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刘辰翁及其评点研究现状
刘辰翁[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宋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县人)]是宋元之际一位影响颇大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现存诗203首、词354首、文249篇,在诗歌、词、散文方面均有建树。其诗文批点种类繁复,现存有30余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在诗歌方面,除了对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李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唐宋名家进行评点外,有特色的二、三流诗人,他也极为关注,共评点48位唐代诗人和五位宋代诗人。他对散文的评点主要见诸《班马异同评》,以及对老子、庄子、列子、荀子等家的评点。尤其显著的是,他对《世说新语》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之风,很受后人重视。在他之前,没人像他那样能对诗歌、散文、小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评点,罗根泽先生称之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全副精神,从事评点第一人”。他无疑在文学评点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学评点大师。
在文学史上,刘辰翁是一位既有影响又有争议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由于刘辰翁官位不显,仕宦的时间又很短,《宋史》无传,其生平事迹的记载颇多矛盾与讹误之处。在元、明、清三代,刘辰翁的研究少人问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的简短评述,谈不上系统的研究,直到清末,情况才稍有改观。新时期的研究,大多沿袭旧说,故在刘辰翁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不清楚,有不少尚待开掘之处。比如,关于他的生卒年,说法就不一致,他生平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分歧。有人说他出自陆象山之门,清人厉鹗即持此说,王鸣盛不同意此说并进行过辩驳。饶宗颐《词集考》卷六《宋代词集解题》同意王说。但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缪钺《灵谿说词》却仍依旧说,认为刘辰翁曾就学于陆象山。这个问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新时期的刘辰翁研究,仍然远远不够,且关注的主要为词的创作和文学评点,翻检元、明、清三代典籍以及现当代的研究著述论及其诗歌的不多,相对于刘辰翁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评点的巨大影响以及他在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而言,历史和现实中的研究状况,仍有不少缺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选题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刘辰翁文学评点的专门研究,澄清过去的模糊认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处于草创阶段的新生事物的特点,亦能寻绎出他所创立的评点方式、评点术语、评点标准对后世的启发和影响,明清时期评点之学形成声势浩大、蔚为大观的局面,与刘辰翁文学评点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刘辰翁诗、词、文众多,另有多种诗文批点,对这一著述繁富很有特色的学者型作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诗、文、词的文本细读,可以将宋诗、宋词、宋文的研究引向更为深入的层面,特别是通过对刘辰翁在宋末元初所产生的广泛影响的审视,能够发现宋元易代之际文学的发展演变状况和文学评价的审美趋向,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性质的准确把握是科学研究元代文学绕不开的一个起点,也是进行元代文学深入研究的一块基石。新时期对其词和文学评点的研究偏重,介绍得多,几乎众口一词,尚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与总结。对他的评价还停留在印象式的层次上,没有取得客观、公允、令人满意的结论。因此对其留下的所有作品和文学评点进行全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刘辰翁的生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两篇值得注意的文章:一为马群的《刘辰翁事迹考》[1],二为吴企明的《刘辰翁年谱》。[2]前者考证了刘的一生行迹,虽名为事迹考,却具有年谱的性质,尽管尚有不完善之处。后者资料更为翔实,内容也更为丰富,基本上理清了刘一生的重要行踪,但亦有部分语焉不详。1997年,《吉安师专学报》第十八卷第三期发表了刘宗彬的《刘辰翁年谱》,作者得地利之优势,发掘出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和家谱资料,对刘辰翁的家世和经历作了详细的考证。
刘辰翁是宋代一位有影响的文人,在元、明亦有较高的声誉。张寰《刘须溪先生记钞序》说:“寰早尝读刘先生会孟之辞,见其奇诡伟丽,变化不常,未尝不废卷以叹,谓古今以文名家者众矣,其为体要不能同,然皆有蹊径可窥,法度可守,若斯人者,盖能自立机轴,成一家言。”[3]韩敬《刘须溪先生记钞引》称赞道:“余偶于故簏中得记稿一帙,瑰奇磊落,想见其人,每读数过,辄恐易尽,真枕珍帐秘也,先生生党禁之时,超然是非之外,复不为训诂纠缠,不为理学笼络,点笔信腕,自以抒写灵灏,鼓吹风雅,极其魄力所至,左愚谿而右聱叟,他不足与方驾也。”[4]四库馆臣对其《须溪四景诗》的评价也比较高:谓其“所作皆气韵生动,无堆排涂饰之习”[5]。然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对刘辰翁这样一位诗文兼擅的巨手,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文学史著作,对其诗文的成就关注不够,或是以无甚特色、了无成就敷衍而过。
对刘辰翁的文学成就,学人大多关注其词。须溪词的艺术很有特色、也有较高的造诣。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瞿髯论词绝句》云:“稼轩后起有辰翁,旷代词坛峙两雄。憾事筝琶银甲硬,江西残响倚声中。”[6]对其评价基本是肯定的。须溪词共有354首,数量仅次于辛弃疾、苏轼。明清两代对须溪词的关注比较少,只有杨慎、沈雄、王奕清等少数几人评论过,但话语寥寥,谈不上深入的探讨。清季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才给须溪词以较为全面公允的评价,他将须溪词与苏辛词进行联系,并将其归入苏辛词派,这对后世的影响颇大。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词学论集》,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等都将刘辰翁列入苏辛词派。但亦有看法比较独特的,如王易《词曲史》却把刘辰翁划入姜派。刘辰翁究竟是豪放派、婉约派,也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80年代以来,在注意须溪词辛派特点的同时,对须溪词内容和艺术的研究逐渐深入,刘辰翁的研究,相对来说,词比诗文、评点要充分得多。例如葛晓音《唐宋诗词十五讲》,认为刘辰翁晚年有意“以词存史”,缪钺的《论刘辰翁词》《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评李清照、刘辰翁、汪元量三家的元夕词》[7]都认为刘辰翁的元夕词寄托了亡国之思。严迪昌《论辛弃疾的咏春词》一文指出:“咏春词是辛派词人抒发爱国情怀的传统题材,刘辰翁的咏春词受到了辛弃疾的咏春词的很大影响。”[8]受严文的启发,进一步发挥阐发的有顾宝林的《刘辰翁咏春词的意蕴解读》、郭延龄的《山中岁月海上情——辛派词人刘辰翁和他的〈柳梢青·春感〉》、田芳的《须溪词论》。[9]关于辛弃疾对后世词人的影响以及刘辰翁对辛词的接受,朱丽霞和李璞的研究引人注目。不过要指出的是,大多数论者的焦点侧重于须溪词的节令词和咏春词上,诚然,刘辰翁以此来抒发家世之感和亡国之痛,但是刘辰翁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还远不止此,尚有更多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对刘的诗文评点,前人和今人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赞扬的,如吴澄《大酉山白云集序》:“近年庐陵刘会孟,于诸家诗融液贯彻,评论造极。”[10]但也有贬之者,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辰翁论诗评文,往往意取尖新,太伤佻巧,其所评点,如《杜甫集》、《世说新语》及《班马异同》诸书,今尚有传本。大多破碎纤仄,无裨来学。”[11]刘辰翁评点的具体情况如何,有何成就和特点,又有何不足,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近年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关于刘辰翁文学评点的论文也有一些,对刘的评点成就、特色作了探讨,但这方面显然还有深入的必要。刘辰翁在大量的诗文序跋和评点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其中二十多篇序文和三十多部评点还未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有关其诗文评点的论述大同小异,附和雷同得多,对他的诗文理论仍要做进一步的挖掘,特别是何种原因促使他以“全副精神,从事评点”,他的文学创作与其评点之间有何关系?
总的来说,对宋末元初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诗、文、词兼擅、著作繁富的学者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对其生平事迹的认识仍有不少模糊需要考辨的地方,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澄清和认识。其诗歌、散文,除了前人零星简短、只言片语的评述外,尚未做深入的探析。从元、明两代前人的序跋和评论中,可以看出,刘辰翁在元明两代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何以在清代受到冷落?其大量的诗文词赋都散佚了,而其评点却保留下来很多,这都需要做深入的探索。
刘辰翁集文学家、评论家、学者于一身,其从事的创作和评论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的著述涉及唐宋与元初的诸多内容。例如刘辰翁生在江西,与江西诗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受教于欧阳守道、江万里两位理学家门下,有较深的理学渊源;生活在宋元之交,有深沉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诗歌受永嘉四灵和江湖派诗风的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书虽是个案专题研究,但涉及的问题相当多。本书拟将刘辰翁置于宋末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以文学评点为中心,对刘辰翁之评点进行全方位与多角度的审视和考察,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完善和创新,获得对刘辰翁评点的全面认识,对他在文学批评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做出准确科学的评价。
综上所述:刘辰翁以一人之力,对众多唐宋名家诗人、诗歌和先秦诸子散文、著名史书、小说做详尽和系统的评点,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其评点摆脱了以往评点为科举考试服务的目的,专以文学论工拙,是无功利的审美把握。他开创和稳定了双行夹批这一最常见的评点形式;创造了一系列的评点语汇,后人沿袭而用;他重主观、重文本的评点特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钟惺、谭元春等人的评点方法就明显受其熏染。
目前刘辰翁评点的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前人对其评点褒贬不一,而赞誉居多。
元人吴澄《大酉山白云集序》赞曰:“近年庐陵刘会孟,于诸家诗融液贯彻,评论造极。”[12]明人胡应麟将其与严羽、高棅并称:“严羽卿之诗品,独探玄珠;刘会孟之诗评,深会理窟高廷礼之诗选,精极权衡。”[13]刘辰翁在杜诗研究史上的贡献在于继宋代整理、集注、编年、分类之后,又兴起评点一派,故胡应麟将其杜诗评点与五臣注《选》、郭象注《庄》相提并论。但亦有贬之者,如四库馆臣于《四库全书总目》中说:“辰翁论诗评文,往往意取尖新,太伤佻巧,其所评点……大多破碎纤仄,无裨来学。”[14]
概之,赞誉者有元人程钜夫、吴澄等,明人胡应麟、杨士奇、胡震亨、单复、凌濛初等,清人钱谦益、赵殿成、宋荦等;贬之者有明人杨慎,清人金圣叹、钱曾、纪昀等。
(2)现存收录有刘辰翁评点的著作,其评点经过辑校、整理的极少。
现存收录刘辰翁评点的著作,大多是元、明的刊本,分散收藏于全国多家图书馆,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整理出版,读者不易见到。目前可见的有吴企明《李贺研究资料汇编》《宋诗话全编》中收录了其一小部分诗歌评点,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刘强《世说新语汇评》收录了其小说评点。
(3)全面介绍刘辰翁评点及对某一评点个案、某一方面、层次的研究。
这些成果多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如孙琴安《刘辰翁的文学评点及其地位》、杨星映《刘辰翁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陈金泉《刘辰翁小说评点的美学思想》、周兴陆《刘辰翁诗歌评点的理论与实践》、汤江浩《论刘辰翁评点荆公诗之理论意蕴》、张静《刘辰翁杜诗批点本的三种形态》《刘辰翁有意评点过词吗?》、曹辛华《论刘辰翁的小说评点修辞思想——以〈世说新语〉评点为例》。
这些研究显然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对刘辰翁评点的评价是褒贬不一,但从元、明两代前人的序跋和评论中,可以看出刘辰翁的诗、文、小说评点在元、明两代的影响相当大,刘辰翁评点的具体情况如何,有何成就和特点,又有何不足,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的。
(2)现有辑录、整理的刘辰翁评点,尚有不少遗漏与讹误,数量上不及其全部评点的十分之一。
(3)目前对刘辰翁评点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全面介绍及某一评点个案、某一方面、层次的研究,忽略了最基础的文献整理及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忽略了其文学创作与文学评点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何以其大量的诗、文、词、赋都散佚了而评点却被保留下来。
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评点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独特批评形式,其分析方式特殊,不但提醒读者注意诗眼、字眼,而且需要读者认真细致地加以体会。如姚鼐《答徐季雅》所云:“圈点启发人意,有愈于解说者也。”[15]《与陈硕士笺》“文家之事,大似禅悟,观人评论圈点,皆是借径。”[16]
评点展示的不仅是批评家的阅读过程与心得体会,而且对于揭示作者的为文用心,分析作品的利弊得失,帮助读者重新发现作品的价值都有重要的作用,评点是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正如李卓吾评点《水浒传》卷首“发凡”所云“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17]和评点相比,当今任何学术论文都是越俎代庖,研究者以自己的身影遮挡了读者直接去获得审美直感。研究评点,积累古人对某些文本的阅读经验,可以激活当代人对于古代文学文本的审美敏感,借着前人之光进入文本世界。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史“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书、专论、诗话、词话、序跋等方面,大量的文学评点尚未纳入其研究视野,深化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史”的研究,文学评点是值得重视的拓宽领域,特别是研究文本阅读史、文学接受史,均应从评点入手。立足于评点文献整理,对深化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词学》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韵文学刊》1990年第5期。
[3]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附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0页。
[4]同上书,第461页。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10页。
[6]夏承焘:《夏承焘集》(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3页。
[7]《文史知识》1988年第10期、《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8]《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
[9]分别见《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榆林高专学报》1998年第3期、《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0]吴澄:《吴文正集》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9页。
[12]吴澄:《吴文正集》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
[1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9页。
[15]姚鼐:《答徐季雅》,《惜抱轩尺牍》卷二,国学扶轮社,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16]姚鼐:《与陈硕士笺》,《惜抱轩尺牍》卷五,国学扶轮社,清宣统二年铅印本。
[17]李卓吾评点《水浒传》卷首“发凡”,明袁无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