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歌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民族歌剧发展概况

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品种,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的。1920年,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被认为是中国歌剧的雏形。1945年,里程碑式的歌剧《白毛女》被视为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标志,并为中国以后的歌剧发展作出了榜样。

甘肃民族歌剧的发展紧跟中国歌剧的发展步伐,努力追求与中国歌剧同步发展。1954年甘肃省歌舞剧团成立后,于1955年创作演出了甘肃省第一部民族歌剧《红花渠畔》。以此为起点,该团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歌剧传统的基础上,开始了独具甘肃特色的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实践。其他甘肃省内的地区歌舞剧团,在其后的发展中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作演出了许多形式多样、色彩鲜明的民族歌剧。

在80年的艺术实践中,甘肃省民族歌剧事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优秀的作品问世,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各族观众的喜爱。有些作品曾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在当时引起轰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歌剧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多次获得各种奖励,产生过较为重要的影响。

甘肃民族歌剧历经8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甘肃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甘肃省歌剧院是甘肃省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民族歌剧创作和演出的专业剧院,是甘肃省歌剧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承载着发展甘肃民族歌剧事业的历史重任。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甘肃省歌剧院创作和演出了大、中、小型民族歌剧作品两百多部,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以及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甘肃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在80年的艺术实践中,甘肃民族歌剧始终坚持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作品的创作标准,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力求符合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甘肃民族歌剧创作紧扣民族文化之本,突出民族特色,创作出许多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改革开放、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反映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时代心声和现实生活,以其鲜明的时代感、意义深远的主题、感人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创造性的舞台美术效果和成功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甘肃民族歌剧立足于甘肃本土地域进行创作和艺术实践,艺术家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敏锐的艺术眼光,关注时代特色及社会热点问题,描摹出时代发展对甘肃大地的影响及人们生活发展的轨迹,努力追求与时代同步发展,与中国歌剧同步发展。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选取少数民族题材及历史上与当下甘肃人民所经历和正在进行着的社会生活为创作原型,运用甘肃“花儿”、秦腔、陇剧、各族民歌、小调以及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等独具特色的西北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创作素材,及时地把现实生活搬上舞台。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与时代相一致的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出甘肃的历史文化、时代精神、社会生活、地域风貌和民俗民情。可以说,甘肃民族歌剧是丝绸之路艺术文化与敦煌艺术文化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甘肃民族歌剧的创作实践代表着中国民族歌剧的一种风格和样式,对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展示甘肃特色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展示空间和色彩。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位置,多民族杂糅,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汇聚地,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传统文化。甘肃民族歌剧是地域性、民族性较强的音乐剧种,是古丝绸之路上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特有的艺术形式与承载它的地理、社会、人文、民俗息息相关,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在新时期的甘肃民族歌剧创作实践中,甘肃民族歌剧对甘肃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丝绸之路艺术文化建设以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一带一路”文化传承意义。

甘肃民族歌剧创作了大量民族色彩的歌剧作品,极具历史文化传播、伦理道德劝化说教、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的作用,发挥了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社会功能,对于推进民族团结融合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甘肃民族歌剧的创作实践即将踏上新征程,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创新,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发挥强大的文化精神力量和重要的文化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