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结
按海德格尔的说法,阐释(auslegung)即“把什么东西放出来”,从而实现理解的发展。一如国内学者张汝伦所言:“既然说要在此在对世界的理解中追索阐释现象,那么被阐释的东西就是已经以应手事物的样式被给予我们的世界。”[43]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讲道,在17—20世纪之间有三个“著名的时代”: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时代。当今时代,常规意义上的时间已进展到21世纪。然而,人类的生存命运依然需要从总体上改善。在此意义上,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根本超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语境,“回到马克思”需要“理解马克思”。如此,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每一次重新阅读,意味着自觉将理解根植于思想土壤;对文本做出的每一次阐释的更新,意味着向着文化前景更进一步。
西方结构主义者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言称,读者有“创造意义的自由”。“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应是有立场、有原则的创造自由。唯其如此,才能接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达至的历史那一度,接近他们达至的伦理思想史的那一度——历史的本质性与社会的现实性那一度。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3]甘绍平:《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2010年第5期。
[4]高国希:《借鉴西方伦理学的视角转换与方法论原则》,《中州学刊》1995年第5期。
[5]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页。
[7]Peter Ellyard,“Designing 2050:Imagining and Building a Global Sustainable Society”,Journal of Future Studies,Volume 15,Number 3,2011.
[8]高国希:《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9]安启念主编:《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10][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2页。
[11][法]Louis Althusser,Marxism and Humanis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9,pp.229-23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51页。
[18]Wood,Allen W.,Marx's Immoralism,Konigstein:Hain Press,1986,p.688.
[19]Ibid.,p.698.
[20]Wood,Allen W.,Karl Marx,Boston:Routle Kegan Psul,1981,pp.126-127.
[21]Ibid.,p.127.
[22][美]理查德·米勒:《分析马克思——道德、权力和历史》,张伟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23][美]理查德·米勒:《分析马克思——道德、权力和历史》,张伟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页。
[24]Lawrence Wilde,Introduction to Marxism's Ethical Thinkers,Hampshire:Palgrave,2001,pp.3-4.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100页。
[26]Sidney Hook,From Hegel to Marx: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Karl Marx,London:Reynal &Hitchcock Press,1936,pp.50-51.
[27]Kai Nielsen,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Morality,Ideology,andH istorical Materialism,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8,pp.3-6.
[28][美]史蒂文·卢克斯:《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袁聚录译,田世锭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29]S.Sayers,“Analytical Marxism and Morality”,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Supplementary Vol.15,1989,pp.81-104.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175页。
[31]同上书,第437—43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2页。
[33]余京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年,第48页。
[34]Sean Sayers,Marxism and Human Nature,London:Routledge,1998,p.112.
[35][美]特雷尔·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姜海波、王贵贤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36]R.G.Peffer,Marxism,Morality,and Social Justic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chapter 1.
[37]俞吾金:《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38]《列宁全集》(第23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9页。
[39]张一兵:《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种立场》(作者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邱柏生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结束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页。
[41]郗卫东编写:《美国学者伍德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2期。
[42][英]亨利·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43]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学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