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神怪趣闻

上篇 民间传说

龙之九子

传说龙王有九个儿子,他们不但相貌长得不一样,而且脾气秉性也有很大的差异。龙王觉得儿子们长大了,不能再整天游手好闲地逛荡了,就想根据他们各自的性情能力,给它们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于是,他就装成一个普通的老人,到九个儿子家探访。

龙王先来到了长子家,长子名叫赑屃。龙王一进院子,就看见赑屃正顶着一块大石头在练力气。龙王想,这孩子从小就负重耐劳,应该给他安排一个和这有关的差事。

龙王又来到老二家,老二名叫螭吻。龙王刚走到他家门口,就看见螭吻站在屋顶上,正在东张西望,很高兴的样子。龙王知道这孩子从小就喜欢登高望远,还能够吞火。心里一想,也就知道该给他安排到哪儿去了。

龙王离开螭吻家,向老三蒲牢家走去。哪知刚走到半路,就听见一个洪亮的吼声。龙王一听,这不正是蒲牢的声音吗?心想这孩子平生好鸣好吼,得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差事才好。

于是龙王转过身,又来到了老四家。老四名叫狴犴。还没进门,龙王就听见狴犴在屋子里高谈阔论,跟人辩驳着什么。龙王想这孩子天生相貌威武,又喜欢议论辩讼,应该把他安排到一个和这有关的地方去。

龙王又去看老五。老五名叫饕餮。一进门,就发现饕餮坐在屋里,张开大嘴,不停地吃啊吃。龙王心想这孩子还真是贪吃,将来可得安排一个和吃有关的差事给他。

龙王走着走着,来到了河边。一抬头,看见了自己的六儿子蚣蝮。蚣蝮正在河里玩水,一会儿喷水、一会儿游泳,玩得十分高兴。龙王知道这个儿子最喜欢水,心里也做好了打算。

龙王又掉头去看老七。老七名叫睚眦。离他家还有十里地,龙王就发现旁边一户人家也没有,从这里走过的行人,也都神色慌张、脚步匆匆的。龙王拉住了一个人,问是怎么回事,那人说:“这位老先生,前面就是龙王七王子的住处了,他平生好斗喜杀,十分危险,我劝你还是不要往前走了!”龙王听了,心想,自己这个七儿子确实是好斗了一点,应该把他安排到和争斗有关的地方去。

龙王又来到老八家。老八名叫狻猊,平生喜静不喜动,又喜欢烟火。龙王进门一看,狻猊果然在家里焚香默坐呢。

最后,龙王又去看自己最小的儿子椒图。椒图平常就紧闭着口,什么话都不愿意多说。龙王来到他家门前,只见四面围墙高筑,不许闲人走近。龙王想了想,也知道该让椒图去做什么了。

考察完毕,龙王回了龙宫。第二天,他召九个儿子前来,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都已经长大了,今天,我就将你们的职位分派好:老大性格沉稳,负重耐劳,今后就负责驮天下的石碑;老二螭吻喜欢登高望远,又会吞火,今后就站在宫殿和庙堂的屋脊两头,负责看守;老三蒲牢吼声洪亮,就做大钟上的钟钮;老四狴犴喜欢辩论,就担当监狱门上的装饰;老五饕餮天生好吃,就做钟鼎彝器上的装饰,随时都能吃到好东西;老六蚣蝮喜欢玩水,以后就在桥头上驻守;老七睚眦好斗喜杀,就趴在刀剑上,威慑敌人;老八狻猊性情和顺,又喜烟火,就专门看守香炉和佛座吧;老九椒图天生爱闭口,不喜欢闲人,就把守宫殿、庙宇和人们的家门吧。”

龙王的九个儿子领了旨,从此就担任着各自的任务,一直到了现在。

龙王扩海

“东海里,浪滔滔,一只小船摇呀摇。”在我们的印象里,东海一向是辽阔无边、碧波荡漾的一片水域。站在海边向海面上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碧海蓝天,非常美丽。但是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并不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样大、这样美,它只是很小很小的一片水域。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东海,是东海龙王用诡计夺来的。

那还是在很久以前,玉帝将敖广封为东海龙王,命令他掌管东海。东海边上有一个城,由妙庄王统治管理。敖广和妙庄王一开始关系很好,各自守着自己所管辖的地方,互不侵扰。

但不久以后,水族的数量越来越多,海里变得十分拥挤。小小的一片东海,已经快容纳不下这么多的水族了。敖广看到这样的情况,十分发愁。他想要扩大东海的面积,好让水族们都有居住的地方,不再拥挤。但他四周的土地和水域都有人管理,如果他私自占领,玉帝一定会责罚他的。

忽然,龙王想起一件事来:几年以前,不知是因为什么事,他曾经刮起大风大浪,淹没了旁边城池的一大片土地,但事后妙庄王并没有来责问他,也没有向玉帝报告。敖广想了一想,心中便有了一个计划。

第二天,他装作十分殷勤的样子,拿着礼物去拜访妙庄王,跟他说了许多恭维的话。还说了些自己与他相邻而居,应当互相友好之类的话。妙庄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收到了这么多礼物,心中还是十分高兴。后来敖广还邀请妙庄王去东海龙宫,准备了不少的美味珍馐来招待他,还让虾弹奏起优美的乐曲,穿着漂亮丝绸衣服的鱼美人们,随着乐声翩翩起舞。妙庄王哪里见过这样奇异美丽的景象,没多一会儿,就沉醉在这美景当中了。

后来,龙王经常请妙庄王来做客,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的龙公主,嫁给他做妃子。妙庄王在龙王的计划当中,抵挡不住诱惑,一步步地沦陷下去。他开始不理朝政,不务政事,每天尽情享乐。不久,城里就变得一片混乱。龙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暗喜,他连忙跑到天庭去,向玉帝报告,说:“妙庄王不理政事,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城里一片混乱,已经找不到一个好人了,这样的城池,留着还有什么用,请玉帝下令,把它淹掉吧!”

玉帝听到妙庄王的所作所为,十分生气,刚要答应敖广的请求,忽然听到廷下有人反对,抬头一看,原来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他向玉帝躬身揖了一揖,然后说:“如果您下令水淹城池,会淹死多少无辜的人哪,我就不信,这个城里一个好人都找不到了!”

玉帝想了想,说:“那这样吧,吕洞宾,朕派你下界查探,以三年为限,如果三年之内一个好人都找不到,朕就下令水淹此城。”吕洞宾领了旨,便下凡去了。

吕洞宾到了城里,在最热闹的地方开了一家油铺,不论卖油时卖出多少,每次都只要三枚铜钱。人们一听有这样的好事,都拿了很大的容器来买油,有的拿盆,有的拿瓶,甚至有的还拿缸来盛。见此情景,吕洞宾不禁叹了口气。

终于有一天,一个姑娘来到油铺,说自己是来还油的。姑娘名叫葛虹,她说自己拿着买到的油回家,被母亲责骂了一顿,告诉她不应该占别人的便宜,她自己也觉得很羞愧,就来还油了。吕洞宾一听,非常高兴,他终于找到一个好人了。他拿出一个水瓢,递给葛虹,并告诉她:“在城门口,有一只石狮子,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石狮子头上出血了,就赶快拿出这个水瓢,它会救你一命。”那石狮子其实是守护着此城的神兽,玉帝要水淹全城,一定会用血腥味将它召回天庭。所以吕洞宾告诉葛虹,一旦见到石狮子头上出血,就要马上逃跑。

这时,暗中注意吕洞宾一举一动的东海龙王看到他找到了好人,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趁着夜色,将一盆猪血倒在了石狮子的头上。第二天,葛虹一见,知道大事不好,连忙向家跑去,但已经来不及了,石狮子大吼一声,凌空飞起,转瞬之间,大水已经吞噬城门。葛虹好不容易才跑到家,拿出水瓢,水瓢慢慢变大,成了一只小船,葛虹和母亲坐了上去,才发现全城已经变成了一片汪洋。

吕洞宾将葛虹母女救上岸,将她们安置在一小块陆地上,那原本是一座高山的山顶,现在只剩下一个尖了。葛虹母女所在的这个地方,无论敖广怎么兴风作浪,都无法淹没。她们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善良幸存了下来。

而这座城早已变成了一片汪洋,敖广的计划成功了,东海扩大了好几倍,变得无边无涯、辽阔无比。而那位昏庸的妙庄王,则被玉帝发配到了一个小岛上去了。

弥勒佛与新年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无论天南还是海北,我们去寺院的时候,常常能看到一尊长得胖乎乎、露着大肚皮、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他张着大口,喜笑颜开,非常高兴的样子。这就是著名的弥勒佛。也有人称他布袋和尚。不过布袋和尚和弥勒佛并不是一个人,布袋和尚应该是弥勒佛的化身。但因为他们的样子很像,又有着这么深的渊源,所以后世也常常将他们看成一个人了。

传说弥勒佛的身体很胖,有着宽宽的大肚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饿了就吃东西,困了随便找一个地方就睡着了。他常常用一根杖子挑着一个大布袋,在集市里走来走去,人们把吃的东西送给他,他就放进布袋里,但是从没有人见他把东西从布袋里倒出来过,一倒过来,那布袋又是空的。有人向弥勒佛请教佛法,他就把布袋子从肩头放下,如果那人不明白他的意思,还继续问,他就把布袋子提起来,头也不回地离开,一边走还一边捧腹大笑。

有个国家有一个暴君,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痛苦。富的人越来越富,成了财主,穷的人越来越穷,成了长工。财主总是欺压长工,经常打骂他们。等到祭灶王爷的那一天,长工们就偷偷地来到灶王爷的画像前面,向灶王爷诉说他们生活的艰难和痛苦。灶王爷听了,十分可怜他们,就向玉帝报告说:“现在人间的老百姓生活十分痛苦,时常没有饭吃,生病了也没有钱治病,请玉帝速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颁下一道旨意,要派一个神仙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让人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旨意虽然下来了,但是众神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领这个旨。这时,有一个浑厚的声音响了起来:“既然你们没有人去,那就让我去管理吧!”

大家一看,原来是胖乎乎、总是笑着的弥勒佛。玉帝见弥勒佛愿意去,就派他下凡去了。

弥勒佛到了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快快乐乐的年。他运用法力,变出了许多许多好东西,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用干活。人们也就遵照他的吩咐,高高兴兴地放下手中的活计,开始办年货、赶大集,为过年准备起来。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等等。同时,还要请各路神仙,准备好香箔纸锞,用来招待他们。到了大年初一,人人都穿上新衣服,戴上喜庆的配饰,放起鞭炮,互相祝贺,尽情地吃喝玩乐,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样欢乐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玉帝的棋都已经下完了。他见弥勒佛还没有回来,心里有些着急,便亲自下到人间察看。到了人间,他看到每个人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吃着好吃的东西,却什么活也不做,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啊。玉帝十分生气,就把弥勒佛找来,责问道:“我派你到人间是让你掌管人间的事务的,谁叫你只让人们享福不干活?”弥勒佛还是那副笑呵呵的样子,说:“陛下,你叫我掌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叫我让他们干活呀!”玉帝哑口无言。他后来想了想,觉得弥勒佛说的话也有些道理,便不再责怪他了。但是,这样的日子一年只能有一次,春节过了,就要继续下地干活。从此,春节就成了一年一度人们可以不用干活、尽情欢乐的日子。人们感念弥勒佛的好心,在寺院里立起他的塑像,年年都用香火来供奉他。

哪吒闹海

商朝的时候,陈唐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四年零八个月后,生下一个肉团。李靖非常生气,认为这是一个妖孽,便抽出宝剑一刀劈开。肉团裂开后,里面蹦出一个白白净净的小男孩,还高兴地抱着李靖的腿叫唤着:“爸爸,爸爸。”

可李靖很不喜欢这个怪异的儿子,正在闷闷不乐的时候,一位叫太乙真人的仙人赶来贺喜,还要求收他为徒。太乙真人送给小男孩两件宝物,一件是名为乾坤圈的手镯,另一件是名为混天绫的红色肚兜,并给他取名为“哪吒”。

哪吒七岁那年,东海龙王一滴雨也没有下,田里的农作物都枯死了。有一天,天气炎热,哪吒和几个朋友去海边洗澡、戏水。这时,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敖丙带着一群虾兵蟹将来到海边,正想抓一些健康的、细皮嫩肉的小孩去“孝敬”龙王,没想到一上岸就遇到一群小孩,心里非常高兴。为了向太子邀功请赏,夜叉迫不及待地举起叉子向孩子们叉去。哪吒见了,连忙把乾坤圈扔过去,夜叉一命呜呼。太子见一个小孩胆敢杀掉自己的得力大将,又恼又气,举起长剑向他刺去,可是没有刺中,哪吒每次都灵巧地躲过了。三太子还是紧追不放,情急之下,哪吒取下混天绫向他抛过去。那混天绫变成一块很大的布,将三太子和那些虾兵蟹将包得严严实实。哪吒用乾坤圈一打,他们全部现出原形,死了。哪吒想到爸爸正缺少一根腰带,于是把三太子的龙身拿回了家。

龙王知道自己最心爱的儿子被打死后,非常悲痛,变成一个读书人进入李靖府中,找他算账。李靖不相信龙王的话,说:“不可能的,他只是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杀死三太子和夜叉呢?”龙王说:“不信,你自己去问他。”李靖在后花园里找到了哪吒,见他正在抽取龙身上的筋,知道闯了大祸,就问龙王打算怎么处置。龙王说要杀掉哪吒。李靖觉得事情本来是三太子挑起的,况且哪吒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这种惩罚不公道,就拒绝了。龙王恨恨地说:“那好,你不肯杀掉他,我现在就去天宫告状。”

哪知,哪吒抢先一步赶到南天门,挡住龙王的去路。龙王一见哪吒就气得两眼直冒火,举起大斧子气势汹汹地朝他砍去。可他哪里是哪吒的对手,不但没有伤着哪吒,反而被哪吒打得半死。哪吒见老龙王的鳞片特别大,又去揭他身上的鳞片,想带几片回去给小朋友们玩。龙王疼得连忙求饶。最后,龙王变成一条蚯蚓,钻到哪吒的小肚兜里,由哪吒带到东海里,并保证再也不去天宫告状了。

龙王回宫后,连夜纠集了北海、南海、西海三个龙王,发起了特大洪水,还把李靖绑起来。哪吒对龙王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打死三太子的是我,打伤你的也是我,这跟我爸爸没有任何关系,你快把我爸爸放了。”龙王说:“好,要我放了你爸爸也行,那你必须得死。”哪吒说:“只要你答应我不伤害我的父母和其他人,我马上就死。”说着,就拔出宝剑,自杀了。龙王总算解了心头之恨,把李靖放了。

哪吒死后,太乙真人赶过来,用莲花和鲜藕做成人的身躯,把哪吒的灵魂招来:“哪吒,哪吒,快过来,快复活。”那莲花和鲜藕做成的人果然变成了哪吒,还奇迹般地活了。

复活后的哪吒脚踏风火轮,手持尖火枪,比以前更加勇敢、英武了。他踏着风火轮再次来到龙宫,舞动着尖火枪,搅得海水如同沸水一样剧烈翻腾。哪吒如猛虎般径直冲入龙宫,谁也不敢阻拦。龙王哪里是哪吒的对手,斗不过几个回合,就被杀死了。

龙王死后,大害终于被除掉了,从此风调雨顺,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八仙过海

相传在遥远的蓬莱仙岛上,曾经居住着一位名叫白云仙长的仙人,他是这蓬莱仙岛的守护人。有一天,蓬莱仙岛上的牡丹花盛开了,每一朵都娇艳欲滴,开得十分漂亮。白云仙长看到这美丽的景象,决定请八位仙人一起来赏花。这八位仙人是谁呢?他们是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以及何仙姑。他们原本都是凡人,因为都怀有一颗拯救世人的心,又经过修炼,才得道成为仙人的。至于他们是如何得道成仙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今天我们先来讲一讲这八仙过海的故事。

且说八仙参加完白云仙长的牡丹盛会,在回程的时候,来到了辽阔的东海边上。要越过东海,才能回到中原。这时,吕洞宾呵呵一笑,提议说:“既然我们都是仙人,这次就不妨试一试我们各人的法力,用自己的神通渡过这大海,怎么样?”说完,就将自己的长剑向海里一扔,自己纵身一跳,跳到了长剑上。长剑所过之处,海浪纷纷向两边分开去。剩下的七位仙人一见,也都纷纷显出自己的神通。

铁拐李拿出装酒的葫芦,向海里一扔,葫芦瞬间变大,铁拐李向上轻轻一跳,正好坐在葫芦中间,晃晃悠悠就过了海;

曹国舅脚踏玉板,在浪涛间稳稳前行;

汉钟离打开蒲扇,迎风而飞;

蓝采和扔出花篮,喊了一声“大、大、大”,花篮瞬间变大,蓝采和跳上去,如同乘上了一条漂亮的花船;

韩湘子拿出玉箫,投进海中,玉箫迎风而长,劈风破浪,韩湘子站在上面,衣袂飘摆,俊逸非凡;

何仙姑默念咒语,将自己手中的莲花扔向海里,莲花变大,载着何仙姑稳稳前进;

张果老更是神通广大,他拍一拍自己的坐骑小银驴,驴儿就跳到海面上,踏浪前进。

一时间,长剑、葫芦、玉板、蒲扇、花篮、玉箫、莲花、银驴,都漂浮在海面上,八仙站在各自的宝物上面,相视而笑,迎风前进,好不惬意。

但八仙在海面上这么一比不要紧,海面下的龙宫可乱了套。八仙在海面上纷纷使出神通渡海的时候,掀起了巨大的波浪,水下的龙宫也随之摇摇晃晃,几乎快要倒了。龙王连忙下令,让自己的三太子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龙王三太子到海面上一看,八仙正坐着自己的宝物过海,弄得海面上波澜起伏,水下也摇摇晃晃。他气极了,对手下的虾兵蟹将一声令下,就要去抢八仙的宝物。八仙哪里肯让他们欺负,也都摆开了阵势准备迎战。

铁拐李将自己的拐杖往海里一插,口念咒语,微微一吹,海面上顿时燃起了熊熊大火,海水随之沸腾起来,整个东海都快要煮开了。水下面的龙宫里,虾兵蟹将被烧死了不少,龙王也被烫得伸着舌头,不停吐气,他连忙派人去找三太子回来,拉着他出了东海,径直到天宫报告玉帝去了。

玉帝听了东海龙王和龙王三太子的诉说,便派托塔李天王带着天兵天将下凡去,要捉拿八仙。在半路上,他们碰到了观世音菩萨。菩萨听说了事情的经过,就来到东海,对八仙说:“你们用宝物渡海,弄得水下的龙宫晃动不宁,水族无法生活,龙王三太子虽也不对,但你们不应该火烧东海,让生灵涂炭啊。”八仙听了观世音菩萨的话,也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就拜谢了观世音菩萨,将东海的大火熄灭了。龙王和三太子也回到了龙宫。

事情平息了,八仙拿出宝物,飘飘荡荡,继续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迎风而行,最终渡过了辽阔的东海。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

李玄借尸还魂

我们前面说到要讲一讲八仙的故事。八仙里面,资历最老、成仙时间最早的,就要算是铁拐李了。

传说铁拐李原名李玄,本来是一个长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的读书人。他每天都认真读书,希望能考得一个好功名。但谁知考场腐败,考官收了别人的贿赂,故意不让他考中。李玄十分灰心,便看破红尘,学道求仙去了。

李玄找了一个幽静偏僻的山洞,住了下来,每天潜心修炼,静坐沉思。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却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他觉得自己无法得道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老师的指点。于是,他决定到华山去拜访太上老君李耳。

李玄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华山。他站在山顶上,向四面望去,没找到老子居住的地方,正在失望之际,忽然看到两个道童子向他走来。两个童子走到他面前问道:“你是李玄吗?”

李玄说:“是啊,二位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道童说:“我家师父早就知道你会到华山来找他,便命我二人来接你。”

“不知你家师父是哪一位?”

“正是你要拜访的太上老君。”

李玄听了,非常惊喜,便随两个童子来到了太上老君隐居的地方。

到了堂上,李玄看到一位道骨仙风的长髯老者坐在正中,知道他就是太上老君,便上前叩拜。老君听他讲完了来意,对他说道:“学道是要靠自己修炼和领悟的,需要耐心和恒心,老师的指点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你只管专心致志地去修炼,总会有成功的一天的。”

李玄受到教诲,拜谢了太上老君,回到自己原来的岩洞,继续潜心修炼。他常常凝神静思,还常到高山之巅吸风饮露,吐故纳新。渐渐地,他的境界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使精神脱离身体,飘到很远的地方去。

一天,李玄正在山上修炼,忽然听得耳边仙乐飘飘,抬头一看,天上飞着一只仙鹤,仙鹤上坐着太上老君和宛丘两位仙人。老君对李玄说:“我听闻你的道术大有长进,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我和宛丘要到各地出游,想命你同去,十天以后,你神驰我处,切莫失约。”说完,就驾着仙鹤离开了。

十天过去了,李玄要赴老君之约,临走之前,他叮嘱一个叫作杨子的徒弟说:“为师去赴老君之约,神魂离去,肉身留在这里,你要好好看护。如果过了七天,我的神魂还没有回来,你到时再将我的肉身焚化。”说完,李玄席地而坐,默念咒语,转眼之间,神魂就已经离开肉体,飘然而去。

杨子遵从老师的教诲,精心看护着老师的肉身,一步也不敢离开。就这样过了六天。可第七天,杨子的哥哥忽然来了,告诉他母亲病重,要他赶快回去。杨子又伤心又着急,指着师父的肉身,对哥哥说:“师父的神魂离开肉身出游去了,我必须在这里小心看护,不能离开。”杨子的哥哥说:“有谁死了六天还能活过来的,你还是快将你师父的肉身焚化,和我一起走吧。”说完,就叫杨子一起搬来柴草,把李玄的肉身焚化了。

李玄神游回来,辞别太上老君。临走时,老君对他说:“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没明白其中的奥妙,便告辞离去了。回到岩洞中一看,不见自己的肉身,不禁大吃一惊,又在山坡上看到火烧的痕迹,才明白自己的肉身已经被焚化了。正在担心自己的神魂无处安身之际,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具乞丐的尸体,便顾不得细看,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上面。站起来一走,才发现原来这乞丐是个跛子。又到水边一照,只见自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黑脸卷须,长得十分难看。正在垂头丧气的时候,忽然听见空中传来笑声。李玄回头一看,原来是太上老君。老君对他说:“还记得我送你的那几句偈语吗?真正的道应该是在表象之外求得的,不可只看相貌。只要你功德圆满,便是得道真仙。”李玄顿时大彻大悟。老君又送他一只金箍、一根铁拐,自此,李玄功德圆满,得道成仙。因为老君送他的那根铁拐,所以人们又叫他“铁拐李”。

费长房拜师

话说铁拐李得到太上老君的点化,成为仙人以后,便经常手拄拐杖、背着药葫芦,在人间四处游历,为人们消灾解难。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名叫汝南的地方,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中,他远远地望见有一个人,身材挺拔,长相俊朗,正在集市上为人们调解纠纷。铁拐李一见这个人,便知道他有慧根,是可以点化的可造之才,于是,他便变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手携药葫芦,在集市附近找了一个地方,开设医馆,为人们解除病痛。因为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不管什么样的疑难杂症,到了他这儿,都能药到病除。渐渐地,他的名声就传开了,来找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说,汝南来了一个好神医。但是,每天只要一散市,老神医便没了下落。很多人想找,可是都找不到他。

老神医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终于有一天传到了掌管集市的官员费长房那里。这个费长房,就是当初铁拐李在集市上望见的那个人。费长房一听,就知道这位白胡子神医不是凡人。他便来到医馆附近,租了一间小楼,每天仔细观察老神医。后来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老神医将一个药壶挂在房檐下面,等到人们离开以后,便会跳进这壶里面。因为他速度太快,所以常人都注意不到,只有费长房能够看到。他便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神医行礼。老神医微微一笑,带着费长房一同进入了壶里。只见里面高堂广舍,奇花异草,犹如仙境一般。铁拐李拿出美酒佳肴来招待费长房,并对他说:“其实我是仙人,来到这里是为了治病救人的,如今事情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我要走了,你愿意跟着我吗?”费长房愿意跟随铁拐李学道,但是心里放不下家里的亲人父母,铁拐李看到他为难的样子,知道他心中所想,就随手折了一根青竹,递给费长房,让他回家以后挂在自己的房屋后面。

回到家以后,费长房按照铁拐李所说的做了。他家里的人看见费长房挂在屋后,以为他自杀死了,非常伤心,哭着将他埋葬了。而真正的费长房就站在院子当中,但是没有人看得见他。

从此,费长房便跟着铁拐李进入了深山密林之中,学道求仙。铁拐李问费长房说:“你想要跟我学习什么道术呢?”费长房说:“我希望能够看尽世界。”于是铁拐李便送给他一根缩地鞭,有了这根鞭子,想去哪里,只要将身体一缩,就可以立刻到达。学成以后,费长房便向铁拐李告辞回家。临行之前,铁拐李送他一根竹杖,并对他说:“你骑上这根竹杖,很快就可以回到家。等你到了以后,把它扔进湖里,就可以了。”

费长房骑上竹杖,果然转眼之间就到了家里。他还以为自己才离开家十几天,谁知已经是十几年了。他把竹杖扔进湖里,竹杖入水以后,化作一条蛟龙,蜿蜒游走了。回到家里,他的家人都大吃一惊,认为他已经死了很久了。费长房对他们说:“你们埋葬的不过是一枝竹杖而已。”家人打开棺木一看,果然如此。

费长房从此就留在家乡,为人们治病解难,据说他还能赶走鬼怪,法力很高。

汉钟离成仙的故事

八仙之中,名气排在铁拐李之后的就是汉钟离了。传说他是汉代人,复姓钟离,所以人们都叫他作汉钟离。其实他的原名叫钟离权,父亲和哥哥都是汉朝时有名的大将。汉钟离生下来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一个巨人走进自己的房间,弯下腰来,对她说:“我是上古时候的黄神氏,要托生在这里了。”说完,就转身离去了。这时,只见一道奇异的光芒,如同烈火一般掠过天空,现出五颜六色的异彩。而也就在这个时刻,汉钟离出世了。他一生下来,就像三岁的孩子一般大,长着宽宽的额头、厚厚的耳朵,脸颊像苹果一样红润,非常精神。他生下来的前六天,不吃不喝,也不哭不闹,什么声音也不出。到了第七天,他忽然开口说话了,而且这句话一说出来,就吓了他父母一跳。原来他说,自己曾经“身游紫府、名书玉京”,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仙班中的一员。他的父亲知晓自己的这个儿子并非凡人,便给他取名为“权”,就是因为他一生下来就具有知识,知道权衡轻重。

汉钟离长大以后,做了朝廷的大将军。有一次,他领着兵去打仗,但是因为奸臣陷害,只给了他两万老弱残兵。刚一交战,他就吃了败仗。汉钟离带着剩下的队伍,逃到了一个山谷当中,不久就迷了路。后来,他遇到了一个身穿草衣的僧人,那僧人带着他走了好几里地,到了一个村庄里面,并让他在一个小院里歇息。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一位身穿白鹿裘、手扶青藜杖的老人,来到他面前,问道:“你莫非就是大将军钟离权吗?”钟离权十分吃惊,连忙答道:“是。请问老先生如何知道?”老人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来历,原来这位老人就是东华真人,名叫王玄甫,是位得道仙人。此时汉钟离已有求仙之志,便拜老人为师,向他学习成仙之法。东华仙人便送他一部长生真诀、一颗金丹,以及一把青龙宝剑,又教他青龙剑法,引他学道求仙。此后,汉钟离便找了一处隐蔽的岩洞,潜心修炼。不久,他又遇到了一位华阳真人,教给他玉匣秘诀,汉钟离从此成了真仙。

成仙以后的汉钟离,头发梳成了丫髻,袒胸露腹,手里摇着一把蒲扇,整日笑呵呵的,似乎没什么本领,但实际上却法力高强。此后,他有时当官,有时隐居,经历了魏、晋两个朝代。他在晋朝当大将军的时候,见皇帝昏庸无道,便辞官归去了。一直到唐末的时候,他才再度出现,度化了吕洞宾。

张果老的传说

“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野草漫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在《全唐诗》里面,有这样一首名字叫作《题登真洞》的诗,传说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

张果老据说是唐代玄宗时候的人,他姓张,名果,因为年纪很大,白须飘飘,所以人们又敬称他一个“老”字,就叫作“张果老”了。张果老经常骑着一头白色的小驴,来往于襄阳的名山秀水之间。这头小白驴十分奇异,它可以日行千里,比千里马跑得还要快。张果老不骑它的时候,就把它叠起来,大概只有纸片那么薄,放在箱子里,随身携带;等到需要骑的时候,就把它再拿出来,含一口水,往上一喷,小驴就又恢复原状了。

张果老也是很有善心的人,经常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他经常在距离邢州西北三十里左右的一座山上游玩,看见其中有清澈的泉水涓涓流出。他看到云梦山下面的老百姓因为缺水生活得十分困苦,就用手一指,原先干涸的井里,立刻就涌出了甘甜的泉水,至今那里的老百姓都感念着他的恩德。

后来,他有一次到赵州桥去,过桥之前,他问当地的人:“这个桥我能过去吗?”众人都大笑起来,说:“这桥坚固得很,车辆马匹,甚至犀牛大象从这里走,都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更何况一头小小的驴儿呢?”张果老于是就骑着小驴,走到桥上,刚一上去,桥就开始摇晃起来,再走两步,桥动得更厉害了,就像马上要塌了一样。人们这才知道张果老是位仙人。

后来唐玄宗听说了张果老的故事,就派一个叫裴晤的官员去迎接张果老,请他进宫。张果老不愿意到宫里去,就在半路上倒地气绝,假装死去。裴晤连忙焚香祝祷,张果老这才苏醒过来,但仍然不愿意进宫去。后来唐玄宗又派了一个叫作徐峤的官员去请他,张果老感动于玄宗的诚意,这才随着官员一同来到皇宫里面。

到了宫里,玄宗对张果老十分敬重,礼遇有加。有一次,玄宗问他道:“先生,你是得道之人,为什么头发这么白,牙齿也快要掉光了呢?”张果老回答道:“我得道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今天陛下这样问,那我倒不如把牙齿和头发都拔去了更好。”说完,就拔掉了自己的白头发和牙齿。玄宗一看,连忙说:“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快去歇息一下吧。”过了一会儿,张果老从歇息的地方走了出来,玄宗一看,吓了一跳,原来张果老的头发和牙齿不但又重新长了出来,而且头发变得很黑,牙齿也变得很整齐,好像返老还童了一般。

唐玄宗非常佩服张果老的仙术,就赐予了他“银青光禄大夫”和“通玄先生”的名号,还想把自己的女儿玉真公主嫁给他,但是却被张果老婉言拒绝了。他唱道:“娶妇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唱完,便从箱子里掏出小纸驴,骑上驴儿,驾着云气飞走了。

后来,张果老云游四方,便经常手拿渔鼓、铜板,一边走一边唱,点化世间的人们,为他们排忧除难。

何仙姑成仙的故事

何仙姑是八仙之中唯一的女子,她在八仙之中,就好像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十分引人注目。据说何仙姑原本叫作何秀姑,是湖南零陵人。传说她出生的时候,曾经有一团淡淡的紫气,笼罩在她家的上空,一群仙鹤在紫气之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有一只矫健的梅花鹿驮着一个身穿红肚兜、头扎小辫的小女孩飞入何家,何仙姑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何仙姑的父亲开了一家豆腐坊,何仙姑从小便帮父亲打理生意。十四岁那年,何仙姑跑到野外游玩,来到了一条清澈透亮的小溪边。何仙姑正在溪边玩耍,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她,她抬起头来一看,站在面前的是三个很奇怪的人:一个手里拿着一根铁拐杖,头上戴着一个金发箍;另一个是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倒骑在一头白色的小驴背上;还有一个人,身穿布袍,腰挂长剑,风神俊逸,道骨仙风。三个人问了她附近的一些路怎么走,还有关于当地山水的一些问题,何仙姑都十分伶俐地一一回答了,三个人都很满意。临走的时候,拄着铁拐杖的人送给她一只鲜嫩水灵的桃子,骑着小驴的老爷爷送她一颗朱红色的大枣,腰挂长剑的人从旁边的溪水里一捡,取出了一片闪耀着五彩光泽的云母片,送给了她,让她吃了下去。

说来也怪,自从吃下了这三样东西以后,何仙姑就再也不会感到饿了,而且精神比以前更好了。后来,这三位仙人还带她到她家附近的一座云母山上去,教她采撷和服食云母片的方法。此后,她就经常一个人到山上去,采食云母,调理气息。渐渐地,她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轻,可以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如飞。何仙姑还学会了采集药草、为人治病;此外,她还能预测一些人事的祸福。后来,人们渐渐地忘记了她的本名何秀姑,都称她为何仙姑了。那三位仙人,原来就是八仙之中的铁拐李、张果老和吕洞宾,听说她心地灵慧,特地来点化她的。

何仙姑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传到了当时的女皇武则天那里。武则天原本就对佛道仙术很感兴趣,听说了何仙姑的神异,便派官员到零陵去请她。何仙姑随着官员,来到了当时的东都洛阳。在等待渡洛水的时候,忽然不见了她的踪影。官员们十分着急,连忙四处寻找,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到了薄暮时分,众人正坐在河边发愁,忽然何仙姑从空中翩然而降,并告诉他们:“我已经到过皇宫,见过女皇,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说完,就飘然离去了。

使臣们回到皇宫一问,果然如此。何仙姑不但在那天下午来见过武后,还与她相谈了半日的时间。何仙姑劝武后要清心寡欲、努力修炼,还要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何仙姑的这一番劝告,说得入情入理,令武后深受启发。

后来有一天,何仙姑忽然看到遥远的天空中,铁拐李正站在一朵五色祥云之中,挥舞着他的拐杖,仿佛是在召唤她。她心里一动,身体忽然变得很轻,渐渐地飞了起来,升入了天空。这时,她的一只珠鞋掉到了地上。第二天,珠鞋掉落的地方便多了一口水井,里面的水十分清澈甘甜。

据说很多年以后,已经成仙的何仙姑有一次到广东的一个荔枝园里游玩,偶然将自己的绿色衣带挂在了其中一棵荔枝树上。从此以后,这棵树上所结出的果实,都异常鲜美可口。因为这种荔枝从顶部到根蒂处,都带有一条淡淡的绿色线痕,又生长在广东的增城,所以得名“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名品。人们都说,这是因为沾了何仙姑的“仙气”的结果。至今,在零陵和增城等地,都有供奉何仙姑的庙宇,人们都十分感念她的恩德。

蓝采和的传说

在八仙之中,有一位神仙,无论长到多少岁,外貌都是小孩子的样子,他就是蓝采和。

据说蓝采和也是唐朝时候的人。他从小跟着爷爷学习医术,十八岁便成了一位医生。蓝采和心地善良,常常免费为穷人诊治疾病。他还经常手提竹篮,去山上采药。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山上采集药草,经过荷花塘的时候,他看到有一位老人,正卧在池塘的边上。他的肚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毒疮,一边已经破了,黑黑的脓血从里面流了出来。蓝采和一看这种情况,连忙跑到老人身边,开始诊治。他用手挤疮,想要把脓血挤出来,但他挤了半天,脓血还是出不来。蓝采和非常着急,最后他一狠心,索性用口把脓血吸了出来。吸完了脓血,他便用自制的一张药膏贴在了老人的伤口上。处理完后,他刚松了一口气,没想到老人的伤口上却又流出血来。蓝采和不禁愣住了,这种药膏,是他自己研制出来的,可以说是百试百灵,很有效果,怎么这次会不管用呢?

蓝采和正想着,老人却忽然睁开了眼睛,冲着他喊道:“傻瓜,伤口流血了,还不赶快去河边,用篮子给我提点水来洗洗啊!”

蓝采和吓了一跳,连忙拿上自己的竹篮,跑到河边,刚想要打水,却忽然反应过来:竹篮子又怎么可能打上水来呢?他把篮子放进河里,提上来,用最快的速度跑回老人的身边,却还是没有剩下几滴。

老人见状,又对他喊道:“用水塘里的泥糊在篮子上,不就行了吗?真是笨蛋!”蓝采和无奈,只得照老人说的,又去提了一回,这回水倒是提上来了,但是水跟泥一混,变得十分浑浊,没办法洗了。

老人一看,十分生气,说:“笨蛋!还不赶快把它倒掉,换一篮子清水来!”蓝采和心里窝火,却又十分可怜老人,不忍心抛下他就这样离开。正在发愁的时候,他听见一个清脆甜美的声音说:“蓝大夫,为什么不试试用荷叶呢?”蓝采和回头一看,是一位非常端庄秀美的女子,正朝着他微笑。蓝采和恍然大悟,连忙按照女子所说的方法,摘下了几张宽大碧绿的荷叶,垫在篮子里面,提了一篮清澈的水来。他让老人躺在地上,把水轻轻地泼在他的伤口上,老人的大疮立刻就不见了,皮肤变得平整光洁、完好如新。蓝采和非常惊讶,瞪大了眼睛,张着嘴,望着老人。老人微笑了,指着荷花塘中的水说:“喝一口吧,看看是什么。”蓝采和迟疑了一下,就站起身来,走到荷塘边,用手掬起一捧水喝了下去。顿时,一股奇异的清香,沁入了他的五脏六腑。蓝采和觉得身体变得轻飘飘的,似乎能随着云气上下飘动。这时候,他再一看那老人,已变成了一位身材高大、手拿蒲扇的仙人,刚才的那位女子,手里拿着一朵荷花,站在他的旁边。他们二人正站在半空当中,脚下是奇异的五色祥云。蓝采和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两位仙人,特意来试验他的。只见那老者随手一拉,蓝采和和他的竹篮就离开了地面,三人登上五色祥云,一同飞升而去了。

这二位仙人,就是八仙中的汉钟离和何仙姑,他们是特地来度化蓝采和成仙的。从此,蓝采和也便成了八仙中的一员。

黄粱一梦

八仙里面,吕洞宾可以说是名声最大的一位了。提起他来,几乎没有谁不知道的。关于他也有很多的传说故事。传说吕洞宾原本叫作吕岩,“洞宾”是他的字。他是唐朝时候京兆府这个地方的人。据说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屋子里忽然异香扑鼻,空中传来了悠扬的仙乐声,一只白鹤随着乐声从天上飞来,一直飞入了吕母的帐中。吕洞宾生下来,果然超凡脱俗,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识字,过目不忘,出口成章。长大以后,就更是气度非凡。他原本就身材高大,又喜欢穿黄色的道衫,戴华阳巾,更显得他风神俊朗、仪度超然。

吕洞宾到了二十岁,母亲开始着急了。人家的孩子,十八九岁就已经成家立业了。但吕洞宾二十岁了,却还没有丝毫想要娶亲的意思。吕洞宾的母亲十分着急,但吕洞宾自己却一点儿都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每天除了读书练剑之外,还常常跑到附近的山上去游玩,探幽寻奇,不愿与俗人为伍。

有一次,吕洞宾去庐山游玩,遇上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老人见他颇有灵性,就传授了他一套剑法,名叫天遁剑法。这套剑法非常厉害,吕洞宾每日练习,不但剑法精进,还觉得身体也日益轻健。后来他才知道,原来那位老人是一位得道的仙人,名叫火龙真人。经过火龙真人的指点之后,吕洞宾对仙术道学越来越感兴趣,后来他索性远离了家乡,云游四方。有一年,他在长安漫游。在一间酒家喝酒的时候,碰到了一位隐士,这位隐士身穿青衣白袍,正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所题写的诗飘逸优美,不禁喊了一声:“好诗!”

那隐士转过头来,吕洞宾见他样貌不凡,便询问他的姓名。隐士见吕洞宾灵心慧性,又有意学道,便说:“我叫作云房先生,住在终南山的鹤岭,你愿意和我一同回去吗?”

吕洞宾迟疑了一下,他心想:人间还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还有那么多我没有达到的目标,何苦非要去深山修炼呢?想到这里,他就没有答应云房先生的建议。

云房先生见吕洞宾不愿与自己同去,知道他凡心未了,也没有多说什么,还是继续和吕洞宾喝酒聊天,一直到了晚上,两人一同在酒肆里留宿。吕洞宾感到有些饿,正想去找些东西吃,云房先生拦住了他,说:“我正好也饿了,这样吧,我去蒸一点饭,你就在房间里休息一下吧。”吕洞宾见状,也便没有推辞,回到房间里面,忽然觉得眼皮十分沉重,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醒了以后,他忽然发现自己身穿红袍,帽插宫花,正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旁边还有很多随从,正吹吹打打地跟着他前行。他叫过来一个人,问道:“这是要去什么地方?”随从说:“老爷,您刚刚中了状元,又被丞相招为女婿,正要去相府成婚啊!”吕洞宾听了,有些纳闷,但也没有多问。后来,他娶了如花似玉的丞相千金,又成了朝廷里举足轻重的大臣,仕途得意,子孙满堂,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与此同时,因为他的耿直和正义,也招来了朝廷里不少奸佞小人的嫉妒和怨恨。忽然有一天,皇帝颁下旨意,说他犯了大罪,家产全被没收,妻子儿女也要和他一同被斩首。吕洞宾惊出了一身冷汗,突然梦醒,他才知道刚才的一切,原来只是自己的一场梦而已。他觉得自己已经经过了生老病死,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但其实云房先生的饭还没有蒸熟。这个时候,云房先生端着黄粱米饭走了进来,微笑着吟道:“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吕洞宾吃了一惊,说:“先生怎么知道我刚才做的梦?”云房先生摇摇头:“升沉百态,荣辱万端,五十年浑如一梦。得到并非欢喜,失去亦无所伤悲。人生原本如梦幻一场,又何苦苦心追逐?”吕洞宾顿时大彻大悟,领悟到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喜怒悲欢,原本都是空幻一场,便向云房先生深深一拜,说道:“请先生收我为徒,准我跟随先生学道!”云房先生呵呵一笑,吕洞宾再起身时,见到站在自己面前的乃是一位头梳丫髻、手摇蒲扇的仙人,原来云房先生就是汉钟离所化。汉钟离伸手将吕洞宾搀扶起来,笑着说:“总算为师没有看错人!”从此,吕洞宾就正式成为了汉钟离的徒弟,跟随他学习道术。

汉钟离十试吕洞宾

却说汉钟离收下吕洞宾作为徒弟以后,担心他心念不够专一,无法学习道术,便想用一些办法来考验他。一天,吕洞宾去外面办事,回到家里的时候,发现全家人都突然间病逝了。一般的人,见到这种情况,一定会非常悲伤,痛哭不止。但吕洞宾因为已经看破尘世,所以并不悲伤,只是买来棺木,准备埋葬他们。就在这个时候,家人们又一下子都活了过来。原来这是汉钟离对他的第一次考验。

第二次,汉钟离让吕洞宾去集市上卖东西,一个人走过来,与他刚刚谈好了价钱,却又突然反悔,只愿意支付一半的钱。吕洞宾丝毫没有计较,索性分文不取,将东西白送给对方,自己转身离去。汉钟离在一边看到,不禁微笑点头,十分满意。

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有一个乞丐,坐在吕洞宾家的大门口,向他讨钱,吕洞宾稍微拿得慢了一些,那乞丐便破口大骂起来。吕洞宾没有生气,反而好言相劝,那乞丐才站起身来,笑着走了。这是第三次考验。

后来汉钟离让吕洞宾去山里放羊,吕洞宾放着放着,忽然跑出来一只大老虎,要吃掉羊。吕洞宾心中不忍,便挡在羊群前面,对老虎说:“如果你一定要吃,那就吃我吧。”老虎叫了一声,便转头走了。这是汉钟离对他的第四次考验。

第五次,吕洞宾一个人在山中的茅草屋里读书,突然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敲门,自称在山里迷了路,想要借宿一晚。吕洞宾让她进屋休息,自己则在外面读书。半夜里,女子不安分起来,百般勾引吕洞宾,但吕洞宾丝毫不为所动,直至天明。

第六次,吕洞宾在山里采药,在一块地上挖出了好几十块金子。他不但不拿走,还连忙用土把它重新埋好。

第七次,吕洞宾在集市上买了几件铜器,拿回家一看,却变成了金子做的。他连忙找到那家店,将金器退了回去。

第八次,汉钟离装成一个疯道士,在集市上卖药,说:吃了我卖的药,会马上死去,然后下一世能得道成仙。旁人都不敢买。但吕洞宾却深信不疑,买了药然后吃下去,不但没有死,精神反而更好了。

有一次,吕洞宾划着一叶小舟渡江,到江心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江上波涛汹涌,小舟仿佛马上就要被淹没在江水之中。吕洞宾毫无惧色,独立舟中,一会儿风平浪静,吕洞宾平安地渡过了大江,没有丝毫损伤。这是第九次考验。

一天夜里,吕洞宾独自在家中静修,忽然见无数鬼神跑来,手拿刀枪棍棒,想要杀他,吕洞宾端坐于堂中,毫不理睬,不一会儿,只见鬼神们如烟雾一般,瞬间消失了踪影。又过了一会儿,只见几个鬼差押着一个囚犯,站在他的面前,那囚犯喊道:“我是前世被你杀害的人,快点偿我命来!”吕洞宾笑道:“杀人偿命,不过是一条性命罢了,且还你来!”说完,就抽出长剑,刚要刎颈自杀,只听一声大笑,鬼差、囚犯已不见,汉钟离自空中飞下,对吕洞宾说:“好徒弟!如今十次考验你都已经通过了,日后你只要认真修炼,一定能够得道成仙。”从此以后,吕洞宾就跟随着汉钟离学习仙法,终于成为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

苟杳与吕洞宾

吕洞宾没有成仙之前,曾有一个同乡好友,叫作苟杳。苟杳从小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但他本人为人诚恳,读书勤奋,是一个忠厚可亲的人。吕洞宾见他聪明刻苦,很赏识他,便请他到自己的家中居住,希望他能成才。

苟杳感念吕洞宾的恩德,更加刻苦读书,渐渐小有所成。有一天,有一位姓林的客人到吕家做客,见苟杳刻苦用功,为人又忠厚老实,便向吕洞宾提议,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吕洞宾听了,便同意了。他对苟杳说了这件事。苟杳一听,喜出望外,没想到吕洞宾却接着说:“不过贤弟啊,我有一个条件,等你成亲了以后,新娘子要先陪我三宿。”

苟杳听了,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的大哥虽然平时风流放诞,不拘礼法,但他不是这种伤害别人的人啊,为什么会提出这种要求呢?他本不愿同意,但无奈自己寄住在人家家中,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思虑再三,他还是答应了。

成亲这天晚上,吕洞宾送走宾客,便径直走进了新房。新娘子正坐在床上。吕洞宾见状,笑了笑,也不说话,拿出一本书,坐在灯下,就埋头读了起来。林小姐左等右等,也不见丈夫来掀自己的盖头,只好自己睡下了。等到天明醒来,吕洞宾早已出去了。一连三天都是如此,林小姐十分伤心,却也没有办法。

等到第四天晚上,苟杳刚一走进新房,就看到新娘正在低头落泪,边哭边说:“郎君为什么一连三夜都不上床同眠,只顾低头读书?”苟杳听了,十分惊讶,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吕洞宾是怕他贪恋欢愉,忘了读书,所以才用这个办法来激励他啊。

苟杳每日都用功读书,几年以后,他考中了进士,要去外地为官,便告别了吕家。一晃过了好几年。这一年夏天,吕洞宾家不慎失火,房屋、家产都被烧得所剩无几。吕洞宾便去找苟杳,想请他帮帮忙。

苟杳一见吕洞宾来了,非常高兴,欢迎备至。每天都用美酒佳肴来招待他,但就是绝口不提帮忙的事。见到这样的状况,吕洞宾心中明白,真是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昨天还是朋友,转眼之间就不记从前的恩德。他一气之下,便不辞而别,离开了苟杳家。

等他回到家乡,老远就看见原先自己家的地方重新立起了好几间青砖碧瓦的新房子,他十分诧异,便连忙走过去,想要看个究竟。可他走到门前,就更吓了一跳:大门两旁贴了白纸,屋子里各处都挂着白色的灯笼,自己的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号啕痛哭。吕洞宾走上前去,叫了她一声。吕洞宾的妻子转头一看,吓得浑身颤抖,问:“你是人还是鬼?”吕洞宾说:“我当然是人了,不信你摸摸看。”他的妻子伸手摸了摸他,果然是人,才定下神来。吕洞宾非常奇怪,便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吕洞宾刚离开家,就来了一帮人,帮吕家重新盖起了房子,说是有人派他们来的。妻子原本十分高兴,可没想到前两天又来了一群人,抬来了一口棺材,说是吕洞宾在苟杳家生了急病,已经死了。吕洞宾的妻子一听,顿时哭得死去活来。今天原本正要下葬,没想到吕洞宾竟回来了。

吕洞宾一听,便明白了,这都是苟杳干的。他拿起一柄斧头,狠狠地劈开了苟杳派人送来的那口棺材,只听咔嚓一声,棺材裂开了,里面全是金银财宝,还有一封信。吕洞宾打开信,只见信上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读罢,又气又笑,说道:“真不愧是我的好贤弟啊!”

从此以后,吕苟两家的关系更好了。通过这个故事,人们还编成了一句俗语,就是“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但因为“苟杳”和“狗咬”读音相同,所以传来传去,就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吕洞宾与白牡丹

吕洞宾成仙以后,时常骑着一只黄鹤,在人间四处遨游。有一天,他听说东都洛阳花开得正好,便腾云驾雾,来到了洛阳。看花的人很多,摩肩接踵。就在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间,吕洞宾偶然回首一望,忽然看到了一个清秀脱俗的女子。她身穿一身雪白的长裙,眉如新月,口点朱砂,一双动人的大眼睛,如同秋日深潭中的潭水一样清澈透亮。吕洞宾看到她时,那女子也碰巧看到了他,她发现吕洞宾一直望着他,只是笑了笑,便走开了。吕洞宾心想:我样貌非凡,别的女子看到我,都是十分爱慕的,但唯独这个女子,却不理不睬。他觉得很有意思,便略施法术,将那女子头上的一朵珠花摘到自己手中,走上前去问道:“小姐,这珠花是你掉的吗?”女子一笑,从吕洞宾手中接过珠花。吕洞宾又问:“不知小姐姓甚名谁?”女子答道:“小女子名叫白牡丹。”

吕洞宾自从见过白牡丹之后,便对她十分思念。后来经过一番打听,他才知道白牡丹原来是这城中最有名的歌舞伎。这一天,他便来到白牡丹栖身的歌楼,邀她出来相见。吕洞宾文采风流,长得又俊逸潇洒,调笑一番之后,白牡丹很快就被他吸引了。两人一个吹笛,一个弹琴,彼此应和,情意融融。吕洞宾便在白牡丹处留宿了几晚。

后来汉钟离听说了这件事,便利用下棋的机会问吕洞宾:“听说你与一个叫白牡丹的女子在一起,可有此事吗?”

吕洞宾见自己的师父已经知道了,也不得不承认,便说:“是。”

汉钟离叹了口气,说:“你本是天上的东华上仙,因犯了天条,才被罚下人间,贬为凡人,如今眼看你修道已渐有所成,切不可因为贪恋美色而坏了道行啊!”

吕洞宾听了,十分惭愧,便下定决心,不再见白牡丹,骑上黄鹤,到丰都山专心修道去了。

转眼好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吕洞宾再次经过洛阳,看到一个恶霸想要强抢一个女子。他看到那女子,觉得十分眼熟,定睛一看,原来是白牡丹。他三下两下打退了恶霸,将白牡丹救了下来。原来那个恶霸见白牡丹美貌,便逼她嫁给自己,白牡丹不从,那恶霸就想强行把她带回府,幸亏在半路上遇到了吕洞宾。白牡丹原本就非常想念吕洞宾,这次又被他所救,更是死心塌地,希望能够与吕洞宾一直在一起。

吕洞宾此时早已心静如水,不再贪恋情欲。他将白牡丹搀扶起来,对她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劝她放下儿女情长,修习道术。白牡丹虽然还眷恋着吕洞宾,但也明白他此时已经看破尘世,便答应下来,从此在峨眉山专心修炼。

一晃又过去了很多年,这一天,吕洞宾骑着黄鹤,又一次来到了东都洛阳。奇怪的是,虽然是寒冷的冬天,花园里的百花却都开了,争奇斗艳,显得十分美丽。但在这百花之中,却找不到牡丹花的影子。吕洞宾仔细一看,原来牡丹花都被从土里拔了出来,扔得遍地都是,十分可怜。

吕洞宾非常惋惜,他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棵虽然奄奄一息,但还活着的牡丹花,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怀里,驾起祥云,向附近的山林飞去。

到了山里,他挖了一个土坑,把牡丹花从自己的怀里拿出来,种了下去,还捧来泉水,轻轻地浇在它上面。过了好一会儿,那株牡丹花才缓了过来。忽然,牡丹花四周升起一阵烟雾,渐渐地幻化成了一个女子的身形。她来到吕洞宾面前,深施一礼,说道:“谢真人又搭救了我一次。”

吕洞宾听了,十分奇怪,便问:“姑娘何出此言?”

女子抬头,已是泪眼盈盈,她哽咽着答道:“吕真人,我是白牡丹啊!”

吕洞宾闻言,吃了一惊,他定睛一看,果真是当年曾与他有过一段情缘的白牡丹。他连忙把她扶起来,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白牡丹坐下来,对吕洞宾诉说了自己的经历。原来自从在峨眉山二人分别之后,白牡丹便一直认真修炼,终于得道成仙,奉命掌管牡丹花。这一年,女皇武则天要游上苑,就命令百花连夜开放,以供她明日观赏。百花虽然害怕寒冷,但又不敢违抗她的旨意,只得纷纷开放。唯有牡丹花天生一副傲骨,不愿向权势低头,便没有按时开放。武则天一怒之下,命令将洛阳城里的牡丹全部拔出,不许再种。这才有了吕洞宾所看到的那一幕。

吕洞宾听了以后,一面叹息,一面也为牡丹的傲骨所感动。他将白牡丹带回了天庭,将她安置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园里。从此,白牡丹也成了天上的仙子了。吕、白二人情缘已了,从此各自修炼,后来都成为法力高强的仙人。

龙七公主赠洞箫

八仙里面有一位俊朗文雅、书生打扮的神仙,他就是韩湘子。传说他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子,自幼失去父母,由韩愈将他养大成人。韩愈本希望他能够努力攻读儒学,将来取得功名,为国效力。但韩湘子生性放荡不羁,对儒家学问没有兴趣,相反倒是十分喜欢读道家的书籍,向往自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与自小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叔祖父韩愈之间不是十分愉快。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韩湘子便拜别了韩愈,一个人去游历名山大川。后来在旅行的途中,他遇到了已经成仙的吕洞宾。经过吕洞宾的点化,韩湘子很快得道。

有一年,韩湘子来到了东海之滨。他望着月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海,心中有所感动,便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洞箫,轻轻地吹奏了起来。他的箫声深沉忧郁,悠扬的曲调,在静谧的夜空之中飘扬。大海仿佛都陶醉在了这优美的乐声中,静悄悄的,只听到海浪拍打的声音。

韩湘子忘情地吹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才缓缓地睁开眼睛,重新凝望眼前的大海。这时,他发现有一条小鳗鱼,正伏在他脚下的岩石旁边,它浑身是银色的,在柔和的月光之下,显得更加闪亮。它的眼睛里,还闪烁着盈盈的泪光,仿佛还陶醉在韩湘子的箫声之中。

韩湘子见状,便俯下身来,笑着说:“小鳗鱼,难道连你也能听懂我的箫声吗?”

出乎他意料的是,那条小鳗鱼居然直起身来,轻轻地点了点头。

韩湘子十分惊异,犹豫了一下,他又重新拿起了洞箫,放在嘴边,吹了起来。没想到,小银鳗随着他的箫声,跳起舞来。姿态优美,世间罕见。韩湘子不停地吹,它也就不停地跳。在银色的月光下,构成了一幅奇异美丽的图画。

这样的情况一连发生了三个晚上。韩湘子每天晚上都会到东海边来吹箫,小鳗鱼也每天都伴着他的箫声起舞。第四天的晚上,韩湘子照例来到海边,等来等去,却不见小鳗鱼的影子。他心中有些失望,正想回去的时候,忽然听到后面有人在喊他,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婆婆。他赶忙迎上前去,问道:“老婆婆,有什么事吗?”

老婆婆向他行了一礼,说道:“仙人,我是东海龙宫中龙王七公主的仆从。实不相瞒,前几天来听您箫声的小鳗鱼,就是七公主变成的。她被您的箫声所吸引,所以来伴您歌舞。但这件事被龙王发现了,把她关了起来,不许她再来见您。公主感念您的箫声,今日特命我来,送上南海普陀神竹一枝,以供仙人制箫之用。希望您能用公主送您的这枝竹,吹出更加动听的乐曲来。”

说完,老婆婆便向海中纵身一跳,不见了。

后来,韩湘子将这枝神竹做成了洞箫,命名为紫金箫。这支箫的神奇之处在于,不论什么样的妖魔鬼怪,只要听到韩湘子吹起的箫声,便都乖乖降伏。这支箫也就成了韩湘子的法器,替他斩妖除魔,维护正义。

韩愈与韩湘子

等到韩湘子四处游历、遍览名山大川之后再回到长安,见到自己的叔祖父韩愈,已是二十多年之后了。韩湘子从小聪明灵慧,韩愈见他回来,仍希望他继续攻读儒学,但韩湘子此时潜心修道,对尘世的功名富贵,早已不关心了。经过吕洞宾的点化,他每日清心静修,阅读道术书籍。他也曾多次希望能够点化自己的叔祖父,但无奈韩愈一心想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来,始终不悟。韩湘子也没有办法,只能陪伴在韩愈身边,保护他免受小人的陷害。

有一年,韩愈的寿诞到了。他邀请了很多的宾客。韩湘子从外面回来,也向韩愈祝寿。韩愈见他又去外面了,心中不是十分高兴,便说道:“韩湘,你天天在外面游荡,不务正业,你看看,就连外边的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天天如此胡闹,以后能做什么呢?”

韩湘子听了,笑了笑,便朗声回答道:“叔祖,其实我也有一技之长,只是您不知道罢了。”

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

韩湘子说:“我不需要任何的材料,就能够酿出醇厚的美酒;我不需要等到春天,种下一粒种子,便能让它立刻开花。”

韩愈听了,立刻斥责他道:“你也太狂妄了,这怎么可能呢?”

韩湘子微微一笑,并不反驳什么,他搬来一个大空酒坛,放在桌子上,在上面蒙上一块布。接着,他口中念念有词,念毕,用手一指酒坛,只听里面真的渐渐有了水声。人们打开一看,空酒坛里竟然装满了美酒。人们争着把酒倒进杯里,喝进嘴里。只感到一股奇香沁人心脾,美酒醇厚甘洌的香味瞬间充满了整个口腔。人们都说:“真是好酒!”

韩湘子又拿来一个花盆,在花盆里面播下了一粒种子,念着咒语。没过多一会儿,只见两片嫩芽就破土而出了,转眼之间,嫩芽迅速长大、结苞,最后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牡丹花。花瓣娇艳欲滴,十分美丽。

人们都惊讶极了,纷纷凑上前去看。韩愈也走上前去,仔细端详起来。这时,他看到牡丹花的一朵花瓣上写着两行小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他十分奇怪,便问韩湘子:“这是什么意思?”

韩湘子笑笑,只说:“叔祖,您以后会知道的。”说罢,就离开了。

很多年以后,韩愈因为劝谏皇帝不要崇信佛教,惹恼了皇帝,一些小人趁机落井下石,韩愈便遭到斥责,被贬到边远的潮州做官。走到一个叫蓝关的地方时,天上下起了大雪,道路湿滑泥泞,马儿纷纷停住了脚步,不肯前行。韩愈这时才忽然想起了韩湘子留给自己的那两句诗,说的不正是今日的情况吗?想到这里,韩愈不禁思念起自己的侄孙来。他虽然没有听从自己的话,考取功名,但平日里却对自己十分关心,保护自己不受小人的陷害。如今自己身处困境,他又在哪里呢?这样想着,他不由得仰天长叹:“侄孙,你如今在何处啊!”

正在这时,只听得身后传来清脆的马蹄声,有人骑马追了上来。来到韩愈身前,他飞身下马,上前躬身行礼,道:“叔祖,湘子来迟了。”

韩愈一看,正是自己的侄孙韩湘子。他又惊又喜,连忙将他搀了起来,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韩湘子说:“我听说了叔祖您被贬到潮州,就赶紧骑马追来了。叔祖,您还记得我留给您的那两句诗吧?”见韩愈低头不语,韩湘子又接着说:“叔祖,我早已对您说过,当今的朝廷里是容不下您这样的正直之士的,您还是和我一起离开这里吧。”

韩愈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对他说:“虽然如此,但百姓终究是无辜的,我还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虽然韩愈没有答应自己的请求,但韩湘子还是为自己叔祖的这种仁爱之心所感动。两人在驿站中彻夜长谈,第二天清晨,韩湘子便拜别韩愈而去了。临走前,他对韩愈说:“叔祖,您不必担心,过不了多久,您就可以回到朝中。”

果然,不久,韩愈就被皇帝召回了京城。而韩湘子也得道成仙,云游四方去了。

曹国舅的传说

八仙之中,唯一一个曾经做过官的,就是曹国舅了。据说曹国舅原本叫曹景休,是宋朝一位皇后的大弟弟,所以别人都尊称他为国舅。曹国舅本人谦和有礼,待人亲切,不贪图功名富贵,平日里爱读道家书籍,喜欢清心幽静。老百姓也都十分爱戴他。但曹国舅有一个弟弟,被称为二国舅,却飞扬跋扈,凶恶狠毒。他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戚,平日里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有一次,曹国舅出门办事,刚刚走到门口,就遇到了几个哭得很伤心的老百姓。他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自己的弟弟强占了人家的田产,不但不给他们钱,还派了打手打了他们一顿。这几个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便来找曹国舅申诉冤情。

曹国舅一听,非常气愤。他派人带着几个老百姓去治伤,自己回到府里,找到了弟弟,责问他是不是有这么回事。没想到弟弟不但不承认错误,还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曹国舅非常生气,却也没有办法。

曹国舅的弟弟总是这样仗势欺人、为非作歹,曹国舅屡次规劝他,他不但不听,反倒把曹国舅视为仇人。为了谋夺家财,曹国舅的弟弟甚至设了计谋,想要杀死自己的哥哥。曹国舅眼见如此,失望至极,不禁长叹一声,说道:“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今日你为非作歹,他日必遭惩罚。到了那时,哪怕你只想牵着一条黄狗,自由自在地在东门外遨游,也是不可能的了。你好自为之吧。”

从此,曹国舅散尽家财,周济穷苦之人,辞别了家人和朋友,身着道服,云游四方。多年以后的一天,他正在深山之中静心修炼,忽然有两个人来到了他的面前。其中一个人问道:“你在修炼什么?”曹国舅回答:“修炼道。”那人微微一笑,又问道:“道在哪里?”曹国舅没有回答,只是用手指了指天。那人又问:“那天又在哪里?”国舅指了指自己的心。二人相互看了一眼,笑道:“道即天,天即心,看来你已经明白道的真义了。”这两个人其实就是汉钟离和吕洞宾。他们见曹国舅已有所领悟,便送给他一本《还真秘旨》,让他好好修炼。没过多久,曹国舅便得道成仙,成为八仙之一。

很多年以后,成仙之后的曹国舅再度回到自己的家乡,才知道自己的弟弟由于作恶多端,已经被投入监牢,按律处死了。他叹了口气,说道:“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说完,便转身离去了。

曹国舅虽然成了仙人,但他所穿的,仍然还是那一身官服。腰系玉带,手持玉板,为百姓们伸张正义、消灾解难。

太岁头上动土

相传在大禹治水之前,天上一下暴雨地上就会有水灾。而当时人们的房子都是用茅草盖的,所以经受不住洪水的侵袭。洪水退后,人们就会流离失所,到处找山洞暂住。那时有个小伙子叫晋安,他见房屋倒塌,人们居无定所,于是就到兜率宫找太上老君商量对策。

这一天,晋安找到太上老君。他走进兜率宫,见太上老君正在一心一意地炼丹,而对人间洪水泛滥的情况却不闻不问,于是难以抑制心中的不满,上前一步道:“太上老君,如今人间发了洪水,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你还有心情在这里炼丹吗?”哪知太上老君却说:“你找错人了,这事哪里归我管呢!”晋安见太上老君并不上心,于是恳切地说道:“这平原上住了千百万百姓,他们现在流离失所,没地方居住。都说你菩萨心肠,神通广大,请你给想个办法吧!”太上老君觉得他说得在理,于是放下手里的活计,沉思了良久说道:“水火相克,如果用火烧土砌成砖墙来盖房子,水就难以冲毁它了。”晋安大喜,又接着问道:“该怎么烧砖呢?还请您老赐教。”太上老君答道:“制成土坯烧上七昼夜。烧的方法就如我炼丹一样,要能将热气聚集起来。”晋安很聪明,他听后立刻明白了太上老君的话,下到凡间去了。

晋安回去以后,立刻仿照炼丹炉制成了一个大土窑。他将制好的土坯有规则地放进窑里,然后将窑顶用土封了起来,经过七天七夜,土坯果然烧成了砖。晋安非常高兴,但是他立刻想到,有了砖还不够,怎样才能将房子盖起来呢?总不能用泥巴将它们固定在一起吧,这样大水一来,房子还是会倒啊。于是他又到天上找太上老君去了。

太上老君见晋安又来了,于是问道:“砖没烧成吗?”晋安便说明了来意。太上老君听了哈哈大笑,说:“这地上有种石头叫作石灰,火烧后会成为白色石块或石粉。之后再用水浸泡上两天,就是砌墙的绝好材料。”晋安听了忙给太上老君叩头,然后高高兴兴地下凡去了。这之后,晋安将这个主意告诉了天下的百姓,他们挖土制砖盖房子,忙得不亦乐乎。

有个管理凡间土地的神仙叫作太岁,他喜欢到处游玩。这天,他游玩归来,见百姓都在动土,顿时大怒,于是派手下查明事情的来由。手下回来报告说:“有个叫晋安的人,是他在带领大家盖房子。”太岁很生气,说道:“这小子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我太岁头上动土。快将他拿下,我要亲自问问他!”手下于是将晋安带到太岁面前,只听太岁大吼道:“大胆晋安,是谁指使你随便动土的!”晋安知道太岁正在气头上,于是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太岁您别生气。洪水冲毁了百姓的房屋,百姓没地方居住,我只好挖土烧砖,带领百姓重建家园。由于此事紧急,没有及时通知您,还请您见谅。”谁知太岁是个暴脾气,他才不管那许多,只说:“你没经过我的同意就动了我的土,就要受到惩罚。”说着就叫来手下将晋安拖出去,先打上四十大板再说。晋安一看不好,说:“慢着,这事是经过太上老君允许的,我们去找他评评理。”太岁一听这事牵扯到太上老君,也不好妄下结论,于是勉强答应了。

太上老君闻讯就来到了凡间,太岁见了忙上前问道:“听说这小子动土是经过您的指点,如今您倒是给评评理,也不跟我打声招呼,该当何罪!”太上老君听后,故意大声呵斥晋安道:“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快回去准备些酒菜,给太岁赔罪。”之后他叫上太岁,来到晋安的砖窑,说:“我们进去看看吧。”太岁也没在意,就跟着太上老君进去了。之后他们坐在一个烟洞房里谈话。烟洞房里的温度极高,烟雾也很浓,太岁坐了一会儿就坐不住了,要往外走。太上老君却死死地拉住他,故意说:“太岁别走啊,晋安还没有来赔罪,你别说走就走呢。”此时的太岁被烟熏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他连连打喷嚏,再也受不了了,于是松口道:“罢了罢了,他动土也是为了百姓嘛,就算了吧。”说罢他甩开了太上老君的手,赶紧跑出了烟洞房。

之后,晋安带领百姓造了很多砖房,这种房子不怕洪水冲袭,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黄大仙的传说

在浙江金华的赤松山,有一座宏伟壮丽的二仙殿,它背靠巍巍青山,面对悠悠碧水,景色非常美丽。这里,就是传说中赤松道人黄大仙得道成仙的地方。

黄大仙本名叫黄初平,因为在赤松山修炼成仙,所以又号赤松子。传说他本来是天上的施雨神,一次,玉帝命他降下大雨,三日三夜,不得停歇。黄大仙不忍见到人间洪水泛滥、暴雨成灾,于是私自停雨,被玉帝知道了,将他贬为凡人。

被贬下凡间的黄大仙,降生在一个贫民家庭,被起名为黄初平。因为家里十分贫穷,八岁的时候,黄初平就开始牧羊了。他每天赶着羊群上山,一边放羊,一边欣赏着山中的朝晖夕阴,风云变幻。久而久之,他便对山中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也熟悉星辰的起落、草木的特性和鸟兽来往的踪迹。优美宁静的大自然也造就了他温和灵敏的性格,使他为人谦和、从容。

十五岁那一年,黄初平牧羊的时候,在山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我的腿受伤了,你能帮帮我吗?”黄初平立刻找了一些可以疗伤去毒的草药,研出汁液,给老人敷上。老人站起身来,走了两步,腿上的伤已经差不多好了。老人很高兴,便向黄初平道谢,黄初平连忙躬身答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您不用客气。”

老人呵呵一笑,黄初平只觉面前金光一闪,再抬头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受伤的老人,只见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真人站在自己面前。老人将黄初平搀扶起来,对他说:“我乃是天上的真人广成子,见你聪明善良,特来点化你的。”黄初平又惊又喜,连忙跪地拜谢。从此,黄初平便跟随着广成子,在金华的赤松山石洞中学道。黄初平这一走,就是很多年,家中的亲人不知道他去了哪里,都非常着急。他有一个哥哥,名叫黄初起,在家中苦等弟弟回来,等了很多年,却都不见他的踪影。于是,黄初起下定决心,外出游历,寻找弟弟。

很多年以后,他在集市中遇到了一个道士。黄初起向道士问起弟弟的下落,道士为他卜了一卦,告诉他在金华的赤松山,有一个牧羊人和他要找的人很相似。黄初起听了,十分高兴,连忙拜谢道士。道士说道:“不用道谢,你且把眼睛闭上,随着我来。”黄初起心中疑惑,却还是按道士的话做了。忽然,他听得耳边风声大作,等他再睁开眼的时候,已经站在一个石洞前面了。

初起环顾四周,不知是什么地方,正想找一个人问问时,却见从石洞中走出来一位道士,不是别人,正是他失踪多年的弟弟初平。他连忙走上前去,喊住了弟弟。黄初平见是哥哥,也非常激动。兄弟相见,彼此都热泪盈眶。

初平问起初起,是如何找到这里来的,初起对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初平听了,便说:“哥哥,那位道士可能就是点化我的仙人广成子,不忍你我兄弟离别,特意带你到这里来的。”初起听了,十分惊异。初平又对他讲述了自己得广成子点化,遂在此地潜心修道的经历,并引导、启发哥哥,劝他抛却凡尘,一心向道。在初平的启发下,初起也有所领悟,于是便留了下来,和弟弟一起修炼。不久,他们就双双得道成仙了。

黄初平成仙以后,不但在家乡造福黎民百姓,还云游四方,劝善助人,除暴安良。他擅长炼丹和医术,曾经救过很多人的性命。他法力高强,惩治了很多强占一方、欺压良民的贪官恶霸。他心地宽厚仁慈、有求必应,被百姓们尊为财神和吉祥之神,崇敬非常。至今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黄大仙祠,香火鼎盛。

张天师的传说

张天师指的是东汉时期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因其自称是受太上老君之命为天师,所以被人们称为张天师。传说他神通广大,能用符咒破除“五毒”,消灾避祸,用雷霆驱散“五鬼”,镇妖驱邪。他常常身着道袍,身边环侍一龙一虎,作为护法,非常威武。

传说张陵的祖父名叫张刚,原本是乡下一个卖油的农夫。当地有一个大财主,因为要埋葬先人,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挑选合适的位置。风水先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选定了一处绝好的地方,并告诉财主:“这里是天门穴,如果将先人埋葬在这里,后代之中一定会出现神人。”财主非常高兴,给了风水先生很多钱,并准备挑一个合适的日子埋葬先人。

这一天,张老汉卖油回来,路过风水先生为财主家选定的那块地方,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张老汉在倾盆大雨之中,看不清道路,不慎跌入财主家刚刚挖好的坟坑中。大雨又将泥土冲入了坟坑,张老汉就这样被埋葬在这块地之中了。天晴以后,财主家再想埋葬先人,可是却已经找不到原来的地方了。于是他们只好另选了一块地方以埋葬先人。

说也奇怪,正如那位风水先生所说,张家的子孙,到了张老汉孙子这一辈,果然出了一位神人,这就是张陵。传说他长得高大魁梧,额头宽厚,眉骨突出,望之令人肃然起敬。他从小聪明好学,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长大以后,张陵做了一阵子朝廷的官员。但不久,他就辞去官职,退隐北邙山中,修炼神仙之术。后来因为喜爱蜀中深邃灵秀的山林溪谷,他又去了蜀中,在鹤鸣山中继续修炼丹药、符咒之术。他有两个徒弟,一个叫王长,一个叫赵升,他们协助张陵一起,炼成了一种名叫龙虎大丹的丹药,吃了这种丹药,便可以返老还童。

一天,张陵在嵩山遇到了一位衣着锦绣的使者,使者告诉他说:“在嵩山中峰的石室里,藏着《三皇密典》和《黄帝九鼎丹书》两本非常珍贵的道书,如果你能找到它们,勤加修炼,就可以得道升仙。”张陵后来进入了石室,果然找到了那两本珍贵的经书,于是他便来到龙虎山,潜心修炼,渐渐地学会了法术,能将自己的形影分离开来。

后来有一次,张陵在梦中见到太上老君驾临,对他说:“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作威作福,残害百姓,你如果能够将他们降伏,则是功德无量,必能成仙。”太上老君还赐给他斩邪雌雄剑、平顶冠、八封衣、印绶等等宝物。张陵醒了以后,就带领弟子,立即赶往了蜀中的青城山,鸣钟叩磐,布下了龙虎神兵,施展法力,降伏了六大魔王。因杀戮过多,太上老君命他再继续清心修炼三千六百日。

十余年之后,一天,张陵见山中悬崖之下桃子成熟,便命弟子投身取之,遂得道。不久,他便与两个弟子在云台山飞升而去,得道成仙。后世景仰张陵,于是称他为张天师,把他看作正义威武的化身。

许逊斩龙

许真君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他的名字叫许逊,是晋朝时候江西地方的人。一天,许真君的母亲梦见天空中飞来一只金凤,在她头上盘旋了几圈之后,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入了她的怀中。没过多久,许逊就出生了。许逊天生灵慧聪颖,他少年时,最喜欢跟随大人们一起去打猎。弓马骑射,他样样精通,每次都能打到不少的猎物。有一次,他射中了一只母鹿,正在高兴的时候,他却忽然发现母鹿腹中还没有出生的小鹿掉在了地上,母鹿不顾自己的箭伤,回过头来,伤心地舔着自己的孩子。没过多久,就死去了。许逊看到这样的情景,心中非常难过,他忽然领悟到了一些事情。从此以后,他便收起了弓箭,一心一意地读书为学。很快,他就读遍了经史典籍,并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在这么多的书籍知识当中,他又尤其喜好道家的书籍,非常向往那种自然、纯净的生活。

四十二岁那年,许逊被推举为孝廉,不久,又成了旌阳令。他为官勤勉,廉洁奉公,对百姓也十分仁慈宽厚。时人感念他的恩德,立起生祠供奉他,称他为“许旌阳”。后来,许逊见晋朝统治昏庸,天下即将大乱,便弃官归隐,游历江湖,寻求至道。

传说有一次,他在江南地方游历的时候,看到当地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便问当地人其中的缘由。当地人告诉他说,此地水中有一条蛟龙,经常兴起水患,淹没农田、房屋,弄得百姓无法生存。因为它曾受过火龙魔法的驯化,具有灵性,诡计多端,变化莫测,很多道人都无法降伏。许逊听了,决定降伏这条妖龙,为民除害。他来到江边,抽出宝剑,想要引蛟龙出水,再加以降伏。可这条蛟龙曾经受过妖法点化,它一会儿变成少年,一会儿变成僧人,有时还化为粟米、鸟兽,屡屡躲过许真君的追杀。但许真君不急不躁,他施展出从道士吴猛和仙人谌母那里学来的高超法术,一下打中了蛟龙的要害,终于降伏了它。之后,许真君用八条铁锁链,将蛟龙锁在水底,使它不再为害百姓。

许真君的清正廉明、仁爱慈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东晋宁康二年,许逊经过多年的潜心修炼,终于得道成仙,举家从江西豫章的西山上飞升而去。据说连他家的鸡和狗都跟随着一起飞上了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葛洪成仙

葛仙翁本名葛洪,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生活在东晋时期,是丹阳郡这个地方的人。据说他是三国时期著名方士葛玄的侄孙,世称小仙翁。

葛洪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穷,请不起仆人,就连家门外面的篱笆墙坏得不像样,也没有钱修理。他家中还着了好几次火,弄得家里原来收藏的典籍也都被烧毁了。葛洪于是背起书篓,步行千里,到别人家中借书,借回来以后,便一点一点地抄下来。买不起纸,他就每天上山打柴,用卖得的钱买纸;点不起油灯,他就借着微弱的火光,阅读书籍。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葛洪终于成为一个大学者。

葛洪为人宽厚,近于木讷,他不追求富贵荣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唯一喜欢的,就是神仙导养之法。他曾经跟随自己叔祖葛玄的徒弟郑隐学习炼丹术。司马睿做丞相的时候,葛洪曾做过他的属官,后来因为争战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南海太守鲍方很看重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他。

葛洪后来就辞官归隐,遍游名山。在山中修炼的同时,他也开始潜心研究炼丹之术。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叫《抱朴子》,这也是他最有名的著作。在《抱朴子·内篇》中,他曾具体地描写了自己炼丹时的感受及经验,其中不少都和现代化学知识十分相似。例如他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指的就是丹砂经过加热,可以变成水银,而水银加入硫黄,又可以还原成丹砂。这些都包含了化学知识在其中。因此葛洪也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化学家。

葛洪对于炼丹术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其他东西。有一次,皇帝想要奖励他,便说出许多大官职,问他想做哪一个。葛洪想了想,说:“请陛下让我去句漏这个地方当县令吧。”皇上听了,十分奇怪,说:“那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和你的功绩不相配,还是换一个吧。”葛洪说:“陛下,那个地方虽然很小,但是却出产很好的丹砂,对炼丹很有益处,请陛下答应我的请求吧。”皇上听了,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葛洪就带着自己的子孙、随从,一起到句漏去了。

但在半路上,他们却被广州刺史邓岳留住了。邓岳知道葛洪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便想劝他留下,为国家出力。但葛洪对功名富贵没有什么兴趣,看到自己无法离开,他就到广州的罗浮山里,一心一意地著书炼丹去了。

葛洪在罗浮山中住了很多年,一天,他给刺史邓岳写信说:“我要去远方寻找师祖,很快就要走了。”邓岳收到信,连忙赶到罗浮山,想要与葛洪告别。但当他赶到的时候,葛洪已经去世了。人们埋葬他时,发现他的尸体非常轻,就像只有衣服的重量一样。人们都说,葛洪已经成了仙人,升到天上去了。葛洪的神奇故事流传下来,后世的人们就都称他为葛仙翁了。

关圣帝君

“精忠冲日月,义气贯乾坤,面赤心尤赤,须长义更长。”提起大英雄关羽,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年轻的时候,和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为兄弟,后来刘备起兵抗曹,关羽即帮助他四处征战,平定西蜀,督师荆州,过五关斩六将,他的忠节大义,在历史上流传不朽。

相传,关羽生于东汉延熹三年农历六月初四。他身材非常高大,面庞如大枣一般红润。一双丹凤眼,英挺俊逸;两条卧蚕眉,乌黑浓重,长得非常英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美男子之一。他是山西运城人,之前一直在家乡做小生意。二十九岁那年,因为当地盐商欺压百姓,关羽看不过去,便挺身而出,不慎将盐商杀死,之后他便出逃到河北涿州。结识了张飞、刘备,三人意气相投,不久就结为了异姓兄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桃园三结义”。从此,关羽就追随刘备,为匡复汉室南征北战。四十岁的时候,关羽被封为寿亭侯,四十九岁时又被封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五十九岁时去世。

关圣帝君生平以义气著称。《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比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华阳捉放曹、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等。

三国时期,刘备带着自己的两位义弟关羽、张飞,镇守在徐州、下邳一带。后来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徐州,刘备无计可施,听了张飞的话,连夜去曹营劫寨,不料中了曹操的埋伏,刘备和张飞各自逃走,在路上失散了。刘备一个人骑着马投奔了袁绍,而张飞则逃到了芒砀山暂住。

这时,关羽保护着义兄刘备的妻儿家小,正在下邳一带。曹操攻下了徐州,便又来攻打下邳。关羽等人被曹操的兵马围困在一座山头上。曹操十分敬佩关羽,同时也爱惜人才,就派张辽到山上去劝降。关羽思考再三,答应投降,但有三个条件: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供养二位大嫂;三、一旦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就去寻找他。曹操答应了关羽的这三个条件,于是关羽就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跟着曹操去了许都。

在路上,曹操故意让关羽和两位嫂子同住一室,关羽就一手拿着烛火,一手拿着刀,通宵在屋外站着,令曹操非常敬佩。

到了许都以后,曹操对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和美女。关羽让美女服侍两位大嫂,又把财物都交给她们。后来,曹操又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关羽再三拜谢。曹操十分奇怪,便问关羽:为什么以前得到赏赐从不感激,今天却再三拜谢呢?关羽说,有了这千里马,一旦得知刘备下落,就可以早一天到他身边了。曹操听了之后,更加敬佩关羽。

后来,袁绍起兵攻打曹操,关羽为报答曹操的照顾,便杀了袁绍的两位大将颜良和文丑,帮助曹操取得了大胜。这时,刘备也给关羽写了一封书信,告诉他自己现在在袁绍处。关羽接到书信以后,便向曹操告辞。曹操不愿让关羽离开,就故意避着不见他。关羽于是就将曹操过去送他的财物和美女全都留下,又将自己的汉寿亭侯大印挂在营中,留给曹操一封书信,单枪匹马护送着二位嫂嫂,找刘备去了。

在五关中,他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直走了一千多里地,最后在古城,关羽终于找到了刘备,兄弟相见,抱头痛哭。这就是有名的“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关羽的忠义千古以来都为人们所传诵。他去世以后,老百姓们在各地为他立庙供奉,历代朝廷也都对他予以褒封。他被奉为“关圣帝君”、“武圣”,与“文圣”的孔子齐名,千年以来,都被人们敬仰、尊崇。

灵官马元帅

灵官马元帅又称三眼灵光、华光大帝、华光天王等,和关圣帝君一样,他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叫灵耀,因为长了三只眼,所以又被称为“马王爷三只眼”。

传说马灵官前世原本是如来佛祖座前的一盏油灯,因日日听佛祖讲经念诵,不经意之间,竟具有了灵性,可以识得人语、化成人形。虽然如此,它也仍然留在佛祖跟前,不舍离去。一次,因与如来佛祖之间有矛盾,一个叫独火鬼的魔神找上门来,站在如来佛祖的殿外,想要火烧大殿。但它的法力并不能伤到如来佛祖,佛祖原本只想把它赶走而已,不想伤它性命。这时,油灯化作人形,来到大殿之外,向独火鬼挑战。独火鬼使尽全身法力,想要将它烧死,但烧了半天,它却毫发未伤。独火鬼正在奇怪的时候,只听它哈哈笑了一声,说:“我乃是佛祖跟前的一盏油灯,每天都要与火为伴,你那点火,如何能伤得了我!”说完,便忽然使出法力,喷出火焰,火苗一下子就向独火鬼烧去。如来佛祖正想阻止,但可惜为时已晚,独火鬼已经被烧死了。油灯因犯下了杀生之罪,被佛祖贬下凡间,令它投胎为人,重修功德,有朝一日,方可重返天界。

油灯下界以后,投胎于一户姓马的人家,从此名为马灵耀。他一出生,便具有神异的功能,不但不怕火,还能使用金砖、火丹之类。后来有一天,马灵官的母亲因为犯下了过错,被玉皇大帝打入地狱,关进丰都鬼城。马灵官十分伤心,收拾好行装,准备去丰都救回母亲。路上,因为遇到东海龙王的阻挡,灵官无法过去,一怒之下,他便仰天而呼,念动咒语,施展法力,刹那间招来五百只火鸦。那火鸦身体四周都燃烧着熊熊火焰,却能上下飞舞,速度极快,转眼之间,整个东海便燃起了大火,海水几乎都要被煮开了。后来,他又闯进了地狱,大闹地府,终于救出了母亲。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将才,便封他为真武大帝的部将,成为天界的护法。

马灵官天生善用火,他身上不但藏有金砖、火丹之类的引火工具,还能随时招来天火,降妖伏魔。他所用的火,可不是一般的火,而是三昧真火。这种火,用普通的水是浇不灭的,除非用天上最纯净的水来浇,才能扑灭。所以民间把马灵官又视为“火神”,每年农历的九月二十八,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拜祭华光大帝马灵官,祈求马元帅保佑,消灾避祸,免除火灾。

据说在赵州桥刚刚修好的时候,张果老和柴王爷曾经到桥上去走。鲁班因为不认识他们,便说:“我造的这桥十分坚固,什么东西都压不垮。”张果老和柴王爷听了这话,笑了笑,张果老便骑着小驴上了桥,柴王爷呢,推着一辆车,也走了上去。桥立刻就晃了起来。原来柴王爷的车里,装着东南西北各大名山,非常沉。鲁班见状,才明白他们都是神人,便长叹一声:“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说完,就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出来,眼睛掉在地上,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夜明珠。马灵官恰好来到这里,连忙捡了起来,因为害怕同行的牛王爷来抢,就把珠子往自己的头上一按,结果珠子变成了眼睛,马灵官就变成了三只眼睛了。所以民间有一首歌谣:“一称元帅二华光,眉生三眼照天堂。头戴攒顶帽,五金砖在神儿藏。”说的就是马元帅。

恶城隍改邪归正

进入道教的宫观时,看到的第一座殿往往是灵官殿。殿里面供奉着一位红脸膛、长胡子、身穿金甲红袍的威武神仙,他左手拿着风火轮,右手举着一条钢鞭,怒目圆睁,看上去令人十分畏惧。他就是道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将王灵官,他的职责就是守护道观,因而常常镇守在山门之内。

相传王灵官原名王恶,原本是江苏淮阴一个城隍庙的城隍。他平日里时常为恶欺善,除了让老百姓用香火祭品供养他以外,甚至还要他们用童男童女来活祭自己。当地的百姓都敢怒不敢言。有一天,一位名叫萨真人的道士路过此地,见三五个壮汉抬着一对童男童女,正向城隍庙走去。萨真人十分奇怪,便停下脚步,问道:“你们抬着这两个孩子,是要去哪里呀?”为首的一个大汉就告诉他:“真人,我们都是这地方的村民,只因城隍庙的城隍要我们用童男童女来祭祀他,不得已才要把这两个孩子送去啊!”

萨真人一听,不禁大怒,说道:“这样邪恶的神仙,应该烧了他的庙!”说完,抽出符咒,用宝剑在上面一点,默念咒语,刹那间一道雷电劈过天空,只听喀拉拉一声,城隍庙燃起了大火,无论什么样的水,都无法把它浇灭。没过多一会儿,整座庙就被烧成了灰烬。

这件事过了以后,萨真人继续云游四方,救济百姓。十多年以后的一天,他走到一条江边,见江水清澈透亮,便俯下身来,正在洗手的时候,忽然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来。他长着方方的脸膛,身穿着明黄色的袍子、金色的盔甲,左手拿火轮,右手握钢鞭,显得十分威武雄壮。萨真人被吓了一跳,他站起身来,问道:“你是何人?”

那神将躬身向萨真人行了一礼,说道:“真人,我原来是天上的大将,原本一直在天上,护卫凌霄殿。后来奉玉帝之命,做了淮阴地方的城隍,本是为了守护一方安定,惩恶扬善,但我一时糊涂,竟让百姓用童男童女来祭祀我。真人来到淮阴,烧了我的庙宇。我非常气愤,于是便回到天庭,奏告了玉帝。原是希望玉帝能够惩罚真人,以泄我心头之恨。玉帝赐给我一双慧眼,又给了我一只金鞭,让我在暗地里时刻跟随着您,如果您有一点错误或者过失,我就可以直接报仇。但这十二年来,我时刻跟随着您,竟没有发现您有任何的过错。我佩服您的道行功德,现在您已经功德圆满,将要升入天庭为官,我愿意做您的部将,奉行您的法令,请您收我为徒吧。”

萨真人听了,说:“人谁无错?知错能改,说明你还是一个可造之才。我就收你为徒,从今以后,要听从我的号令,斩妖除魔,造福人间。”说完,就将他搀扶了起来。萨真人还给他改名为“王善”,并且上奏天庭,封他为灵官。自此,王灵官就守护在萨真人左右,保卫着他和其他道教仙人的安全,同时也降妖伏魔,造福百姓。萨真人最善使用雷火,他将这种法术传授给了王善,使他可以用雷电天火来降伏妖魔,因而王灵官也被百姓们尊称为“火车灵官王元帅”。

地府的四大判官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曾经写到过一种兵器,叫作判官笔。拿着这支笔的侠客,武功高强,他往往根据一个人所做的恶行,来判断对他施以什么样的惩罚。“判官笔”的名称,就来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冥府判官。判官是在地府中执掌生死轮回事务的官员。他们往往都长得凶神恶煞、十分可怕,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都心地善良、正直清廉。他们的职责是判定人的轮回生死,惩罚坏人,奖励好人。他们平常就待在丰都鬼城的天子殿中,审判一个又一个来到地府的灵魂。

阎王身边最著名的四大判官,叫作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和崔判官。赏善司穿着一身深绿色的袍子,总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因为他所负责审判的,都是生前积德行善的人。他们死后来到地府,都由赏善司进行安排。根据每个人生前行善程度的大小、多少,赏善司会分别予以奖赏。有的能够升入天庭,从此无忧无愁;有的可以重新投胎,再度享受人间烟火。

与赏善司不同,罚恶司判官则经常是一副怒目圆睁的样子。他身穿一袭紫袍,双唇紧闭,表情十分可怕。

凡是到地府里来报到的鬼魂,都要先照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名叫孽镜台,只要在它面前一照,生前做过的所有事,无论善事恶行,都会映照出来。照过之后,生前作过恶的鬼魂就要走到罚恶司面前,接受他的审判。罚恶司会根据阎王的“四不四无”原则来决定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惩罚。“四不”指的就是不忠、不孝、不悌、不信,“四无”则是指无礼、无义、无廉、无耻。根据这个原则,轻罪轻罚,重罪重罚。罚恶司判官审判完之后,灵魂就由阴差押送到罚恶刑台上,施过刑法之后,送往十八层地狱,刑满以后,再交给轮回殿,重返阳间。但这些作恶的灵魂,有的变成牛马,有的化作草木,就不能再转生成人了。

查察司双目像电光一般炯炯有神,他刚直不阿,能看清世间一切的善恶因缘。他的职责是让善者得到善报、恶者受到惩处,并为有冤屈的人平冤昭雪。

四大判官之中,最有名的就要数崔判官了。相传崔判官姓崔名钰,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时候的大臣。他生前为官非常清正,而且善于断案。据说他能日审阳间,夜审阴间,裁断是非,明察秋毫。在他管理的地方,曾经出了一件案子。一个樵夫上山砍柴,碰到了一只猛虎,被虎咬死并吃掉了。樵夫的母亲非常伤心,便来到衙门喊冤。崔钰听了她的讲述,马上命令衙差上山,去把猛虎拘传而来。众人都十分奇怪,老虎不懂人言,又怎么会乖乖地跟着衙差回来呢?衙差里面也没有人敢去。

崔钰笑了笑,叫来一个名叫孟宪的衙役,交给他一道符,让他在山神庙前读完,然后放在神案上。孟宪照崔钰的话做了,果然他刚刚念完,一只猛虎就从庙后面窜了出来,跟着他回到了县衙。回去以后,崔钰立即升堂审讯,堂上,他历数了猛虎的伤人罪行,猛虎连连点头。最后,崔钰判定猛虎吃人,罪在不赦,猛虎便一头撞向堂下的石阶而死。人们非常惊奇,纷纷叹服崔钰的神奇。

崔钰去世以后,阎王听闻他的名声,便任命他当了自己身边最亲信的判官,主管查案司。每当遇到疑难的时候,崔判官就会出面察看审理,判明是非,赏善罚恶。他通常身穿一袭红袍,左手拿生死簿,右手握勾魂笔,只需一勾一点,生死便立即判定,只在须臾之间,拥有很大的权力。

钟馗赶考

相传唐朝德宗年间,在终南山有一个出身贫寒的书生,名叫钟馗。钟馗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既能文,又会武。但他的相貌却奇丑无比,一点也没有读书人那种风流倜傥的气质。

这一年秋天,皇帝开科取士,钟馗便来到京城赶考。他在街上游逛的时候,看到旁边有一个测字算卦的卦摊。他便停了下来,坐到卦摊前面,对测字先生说:“先生,我是来赶考的,你能给我算算前程如何吗?”测字先生拿出纸笔,说:“好吧,你在上面随便写一个字吧。”钟馗想了想,提起笔来,写了自己名字里面的“馗”字。测字先生拿过来一看,沉吟片刻,摇了摇头。钟馗一见,忙问道:“怎么,先生,难道我无法高中吗?”测字先生望了望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不是的。相公此次考试,必能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但可惜你时运不济,你看,现在是九月,你来考试,必能摘得头名。但这个‘首’字被抛在了一边,恐怕旬日之内会有大祸临头,希望相公谨慎才是。”

钟馗听了,心中有些疑惑。但他转念一想:自己是来考试的,又不是要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怎么会大祸临头呢?这样一想,他也就不再担心了。

转眼几天过去了,到了考试的日子。钟馗进了考场,看完考题,一气呵成地写完了文章,交了上去。主考官和副主考一看钟馗的卷子,有理有据,文采飞扬,不禁同声赞叹道:“真是好文章!”立刻就将钟馗点为第一名,上报给了皇上。

德宗皇帝听说新科状元才华出众,非常高兴,便下了旨意,召钟馗上殿面君。

钟馗来到金殿上,叩谢皇恩。德宗一看他长得如此丑陋,不由得皱起眉头来,心想:这人相貌如此丑陋,我若点他为状元,不是显得我大唐没有像样的人才了吗?这时,德宗身边有一个奸臣,看出了他心中所想,便说:“万岁,我朝人才众多,如此丑陋之人,如果点为状元,恐怕世人会笑我朝中无人啊!”

主考官听了,连忙反驳道:“皇上,人才的优劣,不在他的相貌。晏婴虽然身高不满三尺,却身为齐国的宰相;周昌虽然口吃,却能够辅助大汉取得天下。希望皇上三思,切莫以貌取人。”

奸臣听了,便说道:“新科状元应该内外兼修,如今考生人数众多,何不另选一个呢?”钟馗听了,不禁怒发冲冠,指着他大骂道:“你这个昏官!有你这样的官在朝廷,岂不误国!”说罢,就挥拳向他打去。

德宗一见,非常生气,说道:“大胆举子,竟敢在金殿之上放肆!如此之人,不要也罢!”说完,御笔一挥,便削去了钟馗的状元。钟馗见了,又伤心又气愤,一怒之下,他顺手拔出了旁边护卫腰间的宝剑,大喊一声:“失意猫儿难学虎,败翎鹦鹉不如鸡。”说罢,将宝剑一横,自刎而死。

德宗见钟馗竟自杀而死,心中不免也有些后悔难过。于是他颁下旨意,封钟馗为驱魔大帝,降妖除魔,掌管鬼神。

钟馗与望乡台

钟馗虽然长相丑陋,但是却博学多才,自从一怒之下刎颈自杀,被皇帝封为驱魔大神之后,他便拿起宝剑,开始履行自己的责任。遇到有做坏事的小鬼,他就会把它们抓起来,不让它们为害人间。

这天,钟馗巡视到丰都鬼城,隔得老远,就听见一阵一阵的哭声,哀伤凄厉,令人听了十分恐惧。钟馗十分奇怪,便来到了阎罗殿,找到阎王,问道:“阎王,为什么附近传来这么大的哭声,难道是地府没有好好审判,弄得冤魂太多的缘故吗?”

阎王一听,连忙说道:“大神有所不知,那哭声传来的地方叫作名山,就在离丰都不远的地方。有很多鬼魂,也不知是因为什么,老是在那里哭个不停。”

钟馗听了,便说:“那你们怎么不派人去管一管呢?”

崔判官在旁边,听到他们的对话,便说:“在下曾经多次派鬼差去捉拿过这些鬼魂,但因为人数实在太多,根本就抓不完。”

钟馗一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想了一想,然后对阎王说:“阎王,既然如此,那就请让我去看一看吧。”

阎王说:“那就有劳大神了。”

钟馗一路腾云驾雾,很快就来到了名山。到了山顶,哭声更是铺天盖地,震耳欲聋。钟馗随手拉住一个正在哭泣的鬼魂,问道:“你为什么要哭呢?”

鬼魂行了一礼,哭着对钟馗说:“我本来是一个樵夫,靠每天上山打柴维持生活,奉养母亲。可谁知有一天我去山上打柴的时候,迎面碰上一只吊睛猛虎,不由分说就将我吃掉了。如今我身在地府,不知我的母亲怎么生活。她身体不好,只有我这一个儿子,又经受到这样的打击,真不知道她一个人怎么活下去啊!”说完,鬼魂便痛哭起来。

钟馗听了,心中不禁一阵酸楚。他一转身,见旁边站着一个老头,也正抹着眼泪。钟馗见了,便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伤心事吗?”

老人回过头来,对钟馗说:“我很担心我的女儿,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钟馗听了,问道:“你的女儿出了什么事吗?”

老鬼魂说:“大神,你不知道,我的女儿被缠绵鬼纠缠住了,把她从我身边抢走,还把她锁在山洞里,不让她回家。我为了救她,有一天,就偷偷地进到山洞里,让女儿藏起来,自己扮成了女儿的模样,结果被缠绵鬼发现了,就把我杀死了。不知道现在我的女儿怎么样了啊!”话还没说完,老鬼魂就又哭了起来。

钟馗一听,非常气愤,说:“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老人家,你不要哭,你告诉我,那个缠绵鬼把你的女儿关在什么地方?”

老鬼魂忙把缠绵鬼住的山洞告诉了钟馗。钟馗赶到了山洞,杀死了缠绵鬼,把老人的女儿救了出来。

钟馗回到阎罗殿,阎王一见,十分高兴,便问他道:“大神,你已经把那些哭鬼们都抓回来了吗?”

钟馗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阎王,这次你交给我的任务,我怕是没有办法完成了。”

阎王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钟馗说:“阎王,那些鬼魂并不是故意在那里哭泣吵嚷的,他们实在是因为思念亲人,心中悲伤无法抑制,才每天都在那里远望人间,希望能看到一些人间的情况。我们可以每天都见到自己的亲人,鬼魂们却和亲人永远地分开,再也无法相见,这实在是太可怜了,我实在不忍心去捉他们。”

阎王听了,也十分同情,便说:“那大神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钟馗说:“不如修建一座望乡台,让鬼魂们可以看到自己生前的家乡和亲人,他们就不会再哭了。”

阎王说:“嗯,这真是个好办法,就按你说的办吧!”

从此,阎罗殿的旁边就多了一座“望乡台”,鬼魂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的亲人,也就不再像从前那样伤心地哭泣了。

黑白无常的来历

在丰都鬼城的名山上,有两个经常出现的小神,一个叫黑无常,一个叫白无常,他们是做什么的呢?

传说白无常原本名叫谢必安,黑无常名叫范无救,他们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年纪又差不多,一来二去,就成了好朋友。因为脾气相投,他们后来还结为了异性兄弟,彼此情同手足。有一天,谢、范两人约好一块儿出去办事,走到南台桥下的时候,他们看了看天空。只见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好像马上就要下大雨了。两人看到这种情况,十分担心。谢必安就对范无救说:“贤弟,你看这天马上就要下雨了,我回去拿两把伞来,你就在这里等着我吧。”

范无救说:“大哥,咱们出来已经有一会儿了,来回需要走很远的路,还是你在这里等,我回去拿吧。”

谢必安笑笑,说:“没关系的,你就在这里等着吧,我一会儿就回来了。”

范无救说:“那好吧,大哥,那我就在这儿等你,哪儿也不去。”

谢必安走了以后,范无救就一直在桥边等着。过了一会儿,果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倾盆而下,没多久,桥下的河水就开始暴涨起来。眼看河水一点一点地上涨着,范无救有些害怕。他焦急地等待着谢必安,可是却怎么也不见他的踪影。不一会儿,水便没了他的脚踝,渐渐地,又没过了他的膝盖、双腿,但范无救不愿意失约,他仍然一直守在桥边,怎么也不肯离开。

等谢必安取了伞赶回来,早已不见了范无救的踪影,他已经被大水给淹没了。谢必安痛不欲生,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喊一声:“贤弟,是我害了你啊!”说完,他就拿出一根绳子,吊在桥柱上,自缢而死了。

等到谢必安再次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到了丰都鬼城的阎罗殿。范无救见他也来了,非常伤心,说:“大哥,你这又是何苦呢!”谢必安说:“贤弟,你因为等我拿伞回来,一直不肯离开桥边,才被水淹死的。你如此重情重义,我又怎么能苟且偷生呢?”兄弟俩相互握紧着手,彼此都落下泪来。

阎罗王见他们二人又说又哭,便命鬼差把他们带上前来,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居然敢在阎罗殿吵吵嚷嚷?”

谢必安和范无救忙说:“阎王,我们不是故意要吵嚷的,只因一时激动,声音才高了些,还请阎王恕罪。”

阎王又问道:“你们因何事激动啊?”

谢、范二人就对阎王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阎王听了,十分感动,为了嘉奖他们的重情重义,阎王封他们二人为黑白无常,专门负责捉拿恶鬼。从那以后,黑白无常便经常拿着镣铐,在各地明察暗访,捉拿为害人间的恶鬼。人们为了感谢他们,还特意在城隍庙中塑了他们的神像,用来供奉他们。还有人说,谢必安,就是酬谢神明则必安;范无救,就是犯法的人无救,所以白无常经常捉拿的是那些不守职分的小鬼,而黑无常抓的则多是那些恶鬼。

白水素女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伙子,名叫谢端。他从小父母双亡,又没有其他的亲戚,是周围的邻居们把他养大的。谢端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已经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他勤劳善良,平日里恭谨守信,不做一点儿违法的事情。但因为家里穷,没有姑娘肯嫁给他。谢端每天都是一个人待着,十分孤单。

谢端每天很早就起来,然后去地里干活,耕田浇水,十分勤恳。有一天,他干完活,扛着锄头回家的时候,看到路边的水洼里躺着一只大田螺。这只田螺的体型特别大,就像一个大水壶一样。谢端觉得它十分奇异,便把它捡了起来,带回家里,找了一个大水盆,倒上清水,把大田螺放进去,养了起来。

第二天,谢端照例去田里干活,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家的烟筒里有炊烟冒出来。进门一看,桌子上摆满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炉子上还有刚烧开的热水。谢端以为是哪个好心的邻居帮他做的,也没多想,就坐下来吃了饭。

可让谢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回家的时候,桌子上又摆满了做好的饭菜,水缸里的水也打满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都是这样,谢端心中非常感激,便到邻居家去登门道谢。谁知一连问了好几家,邻居们都说没有帮他做过饭。谢端觉得非常奇怪,便说:“不是你们,那又会是谁呢?”有的邻居就笑话他,说他娶了个媳妇藏在家里,偷偷地给他洗衣烧饭,还说是邻居们帮他做的。

谢端听了,十分纳闷,决心探个究竟。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样,早晨鸡叫的时候,就扛着锄头出了门。但他只是在外面转了一圈,太阳一出来,他就回到了家,结果还是晚了一步,饭已经烧好了,热水也已经烧开了,唯独烧水煮饭的人却不见了踪影。

谢端心中越发奇怪,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看个究竟。这一天,他仍旧在鸡鸣的时候出了家门,转了一圈,天还没亮,他就赶回了家。他躲在自家的篱笆墙里,扒开了一条缝隙,仔细关注着自己家中的情况。忽然,他看见一个美丽的少女,从他养田螺的那个大水盆里走了出来,轻移莲步,走到了灶旁,开始升火做饭。

谢端见此情景,连忙从屋外冲了进去,他跑到水盆边一看,自己捡回来的大田螺只剩下了一个空壳。他拿起田螺壳,转向女子,问道:“姑娘,你是谁?为什么要来帮我做饭?”

女子见他回来,吓了一跳,连忙走到水盆旁边,但谢端拿着田螺壳,她没办法回去。只得转过身来,回答道:“我本是天河里的仙子,名叫白水素女。天帝见你自幼失去双亲,孤苦伶仃,却勤劳善良,便命我下凡来,化作一只田螺,替你烧水煮饭。使你在十年之内,能够凭着自己的勤劳富裕起来,娶一个好妻子,到那时,我再回到天上去。但是如今你识破了我的面目,知道了我的来历,我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但你放心,只要你辛勤劳作,打鱼种田,一定会富裕起来的。这个田螺壳,我就留给你,你用它来贮藏粮食,永远也不会变空。”

谢端听了,非常感激,他再三请求白水素女留下来,但是她都没有答应。忽然之间,来了一阵大风大雨,在缥缈的雨雾当中,白水素女一挥衣袖,就飞入天空中不见了。自此以后,谢端家中真的再也没有缺过粮食,他勤劳耕作,不久就富裕起来了。虽然不是非常富有,但生活宽裕,不愁吃穿。不久,村里的一个人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谢端为了感谢素女的恩德,还特意建了一座素女祠,用来供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