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承语素及其划分的意义
一 传承语素是基于历时层面的划分
从历时层面对汉语语素进行考察,我们认为可以划分出传承语素和后起语素两类。所谓传承语素,是指从上古汉语的词发展而来、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构词成分而存在的语素。与传承语素相对应的是上古以后出现的后起语素。后起语素源于中古直至现代的词语[83],比如东汉中后期出现的“打”,最早见于晋朝的“袋”[84],当代新出现的“打的、的哥”中的“的”等,相对于先秦即已产生的“人”“民”等,都是后起语素。
传承语素源于上古词语。所谓上古词语,根据一般的说法,即上自先秦下至西汉出现的词语。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主体就是在先秦或上古汉语词汇系统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双音节化的历史进程而形成的。由上古汉语单音节词为主向双音节词为主过渡,这个过程与语素的形成应该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双音节化,就不可能有语素这个要素的产生,也就没有必要从西方引入语素的概念以取代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字”。因为只有当一部分单音节词的功能转换成有结合能力的构词成分的时候,语素的形成才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将传承语素的源头限于上古词语,一方面与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阶段相一致,另一方面也符合从来源的角度分析汉语语素的实际。
传承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是作为构词成分而存在的。本书不采用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的通行说法,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谓“成词”,很多为上古汉语单音词的延续使用,而且“成词”的多为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如“人、手、马”等。这种延续反映的只是其本来面貌,表现了汉语历史悠久和古今传承的特点。如果某个词既可以延续使用,又可以作为语素构词,只是表明这个词的功能拓展了,即作为语素而融入现代汉语构词体系,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我们认为,就传承语素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亚类:(1)双重功能的,即作为语素构词后,仍延续词的功能不变的;(2)单一功能的,即只作为语素出现,原有作为词使用的功能消失的。
二 传承语素划分的意义
传承语素是我们对汉语语素从历时层面所作的分类,不同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共时分析。传承语素源于上古,服务于现代,其本身所携带的在历史上曾经具有的意义和功能,进入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以后,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没有变化。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因为这种变化或者没有变化的因素,既给我们的词语理解与运用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对缺乏语感的外国学生群体,同时又给我们国际汉语词汇教学带来巨大的拓展空间。
传承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很多都有相对应的同义(近义)语素或词语存在。有相对应的同义语素或词语,是学生出现类推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利用同义的常用词或语素对应解释词语中某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语素,是汉语教师经常采用的简便易行的词语教学方法。而恰恰在这个看似有助于学生词语理解的环节,出现了许多令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其中的规律。
比如“衣”和“服”。我们可以说“丧衣—丧服”“孝衣—孝服”“军衣—军服”“便衣—便服”“睡衣—睡服”“布衣—布服”“戏衣—戏服”“潜水衣—潜水服”等,但“上衣、毛衣、线衣、大衣、风衣”等却不能用同义语素“服”替换。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可以从语素义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找出。“衣”和“服”上古有区别:“衣”的本义即为“上衣”,后泛指衣服;“服”最早为动词,用于衣物,指“穿戴、佩带”的意思。尽管“衣”和“服”构成的词语都可以指服装,而且二者联合还构成了“衣服”,但上古传承的语义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词语构造,并顽固地抵御着来自相近语素的侵扰。既然“上衣、毛衣、线衣、大衣、风衣”等都是表示上身穿的衣服,表示一般服装义的“服”就不能换用;而“军衣—军服”“丧衣—丧服”等为全身的服饰,不仅仅是上衣,所以换用就可行。当然,我们指的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如“量体裁衣”的“衣”就不可改换为“服”。
再如“题目”。在国际汉语词语教学中,学生通常很难理解“题目”一词的构成。要理解“题目”这个词的构成,传承语素的梳理就至关重要:“题”“目”是两个上古词语,“目”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标志性的东西,而“题”是额头,也是标志性的。因为放在文章上面的是标志性的要点,所以采用并列构词的方式,将两个同样表示标志性的语言成分合在一起,这样就有了“题目”一词,类似词语如“醒目、纲目、标题、题头、问题”等。以上各例都说明,词语教学时抓住传承语素,顺藤摸瓜、追溯源流,对我们理解词语语义、解释疑难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综上所述,从语素的来源入手对现代汉语的语素进行分类考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角度。
第一,汉语词汇系统源远流长,而传承语素是古今联系的纽带,是我们理解现代汉语词汇时无法绕开、不得不解的“结”。
第二,作为从上古汉语的词发展而来的传承语素,进入词语的构成要素层面后意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而这个变化造成了古今理解的差异,只有厘清这种变化的情况,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并把握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第三,传承语素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源头上入手揭示汉语语素的形成过程、探究汉语语素的历史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跨文化教学的特点十分吻合。
第四,传承语素数量庞大,是构成基本词汇与常用词汇的基础。掌握了传承语素,便掌握了开启词汇宝库的钥匙,对汉语词汇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对传承语素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的词汇教学有理可据,挖掘汉语的“有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有效避免回答学生提问时常以“这是汉语习惯”来搪塞这类尴尬。
传承语素在国际汉语词汇教学中处于独特的地位。对传承语素的分析,是掌握词语构成、理解和辨析词义、确定词语语法功能的基础。而传承语素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单位。传承语素从其历史发展看,它既传承了古代汉语的语义信息,又在运用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新的内涵,而在词语构造的层面传承语素义往往会发生结构性变异。分析传承语素的相关特征、传承语素义的发展、词语构成中传承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传承语素与书写形式(汉字)的深层关系,都是我们深入认识语素,提高词汇教学水平所必须研究的问题。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页。
[2][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5页。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24/1992年版。
[4]陈望道等:《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2页。
[5]陈望道等:《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7页。
[6]陈望道等:《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7页。
[7]陈望道等:《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页。
[8]杨锡彭:《汉语语素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3页。
[10]陆志韦等:《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11]孙常叙:《汉语词汇》(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56/2006年版,第21页。
[12]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中国语文》1957年第6期。
[1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14]孙银新:《现代汉语词素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1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4页。
[16]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页。
[17]高更生:《汉语语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18]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3页。
[19]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页。
[20]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2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2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2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页。
[24]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25]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2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27]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28]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0页。
[29]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11页。
[30]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3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32]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33]杨亦鸣:《有关语素教学的几个问题》,《语文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4期。
[3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35]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页。
[36]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中国语文》1957年第6期。
[37]陈望道:《文法简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20页。
[38]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39]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40]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168页。
[4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49页。
[4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4页。
[4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59页。
[44][德]柯彼德:《试论汉语语素的分类》,《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1期。
[45]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46]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2期。
[47]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8]张志公:《谈汉语的语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4期。
[49]高更生:《汉语语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50]孙银新:《现代汉语词素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4页。
[51]高更生:《汉语语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52]杨锡彭:《汉语语素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211页。
[53]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194页。
[54]孙银新:《现代汉语词素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197页。
[55]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56]邢红兵:《〈(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双音合成词语素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
[57]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1期。
[58]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28页。
[59]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60]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61]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63]李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与设计》,《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64]刘智伟、任敏:《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第4卷第2期。
[65]李如龙、杨吉春:《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6]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67]邢红兵:《〈(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双音合成词语素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
[68]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0]刘英林、马箭飞:《研制〈音节和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探寻汉语国际教育新思维》,《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
[71]翟颖华:《对外汉语词表研制的新进展——简评〈音节和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词汇部分》,《江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72]刘英林、马箭飞:《再论汉语国际教育新思维——解读和应用〈等级划分〉的若干问题》,载《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410、415页。
[73]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4页。
[74]刘座菁:《国际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75]邢红兵:《留学生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
[76]邢红兵:《〈(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双音合成词语素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
[7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78]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79]孙银新:《现代汉语词素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4页。
[81]张博:《本义、词源义考释对于同义词教学的意义》,载赵金铭主编《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184页。
[82]朱志平:《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83]关于中古汉语起讫时间的界定,根据学术界一般的说法,我们采用从东汉至隋朝。参看董志翘、王东《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