在本质上是一种“主权维护型”外交,当时的外交任务在于维护主权独立,争取国际承认;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演变为“发展主导型”外交,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伴随中国和平发展的深入推进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全面拓展,中国外交开始逐步向“大国责任型”外交转变。这一大国责任,既有对人民、民族和国家的责任,也有对国际社会的责任。

新时期中国的大国外交,首先,要能更为有效地维护和增进自身国家利益,这是大国外交最为基本的诉求和目标。比如,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今世界,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中国利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为有效地保护自身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在各国都重视发展软实力的时代,如何拓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其次,中国的大国外交还意在表明,中国将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完善,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负责任地承担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大国责任。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一种期待。

为系统阐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们从“大观念”“大战略”和“大国责任”三个层面来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外交的创新与发展。“大观念”,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创新外交理念和外交思维,在自身发展道路、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秩序变迁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提供来自中国的更有解释力,更有感召力,更具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理论、观念和倡议。比如,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既满足自身发展又能更好地关照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中国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合作理念,才能既有效增进自身利益,又能更好地推动与他国的互利共赢,进而推动国际秩序的合理变迁?中国应当提出什么样的安全观,才能既有助于推动解决当前世界仍然存在的若干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又能有助于推动建构一个更安全的世界?等等。“大战略”,要求中国基于一个大国的立场,从更为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审视自身的利益、地位、责任和国际角色,以便更好地运筹中国外交大棋局,更好地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大国责任”则意在表明,中国不仅要注重发展自己,也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在利己与互惠、自强与共存、自我发展与世界大同之间建立起更为平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