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二十四节气与健康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提出“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的顺时养生观点,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要根据每个季节和节气的特点来指导农事,还应该让身体更好地适应节气的变化,做好保健。
(一)春季与健康
立春:白昼开始逐渐变长,气温回暖,人体的血液代谢旺盛起来。此时,人们应该少吃酸性食物,注意养肝护肝。
雨水:降水增多,气温回升的速度加快,春困来袭。此时人们应该注意调养脾胃,适当运动,以缓解春困。
惊蛰: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气候变化较大,这个时候应该多喝水,补充水分,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防止因天气变化,导致感冒。
春分:昼夜平分,气候温暖潮湿,此时适合多吃清热解毒、温补阳气的食物。另外,关节炎患者应多加注意,防止旧病复发。
清明:气温回暖,阳气上升,容易引起血压变化,高血压病人应该多加注意。此时,不宜进补,建议清淡饮食。
谷雨:天气温暖,但早晚时冷时热,此时应适度保暖,多吃蔬菜,以调理肠胃。
(二)夏季与健康
立夏:气温升高,天气温暖舒适,此时应多喝水,防止上火。
小满:气温明显升高,气候潮湿,容易引发皮肤病;饮食宜清淡,以清利湿热的食物为主。
芒种:天气湿热,此时要注意清热降火,适当运动,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夏至: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旺,此时是冬病夏治的最好季节,平时应多喝水,补充维生素,并适当增加盐的摄入。
小暑:热浪袭人,偶有暴雨,人体肠胃吸收能力下降,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引发消化道疾病。
大暑:天气酷热,雨水多,湿热的天气令人食欲不振,且容易中暑,这个时候要保证充分休息,避免暴晒,清淡饮食。
(三)秋季与健康
立秋:气候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但依然能感觉到燥热,此时多吃酸味蔬菜水果,以养胃润肺。
处暑:依然能感觉到暑热,但气温逐渐转凉,应多吃清热安神的食物,并调整睡眠时间。
白露:暑气逐渐消退,白天气温舒适,但夜间气温较低,此时应吃滋阴益气的食物。
秋分:开始昼短夜长,秋雨的到来,让人们明显感觉到凉意。此时,要加强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并且有针对性地治疗冬病。
寒露:冷热交替明显,人体阳气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霜降:天气变化无常,人体逐渐感觉到季节的萧瑟,饮食上以平补为原则,注意肺的保养。
(四)冬季与健康
立冬:气温下降速度加快,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来维持体温,所以,需要多吃温热的食物。
小雪:天气阴冷晦暗,容易使人们的心情抑郁,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应多加注意,增加户外活动,调节心情。
大雪:气温持续下降,此时是哮喘病的高发期,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此时是进补的好时节,在进补的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
冬至:冷空气活动频繁,人体阴气较重,注意防寒保暖,多补充含有高热量的食物,以抵御寒冷。
小寒:常有寒潮发生,降温剧烈,容易发生冻疮,俗话说,“三九补一补,来年打老虎”,此时要注意身体的调理,多进补。
大寒:冷空气刺骨,天气十分寒冷,此时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时期,应注意节欲养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