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发展及其产业提升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河南1949—1976年的文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地进行清除旧思想,改造旧习气,传播新文化的大背景下,河南省也开始对旧有的文化体制进行初步改革。1951年,河南省成立了戏曲改革委员会,主要改革原先的戏剧班社,目的是要破除艺人原有的旧思想、旧习气,树立文艺为人民的新思想;同时废除“养女制”等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使剧团成为党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的剧团[1];收入分配方式也按照按劳分配原则;演出剧目的内容由原来的充满封建糟粕思想改为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歌颂劳动人民。按照这种改革的思路,河南在挖掘自身传统戏的同时,积极引进外省剧目,建立了一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新型剧团。到1953年,河南省在发展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放映队的同时,共成立了152个专业的表演团体,将群众文化工作与当时的土地改革、民主运动等相结合,文化宣传活动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956—1957年,河南省的现代戏和现代曲艺发展态势良好,创作成果层出不穷,使得河南省的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但自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一批戏剧艺术家、文艺家被错划为右派,一部分深刻反映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受到批判,严重地打击了河南省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河南省纠正了当前省内的一些有失偏颇的文化政策,使得逐渐走下坡路的河南文化事业有了转折。1960年前后,河南省文化战线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发展文化艺术,相继产生了《李双双小说》、《杏林春暖》等一部部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作品,《朝阳沟》被搬上荧幕,《风雪配》、《陈三两爬堂》等剧目更是全国巡演,极大地提高了河南文艺的知名度。到1964年年底,河南省共成立了123个曲艺表演团体,到1966年,河南省共有1057个电影放映队。[2]但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河南省的文化建设陷入低迷状态。在此期间,河南省的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和创编剧目都遭到查禁,文艺服装和道具都被封存或焚毁;大批的文艺工作者遭到迫害;大量的文艺团体被撤销或合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使得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