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的小酒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教育的问题

人是不平等的

不管你多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我和父亲之间有过像样的交谈吗?几乎一次都没有。

我在前面也说过,他是个典型的以前那种下町区里的手艺人。每天早晨都认认真真地去干活,每天晚上都是喝到烂醉后才回家。

我小时候,每当看见父亲的身影出现在玄关,就会赶紧钻进被子里躲起来。过了一会,就会听见他和老妈之间如疾风暴雨般的吵架声。我不要听他们的吵架声,就用被子盖住头,双手捂住耳朵,就这么入睡。每天都是这样。

如今,老爸和老妈都已不在人世。如果他们在天上可以给我打电话的话,他们会不会质问我“你胡说些啥呀,我们哪里天天吵架啦?”呢?我不知道。

不过,老爸是不可能给我打电话的。

现在,每当我回忆起过去,总会有不少感慨。比如,老爸做粉刷活时总是认认真真的。

每当看见工人们下班后在平民区的居酒屋里自斟自饮的情景,我就会觉得他们特有男子气概,这大概也是因为我想起了父亲的缘故吧。

父亲的生活就像是被三角尺画好了线一般,每天都在家、工作地和酒馆之间来来回回。每次老妈对我说“去,把你爹找来”,我只要按着这个顺序反方向地去找,就准能轻松搞定。坐在固定的那家小酒馆里嘬着老酒的父亲的形象,肯定就是从那时起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

而且,现在的我简直就是父亲的翻版,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我也和父亲一样,把教育孩子的事全权交给老婆处理。我和孩子们之间,也几乎没什么交谈。

更有甚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竟然还干起了画画的营生。有人会说画家和粉刷匠是两码事,但我觉得两者区别不大。如果用英语说,不都是“painter”这个词吗?

亲子关系和睦这种说法听上去就有点假惺惺的,我最讨厌这么说了。做父亲的嘛,就应该拿出威严来,就应该板着脸,让孩子看到你觉得害怕。

我不知道人们所谓的“顾家型好爸爸”,是否就是那种总是笑眯眯的、总能理解小孩的想法、非常疼爱孩子的爸爸,但自从人们把这种爸爸视为是理想型的爸爸开始,我们的教育就陷入了很深的怪圈。说什么小孩的想法,这种东西哪个大人不知道呀。无论多高大多魁梧的大人,也是从小孩过来的。但即便你理解小孩的想法,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告诉孩子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

不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光知道疼爱孩子的父亲,实在是多了去了。父亲反过来拍孩子的马屁,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在孩子的眼里留下个好爸爸的形象而已。

父亲应该成为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块绊脚石。

父亲不应该畏惧被自己的孩子憎恨。

在我的中学时代,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所富家子弟的私立高中。

那里的高中生当然脑子也聪明,也讨姑娘们的喜欢,连校服都是那么风光。每次和那边的学生比赛棒球,我都感觉我们这边又笨又穷,而且穿得也土里土气。从球场上相对而立那一刻开始,我们这边就一个个都萎靡不振了。更恶劣的是,我们还输了关键的一局。这所私立高中连棒球都打得一级棒啊。

我们这边没有任何优势可以和他们抗衡的。我们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就这么灰头土脸地离开了球场。

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深刻地体悟到了“人都是平等的”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

本来嘛,在我家附近那一带,如果孩子说“我长大了想做医生”,父母就会说“你这么笨,就别做梦啦”。如果孩子说“我想要一副新手套”,他得到的答复就是“不行,我们没钱”。就这么干脆。只要用笨和穷这两个理由,基本上就能打发所有问题。

“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这种话我们那边是绝对不会说的。

我们会说下面这样的话:

“你笨死了,快别做那个啦。”

“你别去念书了,你这么笨,读了也白读。”

“你想要那个呀,将来有本事自己赚了钱买。我们家穷,没钱买那玩意。”

因为孩子们反复听到这样的话,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自己的本分。不会做的要放弃,得不到的要忍受,我们那边的孩子把这些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接受了下来。

弄不好就连吃饭都成问题,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所以父母对孩子说这种话也没什么特别深的含义。说白了,我们是真的穷啊。

但是,我们那边的父母基本上都知道,用这种话来让孩子学会忍耐也是一种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长大成人后,等待他们的是一个“说不行就不行”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冷风吹的世界,没有忍耐力的人势必会被淘汰,这个道理我们都懂。

可是,此后的经济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过上了比以前富足的生活。再也不用为了吃饭发愁,汽车啦彩电啦,这些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好东西现在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孩子们缠着大人要的小玩具,基本上也都买得起了。就因为这个,人们产生了“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这样的错觉吧。

可是,这种看法实在是大错特错了。现在和过去,事物的本质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确切地说,应该是“如果你努力,有些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实现不了的梦想,在这个世界上多了去了。

“坐在寿司店的柜台前吃寿司,这样的美事大概我到死都享受不到了。”我小时候脑子里常常琢磨这种事情。

寿司这种东西,顶多是在家里来了贵客什么的时候,才会到市里的寿司店去买外卖,然后拿回家里吃。即便如此,那也是偶尔为之的。

啥时候等我长大了,我要哗的一声推开那家寿司店的门,坐到他家的柜台上,一边吃着寿司,一边对着柜台里面来句“老板,给我来份上品金枪鱼”。这样的梦想能实现吗?大概我这辈子都实现不了吧。于是,从我这个小孩子的嘴里吐出了一声小小的叹息。

因为常想着这种事,所以我对自己在什么时间第一次吃到了什么东西都牢记在心。

第一次吃牛排是在帝国饭店。是哥伦比亚·赖特先生[20]在帝国饭店请我吃的。我到现在还忘不了这事。第一次请我去吃河豚鱼的,是牧保罗先生[21]。

因为总是饿肚子,所以我对食物的记忆特别鲜明。那位大师曾请我吃过鳗鱼饭,关于那位大师的别的事情我可能什么都记不住了,但这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马场巨人”先生[22]小时候,因为买不起合脚的球鞋,就穿他妈妈手工做的鞋子打棒球。

听他这么一说,采访他的记者不禁感慨地说道:“你妈妈那时候真辛苦哦。”可马场先生摇了摇头,如此作答:“穿那种鞋子的我才辛苦呢。”

穿那种鞋子打棒球,脚肯定疼得受不了。所以,马场先生肯定要比他妈妈辛苦得多,这事并不是什么母子间的一段令人感动的佳话,只是平凡的事实而已。

以前这种事司空见惯,长嶋茂雄先生也是戴着他母亲缝制的棉手套打棒球的。摘掉手套,他的那双手肯定肿得跟手套差不多。

现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有“以前啥都没有,日子过得很苦”这样的记忆吗?

他们会不会说“以前要啥有啥,只是不知道该怎样活着”这样的话呢?

我小的时候,那真是要啥没啥。想要的东西不给买,那是当然的。然而正因如此,每当我得到什么东西时,就会感到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快乐。

要说我小时候感到的幸福,其实就是由这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渴望及实现之后的喜悦构成的。

而现在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想到这儿,我有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想要最新式的手机或游戏机,而家里不给买之类的?

因为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你搞不到的东西,所以呢,现在的人好像对排队购买这事热衷了起来。为了吃碗拉面可以排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队,这种事我简直难以置信,想必他们喜欢的并不是那碗面,而是排队本身。

现在的孩子还会像我们以前那样,感受到一种“明亮的世界一片光辉灿烂”那样的喜悦吗?

以前是没有便利店的,说到点心就是饭团子。

一说“肚子饿死了”,母亲就会舀点冷饭做饭团。

然后,母亲会说:“猜猜看,我给你里面放什么啦?”

家里穷得一塌糊涂,反正不会是什么山珍海味。不是酸梅就是豆瓣酱,顶多是昨天吃剩下来的一点点腌鱼干。但那时我还是个小孩,既然母亲这么问了,我就会去瞎琢磨。尽管只是一个饭团,也会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把它吃下去。

可是,吃来吃去,就是看不见有馅出来。

“搞什么嘛,什么也没有啊。”

转过头去看母亲,她在那里偷笑呢。

这种母子间的小游戏,以前是屡见不鲜的。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们体会到虽说只是一个饭团,那也是妈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用钱可以买到爱,这种话杀了我也说不出口。

但现在,给孩子吃的点心全是从便利店里买来的,那么对孩子来说,就可以不要母亲,只要有便利店就好了。

在便利店门口的座位上经常会看见小孩,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吗?对这些孩子来说,便利店不就是他们的妈妈,而便利店后面的停车场不就是他们合家团聚之地吗?

所以说,如今的便利店里连爱都能买到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千万别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

现在的成年人,都喜欢说这种痴人说梦式的废话。

孩子怎么可能都是优秀的?

说得残酷一点,笨孩子就是笨孩子。跑不快的孩子就是跑不快,你比如棒球吧,不管有多喜欢,不管练得多卖力,打不好的孩子就是打不好。

这种事情明摆着谁都知道,可有的大人呢,说什么“只要你认真了,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可以出人头地”,说这种瞎话他们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但现实并非如此,只能说有才能的人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这才终于成为人上人。难道说只要你接受了和一郎[23]一样的训练,你就能像一郎那样打球了吗?

战后的民主主义什么的,说人都是平等的。而这种平等,说到底只是法律框架下的平等,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受相同的法律的约束,都有最基本的人权,仅此而已。老实说,就连这种平等都不那么靠谱,充其量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而已。

可是,不少人误解了,还以为真的人人平等呢。

哪怕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并不代表人就是平等的。

人的长相、身高体重、脑子里装的货色,都是一人一个样的。

你看看这个社会吧,既有靠路边的野草勉强果腹的老夫妻,也有乘上自家的直升机只为了去外国吃一顿饭的大富豪。

就算你把脑子想爆了,人也不可能是平等的。可是呢,不知道什么道理,人们都喜欢说“人是平等的”“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成绩”这样的话。

与对孩子说“你是个笨蛋”相比,这种话反而要残酷得多。

现在的小学一个班级里有多少人我不清楚,就算它是一个有二十到三十个小孩的集团吧,那里面每个孩子的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可是听说在最近的小学生运动会上,有许多学校都取消了给孩子们的跑步比赛排名次。

通过让全班同学一起参加的接力赛跑,培养孩子们齐心协力去完成一桩事情;通过让孩子们手拉着手一起跑,让他们理解友情的意义;诸如此类的说法。

简直就像电视里做作得令人作呕的校园剧。

高考也好,进入社会后的竞争也好,在未来等待着孩子们的明明是毫不容情的淘汰赛。

明明是必须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搏斗,嘴上却说什么“谁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说归说,对于那些被社会淘汰掉的人,谁都不会表示出半点同情。

其实,就应该让孩子们比出个胜负输赢来。对于因输掉比赛而哭鼻子的孩子,也可以用“不过,你在数学上不输给别人呀”这样的话去安慰。

如果将谁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前提,那结论就只能是你的努力还不够了。

你输掉了比赛,只是因为你的努力不够。老是对孩子说这种话,就好比在一个没一点希望的学漫才的小青年耳边不停地嘀咕“只要你努力,将来总有一天会走红的”。这种话里并没有一点关心你的意思。不管你怎么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说得简单点,比如说有一千个人想进演艺圈,这其中又有几个人能靠这个混碗饭吃呢?顶多一个,弄不好一个都没有。那剩下的九百九十九个人就只有放弃啦。即便这样,你还要说“只要你努力,梦想就能实现”吗?如果你回答是的,那你就是个不可救药的傻瓜了。

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去完成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

凡是没实现的,都说是努力不够,那每个人原本的差异呢?这不是不切实际的胡说八道吗?

处在这种教育下的现如今的孩子们,干脆连努力也不要了,只要做做梦就能把梦想给实现了,都变成这个样子了。

在这种状况下,把一个人一下子扔进社会,他的脑子不是要坏掉了吗?凡是没能如愿的,都是因为别人不好。于是,爹娘不好,就对他们大打出手;社会不好,就宅在家里。更有甚者,会去热衷于鬼话连篇的新宗教。

尾随狂也是这个道理。因为脑子里刻入了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所以永不言弃,就这么死乞白赖地盯着心仪的对象。弄到最后,甚至可能因爱生恨而把对方给杀了。

以前有“高不可攀”这种说法,但现在谁都不这么说了。

总而言之,家里蹲也好,尾随狂也好,都是不知道“该放弃的时候必须放弃”这个道理的人,他们这种心智,跟只要大声啼哭就会有奶吃的婴儿有啥区别呢?

而家长们呢,你看他们慌里慌张地去寻求电视里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问咨询师“我要拿家里的孩子怎么办才好”?既然这么有空,还不如去教教孩子“这个你做不到的,放弃吧”,教教孩子“你的努力方向是错误的”。

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我们不要再对孩子说这种假惺惺的话啦。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认清现实。人不是平等的,你没有那种才能的。这是爹娘应该告诉孩子的现实。不管怎样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这是爹娘必须教会孩子的。

有人可能会说,说这种话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那么一个没什么运动细胞的孩子就能摘得奥林匹克的金牌了吗?

告诉自己的孩子他没有哪方面的才能,绝不是什么残酷的事。如果你觉得这么说实在受不了,那就应该去帮助孩子获得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某种才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任何才能,那至少你应该培养他有一颗坚韧的心,这样在他今后走上社会时哪怕被现实整得一塌糊涂、遍体鳞伤,他照样还能活下去。

我们不应该畏惧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让孩子受伤害,让他走投无路最后只得放弃,我觉得这样反而更好。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付出努力。但是,不管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的,那就只有放弃。

这就是现实,应该从小就把这样的教育注入孩子的骨髓里去。

这就是身为人父的责任。

正因为说什么“大家都是好朋友”

才使得欺负人的手段变得越来越阴险

大概是因为日本有“发臭的东西就用盖子闷掉”这样的文化,所以最近社会上说漂亮话、说应酬话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说这种话其实和歧视语的问题是一样的,也就是不触及事物的本质,只是在事物上加一个盖子,然后实施隐瞒和欺骗。

人们都说,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是没有污点的天使。

这样的孩子也会欺负人,是因为他们在模仿大人。所以嘛,孩子们之间不应该争吵打架,应该大家手拉手都做好朋友。人人都会这么说。

确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的世界,都存在着欺负人的事。但你不能说这是孩子在模仿大人,因为孩子也是人。

人类自从登上了自然界的王位,自从其他的动物无法与人类匹敌开始,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就没有停止过。你就说非洲吧,至今仍有部落间相互厮杀这样的事。而我们对这种事怎么看呢?我们会说这是野蛮人的行为。

但是呢,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就在你自己的身边,孩子们也在进行着类似于相互厮杀的事。

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动物,无法忍受和平的状态,总要到哪里去找出敌人来厮杀。如果找不到外敌,就在自己人中间找。所以呢,就是在那些和平主义者的市民团体中,也会发生因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的事。

我听一位研究罗马宗教史的学者说过,在耶稣时代的罗马,存在着许多像基督教那样的宗教团体。

只要用手碰一下病人的身体,就能治好那人的病;能够在天上飞……像救世主耶稣那样的教祖有许许多多。而基督教呢,只不过是在你死我活的宗教竞争中获胜了的一方而已。

其实不用做这样的说明,人类的历史也已证明了宗教和战争就是一对双胞胎兄弟。而我们现代人呢,对此的认识甚至都深刻到了叫人头疼的地步。

为了信仰而战,其实就是在说我们无法证明自己所信仰的神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难道可以说,在战争中获胜一方的神就是正宗的神吗?如果可以这样说,那这个正宗的神就一定是个战神。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打来打去老打不出个输赢,所以战争就没完没了地持续着。

自从人类开始了群居生活,人们之间就有了欺负和被欺负这样的事,这样说大致没有错吧。

就是说,即便是儿童的世界,也从古到今都存在着欺负。

如果说最近这种欺负变得越来越阴险越来越恶毒,那是因为儿童的世界正在发生质变。

过去,儿童的世界就像狼或花果山上的猴子世界一样秩序井然。从孩子头到班级里最弱的一个,排列清楚。“人都是平等的,大家手拉手,都做好朋友”什么的,以前没人说这种话。

从举行入学典礼那一刻起,彼此不服气的同学们就瞪着眼吵上了,然后就自然地排出了序列。之后,会和别的学校的孩子争吵打架,但在自己的学校里盯着哪个弱小的孩子欺负这样的事很少见。因为胜负强弱已经分清楚了,所以没必要这么做。

战国时代,日本全境都陷入混战,也是因为排名不清的缘故。到了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时代,战争终于结束,因为排名清楚了。排名一旦确立,就没有人会打仗了,打仗就会成为一件完全多余的东西。

这和恃强凌弱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是一个道理。

这只是欺负弱者,如果班级里的头头做这种事,那他立马就会失去全班同学的信任。恰恰相反,如果班级里的弱者被其他班级或学校里的人欺负了,那么这个头头就必须去为他讨回公道。

而如今的教育呢,说什么“人都是平等的,大家手拉手”之类的,其实就是让孩子们躲到暗处去争吵打架。

即便老师说这是一次全班参与的接力赛,如果输了就是全班同学的责任,孩子们也清楚真正的责任应该由哪个同学来负。

这和我前面说的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跑得快的人就是跑得快,跑得慢的人就是跑得慢。脑子不好使的就是不好使,长相难看的就是难看。没什么平等不平等的,孩子们心里对此清清楚楚。

可是,因为不可以光明正大地说这种事,所以孩子们都躲到背后大说特说。因为不可以有强弱排名,所以强者必须靠欺负弱者来向伙伴们显示自己的强者地位。与过去不同,现在的孩子们正是靠着欺负弱者来认知伙伴意识的。

如果老师发现强者对弱者动武,进而叱责了那个强者,那么强者就会转为对弱者进行语言攻击。最近,学校里发生的欺负大多表现为:全班同学集体不理睬班级里的某一个同学。如果这样也不行,孩子们就肯定会去寻找更加巧妙的欺负手段。没有什么游戏比被大人们禁止的游戏玩起来更有劲的了。对喜欢欺负弱者的孩子来说,这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比的一场精彩刺激的游戏。

这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欺凌。

以前也有欺负,但那只是骂骂别人是傻瓜、是丑八怪之类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嘴上骂过了也就结束了的事。只要有了排名秩序,就没有必要一天到晚在背后盯着某个人欺负。

孩子们一旦形成团体,就会表现出动物的本能,就需要有一个强弱排名。

如果你仔细地研究一下儿童,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可现在的大人呢,对这么简单的道理视而不见,光是耍嘴皮子说什么“大家手拉手,都做好朋友”之类的漂亮话,所以儿童的世界反而发生了扭曲和颠倒。

现如今学校里的老师们,大概从来也不会和孩子们有什么真正的交流吧。

小时候,我是个慢性子的孩子。

前不久,我碰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小学班主任老师。

那位老师以前经常来我家玩,我们就聊起了以前的事。老师用怀旧的口吻说了以下这番话。

“是的呀。我喜欢看书,领了工资几乎全用于买书。就这样,有时连吃饭的钱都没了。没钱我就到你家去,你妈妈会做饭给我吃,还会帮我洗衣服,有时甚至还会给我一点零花钱。你妈妈真的给了我很多帮助。”

如今学校里的老师要是做这事,肯定会被教委点名批评,但以前这种事再正常不过。

在当时,居民区和小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小学里来了个新上任的老师,第二天当地的居民就全都知道了。米店老板会为他拿来大米,一边说什么“老师单身一个,大概还没准备米吧”。如果他走过寿司店门口,店老板会叫住他说“今天的寿司估计要剩下了,老师您就请进来吃点吧”。

学校里组织郊游,妈妈们会穿上家常衣服来一起参加,一路照顾好孩子们。每个班级都有六十个孩子,所以靠老师一个人是照顾不过来的。如果坐在大巴前面的哪个孩子晕车呕吐了,坐在后面的某个别人家的妈妈会赶紧跑过去照顾。如果听到哪家的孩子没有妈妈、去郊游也没人为他准备便当,米店老板就会和寿司店老板商量,然后把做好的便当送到学校里来。

这种事情,在以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哪个孩子干了坏事,那么别人家的爸爸也可以揍他,更别说在学校里不听老师话什么的了,这种事情只有坏到极点的孩子才敢做。

如果自由那么美好

那为什么会流行足球这种运动呢

爹妈应该怎样来批评孩子,我基本上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都理解不了。

对待孩子,就应该用打。

孩子也是人,也有他的人权,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就是生气的时候也应该好好地和他说。好好地和他说,他就会明白了吗?

简直是天方夜谭。

当然啰,说了就会明白的孩子也是有的。或者换一种说法,通过对话能让孩子明白道理的爹妈也是有的。

但是,如果世界上都是这种明白事理的爹妈和孩子,那么根本就不会出现“怎么样去批评孩子”这样的问题。每当我在书店看见《如何去批评你的孩子》这种名字的书,我都会禁不住捧腹大笑。

因为跟他说了他还是不明白,所以要打。就因为现在的人老是说什么“不可以打孩子,跟他说道理他总会明白的”,所以有些孩子到死都不懂道理。

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供孩子吃供孩子穿,还要反过来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天底下哪有这样的理?

打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身体虐待,也有人说这种蠢话。

为了让孩子明白道理而打孩子,和为了虐待孩子而打伤孩子甚至打死孩子,难道是一回事吗?

因为有的爹妈下手不知轻重,会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所以应该禁止殴打小孩。照这个逻辑就可以说,因为有人开车撞人后逃逸,所以应该禁止开车。

再说了,那些虐待孩子的爹妈,也没听说他们因为现在社会上提倡不要打孩子而停止了对孩子的虐待呀。

所以说,不能把打孩子和虐待孩子混为一谈。

话虽这么说,但想想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们也真的是不容易。

如今,如果哪个老师敲了下学生,就会立马被贴上暴力老师的标签。弄得不好,就是怒吼了学生几句,也有可能被学生的父母告到学校里来。

这不是和让一个驯兽师不要挥鞭子而把猛兽调教得服服帖帖一样吗?孩子这种东西,如果你没有时不时地请他吃一顿毛栗子,他就会越来越放肆,最后甚至会骑到你头上来。因为我们放任不管,所以现在的学校必然是一塌糊涂了。

以前呢,即便是在学校里挨了老师的打,回家后也绝对不会对父母说的。因为如果告诉了父母,他们会说:“你又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啦!”然后呢,你会再挨一顿父母的打。

而现在的孩子呢,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会去学校里告状,所以就把实话告诉父母。就这样,做老师的再也不敢打骂学生。教育环境就这么逐渐地恶化起来。因为孩子们都已不习惯遭打骂了,所以走上社会也派不了什么大用场。

而现在的家长呢,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恶性循环。

该揍孩子屁股的时候,就应该揍。小孩子不听话,就应该狠狠地打到他听。

做父亲的就应该有威严,就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感到在他面前不可以乱来的形象。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切都能如愿的。在这个世界上有令你感到害怕的对手,这种事情必须在小孩子的时候就植入他们的脑髓。因为孩子们在将来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比拳打脚踢要来得无情得多、也残酷得多的社会。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张弛有度。就像做一个木桶,如果你箍得太松,桶就会散掉;反过来如果箍得太紧,那木桶就不会经久耐用。

以前的孩子,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被箍得死死的。学校里有老师,家里有家长,他们的话都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孩子能够享受到的自由非常有限。由于家庭环境的问题,由于学校的问题,有许多孩子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但是现在呢,简直和以前南辕北辙,上紧的箍已经完全松开了。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们都不再受到什么约束,想做什么都可以自由地去做,然而另一面,他们又接受了“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样的教育。说简单点,就是要求他们无论对什么事都要去努力地做。如果你做不到第一,那就努力去争取唯一。总之,你必须找到可以在人前炫耀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相矛盾。

即便你告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想干啥就干啥,大部分孩子还是不知道该干啥好。

自由这种东西,只有在一定程度的框架下才能成立。想干啥就干啥是一个没有框架的概念,在这个概念里是没有自由的,有的只是混沌。

只要你想一下踢足球的事,就会明白了。

没有比踢足球更不自由的体育运动了吧。人家说猴子是因为学会了使用双手,才进化为人类的。可踢足球这项运动偏偏不让你使用。

对于如此不自由的一项运动,为什么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乐此不疲呢?

如此说来,认为人都是自由的、最讨厌受别人束缚的年轻人会手里捧着足球在球场上飞奔啰?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

不对,有人说以前就是因为发生了这样的事,所以才发明了橄榄球这项运动。因为它更加自由,所以年轻人更喜欢这项运动吗?事实并非如此吧。橄榄球不像足球那样风靡世界,会不会正是因为它过于自由、能够使用双手呢?

不论哪国的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踢足球的不自由。

反过来说,即便你对足球不是十分了解,你也能明白贝利或马拉多纳有多么了不起,因为你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他们能成为全世界的超级球星。小罗纳尔多的传球和射门之所以会那么漂亮,也是因为足球有那个框架在那儿。就像光与影,正因为是在不自由的框架中交战,所以才闪耀出自由的光芒。正因为重力把人拉向地面,所以人类才会有了那个永恒的飞天梦想。

而现代教育呢,则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想好好地教育孩子们自由的宝贵和喜悦,那就应该首先给他们设置一个框架。

如果面前有一道厚重的墙壁,你即使对孩子们放任不管,他们也会想尽办法从里面挣脱出来获得自由。有的孩子会把那道墙敲掉,也有孩子会在墙下面挖洞。但还有另外一些孩子们,他们会在墙内找到谁也没有意识到的自由。

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因为撞上了墙壁遇到了障碍,所以会全面地发挥出来。智慧和想象力在突破了阻碍它们的那道墙时,会感受到自由的喜悦。而在一个想干啥就干啥的自由世界里,智慧和想象力就会完全沦落为多余之物。最后的结局呢,就是懒懒地倚靠在床上,吃着喜欢的零食,看着无聊的电视。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经常听人说现在的孩子们没有干劲和精神,那只是由此而生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我也能理解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电子游戏。游戏的世界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荒城、恶龙之类的障碍物的存在。从不知道做什么好的现实世界里脱离出来,进入一个小得可怜的电脑世界,孩子们正是通过它尝到了破茧而出的自由。当然啰,我不说你们也知道,这样的自由只是一个高度仿真的虚构之物。游戏中的怪物,本来就被设计为一打就倒的。不管孩子们动了多少脑筋,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最后尝到胜利的滋味,充其量那不过是事先设计好了的一套程序而已。

现如今的孩子们,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寻找到自由带来的喜悦。而做爹娘的呢,还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随便什么事都可以率性而为”是多么的愚蠢。

以前,因为害怕老师而把刀子带进教室的坏孩子,会成为孩子们眼里的英雄。而在打孩子就会被视为暴力老师的现在的学校里呢,只有用那把刀刺了人才会被视为英雄。

宅人的本质

在人类还没完成进化,像老鼠一般属于哺乳类小型动物的时候,肯定被恐龙叼去不少。有人说,因为那时候的记忆仍残留在人类DNA的某个角落,所以人类特别害怕像蛇那样的爬行动物。

在看马拉松或长跑接力赛时,选手们摇摇晃晃但依然在坚持往前跑,人们看到会觉得特别感动,大概也是一样的道理。

也就是说,这同样是因为人们回想起了以前还是三文鱼的时代吧。

三文鱼也好,候鸟也好,鲸鱼也好,这些动物为了繁衍后代,会踏上一段特别辛苦的旅途。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会不会也有这么一个时期呢?

以前曾看过这么一段影像,一大群虾儿在佛罗里达湾的海底下排着长长的队伍前行。在产卵期的某个夜晚,数量惊人的虾儿排着队一起出发,开始了漫漫征途。

鱼儿知道了这一消息,会对旅途中的虾发动袭击。虾儿眼看着自己的伙伴不断遇难,即便是自己的脚被鱼吃得七零八落,也依然会摇摇晃晃地、默默地向着终点前进。简直就像是一支死亡进行曲,但虾儿依然默默地往前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繁衍后代。

看着它们的样子,我们会没来由地鼻头发酸。我觉得,那是因为我们想起了远古时代的自己。

即便如此,终于跑完了全程的市民马拉松,我们也不会想到“要好好地奖赏一下自己”。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后,想要奖赏一下自己,如果是这个我们还能理解。不论付出了多少努力,只要没有结果出来,我们是不会想到要奖赏自己的。

但不知道什么道理,现在的社会似乎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无论多么努力,结果还是不行。这样只能放弃了,对此我能充分理解,但结果怎么会是因此而奖赏自己、因此而自我满足呢?

做不了第一,那就争取做唯一。仔细想想,这种说法也真够奇怪的。

所谓要做唯一,就是指要找到除了你,别人都不会的事情,那样的话,就可以避免相互竞争这种麻烦事了。也就是说,做唯一只不过是在说“去找到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世界,然后一头扎进去,你就是那个世界里的第一了”。

只要是人,都喜欢做第一。

但是,在一个没有竞争的世界里,第一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真正有意义的工作,都不可能出现只有一个人会做、别人都不会做的情况。因为有人输,所以有人赢。

但因为我们讨厌输掉,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服输,所以会说“努力是很重要的”,“去寻找一个你可以成为唯一的世界”什么的。

明明在否定竞争,却对做第一这事念念不忘。

就这样,宅在家里的人越来越多了。

封闭在一个缺乏竞争对手的世界里,沉浸在自我满足的感觉中,这样的人就是宅。而对正常的世界和正常的竞争呢,他们会用愚蠢一词来予以否定。但其实呢,只不过是讨厌输掉,只不过是忍受不了输掉后的伤痛。

就这样,钻进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亚社会,找到这么一个世人都不关心的世界,然后欣喜于“知道这个世界的好处的只有我一个人”。这是在轻视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正常世界,然后陶醉于一种本末倒置的优越感中。

也许你会觉得,有的数学家沉浸在研究什么世界上只有十个人才懂的算式,想要找到其解答,这样的人和宅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是,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学家感到的是解出算式的喜悦。也许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是正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世界上的人不关心那道算式,是因为没有能理解它的能力。进一步说,即便现在谁都不理解这道算式,但在数学家的心里却相信,人类总有一天会认识其意义的。

而阿宅感受到的喜悦呢,充其量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阿宅们知道的知识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东西。如果硬要说它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只能说它的意义就在于没人知道它的意义。如果有一天不知道怎么搞的,阿宅们的世界突然成为主流,大家都争着抢着去他们的垃圾桶里翻找臭烘烘的宝藏,那阿宅们肯定会立马从那里逃离的。

有人说,日本的宅文化风靡世界。也有人说,从宅文化里也产生出不少很有价值的东西。要我说的话,如果这是真的,那就说明它原本就不属于宅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必须通过残酷的竞争来获取胜利的。在这样的竞争中,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才会发挥到极致。即便你说它原本就属于一个亚世界,那这个亚世界也应该和数学家的世界离得更近。

因为要输掉,所以不愿意竞争。但同时呢,又想做第一,想要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不成熟的心智,就如被宠坏的孩子一般的想法,不正是宅人的本质吗?

都说孩子和阿宅特别容易发怒,我觉得所谓的发怒就是大脑里的线路发生了断裂。也就是说,没有能力去进行深入的思考了。

以前的孩子说“肚子饿死了,可是没有吃的”,那表示的是真正的字面意义,真的是没有吃的了。但现在呢,它仅仅表示“没有我喜欢吃的东西了”。

这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巨大的。

现在的孩子如果你问他“想吃什么呀?”,得到的回复往往是“随便什么”。熊先生曾为了这个问题发出一声叹息。他说在他小时候,如果大人问他想吃什么,他会拼了命地去想,直想到头昏脑涨。

以前的孩子是有求知欲的,而现在的孩子还会拼命地去思考某件事情吗?

因为现在想啥有啥。因为现在只要缠着大人撒娇,就会得到想要的。因为现在都过着天堂一般的生活,所以没有了思考的必要。

所谓的天堂,充其量也就是无限量畅吃的那种餐馆而已。但是,正因为是无限量畅吃,反而没了食欲。在无限量畅吃的餐馆里,你能感受到的因吃食而带来的喜悦是非常寡淡的。

不仅仅是吃食,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成了如无限量畅吃的餐馆一般的东西。包括游戏,甚至是学习。所有的东西都预先准备好了,只要你说一声我要这个,大人们就会把这个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你。真的是要啥有啥。

没有了思考的必要。

所以孩子们容易发怒。

即便如此,生活毕竟是便捷了,每天过过小日子也是蛮开心的。就算孩子变得有些呆头呆脑,既然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这就是现代为人父母者的真心话吧。就是因为这种错误的富足教育,现在的孩子们变得越来越不会动脑筋了。虽然也有人对此提出了批评,但我没听说过曾为此发生暴动的事。

但是这样一来,孩子们过着的不就是像牧场里的羊群一般的生活吗?不对,现在的孩子其实就是羔羊。

手机和互联网

是一场奴役整个人类的阴谋

生活在日本的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要啥有啥,自以为活得非常自由。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被放牧在原野上的羊群,不是也不觉得自己是处在束缚之中吗?

但是,没人会说牧场里的羊群是自由的。不过呢,羊儿只是不知道自己是人类的家畜罢了。

同样道理,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每天依赖于手机和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只是不知道自己成了这些东西的奴隶。

谁都会这么说,我是凭我的自由意志在使用着手机和互联网。这就和水笔、百科全书一样,有了这些东西你会觉得便利,所以你会去买手机和上网用的电脑之类。

一开始可能确实是这样的。但是,这种东西在世界上普及起来也不过十年多的时间,而人们的生活却因此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老实说,手机和互联网已经超越了作为便利的工具的范围,正在逐渐成为缺少它们,我们就没法活的工具。以前没有这种东西,我们不都活得好好的吗?

再说了,买手机和买水笔从根本上来说是不一样的。

不过,对于这事,我自己也说不出什么大话。

我虽然没有手机,但我的经纪人和司机却老是打手机。所以说,我的生活也在享受着手机的恩惠,同时受到它的束缚。

而且,我自己有时也上网冲浪。一开始是听人说网上可以看到国外的黄片,于是有天我对底下的人说“去给我把互联网买了来”,引发大家一阵哄笑。后来买来了电脑,别人替我安装好。开始就是这样的。果然找到了黄片,我看得不亦乐乎,但因为不知道如何把网关掉就这么一直开着,结果人家寄来了天价账单,把我吓得目瞪口呆。

最近我真的腻味了上网,于是就把电脑当百科全书用。

有一次,我不停地流鼻血,就上网查了一下。结果令我啼笑皆非。

开头是这么写的:“因下述原因造成流鼻血的,请立即就医。”后面就列举了各种必须立即就医的情况。

第一条是“被筷子捅破了鼻子”,第二条是“被竹签戳破了鼻子”。

如果是被筷子或竹签戳破鼻子流了很多血,那就算是呆瓜也会立即去就医的。我一边这么自言自语,一边捧腹大笑。

再说买手机这事吧,其实你买的并不是手机,而是和别人的对话。

只要你对着手机开口说话,你包包里的钱就会自动地流向电信公司。你会说固定电话不也是这样吗?但固定电话毕竟还受到地点的约束。因为现在大家都有了手机,所以你可以随时随地和随便什么人通话。

方便确实是方便了,但你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在你随时随地和随便哪个人说话的时候,其实你都是在花钱。

现在的手机已经有了发邮件、拍照片、上网等等功能,当你因为手机变得那么方便而欣喜万分的时候,别忘了它其实是一种从你身上捞钱的更为高明的手段。

路边有一朵野花开得分外美丽。要在以前,你会跑回家说:“妈,外面的花开了。”可现在的孩子呢,会用手机把那朵花拍下来,然后传到网上去。

现在的人要是在路上迷了路,他不会去询问路人,而是直接掏出手机查。

当你过马路的时候,当你在咖啡店里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你看见过多少小青年在那里对着手机唾沫横飞。手机俨然已成为人们脑浆的一部分,无论你做什么事,都使用着手机。

然后,在你用手机的时候,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某个人就开始数钱了。这个数钱的人,肯定是笑得合不拢嘴了吧。

不管是讨论着“下一届首相会是谁”这种令人不安的话题的政治家,还是半夜里仍坐在便利店门口发信息的小鬼,不管是谁,只要他用手机就好了。总之,只要让他看见有人在使用手机,他就会在心里偷笑。在他的眼里,人们在打手机时吞吐的呼吸,就是一沓一沓的钞票啊。

以前嘛,收地租的财主必须抽着鞭子让佃户们交租。而现在呢,只要给一部手机,大家都会抢着交钱。

古时候的欧洲,领地里的平民要是结婚,新娘的初夜权就必须归领主所有。如果那个结婚的平民不愿意,就得被征收“处女税”。

居然有人想得出这种馊主意,但即便是如此卑鄙的领主,也没有想到去收平民们的“说话税”呀。

如果这些恶劣的领主生活在现代,如果他们知道了有手机这种宝贝,他们一定会兴奋得手舞足蹈了吧。

“未来的世界真的是先进啊,居然发明出了这么轻松就可以收钱的机器!”

如果能发明出在别人说话时就可以收钱的机器,那应该也能够发明出在人们睡觉、在人们呼吸时就可以收钱的机器,难怪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发明创造呢。

没有意识到这个的人,实在是满坑满谷。

虽然说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却并没有因此而改观,人们的话题还是那么琐碎,还是那么无聊。比如,“今天的约会好开心哦”;又如,“今天我不小心踩到了一大堆狗屎”。

互联网不也一样吗,又有几个人可以说自己是在正经地使用呢?不过是读读别人的帖子,写写骂人的帖子,或者像我一样看看下流的艳照。还有嘛,一不小心,就会上了网购促销的当,买下一堆中看不中用的。

就为了这些几乎毫无意义的对话或邮件或短消息,每次都要花掉几个冤枉钱,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点。

就像是圈在牧场里的绵羊,每个季度都要剪一次毛。

为什么没有醒悟过来的年轻人,宣称“我们不是绵羊,从今往后绝对不用手机了”呢?要说通讯器材的话,明明还有许多别的东西呀。

如果要修改《教育基本法》,与其说什么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国心之类抽象的话,还不如教育孩子们手机的负面影响来得更为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