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在该多嘴的时代,别玩什么内敛深沉
沟通力决定人际关系,社交红利时代,人脉就是复利。掌握沟通的艺术,才是一个睿智的人,才能在人群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圆润的碧玉般卓尔不凡。反之,倘若你是一个木讷而不会说话的人,沉默而故作深沉的人,那么你的人生可能要经历一番艰辛了。
社交时代,沟通力就是生存力
人活在世上就是与他人打交道的,需要随时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而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交流情感最基本的手段,一个人能否成功,往往由这个人的沟通能力决定。随处可见的交流谈话、寒暄问好、商品买卖、商贸谈判、政治交往等各种形式的交流,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沟通。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沟通已经成为决定个人生存价值的第一要素,一个懂得沟通的人,可以随时让他人接受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继而可以同更多人合作、分享、共赢,他们能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举手投足间都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就是沟通所带来的价值。
如今的社会上,那些真正的成功者不一定拥有高人一等的出身、显赫的社会地位、优越的家庭条件或是坚不可摧的信念,他们的主要魅力在于会沟通。他们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懂得利用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安莉是一位掌管着数十亿生意的女高管,在逾十年的管理经验中,她几乎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沟通,很多人会夸她谈吐得体,相处起来十分舒服。当有人怀着敬仰之心,问及她的成功秘诀时,她说自己只是比较擅长沟通。
“其实我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毕业时我只是一家小公司的文秘,每月领着1500元的工资,交完房租所剩无几,”在一次公司分享会上,安莉感慨地说道,“虽然我工作认真,也十分努力,但工作效率一直低下。心灰意冷之下我自费报名参加了一次培训,就在那次培训中,我终于发现了自身问题所在。”
接下来,安莉转身在办公室的黑板上写下“沟通”两字,并逐一进行分析:
汇报工作,明明成果是最好的,但我总说不到重点,惹得领导频频皱眉头;
向同事传达相关政策时,因为表达得不够清楚,结果让别人理解错了;
说话没有逻辑性,经常说着说着就乱套了;
……
“为什么我很努力,工作效率却很低下?原因就来自沟通的障碍。认识到这点之后,我开始研究沟通技巧,在不断学习和研究下,我的沟通能力越来越好,也慢慢走出事业停滞的僵局。”安莉总结道,“沟通能够起到融洽感情、消除误会、避免冲突、促进合作的作用,我的人生正是从学会如何沟通开始改变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改变,如今的安莉说话有条理,逻辑性强,总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凭借这种超强的沟通力,她打造出一副沉稳干练的精英形象,让人忍不住心生好感,于是便有了与她进一步交往的可能,进而有机会把陌生人变为朋友,把一般朋友发展成莫逆之交,把生意场上的对手变成伙伴。
看了安莉的故事,你是否意识到,有些成功你也可以复制。
说起沟通,有些人会觉得非常简单,会说话就是会沟通,但事实上,成为沟通高手可不是会说话那么简单。所谓沟通,“沟”是方法,“通”就是目的。也就是说,沟通不是说你讲一大堆话让别人听,坦白讲那只是你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你只是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了,如此而已。
沟通是一个互相认同的过程,是我们与别人共同参与的过程。我们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所拥有的见识也各不相同,如果通过适当的沟通,我们能够整合各自的见解,吸收消化,让各自的见解达成一致,并能维持、增进感情或者实现自己的沟通目的,这才算是恰当且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生存必需的能力,展现着你的综合实力,体现着你的情商、思想、素养等。扪心自问,你每次和别人对话时,能否让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温暖?你每次和别人对话时,能否在关键时刻抓住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你每次和别人对话时,能否迅速赢得别人的好感,让对方更加重视你、认可你?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
没有人是天生的沟通高手,沟通能力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调整而提升起来的,是对人综合能力的考验,包括词汇量的积累、反应能力的锻炼、对周围环境的观察等等。只有敢于自觉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才可能掌握高超的沟通技巧。因此,沟通是一门需要很大耐心和毅力去研究的艺术。
明白了这些,你就赶快开始吧。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你处在职业的哪个阶段,学会沟通是宜早不宜迟的事。通过简单的谈话,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各个方面,增加别人对你的好感,你会发现,你与他人的一切交往都将变得简单,每一步都有可能寻找到机会,机遇将源源不断向你涌来。
种一棵树,最佳的时间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学会沟通这一项最具竞争力的技能,总有一天,你会给自己的人生开启另一片辽阔的世界。
没有声音的人,谈什么机遇临门?
你是否有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遭遇:
只懂得埋头苦干,很少与领导和同事沟通,结果加薪升职的事情总也落不到自己身上?
与人交往的时候,你总是默默坐在角落,不太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也不会过多地引起别人的关注,交再多朋友,进再多圈子,也会被遗忘?
遇到心仪的异性,你总是不敢走上前去搭讪,关系很难再往前突破一步,所以落单的那个永远是自己?
……
这可能与你的性格有关,也可能来自你的经历,这些无关紧要。现在,你必须要及早地认识到,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没人会因为你秘而不宣的思想记住你。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缺乏当众表达自己的勇气,不敢也不愿在人前讲话,即便你再怎么优秀,能力再出众,想法再独特,他人也无法注意到你。如此,好机会也不会落到你头上,到头来你只能默默无闻。
薛贵不爱说话,上学时在课堂上很少发言,见了同学也不知道打招呼,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朋友。毕业五年后,在同学聚会上,好多人早已不记得薛贵,但是令薛贵感到不解的是,班里那个成绩不好、长相一般的同学,仅仅因为平时话多而成了同学中间的“红人”,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工作之后,薛贵依然不太喜欢和人交流,也很少参与同事们的聊天,大部分时间在自己的工位上盯着电脑屏幕。薛贵一直以为认真做好工作就可以了,但他明明做了那么多工作,明明十分努力,可领导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重视。
“为什么我的努力别人看不见?我不就是不善于说话吗?为什么大家都不重视我。”薛贵逢人便抱怨,话语中充满了怨气。
无论在哪一个圈子里,相信大家都会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不习惯于语言上的表达,甚至包括情绪和情感,不会主动表露出来,也不会轻易提及,往往什么想法都留在心里,显得内敛,只是一个人如果不主动表达自己,不主动把自己的观点、思想、能力以及态度表达出来,亲友、同事、领导以及各类的协作者、共事人怎能了解你、理解你,并与你共同做事、共同生活?
所以,别再傻傻地躲在角落里不敢主动发声了。
事实上,那些能够获得更好的圈子和资源的人,往往都善于表达自己,善于与人沟通。这不难理解,你只有主动向朋友表达,真正了解你的人越多,朋友自然也就越多;你只有主动向爱人表达,彼此没有隔阂,爱情才会美满得多;你只有主动向领导表达,提出独特的建议和见解,领导才会对你刮目相看……
主动地表达自己,这是沟通核心第一条原则。
孙岩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销售冠军,这个名号保持了十几年。有人问孙岩是如何销售保险的,他说在大学的时候,他和全校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话。
别人很纳闷:“这跟保险有什么关系?”
孙岩回答说:“我一上大学时就立下一个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校园领袖。为此,我总是注视着向我走来的每一位同学,并主动和他说话。如果我认识他,我就会叫着他的名字;即使我不认识他,我仍会和他说话。就这样,我在大学里认识的学生比任何人都多。当然,他们也认识我,并乐意支持我。”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我一直用这种方法做保险。”孙岩继续解释道,“和在大学时一样,我与人行道上遇到的每一个人说话,不断地主动出击,不断地拜访他们。当我把自己推出去的时候,也就有更多的人知道了我是干什么的,这样当他们想投保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我,我的业绩也就提上去了。”
孙岩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能主动地与人交流和沟通。
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语言,敢于讲话才有机会,所以无论是在职场、在人际、还是陌生的环境中,要自信大方地与别人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别人能认识你、了解你、接纳你、支持你。这样的话,你就会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获得种种机遇的契机也会大大增加。
真正的沟通一点都不困难,首先必须“讲出来”,讲出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想要让自己敢于“讲出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主动,主动、主动、再主动。这种胆量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经常性的练习。
我们每天都要见人,都要说话,试着与他人闲聊、寒暄、攀谈,说话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习惯,胆怯就会逐渐消失。
例如,身为父母,你可以利用睡前时间给子女讲一讲故事。如果你能清楚地讲一个故事再好不过,认认真真去讲;如果不能,那就去找一本儿童文学看看,再来训练,并融合一些有用的趣味知识讲给孩子听,使其变得有趣而生动。长此以往,你的谈话能力就会逐渐取得明显的进步。
即便开始的时候比较困难,在多次尝试之后也会熟能生巧,不管讲得好不好,先成为健谈者再说。时间久了,我们的被动习惯就会逐渐消失,而且也能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之后在任何场合都能积极主动地当众讲话,将别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一次高效的沟通,就能财运亨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纲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所有这些“不同”就是隔阂和矛盾的发源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冲突,80%以上是沟通不畅引起的。沟通不畅,情感上就不通,如此随时可能出现问题。
要想调和这些“不同”,就必须学习“沟通”的艺术。
在一所公司里,安盛是一个做事谨慎的“老顽固”,对于某些带有风险性的事务,他往往会关注存在的不利因素,几乎不愿意轻易尝试,但这一点让其他同事非常抵触,尤其是何俊,何俊这个人喜欢在冒险中求利,认为保守会让整个团队丧失争取绩效的机会。对待工作,安盛和何俊都非常认真,而且积极,但他们合作的项目屡次进展不利,在执行过程中,他们也时常发生轻微争吵。
诸如此类的事情常有发生,于是何俊开始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后来发现,他们两个之间沟通太少,确切地说是他们都不愿意和对方交流,结果明明是预期很好的项目,由于彼此认知上的不同,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执行起来南辕北辙。沟通不到位,一切都白费,这真是两败俱伤。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后来何俊和安盛作了很深入的交流,讲清楚了问题所在,并且提出了沟通的几点原则——有事情就讲出来、有疑问就问出来、有要求就提出来。之后,何俊和安盛遇到事情时都会冷静下来,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心平气和地商量,渐渐地他们对彼此越来越了解,何俊认识到安盛保守中沉稳的一面,安盛也能理解何俊果断做事的利处,再后来他们沟通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合作的默契也越来越好,屡次获得领导的表扬,最终成为事业上的“好搭档”。
有效沟通是消除矛盾的良方,是促进感情的“妙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能凭着自己的沟通力迎刃而解,这样的办事效率,你真的不需要吗?
在对方情绪激动之时,有效的沟通是极具挑战的。不仅如此,越是有重要沟通结果的对话,过程中情绪越是高涨,有人甚至在对话开始前就已经呈现守备状态了,这使得人们难以真诚地畅谈。此时,深谙沟通艺术的人会先让对方冷静下来,待对方情绪平复后,再坦率地沟通,这样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初进公司时,钟露的职务是办公室文秘,但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她先后晋升为经理助理、部门经理,她在每一个部门都做得有声有色,每一次调动都令人刮目相看。关于钟露的升迁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致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觉得是好运气眷顾了她,给了她得天独厚的机会,而钟露只是会沟通罢了。
一年前,由于生产任务加重,总经理只能让员工加班工作,但因为事情过于繁忙,便没有提前和员工说明。一连加了两个星期,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员工们逐渐有了怨言。员工老严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十年,是老资格了,他对其他员工说:“我得找老板说道说道,我们虽然是工人,但怎么能说加班就加班,还加起来没完了。”
其他员工听了,也感觉很气愤,纷纷发出声讨:
“对,我们不能再加班了,这要到哪一天为止呢!”
“也不知道能给多少加班费,必须得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定给付我们。”
“不仅加班费,其他的补助也得给,现在天气这么热,谁贪图那点加班费?”
“年终也应该给奖励的,咱们加班给老板创造了多少利润呢!”
……
听了大家的说辞,老严更加义愤填膺,气冲冲地来到办公室,对当时正是文秘的钟露说:“王总呢?我找他有事情。”
钟露虽然新来不久,但已经听闻工人们私下抱怨的事情,看到严师傅严肃的表情当即明白七八分,于是笑着说:“严师傅,我听说过您,咱们公司的骨干。王总经常提起您,说您给公司做了很大贡献,是他的兄弟。”
“是吗?王总这么说啊!”老严有点惊讶地问。
“是啊,经常提起,我来了不久,王总已经提起您好几次了。王总要是听说您有事找他,一定会立即出来,但很不巧,有客户正在和王总谈事情,麻烦您等一下,行吗?”钟露十分客气地问。
“哦,这样啊!好吧!我等等吧!”老严不太情愿地说。
钟露把老严带进会客室,又笑着问道:“严师傅,您喝茶吗?我给您沏茶。”
“我什么都不喝,你不用忙了。”
“您是公司的元老,有机会给您敬茶,是我的荣幸。”钟露一边沏茶,一边继续说着,“严师傅,其实您今天不来,明天王总也要去车间看您。他跟我说,严师傅是公司元老,为公司风风雨雨十几年,不容易。严师傅为了公司是付出了真心的,王总很感激您。最近公司订单多,不得不经常加班,王总一直都很担心您的身体状况。”
老严听完,心里很感动,来时的怨气已经烟消云散了,他有些脸红地说:“加点班没什么,还烦劳王总惦记。”
正说着,王总大步走进会客室,问道:“老严,您有事找我?”
“没……没……没什么,就是大伙委托我来看看您……”老严结结巴巴地说,他的心里此时只有感动,已经没有一点怨气了。
王总当然也知道老严来的目的,当即就和老严去了车间,先向工人道歉,又向工人说明连续加班的原因,最后请工人给予体谅,齐心协力度过这段时间,并保证给予大家公平合理的待遇,工人听了,心里的气顺过来了,也就不再抱怨了,而且士气大增。
在这里,严师傅、王总、钟露就是一个微型的关系网,各自有各自的职责,各自也有各自的所思所想。严师傅本来是带着怒气要找王总算账的,但好在钟露针对严师傅的心理进行了软言柔语的沟通,使他逐渐地消解了怒气,等到王总出现时,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开始时的矛盾变成了和谐。
在这里,高效的沟通能力让钟露说出来的话十分舒服,令人听了愉快,既迅速赢得老严的好感,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身能力,更打通了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试想,如果钟露之前不能平息老严的情绪,老严带着怒气和王总沟通的话,两人很可能会发生矛盾,还可能引发公司上下的关系危机。
关系有远有近,人情有薄有厚,事情有难有简。其实,关系、人情、事情,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际交往。先建立关系,后打通人情,再解决事情,就是人际关系的流程,但上述三样都离不开沟通,针对对方心理进行的成功沟通。没有这样的沟通,何谈建立关系,何谈打通人情,又何谈解决事情。
有一位资深企业顾问被一家企业请去指导团队协作,公司老总向该企业顾问介绍了一些情况,他认为是员工没有责任心,工作懒懒散散,有了问题就相互推诿,相互抱怨,谁也不想承担,结果推来推去,小事变大,大事搞的没法解决了,所以想请对方前来帮忙培训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
企业顾问问老总:“你认为员工推卸责任的根结在哪里?”
老总非常肯定地回答:“员工没有协作意识,过于自私。”
但企业顾问却摇头说:“临行前我做过了解,你们这里的人业务能力都很强,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且他们的职业素养没有问题,不像你说的过于自私。当然自私的心理人人都有,只是这种心理现在被无限放大了。其中的原因在于沟通不畅,工作中员工之间缺少交流,工作不能很好地衔接,结果工作效率就低。”
随后,该企业顾问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做了三期沟通力的培训,公司也相应启动了内部沟通机制。
在此期间,一则事件很有代表性:王昊是这家公司的业务员,有一次他被老总安排到外面约见客户,他认为主管知道这件事,就没有和他提前报告,结果被记了请假,月底的时候扣了工资,王昊对此感到委屈和气愤,认为主管是故意和自己作对,于是在工作中各种不配合。主管见王昊成了部门的“刺头”,于是便有意想打磨他一下,凡是难搞的业务就推给他做,结果两人矛盾不断。这就是沟通不到位导致的工作困境,在企业顾问的劝解下,王昊和主管坐在一起,一番心平气和的沟通之后,主管才知道自己当初搞错了,当即和王昊诚恳地道了歉,这下王昊也不好意思了,说:“这件事情不怨你,是我做得不到位,我外出时没有及时向公司报备,以后我会多多注意的。”
一个是两败俱伤,一个是圆满收场,相信我们都能比较出哪种处理方式更好。
几个月后这位企业顾问得到消息,这家公司已经完全解决了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员工也不再相互推诿责任、互相埋怨了,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次高效的沟通,可以增加同事间默契的协作关系;反之,会造成同事之间矛盾加剧。
一次高效的沟通,可以快速地解决工作协作问题;反之,将会是制约工作的开展。
一次高效的沟通,可以实现个人业绩快速积累;反之,会让自己的工作毫无建树。
台湾主持人蔡康永曾说:“练好如何说话,是最划算的事。”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一次愉快的对话,就能关系融洽
沟通是协调的基础,没有沟通就没有协调,但要达到满意的结果,并非只靠简单的语言就行,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这也是沟通中重要的协调艺术。气氛并非客观性的存在,而是人为推动形成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沟通渠道顺畅地进行,才能达到沟通目的。
什么是良好的沟通气氛?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当事人处于一种友好、轻松、融洽的心理状态,不仅能够获得愉悦的心情,而且更易敞开心扉,进而保持和发展正向沟通行为。
王励是一个很有才的广告文案,但他这个人过于严肃,在和客户对接的时候,总是不苟言笑、内敛深沉、正襟危坐。这天,王励正在跟某个客户沟通工作事项时,他当场义正词严地和客户表态说:“既然您当初选择了我们,一定是肯定了我们的专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我们的合作,也为了减少外行指导内行而导致的工作延时,我建议,您不能随意改动我们的方案。”
客户的脸色顿时变得很不好看:“啊?我不能改动?”
“是的,我们很专业,经验丰富,请您放心。”王励非常严肃地说道。
“我是甲方,我是拿钱的,肯定得我做主。”客户有些恼火了。
……
就这样,双方陷入“拉锯战”中,所谓的“沟通”变成了双方谈判能力的角逐大战。
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哪儿呢?是王励过于强势?客户过于苛刻吗?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罢了,关键在于沟通双方的气氛不够融洽。
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王励漠视客户的态度及其所传送的信息,让客户感到不被尊重和认同,进而引起令人生寒的沟通气氛。
那些懂得沟通艺术的人绝不会如此,他们会在沟通中让对方体会到被尊重或被认同的感觉,获得一种愉悦的心情,往往通过一次对话,就能让彼此的关系融洽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你明明并没有聊天的欲望,可是跟他们聊着聊着,你就突然打开了话匣子,你会发现,聊天居然可以这么畅快,而且你非常乐意继续跟他们聊下去,好像遇到知己一样。这种人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营造良好的聊天氛围。
所谓沟通,交换的是一种信息,也是一种感受,就是你在言谈之中带给他人的感觉。尤其是当沟通内容不是特别重要时,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遗忘,但是与对方在沟通中留下来的感受,我们却能够记住很久,并且判断此人值不值得深交。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情绪往往比内容更重要。
当王励和客户陷入“拉锯战”时,总监及时地介入了进来。当时见客户的怒气未消,总监便邀请对方前往洽谈室喝茶,因为事先得知客户喜欢品茶,他们便先聊了聊茶道。其间,总监诚恳地和客户说:“我相信跟您的合作会非常愉快,我们的专业技能,再加上您对产品的了解,肯定能强强联合做出好方案。为了让这次合作更顺利,我们需要提前商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合作问题,您觉得可以吗?”
客户简单地回答道:“可以!”
“请您理解,钟励之所以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之前我们跟其他客户的合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些问题,” 总监进一步解释道,“比如,有些甲方其实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个方案改了N遍后又改回去了,彼此都浪费时间和精力。”
客户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下来,总监接着说道:“合作从来都是一种共赢,您的目标是以最好的形式将产品推广出去,我们也是希望如此,所以,请您相信我们,当然我事先会多多咨询您这边的建议,也希望您能够积极配合。”
“好啊,这样解决就好多了,我相信合作会更加顺畅。”客户似乎松了一口气,继而笑了起来,“但是,其实我们还可以一起规避这个问题……”
面对同样一件事,面对同一个客户,为什么王励和总监取得了不同的沟通效果?在这里,沟通氛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总监用一种诚恳而积极的态度对待这次沟通,建立起了一种愉悦的沟通氛围,让客户从心里产生了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让客户发自内心地愿意配合,最终提高了沟通效率。
我们之所以要沟通,就是要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中找到契合点,也就是说,双方带着各自的想法坐到一起,如果一开始就生硬地摆事实、讲道理,会让对方情不自禁地产生抵触心理和负面情绪,可能根本就听不进去你在说什么,沟通从一开始就走进了死胡同,又何谈达成协议?!
所以,当遇到任何沟通难题的时候,不要以此为借口和对方对着干,更不要干脆放弃沟通,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深沉态度,不妨在自己完全了解及认知的基础上,真诚地为他人着想,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多包容和理解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爱护,营造起愉悦的沟通氛围,这样事情谈起来才会比较顺利。
想让沟通顺利进行,掌握沟通过程的气氛是必需的,当然,掌控气氛不能单纯靠提高自己的热情,还要通过认真倾听、真诚对话、控制情绪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将气氛调至高涨,人们才会感到精神放松和愉悦,更愿意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不会让你损失任何东西,却能受益匪浅!
准确表达,争取沟通一次到位
如今,不少人已经知道沟通的重要性并习惯于沟通,不但通过沟通了解别人的想法,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遗憾的是,有些人掌握不了沟通的要领,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没有达到当初沟通的目的,还会产生新的误解,甚至有人抱怨沟通简直是骗人的东西。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没有其他理由,关键是不了解沟通的本质。沟通是什么?沟通是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准确听明白别人想表达的意思。要与他人沟通,首要的就是表达的清晰度,语言表达一定要准确到位。说不准确,说不到位,别人悟不明白,理解不透,甚至产生歧义,这就是失败的沟通。
小津是一位经理助理,踏实能干,又有上进心,一开始给经理的印象非常好,但没多久经理就发现,小津说话过于含蓄,总是含糊其辞,不论是当面沟通,还是书写文件,又或者是打电话,经常发生一些无法一次沟通到位的窘况,以致后来经理总要来回好几次确认自己没有误解小津所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有一次经理让小津编写一份邀请客户参加高尔夫球赛的通知书,他如此表述——“本次活动地点在市郊的一所高级高尔夫球场,这里有比赛级的高尔夫球场、从草地可打四百码的练习场、假设各种状况的模拟练习场,紧邻那边的酒店、旅店、图书馆等设施,像这类充实生活的设备一应俱全。”
在这段文字中,经理不清楚“那边”指的是哪里,“像这类”所指涉的对象也十分模糊,这样的表述更会令客户迷惑,并认为公司不真诚、不专业等。为此,经理将小津严厉地批评了一顿,令他一定要改掉这两个指称对象不明确的部分,将准确的意思传达给客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位经理是在小题大做吗?其实不是!
永远也不要低估表达的难度,即便你要讲的只是“1+1=2”这样简单的事,也要竭尽全力表达清楚。比如上级的一条命令,别以为一级一级传达就可以了,要知道即便准确无误的命令,在传达过程中,被误解的概率也非常大,就如同我们玩过的一种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说了一句话,中间经过很多人口口相传,等传到最后一个人时,已经面目全非了,完全不是第一个人的意思了。
为什么有些人常常会词不达意?很多时候在于说话含蓄,也许是因为担心自己语言过多被人嫌弃,他们往往欲言又止、拐弯抹角、充满暗示。对于这类人而言,含蓄并不是美德,而是需要深刻的反省,反思自己的表达哪里出了问题?反思自己说的话别人是否真的都听懂了?
沟通的关键是效率,简单、明确、高效、无误地传达信息,你不能一味地指望别人猜想你的目的,或者领会你的暗示,而要经常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时一定要准确表达,绝不可有丝毫偏差,避免说出来的话有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
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准确沟通的重要性,但如何做才能算是准确表达呢?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这样说:“有些专业人士的年收入非常惊人!”这句话是否能使听者清楚明了地知道你的意思呢?答案是否定的。
专业人士指的是谁?“非常惊人”到何种地步?所指的相对人群是什么?都需要进一步说明。此外,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阅历不同,理解能力和识别能力也不同,因此这句话会被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理解。例如,在山村种地的农民会将高收入理解为有某项专业技能的年收入几万元的技工;而城里的工人会将高收入理解为年收入几十万的外企金领;而外企金领会将高收入理解为年收入上千万的私企老总。
所以,“有些专业人士的年收入非常惊人”这句话是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很难给人一个清楚的界定方向,也会造成不同人的不同理解。
如果你这样说:“律师这个行业的年收入非常惊人,普便年收入都能达到五六十万!”显然,这句话比上一句话更准确,听者能清楚地知道你所阐述的意思。
不管你以后要做什么演讲或讲话之类的,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展开去讲,一定可以使你表达更准确、意思更明确。
还有一点,抽象不适合日常的沟通,我们最好用形象具体、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意思,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歧义,最好直接表达本意,不要使用模糊的代名词,不要使用双重否定句,更不要对着外行人使用业内行话,目的就是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理解,这样的沟通才是最高效的。
准确地表达,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常常被忽视的事情。如果你能尽早做到这点,你就能在沟通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谈”出良好的第一印象
和人结交,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良好,往往就能顺其自然地建立关系,谈成生意,甚至成为朋友;反之,如果第一印象不好,那么双方很可能会不欢而散,甚至避免再产生任何交集,从今往后“老死不相往来”。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关键就在“谈”上,从沟通上下功夫。
准备和别人初次对话,如何顺利地沟通呢?不少人与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人沟通,时常是一段生硬的自我介绍就不知道做什么了,然后陷入一种无话可说的窘境,就这样尴尬地站在那里,这样的沟通看似内敛,却是很难成功的。要知道,人的心理隔阂很强烈,内心始终是排斥他人的,因为这种距离感,沟通最终只能流于表面。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人的人际关系才人情纸薄,生活中也是处处碰壁。
所以,要想改变无话可说的窘境,要想避免冷场的尴尬局面,消灭沟通中的距离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也并不是什么异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一句简简单单的、恰当的开场白,往往就能给人一种轻松感,是拉近距离,消除陌生感的好方法,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将促使人际交往更顺畅。
一天,周婆婆独自去菜市场买菜,走到半路时突然腰疼,她知道这是腰疼的老毛病犯了,便在路边的便椅上坐下休息,一手还不停地捶打腰部,这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儿走过来,以熟悉而亲切的口吻问道:“阿姨,您腰疼好点了吗?”说完,还蹲下来帮周婆婆轻轻地捶打腰部。
周婆婆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从来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此刻,女孩如此亲切的问候和举动,让她认为自己认识这个女孩,但一时想不起来了,连忙笑着问 :“不好意思,我们见过吗?你有什么事吗?”
“我看您坐在这儿,就忍不住心疼,”女孩笑了笑,说道,“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不瞒您说,我妈和您一样也有腰疼的毛病,干点家务就酸痛,有时都直不起腰来,看了好几家医院都治不了根。我很心疼我妈,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她治好腰,为此我从老家来到这儿,开始学习针灸按摩……”
两个人足足聊了一个小时,始终充满了笑声。女孩临走前,周婆婆主动提出交换联系方式,并表示愿意试一试针灸按摩。
两个未曾谋面的人在第一次接触时,在感情上必然会有一段距离,但这位女孩只用了一句开场白“阿姨,您腰疼好点了吗?”,如此亲热、贴心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真诚和热情,瞬间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由此可见,我们要想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瞬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必须主动开一个好头,第一句话就要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一旦我们不能说好第一句话,那么对方就会产生极强的戒备心理,这时候,我们就处于劣势了,之后即便想尽办法,说出再好听的话,恐怕也无法扭转局面。
开一个好头,把陌生人变成熟人,其实也不难。一般来说,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如果仔细进行一番调查,都会找一些或明或暗的关系,比如朋友的朋友、同乡关系、亲友关系、校友关系等等。如果我们能够与对方见面前多花些工夫,那么就会攀上一些关系,大大地缩短对方的心理距离。
除了和对方攀关系之外,我们的话题还可以放在与对方有关的东西上,比如兴趣爱好、职业身份、举止动作等等。只要我们的开场白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并且是对方熟知的东西,就会让对方感到愉悦,从而对我们产生好的印象,谈话也会越来越深入,而这就需要我们多多加以练习了。
比如,第一次拜见客户时可以这样问:“您就是刘总吧?最近生意可还兴隆?”
比如,“你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我也曾在北大进修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
再比如,“您是棋坛老前辈了,我是棋坛票友,相当痴迷,我与您可算‘近亲’!”
这几个例子,一个比一个牵强,但听起来就让人感觉顺耳,这就是攀谈的效果。
陈女士是一位公司的高管,举行各种晚宴的时候,只要她一出现,会场的焦点就会聚集在她一个人身上,人们的目光会一直追随着她,甚至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朝她走去。
是陈女士美丽性感吗?恐怕不是!要知道,她现在已经是一位五十多岁、身材有些臃肿的中年妇女了,然而,陈女士总是热情主动地走向每一个人,并礼貌地与在场的每位朋友打招呼,“嗨,近期你过得不错吧?”即便对方是陌生人。久而久之,陈女士成了各种活动中公认的主角,人们对她的好感有目共睹。
陈女士之所以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与容貌无关,与年龄无关,这一切都有赖于她能快速消灭沟通中的距离感。
这简直就是奇迹!如果不管面对什么人,你总能迅速地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些奇迹也将会发生在你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