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春秋战国
鲍叔牙荐管仲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在分别当公子纠、公子小白的老师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困难,等着钱用,多分点儿给他我乐意。”他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只因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他不能不奉养母亲。鲍叔牙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后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赶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怕公子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使劲追赶,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的一箭射过去,正中公子小白的腰带。公子小白弯腰装死,骗过了管仲。
鲍叔牙护着公子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鲍叔牙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上卿,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让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必须亲手杀了他。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了管仲,便想出了这样一个计策。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接着,鲍叔牙把管仲大力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老师,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可是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您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管仲当了上卿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这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
我的历史感悟
能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以宽容和理解之心对待对方,竭力帮助对方展现才华,这样的人才是最真挚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才是最伟大的友谊。
赵氏孤儿
晋灵公的时候,屠岸贾跟晋国功臣赵盾有仇,三番五次想谋害他,都没办到。后来晋景公即位,赵盾死了,赵盾的后代赵朔等人的势力还很大。晋景公担心赵家势力过大,也想把他们除掉,便吩咐屠岸贾去抄斩赵家。
屠岸贾亲自带领军队把赵家的男女老少杀得一干二净。屠岸贾再一检查,发现单单少杀了赵朔的媳妇赵庄姬。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她正怀着孕,躲在她母亲的宫里。
赵家的两个门客、赵盾的心腹公孙杵臼和程婴探听到消息,想救快要出生的孩子。赵朔在被害前曾经跟他们说过:“要是生个儿子,起名叫赵武,武儿能够报仇。”
一天,一个宫女偷偷把一张写有“武”字的字条传给程婴。他便明白赵庄姬生了个儿子。他和公孙杵臼想:屠岸贾哪能轻易放过孩子呢?于是,他们想办法把孩子带出了宫外。
屠岸贾得到了晋景公的许可,派人上各处去搜查,凡是有可疑的男婴,就杀掉。
看到这种情况,程婴就亲自去对屠岸贾说,他知道赵武在哪,并把屠岸贾带了去。
程婴先去敲门,公孙杵臼出来,一见外边有武士,就想藏起来。屠岸贾说:“跑不了啦!快把孩子交出来吧。”
公孙杵臼假装纳闷地问他:“什么孩子?”屠岸贾就叫武士搜查,在后面一间隐蔽的房间找到了孩子。
屠岸贾得了仇人的命根子,赶紧提了出来,公孙杵臼一见,挣扎着要过去抢,还大骂程婴贪生怕死,丢了主人,丢了朋友,丢了良心,贪图重赏,成了畜生!程婴只管低头流泪。屠岸贾立刻吩咐武士杀死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小孩。
害死朋友、害死忠良家孩子的程婴,这时给人家指着脊梁骨骂。但只有大臣韩厥明白这件事的真相。
原来,公孙杵臼问过程婴:“扶助孤儿跟慷慨就义哪一个难?”
程婴说:“死倒是容易,扶助孤儿可就难了。”
公孙杵臼说:“那么,请你把容易的事让给我吧。”刚巧程婴自己有个才生下来的儿子,他横了心,就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公孙杵臼,换出了赵武,然后去告密,这样,既保全了赵武,也救了许多无辜婴儿的性命。他骗过了屠岸贾,带着赵武投奔他乡,隐居了十五年。
晋景公死后,其侄孙被立为国君,即晋悼公。晋悼公有才干,信任韩厥,拜他为中军将军。韩厥抓住机会提起当年赵衰、赵盾帮晋国成就了霸业的功劳和后来赵家被灭门的冤屈。晋悼公也正担心屠岸贾势力太大,打算借替赵家申冤的名目把他镇压下去。得知赵武还活着,于是马上派人找回了赵武和程婴,把他们藏在宫里,自己装病不去临朝。大臣们听说国君生病,都上宫里去看望,屠岸贾也在里头。晋悼公一见大臣们都到齐了,就将赵武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并有意为赵家申冤。
屠岸贾吓得魂儿都没了,瘫在地上直哆嗦。晋悼公说:“不把屠岸贾杀了,怎么平得了民愤?”他立刻吩咐武士们把屠岸贾砍了,又吩咐韩厥和赵武带着士兵抄斩屠岸贾全家。
晋悼公替赵家申了冤,起用了赵武,下令减少劳役,开矿开荒,操练兵马。这些事都做得很好,邻近的诸侯全都归顺了他。这么一来,晋国就又强大起来了。
我的历史感悟
生活中有时候为了维护正义公理,人们就要作出沉痛的抉择,甚至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即使这样,正直忠诚的人也不会为自己的决定后悔,这种人值得所有人尊敬。
晏子出使楚国
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名婴,字平仲。据说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充满智慧。
有一次,齐国国君齐景公派晏平仲做使者到楚国去探一下对方实力。
楚国君臣听说齐国派使臣到这儿来,决定要把齐国的使臣侮辱一番,显一显楚国的威风。楚国人知道晏平仲是个小矮个儿,就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窟窿,叫他从这个窟窿钻进去。
晏平仲看了这个窟窿,听了接待的人说的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上‘狗国’来,就得钻狗洞。要是我来访问的是‘人国’呢,就应当从城门进去。我在这等一会儿,烦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家。”
接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话告诉了楚灵王。楚灵王只好吩咐人打开城门,把他迎接进来。
楚灵王见了晏平仲,取笑他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平仲说:“这是什么话?临淄城里挤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一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走路的人肩膀擦着肩膀,在后边走的人脚尖能碰着前面人的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灵王说:“那么,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平仲打着哈哈说:“大王您这一问哪,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又怕犯了欺君之罪;实话实说吧,又怕大王生气。大王,您说我该怎么办呢?”楚灵王说:“实话实说,但说无妨,我不生气。”晏平仲拱了拱手说:“敝国派出使者有个规矩,访问国的君主贤德呢,就派上等人去;访问国的国君不贤德,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好,就只配被派到这来。”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灵王听了哭笑不得,心想晏平仲这张嘴真像刀子似的,也只好赔着笑。
到了请客人吃饭的时候,楚灵王事先安排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去。楚灵王故意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哪的人?”武士回答:“是个小偷,齐国人!”楚灵王笑嘻嘻地跟晏平仲说:“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做这种事情?”在场的楚国大臣们得意扬扬地笑了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子晏平仲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平仲脸不变色,正经八百地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变成了又小又苦的枳。为什么柑橘会变成枳呢?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国,就成偷东西的人了,也许是因为两国水土不同吧。”楚灵王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给大夫取笑了!是我不好,请别见怪。”楚国的大臣们都觉得自己不是晏平仲的对手,大家对他不得不尊敬起来。
晏平仲使楚回来,对齐景公说:“楚国虽说城墙坚固,兵强马壮,可是国君狂妄自大,文武大臣中没有了不起的人才。咱们没有什么怕他们的地方。您只要整顿内政,爱护百姓,提拔有才干的人,远离小人,齐国就能强盛起来。”
晏平仲把当时数一数二的兵法家田穰苴推荐给了齐景公。后来晋国发兵进攻齐国的边境,夺去了几座城。燕国也趁着机会来进攻。齐国的军队经过田穰苴的训练,跟以前大不相同,纪律很好,士兵们很勇敢。田穰苴率领着大队兵马一直追下去,杀了好些敌人,收复了被敌人夺去的那几座城。晋国和燕国只好来跟齐国讲和。
我的历史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晏平仲过人的智慧赞叹不已。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遇到困境的时候,这时,用平常心和智慧去解决问题,比愤怒和用武力解决问题强百倍。
孔丘周游列国
公元前510年,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去世。昭公庶出的弟弟姬宋继位,这就是鲁定公。鲁定公是鲁国的一个象征性的国君,鲁国的权力落到了三个卿大夫家族的手中,这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找机会夺取了季孙氏的实权,并且企图灭掉季孙、孟孙、叔孙三族,自己取而代之。
后来,季孙氏宗主季孙斯逃到了孟孙氏无忌的封地。孟孙无忌有个老师叫孔丘,他早已料到了这次事变,并且事先对孟孙无忌作了警告。因此,孟孙无忌预先调兵遣将,将士兵伪装成搞建筑的工匠,埋伏在自己封地的四周。待阳虎赶来捉拿季孙斯时,孟孙无忌的伏兵一拥而上,将阳虎打败了。
孟孙无忌的老师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父亲叔梁纥是有名的武士,做过陬邑大夫。但在孔丘幼年时他父亲就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贫苦。母亲颜氏把他抚养成人。他好学不倦,学问很大,并且收了不少弟子。不久,这些弟子就遍及各诸侯国,孔丘也很快地在诸侯国中出了名。孔丘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要“举贤才”,同时还应该“正名”,即国君、卿大夫、百姓,及父亲、儿子都应恪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越”。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的意思就是做人要有道德观念,要爱人;“礼”就是人要重视内心修养,并用它来约束自己。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无类”,即不论出身的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成为以后人们在治学方面的借鉴。
公元前500年的一天,鲁定公让孔丘陪他一起去夹谷(在今山东)与齐景公会盟。由于孔丘的周密筹划和机警应对,齐国企图借会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彻底破产。
鲁定公回国后,升孔丘为大司寇(主管司法的长官),以表彰他在夹谷会盟时为鲁国立下的功劳。孔丘乘机施展了自己的抱负,他一面协助鲁定公平息了季孙氏的家臣公山不狃的叛乱,一面帮助鲁定公治理鲁国。三个月之后,鲁国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齐景公听说鲁国在孔丘的治理下正在起变化,就紧张起来了。大夫黎弥给景公出了个主意:选一批漂亮的美女和乐工送给鲁定公,让他纵情声色,疏远孔丘。这一招果然灵验。从此,鲁定公就日夜享乐,不理朝政了。
孔丘见鲁定公实在没出息,就带领一些学生到各国游历。他先后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又到了陈国、蔡国,楚昭王知道了,派人去请他。陈、蔡两国的大夫怕孔丘被楚国重用后会对他们不利,就在路上派兵截住了孔丘,将他围困了七天。孔丘受了七天惊吓,饿了七天肚子,等楚国的救兵到了,他才脱离了困境,到了楚国。但楚昭王的大臣们也不能容纳孔丘,他最后只好又辗转回到了鲁国。
孔丘回到鲁国后,年纪也大了。他终于放弃了从政的念头,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和教授学生。古代的许多文化典籍,如《尚书》《诗经》等,他都进行过系统整理;他的言行,由他后来的弟子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他教的弟子,号称三千人,其中有名气并做出成绩的,就有七十二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编年体的形式,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修订成了《春秋》一书。这部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孔丘于公元前479年去世。按照后人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结束。也就是说,在孔丘去世后四年,我国的社会历史就进入战国时期了。
孔丘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儒家学派。孔丘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于孔丘对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后人们尊称他为“孔子”。
西门豹破除迷信
魏文侯派西门豹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去当太守。这里本应该是很富庶的地方,但是西门豹到邺城一看,只见田野荒芜,人烟稀少,村落萧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西门豹将自己打扮成外地来经商的商人,到乡间去了解情况。原来这几年,漳水经常泛滥,冲毁庄稼,淹没村落。这里的巫婆便与当地豪绅、官吏勾结,说是若每年给河伯送一个漂亮的媳妇,就可以避免水患。于是,每年春天,巫婆就到乡下去寻找漂亮的未婚女子。谁家姑娘被她挑中了,有钱的人家还可以出钱买通巫婆,让她再去选一个;没钱的,就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女儿被带走,送到漳河边一座专门为河伯娶媳妇而建的斋宫里,换上新衣,待举行完送亲仪式,被装进一条芦苇编成的船内,推入漳河。苇船顺流漂行一段后,就慢慢地沉没在滔滔的河水中……因此,往往一到春天,一些有漂亮姑娘的人家,就拖儿带女地逃走,以免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更有甚者,那些地方豪绅官吏还趁火打劫,每年以河伯娶妇的名义,向百姓收几百万钱,实际上花在仪式上的只有二三十万钱,其余的就私分了。
西门豹摸清了情况,就在河伯娶妇的那天,带了一批卫兵亲自去参加仪式。
这一天,漳河边上人山人海,围了很多来看热闹的百姓。西门豹穿着太守官服,坐在观台的正中间;左右坐着地方长官、当地豪绅。一个年老的巫婆带着二十多个年轻的女弟子在前面主持仪式。
巫婆宣布送亲仪式开始,漳河边顿时热闹起来。香烛和祭品排列在河岸上。在鞭炮声和送亲的音乐声中,盛装的新娘被装进了芦苇船……只等巫婆一声令下,苇船被人往水里一推,仪式便结束了。正在这时,西门豹对老巫婆说:“去把新娘带来让我看看漂亮不漂亮,以免亵渎了河伯。”
老巫婆没法,只好让女弟子去苇船上将那新娘带到台前。西门豹抬头一看,那姑娘泪流满面,正哭得伤心,泪水将脸上的妆冲出一道道痕迹。“他们居然每年都将这样的姑娘丢到河里白白送死!”西门豹不由得怒火中烧。他抬起头来对巫婆说:“这个姑娘不够漂亮。你去对河伯说,邺城太守要给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再送去。”说完,他一挥手,几个卫兵上去不由分说,就抓起巫婆将她丢到了河里。左右的那些地方长官和豪绅都大惊失色,但又不敢说话。
隔了一会儿,西门豹往河中看看说:“老巫婆不中用了,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派两个年轻的去。”又命卫兵扔下了两个女弟子。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对边上的地方长官说:“看来这些女流之辈无法将我的话传给河伯,还是麻烦你去走一遭吧。”那地方官听了,吓得面如土色,连忙推辞:“不,不……”西门豹不由分说,又一挥手,让卫兵将他扔进了漳河。
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西门豹对豪绅们说:“怎么搞的!他们办事这样不牢靠,看来还要麻烦你们几位了……”那些豪绅和小官吏听了,吓得一个个跪着向西门豹求情。他们终于承认这是他们与巫婆串通起来敲诈百姓的,根本不存在河伯要娶媳妇这件事。直到他们磕头磕得头破血流,西门豹才当众宣布:将他们搜刮来的财产全部没收,分给当地的百姓;以后还有谁敢讲河伯要娶媳妇的,就将他丢到水里,让他像巫婆一样去给河伯当“媒人”!
破除了迷信,打击了地方官吏、豪绅,西门豹又带领百姓挖河开渠,一方面疏通河道,防止河水泛滥;一方面又修筑水渠将漳河水引到旱地,灌溉良田。为了不忘西门豹的功劳,当地百姓就将开凿的引水渠叫“西门渠”。从此,漳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邺城地方的边防也巩固了。
我的历史感悟
迷信只能唬住那些胆小无知的人,拥有胆魄和见识的人只要轻轻一挑就能揭开迷信的面纱,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所以我们要记住,迷信永远都是骗人的,科学能战胜它。
商鞅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后,想向中原发展势力。他先下了一道搜罗人才的命令:“不论本国人还是外来客,谁能叫秦国富强谁就能得到重用。”卫国有个名叫卫鞅的人跑来对秦孝公说:“国家要富,必须注重农业;国家要强,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有赏有罚,这样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秦孝公觉得有理。过了两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卫鞅做左庶长,改革制度全由卫鞅拿主意。
卫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秦孝公看了,点头说好。卫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发布了一个命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十金(金是当时的一种货币,并不是金子)。”看热闹的人很多,但是谁也不相信这道命令。
卫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金。于是有个人说:“我扛去!”他举起那根竖着的木头,一口气扛到了北门。大伙跟在后头瞧热闹。卫鞅立刻叫人赏了他五十金,表扬他信任朝廷。这件事一下子传遍都城。不久,全国的人都知道了。
接着,卫鞅就公布了改革的法令。大致的内容有: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的确定,以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贵族也一样。杀一个敌人记一次功,升一级,功劳大的地位就高。田地、住宅、车马、奴婢、衣服等,随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在军事上没有立过功的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百姓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凡是因为做买卖和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入官府为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付税。
新法令公布后,没有军功的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立军功的有赏,最高的奖赏是封侯。封了侯也只是在封地里征收租税,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这么一来,秦国的贵族领主制度,变成了地主制度。农业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强大了。
巨大的变化引起了贵族领主的反对。秦孝公处罚了反对新法的大臣,把卫鞅提升为大良造。
秦国土地广,人口不太多,邻近的韩、赵、魏土地少,人口密。卫鞅就请秦孝公出了赏格,叫邻国的农民到秦国来种地,给他们田地和住房。原来秦国各地的尺有长有短,斗有大有小,卫鞅把全国的度量衡规定了一个统一标准,老百姓交税、纳租、做买卖都方便多了。
秦国变法之后,仅仅十几年工夫,就变成了很富强的国家。后来,秦孝公封卫鞅为侯,赐封于商(在今陕西商洛),所以卫鞅就叫商鞅了。
我的历史感悟
要想获得成功,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但要获得大家的帮助就必须先获得大家的信任,否则纵使有再多的聪明才智也只能是孤军奋战。
孙膑智斗庞涓
秦孝公重用卫鞅,魏惠王也跟着学样,用重金招揽人才。他拜本国的庞涓为大将,攻打卫、宋。墨子的学生禽滑釐向魏惠王推荐庞涓的同学孙膑。庞涓忌妒孙膑,就在背地里挑唆魏惠王只让孙膑为客卿。
大约过了半年,庞涓诽谤孙膑,使得魏惠王认为孙膑背叛魏国、私通齐国,叫左右把孙膑交给庞涓审问。
庞涓假惺惺地对孙膑说:“大王要办你死罪,我再三地磕头求情,大王才免了你的死罪,可是得把你的膝盖骨剜掉。”
就这样,孙膑的脸上被刺了字,两块膝盖骨也被剜去,伤口好了,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有一天,伺候孙膑的人告诉孙膑,庞涓的手下人说,庞涓是为了得到他们老师鬼谷子的兵书才留着孙膑一条命的,兵书写完孙膑的命也完了。孙膑这才如梦初醒。他把写好的兵书抽出一部分烧掉,就假装疯了。
禽滑釐把孙膑的冤屈告诉了齐威王。齐威王打发淳于髡到魏国去请孙膑,由禽滑釐配合着,偷偷地让孙膑化了装,把他抱到车上带回齐国。
齐威王两次拜孙膑为军师出征。一次是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救,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对田忌说:“目前魏国的兵马已经把邯郸围住了,咱们此刻去救邯郸已经晚了,不如在半道上等着,宣扬说是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听到了,一定得往回跑。那时,咱们再迎头痛击把他打败。”
果然,庞涓听说齐国派田忌打去大梁了,立刻吩咐退兵,刚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就碰到齐国的兵马。一开仗,魏兵就败了。庞涓逃了,可是损失了两万多兵马。
另一次在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庞涓为大将,把全国大部分的兵马都交给他去打韩国。庞涓带领大军将要打到韩国的都城了。韩国接连不断地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重新拜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发兵五万去救韩国。但孙膑不去救韩国,而是直接去打魏国。
庞涓得到了本国告急的信儿,只好退兵赶回去。等到他赶到魏国的边境时,齐国的兵马已经进去了。庞涓检查齐国军队扎过营的地方,叫人数了数地下做饭的炉灶,足够供十万人吃饭用。庞涓想:“齐国有十万大军进了魏国,一时怎么也不可能把他们打出去。”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到了齐国的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又数了数炉灶,只有够五万来人用的炉灶了。第三天,庞涓到了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也就剩下够两三万人用的炉灶了。庞涓笑着说:“齐国人都是胆小鬼。我数了三次他们的炉灶,就明白这十万大军才三天工夫,就逃了一大半。”他吩咐大军日夜不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的路线追去。
他们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此时天刚黑。马陵道在两座山的中间,旁边是山涧。这时候正是十月底,晚上没有月亮。庞涓吩咐大军顶着星星赶路,没多久,前面的山路被木头堵住了。庞涓指挥大伙儿一齐动手把木头搬开,却看见路旁的树木全部被砍倒了,只留着一棵最大的没砍。他奇怪为什么单单留着这一棵,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又光又白的树瓤,上面隐隐约约好像还写着几个大字,但看不清楚,庞涓就叫士兵拿火来照。
庞涓在火光之下,看到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心里一急,连忙说:“哎呀!又上了瘸子的当了!”回头对将士们说:“快退!快……”第二个“退”字还没说出,也不知道有多少支箭,就像下大雨似的射来,庞涓愤愧自杀。原来孙膑成心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早就算准了庞涓到这儿的时辰,便在此地埋伏了五百名弓箭手,吩咐他们说:“一见树下亮起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会儿,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全是齐国的士兵,把魏兵杀得片甲不留。一直到东方发白,齐国的军队才带着俘虏和战利品从原道回去。魏惠王打了个大败仗,只好打发使者向齐国进贡。
屈原投江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时,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继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感到很棘手,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有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像豺狼一样贪婪,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当。”
可是怀王的儿子子兰却一个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把秦国当作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咱们怎么能推辞呢?”
楚怀王听信了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境内,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面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等地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关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王派兵捉拿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的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大夫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在背后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对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您听听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
屈原有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和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一带一边走,一边吟诵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那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夫,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夫。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来了。”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命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人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填到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五月的一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祭奠屈原。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又划着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祭奠他。后来,他们又把撒米入江改为包粽子投江,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我的历史感悟
为了维护正义和尊严,屈原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屈原的这种精神让人赞叹。内在的精神显示着一个人的品质,懂得坚守自己内心的美德,不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你才能成为一个有个性、有信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