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编年研究·1919-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历史与现状

我们大致可以将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为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为发展期,21世纪初为繁荣期。

一 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

新时期之前,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的研究可说还没有起步,但也有学者在自己的文学史著之后附录参考文献,表明自己曾经搜集参阅过相关文学史著。也有相当有影响的文学史著评论,如胡先骕对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评价,钱钟书对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评论,为后来者研究中国新文学史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樊骏在1961年发表的《关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几点看法》[11]是较早对系列中国新文学史进行研究的论文。其对1958年后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了总的评价,认为这些文学史著在从实际出发分析评价、总结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研究的革命精神和科学分析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日本饭田吉郎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2]于1959年出版,其中包含部分中国新文学史著。这些因素都表明,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在开始萌芽。

二 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

新时期学者有感于“文革”时期文学史书写的极“左”路线,对文学史的讨论再度兴起,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开始起步,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成绩:从学科发展讨论中国新文学史学史;单独研讨中国新文学史学史;对中国新文学史著进行资料整理。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章,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新文学史学史。如1980年王瑶在首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认为:“总的看来,我们的科学水平还不高,距离时代和人民对这门学科的要求还相当远,我们必须多方面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努力提高这门学科的学术水平”[13],他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文艺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明了文学史的性质与内涵。他对现代文学史编写工作的范围和线索、文艺运动与作家作品在书中的比重、评价作家作品的标准进行了讨论。樊骏1982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次年会上的发言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经历了20—40年代的摸索,50年代初期的发展。50年代中期开始的曲折,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灾难,目前正处于深刻变化和迅速进展的阶段,并且孕育着更大的繁荣和丰收。”[14]其也评论了一些中国新文学史著。王瑶1985年曾简要回忆了中国新文学史编撰史情况,对新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两方面贡献进行了总结:“第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认识的逐渐深化,并由之带来研究格局的突破与研究方法的变革;第二,对‘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性质的认识和变化,并由之带来研究视野与方法的变革。”[15]后来这些文章多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16]一书中。这些文章从各方面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成绩和缺点,并对未来方向予以指引,其中也总结了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的经验教训。

这时也出现单独研究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的文章,如刘献彪分析了李何林、王瑶、丁易、张毕来、刘绶松、唐弢等人编撰的文学史著。[17]邢铁华评说了现代时期胡适、沈从文、朱自清、周作人、陈子展、王哲甫、伍启元、吴文祺、李何林、李一鸣等文学史家及他们的文学史写作;也讨论了当代时期的第一次文代会报告,最初的《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王瑶、蔡仪、丁易、张毕来、刘绶松,复旦大学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九院校本”,田仲济与孙昌熙主编本、林志浩主编本,唐弢与严家炎主编本等文学史著。[18]其基本上将中国新文学史重要著作都予以列举,并对他们的文学史观和内容取舍进行了评说。叶德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新文学史教材中对沈从文的评论进行了纵向梳理,其认为对沈从文的评论经历了“三十年一贯的左的模式”“新时期十年的躁动和开放”,进而认为对沈从文的评价“‘盖棺论定’待新篇”。[19]王少杰、陆维天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分为三个阶段,即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到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周扬的讲义到1978年政治挂帅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渐趋深入而丰富多彩。[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史学史研究在资料搜集和发掘上也初有斩获。朱自清、周扬等人未曾发表的中国新文学史讲义被整理发表[21],部分海(境)外学者编写的中国新文学史著被介绍进大陆。1986年陈玉堂的《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22]出版,这是最早对中国文学史进行书目整理的著作。全书主要著录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各类文学史专著,达300余部,出版日期自清代末年起。陈玉堂的著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即重视中国文学史学史的基础建设,为后来者查询资料提供帮助。日本阿部幸夫、松井博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化与现状》[23]介绍了日本学者1977—1986年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目,其中包含部分中国新文学史著。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都重在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文学史都是“当代”文学的批评,不能保持历史的客观态度;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中国新文学史著则受到“左倾”影响,政治干预了文学史编撰,不能实事求是的反映文学史的文学性,而号召新的新文学史编撰在这些方面有新的突破,用新的文学史观重新撰写中国新文学史。

三 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口号提出之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上取得突破,从学科史、研究史的角度讨论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的著作增多,独立的中国新文学史编撰史开始出现,新文学史资料搜集更加完备,视野扩展至海外境外。

首先,中国新文学学科史、研究史及文艺理论史等方面取得不俗成果,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被附带研究。1993—1996年陈平原和陈国球合作编辑的《文学史》(第一、二、三辑)[24]在文学史理论、思潮流派、作品与接受、翻译与文化、文学史著重读等方面都更注重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更新,引起文学史学研究者的注意。古远清的《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25]较早将众多中国台湾的中国新文学史著置于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范围进行讨论。王瑶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26]通过众多中国文学研究名家的学术之路来描绘中国文学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成熟的过程。其中涉及部分中国文学史著作,这开启了文学史学史研究中学人研究的路径。陈平原的《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27]论述中国新文学史著不多,但从“形成与建构”的角度讨论文学史写作,论述了不同代际文学史家们的学术视野,并讨论了大学教育体制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这为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提供了从教育体制出发的新的方法论和研究模式。

其次,独立的中国新文学史编撰史取得新成就。冯光廉和谭桂林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28]共分四编,第一编《研究历史的鸟瞰》系统描述了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史著作的出版情况,勾勒出70年间新文学史著发展轨迹。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29]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新文学史作了全面系统扫描。除一般综合性的文学通史外,还对按照文学体裁、历史阶段、地区等编写的各种专史进行分析,一些少数民族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以及中国台港地区的文学史等也予以显示。邓敏文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30]对中国文学史的五个建设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建设历程、中国文学史著作的数量分布及总体评价进行了讨论,还分别以《内容论》《体例论》《关系论》《专题论》《著者论》《别论》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理论进行探讨。樊骏的论文《文学史研究格局和编写模式的突破》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代表性中国新文学史著进行了简略评论,他认为这些著作“打破了长期形成的那种狭隘、呆板、雷同的学术局面,使人们能够更多更好地认识这段文学历史丰富复杂的内容”。[31]许怀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32]的上编重在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流程,中编对“重写文学史”和研究方法论进行了讨论,下编则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四个层次。中国香港王宏志的《历史的偶然:从香港看中国现代文学史》[33]主要考察1950—1970年中国香港学人所书写的中国新文学史,特别是对徐訏的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考察很少为学人所注意。韩国学者金时俊在他个人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34]的《绪论》中围绕中国新文学史编撰史依次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范围、分期、体裁、编述内容的变化,其篇幅之长不亚于一个中国新文学史编撰史大纲。

最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文学史资料搜集整理上取得成绩。吉平平、黄晓静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35]重在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共570多种,这与陈玉堂的著作有着时间上的接续,这两部著作使得大部分中国文学史著得以列举。中国台湾黄文吉的《台湾出版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1949—1994)》[36]收录中国台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263 部,其中硕博士论文78 种,为我们了解中国台湾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情况提供了详尽资料。孙立川、王顺洪的《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1919—1989》[37]对1919—1989年间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著作进行了索引编排。日本饭田吉郎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文献目录》《补遗》[38]也介绍了一些日本学者编写的中国新文学史著,这几部著作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书目检索的方便。

四 繁荣期(21世纪初)

之前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的研究,大都有着“拨乱反正”的研究心理,认为之前的新文学史著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着正确的新文学史著应该怎样的蓝图。这没有考虑到不同时代的新文学史写作都有着自己的“合理性”,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代表自己时代理想的新文学史写作。这种研究模式还没有拉开自己与研究对象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以进行“纯客观”的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但此时陈平原、陈国球、王宏志等人的著作就意味着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将要面临转向。在21世纪之后更多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者的姿态、心路和阐述都发生了改变。他们更重在将中国新文学史著视为一研究对象,不进行单纯的价值评判,而是以一种中立客观的态度去研究这些新文学史著为什么“这样”,即研究它们得以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氛围。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迎来了它的繁荣期。

首先,学科史、研究史中的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继续丰收。徐瑞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39]分别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史中的文学史著和文学史料的发展进行了纲要式的梳理。陈平原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40]研究的是刘师培、黄侃、顾颉刚、朱东润、任中敏、罗根泽、周贻白、阿英、唐圭璋、刘大杰、钱钟书、林庚、程千帆、唐弢、李长之、王瑶等名家的学术思想,也涉及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温儒敏的《文学史的视野》[41]“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的新文学史”,探索“40年代文学史家如何塑造‘新文学传统’”,并研究了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苏联模式”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关系。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42]重在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将经典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穿插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予以研究,中国新文学史学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互为衬映,互为支撑。黄修己和刘卫国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43]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分为五个时期,在每个时期中都会谈到本时期的中国新文学史写作,将其置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态势中考察。刘卫国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史》[44]单独研究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史。朱晓进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阈》[45]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周作人文学史研究思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政治化传统等进行了反思。吴秀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46]上编《文学史论与学科建设》主要从全球化语境、学科历史与现实境遇、学科整体性格与矛盾性特征、文学史编写理念与实践等方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温儒敏、陈晓明的《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47]涉及中国新文学史研究中文学史观的形成、文代会的规范性、经典作家的重塑、现代文学语言传统与当代写作等问题。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史论》[48]包括学人研究、学科研究评述、海外现代文学研究等,讨论了王瑶、李何林、贾植芳、田仲济、钱谷融、樊骏、支克坚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并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观念、心态、方法。陈平原的《作为学科的文学史》[49]《假如没有“文学史”……》[50]则是从大学教育中的学科机制去考察大学教授的文学史教学及著述,从而发现每位文学史家渗透其中的才情、识见和文学精神,其将文学史知识的形成、讲演、传授和文学史的书写技巧及建构融为一体。陈国球的《文学如何成为知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51]重在从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三个方面来讨论“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於可训的《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52]相当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的理论研究,也讨论了当代文学史中不同时代文学史实的入史问题。杨匡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53]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进行清理,对不同时段的代表性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进行了点评。旷新年的《写在当代文学边上》[54]试图从文化、生活、人性等诸多方面,解释当代文学是如何形成的,是从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的角度去探讨各种文学史概念的生成和演化过程。李杨的《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55]尝试用现代性理论讨论文学史的写作问题,他认为“文学史”乃至构成“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都是“现代”以后才出现的概念,他讨论的正是这些概念的建构,看看它们是以何种方式建构出来的?它们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是何种力量参与了这种建构?程光炜的《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56]选择了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比如“当代文学”的发生、被重构的西方、人道主义讨论、文学批评方式的转移、现代派文学、曾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等,进行重新考察和认识。程光炜的《当代文学的“历史化”》[57]从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哲学背景、社会学背景,文学批评、文学作品和作家相互之间的历史关系出发,考察当代文学的“历史化”问题,对于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的许多现象和学理进行了描述、分析。杨义主编、江腊生执笔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2009)》[58]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史的著作,作者在最后一编最后一章中讨论了“文学史书写研究”。程光炜、杨庆祥主编的《文学史的潜力——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59]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热点作品为什么会引起轰动,它们是如何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被重塑的,揭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搭建过程和话语考虑。丁帆的《文学史与知识分子价值观》[60]论述了近二十年文学与文学史断代之关系、20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研究的价值立场、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意见和设想、建构民国文学史难以回避的问题等。席扬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和“典型现象”》[61]讨论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史的“发生发展”“经典认知”“文学史叙述”和“方法更移”等重要问题,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价值,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其次,独立的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有了新进展,中国当代文学史学史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史研究得以出现。魏崇新、王同坤的《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描绘了中国文学史观的初醒、新变、变异、复兴,并讨论了学统与道统、政统之间的关系。任天石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发展史》[6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上并不以时间先后顺序叙说,而是将同一种类型的文学史观归结为一类叙述。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的《中国文学史学史》[63]对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学史著进行了梳理,其对中国新文学史学史研究是纲领式的,其中的观点具有洞察力。该书首次以“中国文学史学史”之名出版,提高了该类研究的知名度。中国香港陈国球的《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64]探究了文学立科问题,并具体讨论了林传甲、胡适、林庚、柳存仁、司马长风、叶辉等不同时代书写的中国文学史著的框架与特色。中国香港陈岸峰的《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65]讨论了大陆不同时代新文学史书写中“影响的焦虑”。赵雷的《体系·体例·体制——1949—1984年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研究》讨论了1949—1984年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建构”“‘绪论’研究与内容拓展’”“文学史的传承与借鉴”“文学史理论研究”“作为教科书的文学史”等多方面内容。王春荣、吴玉杰主编的《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研究》[66]讨论了中国文学史学科的确立与发展、文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史家及其代表史著、新时期女学者的文学史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旷新年的《文学史视阈的转换》[67]第一编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第三编则讨论当代文学的建构与崩溃、中国新文学史叙述从“追求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未完成的人民文学的历史建构等,重在反省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权力话语、范式转换等问题。戴燕的《文学史的权力》[68]虽然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研究对象,但其对中国文学史中的文学观、史学观、教育机制等进行了精确阐述,对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借鉴意义巨大。

上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名家在21世纪初开始关注中国新文学史学史,并出版了成果斐然的著作,带动了更多的年轻博士参与到这一研究阵地来。胡希东的博士论文《1950—1980 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以现代派为参照》主要是对1950—1980年新文学史著作中所体现出的文学史观念进行研究,其在2013年出版了《民族·国家与文学史地理——1950—1980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形态》[69];罗云峰的博士论文《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从清末至抗战前的一个历史考察》[70]对现代文学早期的文学史书写进行了考察;王瑜的博士论文《重审与重构:现代文学史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研究》[71]也是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张伟栋的博士论文《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72]研究了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关系;张传敏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73]对民国时期大学新文学课程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探究;洪亮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的历史与现状》[74]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史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列表记载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名单。张军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研究》[75]关注的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史问题,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中的史家立场、叙述声部和述史情节进行了理论探讨,并较全面地对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进行了目录整理;张军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76]则对那些将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予以整体化编撰的文学史著进行了文学史学史研究;张军的《台港及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研究》[77]对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海外国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情况进行了综合探索。彭松的博士论文《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余夏云的博士论文《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以英语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刘江凯的博士论文《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78]、刘伟的博士论文《“日本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竹内好、伊藤虎丸、木山英雄为中心》等,他们或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研究对象,重视具体学人、学派的学术思想,或重在中国现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也会涉及个别海外学者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来自韩国的留学生郑英姬在青岛大学的硕士论文《试论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梳理过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历史。来自越南的留学生裴氏翠芳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介绍过越南学者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情形。

最后,本时期中国文学史学史的资料整理有了新的成绩。陈飞主编的《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79]收录文学史著上起20世纪之初,下到2000年底,共710 部,还有没有列出书目提要的著作1 千多部,共计2885部。后面附录的著作有些不算是文学专史,也有重复错漏的,但总体为研究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付祥喜的《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史写作编年研究》[80]搜集的中国文学史著以1880年为上限,1949年为下限,以正式出版著作为主,但也收录部分未出版的文学史讲义和毕业论文,共计409部。该著大部分文学史著在前面介绍的陈玉堂的《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吉平平与黄晓静合编的《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黄文吉编撰的《台湾出版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1949—1994)》、陈飞主编的《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中有所论及,但新增63 部文学史著书目提要,补充修正条目3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