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记者的修养
1.3.1 记者的基础修养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即“根脚”,原指建筑物的根脚,后引申为事物的根本或起点。所谓记者的基础修养,是指记者采写新闻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和知识修养,三者缺一不可。
1.政治修养
新闻与政治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分的两个概念。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同属于上层建筑,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同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是,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处于支配地位,对新闻具有控制权;新闻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成为政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
新闻为政治服务,要求新闻记者要有相应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和政治远见,并且做到自觉地服从政治和服务政治。
1)政治立场
所谓政治立场,是指立足于一定的阶级,反映这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根本态度。记者的政治立场,决定了记者的政治态度。社会主义的新闻记者就是在新闻宣传中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观察、思考和判别眼前发生的事实,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实践。
2)政治观点
新闻为政治服务,就必须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作指导。所谓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总揽工作大局,始终坚持新闻宣传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闻记者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清是非,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也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善辨真伪,立于不败之地。
3)政治纪律
社会主义的新闻记者,肩负着引导人民群众投身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重任,必须靠高度统一、严明的纪律作保障。体现在新闻宣传中,政治纪律主要有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两个方面。所谓新闻政策,是指国家、政党或有关部门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目标、任务而制定的关于新闻宣传的行为准则和策略规范。新闻政策是新闻服从政治的具体化,宣传纪律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对新闻宣传规定的组织纪律。它主要包括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保密纪律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有宣传请示制度、重要稿件送审制度、向上级党委反映情况制度、涉外报道不得随便发言制度、同级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制度,以及统一宣传口径制度,等等。
4)政治远见
政治远见是建立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纪律基础之上,更为高层次的、一叶知秋的政治敏感。政治远见的核心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政治远见要求记者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历史风云,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微知著、高屋建瓴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进程。
新闻不可能脱离政治,新闻必须用政治作指导。毛泽东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要求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所以,记者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远见,是政治家办报的具体要求。
2.理论修养
记者的理论修养是一个与政治修养紧密相连的概念。政治是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理论则是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思想基础。记者的理论修养,主要是指记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1)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新闻采写业务需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支撑。理论指导实践,思维决定行为。新闻采访作为一种发现新闻、认知社会的业务活动,事实上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业务活动。如,新闻价值理论、新闻敏感理论、角度选择理论、舆论导向理论,等等。记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判别新闻、发现新闻和选择新闻素材。换言之,这些新闻业务理论,同样是建立在一定政治理论基础之上的。无数新闻实践证明,理论修养高的新闻记者,观察生活就能入木三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2)从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新闻传播离不开社会政治的影响。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在一定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是由一个一个阶级、阶层和一个一个政党、团体组成的社会。社会维系的基础,一是社会组织基础。如政权组织、军队组织、司法组织、经济组织,等等。二是思想理论基础。社会用理论基础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各个民族,从而形成社会政治制度。试想,作为认知生活和反映生活的新闻记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怎么去认知生活和反映生活?
(3)从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来看,需要新闻记者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新闻从属于政治,新闻为政治服务。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服从谁的政治,为谁的政治服务,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由此可见,新闻记者的思想理论修养,既是履行职责的要求,又是衡量专业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志。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理论修养,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新闻记者应该努力培养自己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自觉地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采访报道中的问题。与此同时,提高马列主义修养水平,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知识修养
现代科学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新的学科、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每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新闻传媒往往最先传播。因此,记者的学识和专业知识越来越重要。
鉴于此,记者应在平日的采访中强化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专业积累。生活是新闻的源泉。对于记者而言,每一个人都是一部书。记者如果以傲视、漠视的心态看待社会,看待采访对象,就很难从采访对象那里学到知识。
记者的知识积累,主要是指文化积累和政策积累。文化造就了新闻事业,也造就了新闻记者。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作为以传播信息、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为职业的新闻记者,只有尽可能地把握文化的内涵,才能够从采访对象那里吸纳更多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记者的专业知识是指与新闻传播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本专业的知识和采访中应具备的相关专业的知识两个方面。记者只有具备厚实的社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才可能自由地活动在认知王国里。
关于记者的知识修养,有“杂”“专”二说。有人认为,记者的知识应是“杂家”;也有人认为,记者应当是“专家”。
持“杂家”观点的人认为,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应当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持“专家”观点的人,则强调人的时间、精力的有限,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强调对所反映的生活涉及的内容和本专业知识的精通。
著名记者商恺说:“对记者博与专的要求,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博,只能要求他广泛地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专,是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力求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成为权威的发言人。”我们从采写新闻、传播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记者应具备三个层次的知识修养。
(1)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社会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等。
政治理论知识等在前面已经作过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① 文学知识。文学知识是新闻从业人员不可缺少的知识。新闻学与文学是两个紧邻的专业,关系非常密切。新闻报道要以文学作基础。文学是写作新闻、还原事实的基础,对陶冶人的情操,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思路,以及借鉴表现手法、吸收写作词汇等都大有帮助。古今中外优秀的记者无不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有的还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② 历史知识。今日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的发生,一般而言总与历史有着某种联系,或者有着许多的重复。古人说“以史为镜”就是这个道理。新闻作品中如有相关的历史背景,其作品就显得文化底蕴丰厚、作品内容丰满。
③ 地理知识。地理涉及交通、能源、经济结构、旅游、物产以及区域文化等综合性的知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新闻的角度上说,这就是地域的差异性,也就构成了生活的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往往具有鲜为人知的特点,采访报道出来也就具有可读性。
④ 社会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对于记者采访而言,这两方面更是基础性的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行为规范的科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职业,都可能形成不同的民风民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对于记者而言,既是知识所在,更是实现采访自由的条件。
(2)经济学知识、社会调查知识、心理学知识。
经济学知识。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是经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是时代的主流。作为新时期的新闻记者,学习掌握了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就能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发现和把握新闻的“亮点”。
社会调查知识是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的学问。如普遍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等。新闻采访与社会调查有很多相通、相同之处。新闻记者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原理,对新闻采访具有很大的帮助,使记者受益无穷。
心理学知识。采访是以记者为一方和以采访对象为另一方的双向互动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记者的心理,采访对象有采访对象的心理。二者只有心灵的叩击和行为的互动,才能获得好的采访效果。
(3)科学知识、行业产业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和新闻业务知识。
科学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是整个自然界,研究任务是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和生物六大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作为以反映生活为己任的新闻记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实现正确传播和科学传播的基础。例如,2003年春夏之交,我国北京、广东等地的许多城市爆发“非典”,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的采访报道,但也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出现了一些常识性错误,受到采访对象的批评。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运动变化及发展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它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两千多个分支学科。无须多言,记者应当尽量多地学习掌握社会科学的知识。
行业产业知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今天行业的划分恐怕大大超出三百六十行的概念。但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以及内在的运行规律。从历史上看,有的行业还有着自己的图腾与禁忌,即所谓的“行规”。记者如具备了这些知识,采访对象就认为记者懂“规矩”,从心理上就认可和接纳记者的采访。
法律政策知识和新闻业务知识也是新闻从业者必备的知识。
1.3.2 记者的专业素养
1.新闻业务素养
新闻业务素养是指以从事新闻传播为职业的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修养,它包括新闻理论修养和新闻业务修养。
新闻学由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三部分组成。
采访学属于应用新闻学的范畴。学好新闻学,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是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前提。对于记者而言,新闻传播始终是围绕传播效果进行的。基于此,新闻传播就要研究采访方法,讲究采访艺术,探知事物真相,揭示事物规律,获取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要做好新闻记者,还要用正确的新闻理论做指导。新闻学有无产阶级新闻学和资产阶级新闻学之分。对记者来说,当然首先要学好无产阶级新闻学,掌握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了解中外新闻事业史,具备关于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业务的系统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一点国外的新闻学著作,也是有必要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才知道人家的长处和短处,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违反科学的,才知道什么应该批判,什么应该借鉴。”
2.政策法规素养
政策是政党组织、国家政权和其他社会集团围绕一定的目标,以权威的形式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行为准则,指示着人们怎么做。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记者应当具备强烈的政策意识和政策修养。代表性、利益性、时效性、规范性是政策的特点。在我国,党和国家的政策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党的总政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的根本的、全局性的总路线,它决定着党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在国家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总政策一经制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般不会改变,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基本政策,是指党在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如经济、文化、产业、外交、新闻等领域或方面,为实现总政策而制定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政策,具有很强的根本性和稳定性。具体政策,是指在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指导下,为了解决某一类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或者为了实现某一项具体工作所规定的具体的行为准则。
记者的政策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党和国家总政策的把握,对新闻政策的熟悉和对行业政策、产业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大致了解。所谓新闻政策,是指政党、国家或国家有关部门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任务而制定的有关新闻宣传的行为准则和策略规范。新闻政策是新闻服从政治的具体化。政治要求新闻无条件地服从其新闻政策,因而具有强制力。对于记者而言,熟悉新闻政策、遵守新闻政策规定是实现新闻有效传播的前提条件。
3.道德素养
记者的道德素养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民族美德等几个方面。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范畴,是评判和规范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新闻记者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宣传精神文明的“灵魂工程师”,其新闻作品是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产品。站在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角度上讲,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记者安身立命、成功成才的基础。
记者作为一个自然人,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修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敬老爱幼、礼貌待人、扶危济困、拾金不昧、和睦相处等一切有益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试想,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能当好新闻记者吗?他的精神产品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记者的道德素养,还集中地体现在职业道德上。所谓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要求每一个成员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那么,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记者的职业道德,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业务和记者与采访对象、记者与报道对象、记者与受众、记者与同行等关系上。以新闻业务为例,真实性是新闻职业道德最为重要的内容。新闻的失实或不真实,是对广大受众的欺骗,无异于销售虚假伪劣产品,违反了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又如,有偿新闻,是新闻传媒或新闻从业人员利用报道的版面或时间,或明或暗地与采访对象或报道对象进行的交换。这样的新闻报道同样是对新闻受众的欺骗,结果必然是导致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下降。
4.心理素养
著名记者艾丰说:“新闻工作这个岗位,对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特殊的要求。”的确,新闻记者这个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心理压力大,实际困难多,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采访的激情,没有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是很难当好记者的。
记者心理素质的培养,重在记者意志的培养。比方说,以吃苦耐劳、承担风险为例,记者采访并非是跟随领导走马观花,也并非是鲜花、美酒和掌声,而是要深入实际,直面现场,哪里有新闻,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新闻记者。据有关资料表明,新闻记者已经成为一种高危职业。例如,2003年春夏的抗击“非典”战,当人们“谈非色变”的时候,我们的新闻记者却挺身而出,直奔“抗非”第一线,有的记者还因此而感染上了“非典”。
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出记者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职业品质。记者采访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在进行舆论监督的采访报道时,总会有些采访对象给记者出难题、设圈套,提供假材料,增加记者的采访难度,有的甚至动粗耍野,威胁记者,让记者望“难”生畏、退避三舍。良好的心理素养,就能使记者“咬定青山不放松”,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当然,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记者也要主动提升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