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 宏观视野:丰富世界文化宝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伴随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也以更丰富多元、自觉自信的面貌,与世界“深情相拥”。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而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成为各国彼此互通有无、共融共生的一扇重要窗口。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正成为“新全球化”(neo-globalization)的重要力量,塑造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全球传播新秩序。具体而言,“新全球化”秉持的是中华文化“和”“仁”“大同世界”等传统理念,旨在发展以“团结协作、共生共荣”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与此同理,媒介和文化领域的“新全球化”模式也是以“对话、合作、调适”为其基本理念,最终实现的是人类不同群体和文化的共生共荣[3]。
“传播全球化带给人类体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是,承载着不同文化各自特征的各民族体育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促进体育文化之间的交会、碰撞、激荡,最终达到兼容、共处的境界;或者说怎样以传播的国际化推动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以传播的全球化促成世界体育文化间的多元共存。”[4]
然而,在现实的体育文化交流中,理想的体育文化全球化还远未出现,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交流中受到不同体育文化传播力的影响。毫无疑问,全球性的体育文化传播在传播科技中立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西方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西方体育全球化可以扩大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选择和开阔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侵入了民族国家的体育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空间。
中国有近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蕴含,以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胸怀,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民族与国际的接轨,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夯实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既关乎“精气神”的文化步履,让中国全面发展的崛起蓝图,拥有了“文化自信”的灵魂笔墨;又可以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5],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
二 中观视野:体育强国、文化强国
从实践角度来看,文化强国的总体设计包含着体育强国的构成要素,而体育强国建设就是为文化强国的巨大工程浇铸了体育构件,凝聚着运动元素,二者是一种总与分的关系。
(一)体育强国:增强国民体质,建设健康中国
体育是强国之举,强国是复兴之途。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对体育提出的时代要求,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宏伟目标。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情况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达到体育强国的标准之一。一个国家是否成为体育强国,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其体育人口的多少,国民体质的健康状况如何,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增强全民族体质,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蔚然成风的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标签,建设体育强国基础的气候已经形成。在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丰富。同一些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个体活动方式为主,兼有集体性项目的优势,具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男女同乐等特点,符合全民健身的基本要求,更具有作为全民健身手段的优势,对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体活动,扩大体育人口、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追求健康、享受健康是人们的共同心愿。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人们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行为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方面的健康,使生活有品质,生命有质量。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拥有长寿的同时也面临着慢性病的威胁。中医有“上工治未病”之说,“关口前移”和“健康优先”是抗击慢性病更为合理、更为经济的策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树立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生命实施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的呵护,保障人民健康。
运动既是防病治病的良药,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基础、前端要地和强有力支撑,“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是大健康时代的新思维。
(二)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对民族文化安全危机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建设文化强国是综合国力竞争所凸显的时代课题。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场域。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推出相应战略,从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上发力。体育全球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虽然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仍未根本改变,中华项目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选择和越来越严重的文化安全问题。(1)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使得国人在行为方式上“崇外主义”盛行;依附于文化产品和行为方式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使国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某些功利性转变。(2)社会的变迁导致民族传统民族体育的原有生存环境逐渐消失。(3)由于经济基础及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失衡的现实长期存在,是导致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基础性原因。(4)西方体育也在强势渗透。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现代体育,已经形成了一种大家广泛接受的运作模式,奥运会、世界杯等一些影响极大的体育赛事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目前,奥运会的竞赛项目已达300余项,但这些项目绝大部分都是西方人的传统项目,其他国家和民族只能以抛弃其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为代价,在运动会上享受西方创造的“文明”。
人类文明是多元文明,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是民族凝聚与发展的深层动力。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指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6]“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提议,就文化多样性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得到了60多个会员国的支持。
文化是凝聚国人思想和精神的胶合剂,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指明了方向[7]。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比翼齐飞。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发展繁荣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精神条件和智力支撑。
体育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民族传统体育的品质一方面取决于它所承载、表达的文化意义的积极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表达文化意义的传播手段。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展示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流露出其传统气质和思维水平。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播中,动作结构、技术规则、运动风格等都成为承载、表达文化元素的符号,透过它们,消费者(受众)能够读出特定民族的价值、情感和审美趣味并展开丰富的文化联想。体育运动技术本身是无国界的,但由运动技术所形成的知识、情感、审美以及体现运动技术的各类体育化却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心智特征、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因而也必然成为展示民族性格、形象乃至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丰富、多彩、博大、包容,是应对全球文化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将顺应融入全球化的大趋势,但是要坚持自我立场、自我精神、自我文化,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坚持固有的人本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9]。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现代利用与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政策支持。2011年10月27日,李长春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我国必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召开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有数,理政有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国道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传统文化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引擎“中国梦”这艘世界巨轮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确保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重大民族文化活动的举办,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实在的抓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整体发力、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丰富,导向明确。(1)在文化元素层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在文化享有层面: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保障,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3)在文化影响力层面:文化将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将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指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强国”战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设文化强国与建设体育强国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1)“两个强国”建设具有一致的发展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造具有中国风格气魄的新文化,这就要求民族体育和现代体育共同发展。(2)“两个强国”建设具有共同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也是“两个强国”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引路明灯。(3)“两个强国”建设具有一致的基本任务: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而满足人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则是体育发展的任务。
三 微观视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幸福梦
文化发展直接关系着民生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社会文明进步。站在民族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发展繁荣文化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资源更加丰厚,同时也面对着人民文化需求的井喷式增长。这无疑对文化发展繁荣提出了更高要求。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维护好民族团结,地区发展就有了压舱石;没有民族团结,哪个民族也过不上好日子。在“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新活力,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更加自信,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其在人们的灵魂深处“落地生根”。
当前,全球化、城镇化使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面临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危境,文化重塑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最为紧迫的着力点之一[10]。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彰显了我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愿望,凸显了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11]。“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12]。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作为绿色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不像高尔夫等项目那样对运动场地要求很高,有利于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服务我国民众体育生活,对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中国”、营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家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健身、健心和促进社会适应等功能,让人们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为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条渠道的同时,更使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在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幸福文化”之花深深扎根民族乡并香飘四溢。
文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质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对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已被看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受到国内外旅游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是发展旅游经济、增强地方经济活力的需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形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是民俗旅游中最有魅力、最为灿烂的典型“产品”,是人文旅游最有情操、最为高雅的新亮点,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在功能和开发价值。丰富民俗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硬支撑。
总之,把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提出丰富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法,对于社会文化多样性保护,提高各民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健身,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具有战略性意义。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精华的存在,事关人类文化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保存,事关人类文明永恒问题的理解,事关民族生命之“线”的延续,对其传承问题进行研究极富时代价值。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多次阐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作出了八个重要论断: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精神滋养。其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其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其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其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这八个论断,不仅涉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涉及对现实需要的考量,还涉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进行了全面而凝练的概括,对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了科学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