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外职业教育体系的共同特点
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世界上职教衔接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以上国家职业教育的比较分析,可看出以下共同特点。
一、理顺体制,统筹规划管理
上述国家在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上都呈现出“开放”“灵活”“有效控制”等特点。他们大多数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就业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为职教衔接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美国、德国虽然是联邦制国家,其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管辖权在各州,而其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却并未妨碍职业教育体系保持其统一性的特点。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国家认可的资格标准;创立了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帮助课程衔接等工作改革实施。德国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其宏观方面由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劳动部门统筹管理,便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协调。澳大利亚为了对教育、科学和培训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原教育、培训和青年事业部与工业、科学和资源部(DISR)合并而形成了联邦教育、科学和培训部。英国教育科学部与就业部合并,成立教育与就业部(Depan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简称DfEE),后又更名为教育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原就业部的就业服务、培训、企业教育指导职能被转移到新的教育部与就业部。新加坡教育部对普职沟通统一主导与实施,突破证书互认体制障碍。
二、普职渗透,提供外部条件
美国重视与普通教育的整合,增加学术性内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譬如,在普通高中设置职业科;2006年颁布的《卡尔·D·帕金斯2006生涯与技术教育修法案》将升学预备性教育与就业预备性教育、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维护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性。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在第二阶段1级普通教育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初中)等基础之上,通过学校衔接等手段,职教生可到普通教育院校,普通教育学生可到职教院校学习。澳大利亚普通学校将若干职业技术课程纳入必修科目的范围,在制定高等院校的入学标准方面,加强职业技术科目在入学标准中的比重。新加坡与分流教育配套的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允许自由选择与多次跨越的衔接制度,工艺教育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转入理工学院继续修读文凭课程。初级学院或高中与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双向流动的,初级学院学生可以转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工艺教育学院成绩好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初级学院学习,为考大学做准备,形成了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协调发展的教育制度。
三、职业标准,实现课程改革与衔接核心功能
课程改革融合国家技能标准和行业标准,实现职教衔接。美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National skill standards board,简称NSSB)联合教育和产业机构等相关力量,整合22个行业和各州已经发展的职业标准内容,积极催生、建立“国家级”、跨行业的职业标准,作为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技能评估与认证工作规范,把全国职业技能标准作为教材开发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实现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融合、中学课程与中学后课程对接。英、澳两国中高职对应不同层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英国依据NVQ标准,实行教学模块衔接,澳大利亚中高职对应不同层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澳国依据资格框架(AQF)开发培训包和课程,根据培训包的全国职业能力标准及其能力单元,在职业教育机构中相应地实行课程结构模块化,即从中职到TAFE形成一个模块体系。德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学校的教学大纲由各州文教部制订,职教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兼具综合性与阶梯性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对接行业标准与技术标准,有利于中高职衔接,也有利于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新加坡利用“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工艺学院与理工学院课程机动灵活地为适应经济开发。工艺学院有全日制课程和学徒训练(Traineeship)方案,可获国家工教院或高级国家工教院、特级国家工教院证书。各国职业标准的制订,都从源头上提供了职业教育依据,并保证了职业教育衔接的统一性以及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准。
四、“升学”“就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各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倾向于实施宽基础、非定性和延续分流的综合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预备教育协调发展,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美英国综合高中职业科,兼顾向高职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双重任务,综合高中的学生不仅具有高中文化基础,还有职业技术基础,为中高职教育衔接发挥了基础作用。德国从初中(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就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中职毕业要求兼有职业技术基础和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通过普遍开设综合性职业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学习愿望,不仅可为学生就业、转岗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为其日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澳大利亚要求义务教育后期的高中阶段必须参加职业教育的课程学习,使操作能力成为任何一个在校学生的必修技能;学生从高中可获得和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效力的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少数可获三级职业证书)。新加坡初中即设立技术课程,工艺学院毕业生既可就业,也可升入理工学院继续学习。
各国的高职教育都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包含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影响学生就业、从业与可持续发展。美国社区学院提供各种弹性课程诸如补偿教育课程、转学课程和职业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强化顶岗实习,提倡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德国高职教育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行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场所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小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产教结合的培养方式等,企业实习是技能训练最有效的途径。澳大利亚的实践教学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培训包的每一个能力标准都阐明了职业关键能力,已经认定的关键能力有7项,即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观点和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数学方法和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澳大利亚每一个培训包中都提出由公共单元和专业单元组成的能力单元,其中公共单元内容即包括上述关键能力的内容。英国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既是学院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具有双重身份,实行“4+1”教学模式,一周大部分在企业实践,1天回学院上课。在此期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读书时间的长短和获取不同等级的证书。新加坡理工学院通过项目学习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职业能力建设强调实操与创新。
五、良好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重要手段
(一)学分制
美国学生在高中所学的职业技术的学分,既是高中毕业所需的学分,又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通过学分转换和认可,不仅同一层次、不同教育机构的课程学分可以互认,在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分同样可以学分互认和转换,比如高中—大学双学分(dual credit)课程,学生在中学里修的相关课程,可以得到社区学院甚至4年制大学的认可,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从中等教育向中等后教育的过渡。同时,在合作教育(corporative education)中,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也可以转换为有效的学分。正是依赖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才使得那些零散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项目,使美国培养出受到认可的职业技术人才。澳大利亚对各种形式的先前学习或工作经历,可采用不同的规定予以认定或折算,主要有三种类型:先前学习认定(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学分转换(Credit Transfer)、基于认定的减免(Exemption-based RPL)。学分互认与转换,为不同院校及学科证书课程的衔接以及学生在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转学或继续深造提供了权威性的保障条件。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和文凭,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乃至欧盟,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英国学院实行学业认可及累计学分制度:按照英国职业资格制度的规定,凡持有国家资格证书的中职生与在职人员,如注册学习Ⅲ级及其以上课程时,其以前学过的相关课程,获得的学分及学业证书等也为教育机构予以认可。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
美国课程与学位或者职业证书挂钩,向学生提供毕业证书、全国通用的技能证书、(副)学士学位证书。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想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首先要通过职业能力评价考试,取得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才能参加工作,如果缺少“职业资格”将无法找到工作,或者学校将不向用人单位推荐,完善的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及职业等级证书,从而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学地位,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准:使企业能从就业能力的不同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只有取得了技术与继续教育证书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这样获得技术与继续教育证书就成为就业的必备条件,澳大利亚有70%的中学毕业生选择了从中职升入TAFE的路径形式。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毕业后,为找到更满意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纷纷到TAFE攻读专业证书。新加坡政府通过建立“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就业”的制度,同时,逐步实现证书的互认与衔接,规定国家二级技工证书、工人技师证书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一级技工证书认定为大学毕业水平。而且,如果职工取得了某种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证书,就可以参加本专业的大学水平的招考,继续学习并取得更高的文凭,这些措施为每个新加坡人提供了获得教育及职业训练的发展机会,使职业教育颇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