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东线风云——“俄国压路机”乘虚而入
一、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罗曼诺夫家族在1914年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庆祝典礼,庆祝家族占据俄国皇位长达三百年之久。在这混乱的三个世纪中,沙皇皇冠交替地被戴在天才和庸才头上。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变成一个欧洲强国,虽然其现代化程度还不完满,还不完全像一个真正的欧洲国家,却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帝国,领土从波兰一直延展到太平洋。1613年,在缙绅会议上,贵族、商人、僧侣和哥萨克上层的代表推举罗斯托夫总主教菲拉列特的儿子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是为罗曼诺夫王朝之始。1741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继位,男嗣断绝。后由外戚当权,仍袭用罗曼诺夫王朝的室号。罗曼诺夫王朝长达三百余年,对内实行绝对君主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主要代表。欧洲的事务处处都有沙皇俄国的插手,沙俄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欧洲宪兵”。
尼古拉二世是罗曼诺夫王朝最具悲剧色彩的末代君主,生于1868年,是亚历山大三世的长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由于常年生活在宫廷,很少和外界接触,甚至对朝中的大臣也不甚了解。19岁时尼古拉开始在军队服兵役,一年后开始出行欧洲。在途经德国黑森-达尔姆施达特公国时,尼古拉遇到了公国的公主阿莉萨,也就是英国维克多利亚女王的孙女,尼古拉对阿莉萨一见倾心,与她成婚。阿莉萨是个好弄权术的女人,她不甘寂寞,对朝政处处干涉,作为皇帝,本该保持公正的尼古拉二世却没有对爱妻进行干预。在皇储阿列克塞血友病发作时,阿莉萨请了一位名叫拉斯普京的妖僧来为皇储“治疗”。这位拉斯普京也算是个怪人,在战前曾给尼古拉的皇后阿莉萨写信说“不要参战,这场战争将会使你失去一切”。事实正是如此。拉斯普京幸运地“运功”治好了皇储的病痛,从此之后,拉斯普京就在阿莉萨的庇护下祸乱宫廷,引起了所有人的不满,沙皇一家,尤其是皇后的威信跌到了最低点。
1894年10月,年仅49岁的亚历山大三世突然暴死,26岁的尼古拉二世被推上了沙皇的宝座,老师告诉尼古拉:“所有政治原则中最错误的一条就是让人民拥有权力,如果命运给我们一个致命的礼物——人民议会,我们的生存条件将不可想象。”年轻的尼古拉记住了一条原则,即沙皇是所有俄罗斯人的父亲,这不仅是沙皇的权力,也是神圣的义务,绝不许把这个权力让与他人。尼古拉二世是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代沙皇,他在1896年5月18日登基时,按照传统,俄国宫廷在莫斯科为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因谣传沙皇将赏赐丰厚的礼物,使数十万群众聚集在莫斯科的霍登广场,因拥挤而互相践踏,造成3000余人伤亡,史称“霍登惨案”。加冕典礼上的悲剧为新继位的尼古拉二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尼古拉二世继位之初,即逢俄国的动乱之秋。自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便丧失了它在欧洲国际舞台上的霸主地位,与昔日盟国德国间的政治和经济矛盾也越来越深。面临身边强国的威胁和不利的国际处境,沙皇政府不得不与昔日的死敌法国结盟,希望借助法郎和法国的军事援助而站稳脚跟。
在国内,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俄国是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反动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群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民主运动。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在首都爆发了“流血星期一”事件,引发了1905年的革命,有“俄国的俾斯麦”之称的斯托雷平担任了内务大臣的职务,他提出“先安定,后改革”的口号,将行刑队和战地军事法庭派往俄国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杀进步人士,行刑队的绞索被戏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1905年的革命被血腥镇压了,但是不久后,沙皇统制下的俄国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问题。
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上的几个新兴强国的发展相继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化阶段,它们为了获得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英、法、俄三国结成的协约国和德、意、奥三国结成的同盟国两大集团,这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对抗的结果就是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7月2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沙皇尼古拉给德皇威廉发去一份电报,电文表达了“对一个弱国发动一场不光彩的战争”的愤慨。他质问德皇威廉:“能不能阻止他的盟友不要走得太远?”德皇威廉给沙皇尼古拉发去的回电中,表白了自己对和平的期待,并说:“我正在利用我的影响力促使奥匈人直接与你达成令人满意的谅解。”这说明当时的尼古拉二世还是希望能避免战争爆发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尼古拉二世把俄国带入了战争中,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同时由于皇后宠信“妖僧”拉斯普京,引起了年轻贵族和军官团的不满,沙皇失去了军部、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在战争中俄国军队屡遭失败,本来就很落后的俄国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战争的灾难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沉重的压迫,此时的尼古拉二世已经众叛亲离,内阁提出辞呈,杜马也在军队的支持下要求沙皇退位。1917年3月8日,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在奥拉宁堡宣布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的腐朽统治就此被推翻。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后,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米哈伊尔,但整个杜马临时委员会以及大多数其他大公都反对他当皇帝,新任内阁首相李沃夫公爵、克伦斯基等都向米哈伊尔表示,不能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米哈伊尔拒绝继承王位。当天米哈伊尔再次发表声明,宣布拒绝接受皇帝位子。他于3月2日晚6点签署了放弃王位的诏书,诏书写道:“我请求俄罗斯帝国所有公民服从在国家杜马提议下产生的、拥有全权的临时政府,直到在最短时间里在普遍、直接、平等和无记名投票基础上产生的立宪会议作出表达民意的管理方式的决定。”
当天晚上,临时政府成立。就这样,在俄国持续了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宣告结束,统治俄国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宣告灭亡。
临时政府成立后,沙皇一家被安置在皇村,当时,皇后亚历山德罗和4位公主及皇太子阿列克塞早就提前被软禁在那里了,随后沙皇也被押送到那里。至于要如何处置沙皇一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准备先把沙皇一家送到摩尔曼斯克,再去丹麦,英国政府也决定派巡洋舰来接走沙皇。但形势发生了变化,临时政府决定把他们转移到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1917年8月1日,尼古拉全家离开皇村,在300多人的武装卫队押送下登上去西伯利亚的火车,于8月6日到达托博尔斯克,皇室一家被安顿在前省督的住宅里。
当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有一段时间托博尔斯克处于革命热潮之外,老的市议会继续掌管这座城市,皇室一家仍由临时政府任命的委员会负责看守。11月下旬,当地第二步枪团成立了士兵苏维埃,沙皇全家被布尔什维克军队逮捕,转而囚禁于叶卡捷琳堡,这是沙皇一家在人间最后的住所。1918年5月,捷克兵团发动叛乱, 6月,在西伯利亚的鄂木次克成立了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叶卡捷琳堡处于危险状态,沙皇有落入白卫军手中的危险。当时白卫军的队伍正在渐渐迫近叶卡捷琳堡,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1918年7月17日凌晨,沙皇夫妇和他们的五个儿女,还有一个医生、一个厨子、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佣被看管他们的布尔什维克官员枪杀。
此后在1918~1919年间,共有19名罗曼诺夫家族成员遭到处决,亚历山大三世的后代完全被消灭殆尽。尼古拉二世的结局以悲剧告终,罗曼诺夫王朝以覆亡收场。几天后,苏维埃的敌人攻占了乌拉尔首府,但他们没有找到尼古拉二世。苏维埃政权枪决尼古拉二世,不但扼杀了那些想要打着尼古拉二世这杆大旗向苏维埃开战的人的幻想,而且结束了俄国的一个时代。不经审判枪毙沙皇全家,这种做法并没有为苏维埃政权添加光彩,反而授人以柄,毕竟尼古拉二世是自动退位的沙皇,并没有现行的反革命行为。而其家人和随从更是全然无辜的,最小的王子尚未成年,正因为如此,枪杀皇室一家的真相长期以来一直被保密。
二、“欧洲宪兵”——沙皇俄国
被称为“欧洲宪兵”的俄国,在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欧洲所有的事务中,都离不开它的影子。为了对抗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英国和法国把它拉到了自己的一方,组成了协约国,共同对付新崛起的德国。地广人多的俄国巨人,像具有魔力似的迷惑着欧洲。尽管它在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暴露出了它在军事上的无能,但是人们仍然认为俄国是不可能被彻底战胜的。俄国凶悍残忍的哥萨克骑兵和取之不尽的兵源,在欧洲已是深入人心,只要一想起德国后背的这个庞然大物,协约国中的英国和法国就感到心中踏实,而德国人则对他们背后的那只“北极熊”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俄国陆军人数之多,对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它在平时的常备兵力有150万人,一经过战争动员,马上就可以达到近700万人。当然,腐败的机构和落后的交通,使俄军在开始发动时不免缓慢,但是一旦充分发动后,它那惊人的潜力,将足以拖垮任何敌人。对此,英国的外交部长爱德华·格雷爵士曾对法国总统普恩加来说:“俄国的资源非常富足,就是我们不去支援俄国,时间一长,德国人也要山穷水尽的。”在法国人的想法中,一旦战争爆发后,霞飞的“第十七号计划”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得取决于俄国,取决于俄国人到时能不能在德国的东部拖住德军的部分力量,也就是要看俄国人能不能在战争的前半个月内对德国发动进攻。当然,法国人心里也明白,这样的要求对于俄国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法国人只希望在战争的前半个月中,俄国人将其手头已有的力量投入战场就心满意足了,不管怎么说,一定要让德国在一开战的时候,就要陷入两面作战之中,借以削弱德军在西线所投入的兵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国陆军部的参谋长迪巴伊将军在战争爆发的前三年就被派到了俄国,去给俄国的战争决策者们灌输必须夺取主动的作战思想,并把它变成了两国之间的协议。要求俄国尽早发动攻势的协议在随后的两年中,经过两国的总参谋部之间的商谈而越来越得以确定。
经过日俄战争的惨败,俄国人已经对它庞大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俄国人因为他们的军队蒙受的耻辱而急于重振军威,现在的圣彼得堡充满自信,认为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然而,出于俄国人所惯有的惰性,他们只是制定了战略上的计划,而对于这个计划的具体细节,并没有事先制定。井井有条,一丝不苟,那不是俄军的习惯。但俄国人同意和法国人同时对德军展开进攻,法国人派往俄国的迪巴伊参谋长得到了俄国人的保证,一旦开战,俄军对德国的进攻将在动员后的第16天开始,不等动员完毕,俄军将把它的前线部队先行越过德国与俄国的边界。其实俄国人的这个承诺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派出大军进入敌国境内打一场战争,是一件充满复杂而又危险的事情,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的,然而俄国人完全没有考虑那些,比如它的战时运输是否对够对此提供足够的保障,俄军的武器弹药到时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补充。开战后这些问题让俄军吃尽了苦头,没有粮食,没有弹药,没有援军,使得俄军因此遭到了败北,但是此举却救了法国人,使德国在西线最为紧张时分兵东线,从而导致了马恩河会战的失败,俄国人这种舍已为人的精神实在是难得。当时的俄军是存在许多不足的,这一点英国的军事观察员早就指出过,俄军在训练以及情报和保密方面都有明显的问题,但对于俄军这些军事上的弱点,英法并不担心,它们所关心的只是要让俄国这个巨人动起来,至于它所发挥的作用则无关紧要,英法对俄军的企望,也只不过是牵制德军。
俄军的优势在于易于管理、吃苦耐劳和视死如归的巨大人力资源,但装备和弹药严重不足。在高层指挥上,除了作为总司令的尼古拉大公和少数人之外,大都是漫不经心和庸碌无能之辈,其总参谋部亦同样糟糕。俄军有个庞大的军官团,其中的军官们基本上都是依仗有社会关系而得到提升的,在俄国的制度下,真正有才干的人是很难被提到重要位置上的,那些高级军官们平时从不锻炼,斗纸牌就是他们平时的工作。在战争爆发后的一年中,被淘汰的军官人数比法军全部的军官还要多,而真正称职的军官却严重缺乏。曾任英国首相的维特伯爵曾说:“它是集怯懦、盲目、狡诈、愚蠢于一体的大杂烩。”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个既无才智也无精力的人,他所依靠的朝臣们都是出身于贵族世家的官僚阶级,管理政府的就是这批人。这个政体得以生存主要是依靠人数众多的秘密警察,这些秘密警察遍布全国,无孔不入。尼古拉二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处处受皇后亚历山德罗的影响,当皇后被一个叫拉斯普京的“妖僧”左右了之后,尼古拉二世便失去了许多人的支持。随着战争的失败,俄国的国家经济濒于崩溃,民不聊生的俄国终于爆发了革命,尼古拉二世失去了他的政权,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战争。
三、东普鲁士之战——可悲的冯·普里特维茨
在西线即将开战前,德军把普里特维茨将军的第八集团军的20余万人、火炮1000多门,派往东普鲁土,并把沃伊尔施将军的两个后备师派往加利西亚。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派驻三个集团军约75万人,近2000门火炮,还有25万人尚未到达。而俄国则在400多公里的战线上派驻两个方面军共100多万人和3200多门火炮。尽管俄国人才动员了1/3的兵力,而且明显地缺乏补给和支援部队,但他们还是于8月13日发动了攻势。向东普鲁士的进军兵分两路,矛头均指向德国第八集团军:一路为俄国第一集团军,由帕·伦宁坎普夫指挥,位于马祖里湖区以北;另一路为俄国第二集团军,由亚·萨莫索诺夫指挥,位于湖区以南。两个集团军都受俄国西北方面军司令官吉林斯基将军协调,但是通信装备不足,参谋工作不力,车辆匮乏,加上指挥拙劣,恰恰暴露了这次东普鲁士进攻战役的一个突出特点——缺乏协调。与俄军对阵的是由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的德军第八军团,分散地配置在从波罗的海南至弗兰克瑙河一线,以柯尼斯堡为基地,根据修改过的“施利芬计划”,其任务是实施弹性防御以迟滞俄军。
俄国在欧洲各国的眼里向来被视做庞然大物,平时常备军有150万人,一经动员可达到300万人,此外还有一支200万人的地方部队和可以征召的后备力量。整个国家可使用的兵员总额达650万人。然而,沙皇的专制政体在制度上不利于最优秀的军人被推上最高层。这是一个愚不可及的政体,除了数量的优势足以吓坏胆小者外,就其素质而言,几乎没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俄国对中欧强国德国的最大威胁,在于它有600万部队,但是其“蒸气压路机”开动起来效率很差,大多是文盲的部队虽由勇敢的士兵组成,但他们由贵族和有钱人组成的军官团所受到的训练很差,那些人的战争知识,还局限于使用军刀和剑。直到开战前,俄国军官缺额达3000名之多。陆军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是个贪污枉法之辈,他压制军队中的改革派,一口咬定俄国过去的失败,只是由于司令官的错误,而不是由于训练、准备和供应方面的不足。他顽固地坚信刺刀胜过子弹,所以根本不肯花力气去增产步枪、子弹和炮弹,以至于俄国在开战时,每门大炮只摊到850发炮弹,成千上万的补充兵员赤手空拳地待在前线战壕里,等着同胞战死后留下的武器。不过在人们的脑海中,俄国军队是个庞然大物,开始时不免臃肿迟钝,但是一旦充分动员起来投入行动,它一浪接一浪永无穷尽的人海波涛,不论伤亡多大,都会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滚滚向前。
问题在于要使俄国人在德、法两国各自在西线发动攻势的同时,在德军后方发动攻势。直到1913年都担任俄国参谋总长并将统率参战军队的伊凡·吉林斯基将军,向法国保证,战争动员后两星期,80万俄军就会做好战斗准备。到了8月中旬,有65万多人已经准备就绪,这一业绩使德国人感到惊愕和担心。初期德国在西线的胜利,引起法国人连续恳求俄国迅速打击德国的东部,承受着德国几乎全部力量的法国后来开始大声求援,按照法、俄之间1911年以来协商一致的安排,如果德国把它的主力投入西线,俄国从一开始就要勇猛地杀入德国,以减轻德国对法国的压力。现在这个情况显然发生了,法国政府提出比战前协议更进一步的要求,敦促俄国直接向德国进军。
俄国早在开战前就开始了总动员,至8月底,俄军已从120万增加到530万。但俄国交通十分落后,集结速度实在慢得吓人。俄军在8月中旬可立即投入东线作战的只有65万人,多数部队还挤在路上,远东的一些军队甚至要三个月后才能赶到。鉴于西线的严峻形势,俄军统帅尼古拉大公决定提前发动攻势,其中西北方面军负责进攻东普鲁士,西南方面军负责进攻加利西亚。1914年8月上旬,应英法联军指挥部的再三请求,俄军在没有完成动员和集结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进攻,以粉碎德军主力对法国的进攻。战役的直接目的是歼灭德国第八集团军和攻占东普鲁士,为尔后进攻加利西亚创造条件,以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在军事计划的棋盘上面,俄国以其地大人多而被视为庞然大物,尽管它在对日一战中丢脸出丑,但是只要想起俄国“压路机”,法国和英国就感到心宽胆壮,而德国人因害怕在他们背后的斯拉夫人而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俄国同德国和奥匈帝国有一条共同边界,延伸1800余公里。那时是俄国一个省的波兰,形成一块400多公里宽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向西突出320多公里,在西部和西北部与德国毗连,在南部则与奥匈帝国邻接。它的西部边界离柏林只有不到300公里,它的北面是东普鲁士,这块约130公里宽的德国领土夹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之间,俄国一次胜利的大规模进攻,就能把它同整个德国切断。俄军的集结部署是按照第十九号计划“A”方案进行的,面对德、奥两个方向,俄军编成西北、西南两个方面军,在德国战线上投入吉林斯基的西北方面军,它由莱宁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军和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所组成,总兵力为25万人,计划是分北、南两路向东普鲁士发动钳形攻势。
大战刚刚爆发,俄军西北战线的指挥权就交付给了吉林斯基将军,他在一年前出任俄军参谋长时,与法国就现已开始的大战中两个协约国的合作做了最后的秘密安排,吉林斯基从战争动员的第12天起即在比亚韦斯托克的司令部指挥至少10个步兵军和10个骑兵师发起了进攻,他的意图就是要丝毫不失时机地入侵东普鲁士,制服它的守卫者。俄军大本营的计划是以第一集团军从北方切断德军与柯尼斯堡的联系,以第二集团军切断德军与维斯瓦河的联系,把德第八集团军包围在东普鲁士突出部加以歼灭,进而直取柏林。根据方面军指挥部的企图,莱宁坎普夫将军的俄国第一集团军应当从北面向马祖里湖地区实施迂回突击,以吸引德军主力,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的第二集团军应当从西面对该区实施迂回突击,以切断德军向维斯瓦河的退路并歼灭之。1914年8月,俄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扑西北面的东普鲁士,另一路开向奥匈帝国境内的加利西亚,俄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试图通过南北合围的战术歼灭东普鲁士的德国守军。
三天之后,第一军向德军主力发起进攻,迫使德军后撤,与此同时,俄第二军趁势从南面进入了东普鲁士境内,但是,俄第一集团军没有乘胜追击,这就让俄第二集团军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8月17日,莱宁坎普夫率军在宽广正面上攻击,其中部与弗朗索瓦将军的德军第一军相遇,并遭受严阵以待的弗朗索瓦的重击,被击退到边界一线,损失了3000多人,弗朗索瓦则随后撤至古姆宾嫩。8月20日,俄军再次缓慢地推进。弗朗索瓦猛击俄军右翼并将其驱退了8公里,但德军其他各部的攻击没能成功,战斗打成了平局。德军此刻面临的困难非常严重,俄军南北合围的两个集团军人多势众,似乎难以抵挡。但施利芬为此事预先留下了一套计划。按照施蒂芬制定的计划,把整个集团军放在了一个叫坦能堡的要害地区,俄军两个集团军中不论哪个首先进入有效打击距离,德军都将予以打击,然后再迂回运动打击另一个集团军。这个作战计划充分体现了施利芬的主导思想,那就是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对敌人给予各个击破,这对当时在总体人数上占劣势的德军来说,是最可取的办法。这要求指挥者有高超的才能,但是也向总司令提供了最辉煌的机会!对于这种任务,德军留在东线的指挥官冯·普里特维茨将军从一开始就感到力不从心。
普里特维茨错误地分散兵力,然后对莱宁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军进行正面攻击而不是进行侧翼攻击,8月19日德国第一军在施塔卢珀嫩的战斗中被击退。次日,在贡宾嫩-戈乌达普一线,俄国第一集团军遭到德第八集团军主力的反击,俄军右翼一度被击退,但中路粉碎了德第十七军的正面攻击,德军遭到失败后,开始向西撤退。随着萨姆索诺夫对其交通线构成潜在的威胁,惊慌失措的普里特维茨没有通知任何下属就拨通了在科布伦茨的德军总司令部的专线,小毛奇说:“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维斯瓦河。”对此,普里特维茨认为如果得不到增援,甚至这一点也无法保证,他未加思索就回答说:“河水很浅,有多处可以涉水而过,我只有这么一点人,怎么守得住维斯瓦河?”
关键时刻的一句话足以决定命运,就是这句话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甚至影响到了战争的全局。数小时后,普里特维茨回到了他的指挥位置,听取和批准了作战处长霍夫曼所制定的进攻计划,作为一个军人,这个计划必定会给他带来历史性的荣耀。然而就在此同时,小毛奇发来的一个电报也到了,普里特维茨和他的参谋长瓦尔德泽被新的总司令官冯·兴登堡和新任参谋长鲁登道夫取代了,半小时后,第二个电报通知麻木了的普里特维茨和瓦尔德泽退役,荣誉的桂冠已然对他落下。
8月22日,刚接到任命的鲁登道夫匆忙研究了来自东线的报告之后,向第八集团军各个军的指挥官发出电报命令,要求他们朝着萨姆索诺夫的第二军团实施进攻,同时迟滞莱宁坎普夫的第一军团进一步向东行进。当天晚些时候,鲁登道夫与兴登堡一起乘火车赶往东线,并在路上报告了他的计划,兴登堡表示赞同。兴登堡与鲁登道夫这两位人物,可以说是来自不同时代又具有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然而,共同的任务和共同的总参谋部思想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且配合默契,成效卓著。兴登堡具有数十年的军队实践经验,在军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威望和自主权,而鲁登道夫则具有毋庸置疑的战略天才,雄心勃勃,精力充沛,脾气暴躁但外表又表现得镇定自若——这最后一点是权威性领导所必需的。
23日夜间,当鲁登道夫匆匆走进首长已被免职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部的时候,他从霍夫曼将军那里接到了实际上正在进行的部队调动的报告,他对这些调动均表示同意,他发现对计划无需作任何增删与修改。鲁登道夫原本预计面对一个瘫痪的参谋部和一支不稳定的军队,但他发现参谋部以罕见的能力和决断为即将进行的战斗做好了一切安排。这本来是命运给普里特维茨的成为英雄的机会,可惜他没能把握住,鲁登道夫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了“一战”中的重要人物。普里特维茨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教训,那就是万万不可对人表现出自己的无能为力,决不言败,纵使失败已然临头。
四、“护国之神”——兴登堡
普鲁士是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重的国家,这个国家及以后的德意志帝国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杰出军人,在这些人的头脑中,忠于国家、履行命令就是军人的职责所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位将领把他的忠于国家和履行命令真正做到了完美的地步,其思想也被后人奉为军人的法则。他,就是保罗·冯·兴登堡。1847年10月2日,兴登堡出生于东普鲁士波森市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是少尉军官,母亲是军医的女儿。兴登堡从小就受到普鲁士黩武精神的熏陶,立志当个军人。他童年时代体弱多病,经常旷课,学习成绩不佳。11岁时,兴登堡被母亲送进了一所寄宿制的陆军少年学校,在那里,他接受了启蒙的军国主义教育,普鲁士那种绝对服从、对上忠诚、勇猛果敢、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少年兴登堡心里扎下了根,这种心理意识伴随了他一生。当时为了培养忠于普鲁士王室的感情,军事学校的学生有时去王宫实习,1863年兴登堡曾担任菲特烈·威廉四世的遗孀伊丽莎白太后的禁卫,王太后赠他怀表一块,兴登堡对此没齿难忘,每次打仗都要把此表带在身上。
1866年3月,19岁的兴登堡少尉来到普鲁士驻但泽第三步兵近卫团,参加了随后爆发的普奥战争。普奥战争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关键一仗,也是兴登堡的初出茅庐之战,克尼格雷茨之战中兴登堡表现突出,在进攻奥军炮兵阵地时英勇奋战并头部受轻伤,从而闻名全军,得胜而归的他随着部队第一次通过柏林凯旋门,得到了威廉一世的称赞,把一枚只有上尉以上军官才能得到的赤鹫勋章亲自颁给了他。1870年8月,普法战争爆发,兴登堡作为第三步兵近卫团一营营长的副官参战。不久,该团团长在战斗中负伤,一营营长代理团长之职,兴登堡也跟着晋升一级。“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兴登堡作为部队的一名代表,参加了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的典礼,这是他毕生引以为荣的一件大事,同年6月,他再次通过柏林凯旋门。
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名声鹊起的兴登堡也成为德意志帝国一位颇有前途的少壮派军官,1872年,兴登堡被推荐到陆军大学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兴登堡受到总参谋长老毛奇的赏识,于1877年进入参谋总部任职。1879年他和杰屈德·冯·史伯林在斯特丁成婚,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1903年,兴登堡已荣升为中将并在马格德堡之战中指挥第四军。这个时期正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最后阶段,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即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双方为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展开激烈斗争。但是习惯以旧眼光观察国际形势的兴登堡,并不认为会爆发战争。由于年逾花甲,进一步升迁已无指望,他就在64岁那一年退伍。
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东线德军形势很糟,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决定派曾在比利时列日战役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鲁登道夫去东线对付俄军,但鲁登道夫资历太浅,性格专断,难以服众,所以还得选一个威望高、会处事、脾气好的老将和鲁登道夫配合才成,于是,小毛奇马上任命兴登堡为东线德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兴登堡临危受命,于1914年8月在马林堡接管了第八集团军,这是他和鲁登道夫合作的开始,在这个组合中鲁登道夫的智谋和兴登堡的统帅力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兴登堡采纳了鲁登道夫和霍夫曼拟定的作战计划,于8月25日发动反攻并从两翼包围歼灭了萨姆索洛夫的俄国第二集团军,取得了坦能堡之战的辉煌胜利。坦能堡之战的胜利不仅提高了德军在这场欧洲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激发了德军的士气,使协约国对俄国的信心渐渐减弱。
击败俄罗斯军队为兴登堡带来了许多荣誉,他被晋升为元帅,他的这次胜利后来成为他的名声和传说的基础,但与他共事的人都认为他只是一个傀儡而已,真正运筹帷幄的是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在坦能堡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德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官霍夫曼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对来参观司令部的记者介绍时着重地介绍道:“这里是战前元帅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时元帅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后元帅睡觉的地方。”仿佛是在说,元帅在整个战役中所做的只是在睡觉。霍夫曼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战计划的制定他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而功劳却归了只是在睡觉的兴登堡,殊不知其实睡觉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当部下的计划已很完美时,为什么要去画蛇添足呢?兴登堡曾坦率地讲过,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我的参谋长的聪明才智、几乎超人的精力和从不懈怠的干劲得到充分的发挥,必要时为他创造条件”。
东线的德军就是在这个只知道睡觉的元帅指挥下,在取得坦能堡大捷后,经过一年多的激战,获得了一连串的巨大胜利,俄军不仅无法染指东普鲁士,而且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人员损失超过170万人。由于兴登堡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战绩,他被德国人誉为“护国之神”。兴登堡大智若愚的统帅风格和鲁登道夫锋芒毕露的指挥特色相得益彰,成为20纪军事史上经典的名将默契配合、克敌制胜的典范。大战持续到1917美国的支持下,经济实力雄厚的协约国开始占据了优势,这时,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尔将军取代了一向谨小慎微的霞飞将军,他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德国方面,用东线取得胜利的兴登堡取代了法金汉,兴登堡鉴于在前一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而在海上展开无限制潜艇战,他希望通过这种策略迫使英国人因饥饿而投降。
战争后期,虽然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德军取得了不少胜利,但已无力扭转战局了,兴登堡这位“护国之神”和他聪明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打到1918年,德国经济几乎崩溃,德军士气也一落千丈,以兴登堡命名的、号称易守难攻的“兴登堡防线”也被协约国军队突破了。德国国内的革命运动也汹涌澎湃地发展起来,11月3日,基尔海军爆发起义,到11月8日,革命红旗飘扬在许多城市的上空,军队内部也有不少士兵倾向革命。在这种形势下,兴登堡不得不劝说威廉二世退位。11月10日凌晨,威廉二世逃往荷兰。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福煦将军的火车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兴登堡签署了停战协议后,这位71岁的老人解甲归田,再次回到了他在汉诺威的庄园。1925年2月28日,魏玛共和国总统艾伯特因病去世,在随后的大选中,78岁的兴登堡获得胜利,于4月26日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并在85岁高龄时获得连任。1933年1月,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虽然兴登堡本人对纳粹反感,但他越来越陷入这些人的影响之中。1934年8月2日,这位87岁的总统在他位于东普鲁士的领地纽代克溘然而逝,为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本来兴登堡应该葬在他的庄园中,但希特勒将他葬在他过去战胜俄罗斯的坦能堡战场上,并为他树立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兴登堡死后,希特勒成为独裁者的障碍也被消除了。
五、将“总体战”进行到底——鲁登道夫
鲁登道夫,德国将军,军事战略家。历任德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步兵旅旅长、集团军参谋长、东线德军参谋长、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总军需长等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率部取得赫赫战功,“一战”后被解除军职,从事政治和写作,他著述甚多,最著名的是《总体战》一书。
鲁登道夫出生于普鲁士的波森省附近的一个小镇,他出身农家,虽然其母属于贵族阶级,严格而言他始终不属于容克阶层。12岁时进入陆军幼年学校,后来他凭借耿直的个性、出色的才智和胜任艰苦工作的能力进入柏林陆军军事学院。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如下评价:“头脑清楚,思维严密,生活习惯良好,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战史和战术成绩尤为出色,适应任何工作。”毕业时他被授予少尉军衔。因表现优异,在1894年晋升到德国参谋部。1908年,鲁登道夫调任总参谋部第二处处长,主管军队的训练、装备、动员等事宜。鲁登道夫逐渐成为了一个精力旺盛、权力欲望极强而又有些神经过敏的军人,他对一切的兴趣都从属于军事,但其缺点主要在于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情绪不稳定,面对困境容易陷入沮丧和失望。德国“一战”前的首相冯·贝德曼评价说:“你不了解鲁登道夫,他只是在成功时才了不起,如果事情变糟了,他就会沮丧起来。”
鲁登道夫的成名之战是德军进攻比利时的列日战役,当时大战刚刚爆发,按照“施利芬计划”,德军打算取道比利时插入法国,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阻住了前进的德军,在遭到重大损失后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把鲁登道夫派到战场接替指挥,并给他调去了大口径的攻城重炮,鲁登道夫利用这些重炮一顿猛轰,一举荡平了要塞的12座炮台,率领他的部队在晚上经由弗莱龙和埃夫涅的缺口悄悄地进入列日,对最后反败为胜夺取要塞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攻克列日之功,鲁登道夫被德皇威廉二世授予功勋十字章,这是德军的最高军功奖章,鲁登道夫一战成名,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事业的飞跃,成为了德国军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鲁登道夫的辉煌始于东普鲁士的坦能堡之战。“一战”爆发后,正当德军在西线与法军大战马恩河之际,东线的俄军乘虚而入,攻入东普鲁士,东线德军溃败,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紧要关头,鉴于鲁登道夫在列日之战的表现,小毛奇任命鲁登道夫接替瓦尔德泽为第八集团军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迅速乘专列在汉诺威和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兴登堡会合,并赶往东线。临危受命的鲁登道夫被派到东线战场,德皇本意是指派鲁登道夫成为东线战场的实际负责人,但由于鲁登道夫的中下等阶级出身和德意志帝国军队严格的等级观念,使他不能被任命为指挥官。但是这种安排却形成了兴登堡与鲁登道夫这一对绝妙的搭配,这一搭配在整个“一战”中对德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鲁登道夫和兴登堡联手,不少人称其为珠联璧合。作为司令官的兴登堡十分信任他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说他要使“参谋长的聪明才智、几乎超人的精力和从不懈怠的干劲得到充分的发挥,必要时为他创造条件”,因此鲁登道夫得以放手指挥作战。
在第八集团军杰出的参谋官霍夫曼的协助下,鲁登道夫与兴登堡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后打败了俄第二和第一集团军,一举扭转了东线的不利战局,在随后的一年中,在鲁登道夫的谋划下,德军获得了一连串的巨大胜利。俄军则损失惨重。由于这些辉煌的胜利,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成为德国民众心中的战神,兴登堡被德皇授予元帅军衔,鲁登道夫则获得一级上将的军衔。1916年,德总参谋长法金汉不顾鲁登道夫等军事将领的强烈反对,将军事进攻的重心从东线移至西线,并指挥德军从西线发起攻击,结果在凡尔登大败,法金汉引咎辞职,兴登堡继任总参谋长。8月29日,鲁登道夫被任命为最高统帅的第一军需总监及德军副总参谋长,成了德国第三届最高统帅部的要员。自此,鲁登道夫实际上已在行使德军最高军事指挥权,他不仅成为德国军队的主宰,甚至可以说,他操纵着德国的命运。
1916年,德军最高指挥部特意让列宁秘密乘坐火车返回俄国,结果一如鲁登道夫所愿,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1918年俄德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该条约让俄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由于在和约的签订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和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鲁登道夫被封为贵族,成为埃里希·冯·鲁登道夫。东线战事缓和,这使得德军得以从两面作战中解脱出来,东线的德军开始大批地调往西线战场。鲁登道夫在1918年春天对西线发起了攻势,德军采取突袭的进攻方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德国军队向协约国军阵地逼进约65公里后,终于因等待补给而停顿下来。尽管战绩辉煌,但这次攻势仍让鲁登道夫付出了高昂代价——25万德军伤亡。“我们要来个中心开花,其余部分就会跨下来。”这是鲁登道夫1918年3月发动大规模进攻前,对他的一位集团军指挥官说的一句话,可以说,这正是他军事思想的表露。鲁登道夫思维敏捷,知识渊博,在军事战术上的创新令人叹服。他的新战术运用曾大大减少了德军人员的伤亡,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物力的不足,使德军的军事研究水平高人一等。这时的兴登堡-鲁登道夫组合获得了实际上是军事独裁者的地位,以鲁登道夫为首的军方在国内实行军事专政,严格限制集会,动用武装镇压罢工,认为只有军事上的胜利才能避免社会革命的发生。鲁登道夫提出了“总体战”的口号,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并在此同时恢复了无限制潜艇战,指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败协约国。
在前线,鲁登道夫打算趁美军还没到达欧洲之前先把英法军队打残,他用上了包括毒气在内所有的武器在西线与英法血拼,数次重创英法联军,无奈德国力量有限,越打越吃不消,而英法有源源不断的美军支持,越发壮大。此时实力强大的美军也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战场之中,处于强驽之末的德军已经无法改变战争的大局了,虽然也曾取得一些局部的胜利,但最终还是归于失败了。美军与协约国军队的猛烈攻势令德军节节败退,在大势已去的战况下,鲁登道夫的缺点表现出来了:面对困境的他陷入沮丧和失望之中。6月,德军又向协约国军阵线发动两次袭击,结果却被法国和美国军队所牵制。当时的联军战机和大炮猛烈轰击德军占领的桥梁,摧毁其补给线。鲁登道夫气数已尽,他的士兵已经没有再继续奋战的勇气和意愿。而在联军方面,每个月却还将有30万美军持续增援。鲁登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惧怕的所有事情以及我常常受到的警告已经全部变成现实,我们的战争机器不再有效了。”
8月8日开始的亚眠战役让鲁登道夫再次遭遇了“暗淡的日子”。9月26日,当协约国发动了默兹-阿尔贡攻势的时候,保加利亚退出了大战,这对鲁登道夫是一个双重的打击,鲁登道夫的精神很快地垮下来,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在9月28日总参谋部召开的例行会议上,鲁登道夫为德国的处境,责备除他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
英军于10月5日成功突破兴登堡防线,德军前线处于崩溃之中,而德国内部的反战呼声日高一日,已经出现了革命的浪潮,除了承认战败,德国政府已别无选择。德军最高指挥部陷入一片恐慌,鲁登道夫确信,由于德国缺乏支援,他又被自己人从“背后插了一刀”,只好提出了辞职。两天后,德国公海舰队发生叛乱,德国人的不满终于爆发了。辞职后的鲁登道夫旅居瑞典,撰写文章和回忆录,不承认失败的他宣称,在战场不败的德国军队是被左翼政客“从背后插了一刀”。战争结束后,鲁登道夫返回德国,成为了魏玛共和国国会中的纳粹成员,1928年后,鲁登道夫因与纳粹党不和,最后退出政坛。
1935年,希特勒想让鲁登道夫担任陆军元帅,但被他拒绝了。鲁登道夫晚年极力主张恢复德国军事实力,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但他没有等到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那一天,也没有看到希特勒德国失败的那一天。1937年12月20日,鲁登道夫在慕尼黑逝世,终年72岁,希特勒等纳粹党中坚分子参加了他的葬礼。
六、东线奇迹——坦能堡会战
由于在攻克列日要塞突出的表现,鲁登道夫被选择接替瓦尔德泽为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德皇和小毛奇接见了他,对他简单介绍了情况。3小时后,他乘一列专车开往东线,专车一路上预定只在一个地方停车,就是在汉诺威,第八集团军的新司令官兴登堡将在那里和他会合。此时的东普鲁士,在东面,莱宁坎普夫的俄军第一集团军有24个超编步兵师,它以无数骑兵为先行,在南面,萨姆索诺夫的俄军第二集团军的实力稍逊于前者,但此集团军对东普鲁士德军仅有的防御力量仍占有优势。面对双重的敌人,德军第八集团军必须一分为二,否则有被两个俄国集团军压碎的危险。德军指挥部利用了俄军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并从截获的俄军明码电报中得知了他们的行动计划,于是在8月21日命令部队停止退却,24日,新任德第八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和参谋长鲁登道夫利用发达的铁路网,重新部署部队。施蒂芬在他的计划中已指明一项对此局面的解决策略!鲁登道夫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这个大胆的办法,在审视了俄国两个集团军在东普鲁士所处的位置之后,决定先攻击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然后在莱宁坎普夫来不及驰援前者之时,转身向其发动进攻。
俄国骑兵侦察的报告说,德国的阵线暗示要进行侧翼袭击,这使萨姆索诺夫减低了追击的速度,他发电给吉林斯基,建议暂停前进。但吉林斯基深信德军正在按照普里特维茨的计划退却,把萨姆索诺夫的警告看成是怯懦。他安然坐在离前线300多公英里的沃尔克指挥部里,命令萨姆索诺夫不要再扮演懦夫角色,继续进攻。德军前任指挥官普里特维茨惊慌失措地决定停止贡宾嫩的战斗进而大撤退的行为,蒙蔽了俄军指挥官的头脑,这种欺骗效果是无论怎样仔细策划都无法达到的。此时的萨姆索诺夫将以他那些疲惫不堪而且后勤严重不足的军队面对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全部力量,鲁登道夫知道莱宁坎普夫所部的俄军第一集团军在他后方,急于先同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决一死战,他命令第一阶段的战斗于8月25日打响。德军一直在监听萨姆索诺夫没加密的无线电通信,现在已了解所有俄军部队的部署,并知道了他们明天的行动计划。
德军从马祖里湖区退却的两个军发出了天才的一击,鲁登道夫留下由两个师组成的掩护队牵制来自后方的俄第一集团军,调遣第八集团军的几乎全部兵力去攻打来自南边的俄国第二集团军。经两天激战,德军击退了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两翼部队,而对其中路三个军形成包围态势。8月27日黎明开始,对俄军来说是世界末日,德国信号兵截获了萨姆索诺夫求援的电讯,但吉林斯基和莱宁坎普夫都不理睬他的请求,饥饿和士气低落的俄军,无可避免地溃散逃走。尽管处境危险,萨姆索诺夫还是命令他的中央部队进攻,造成德国人的短暂的不安。8月27日,萨姆索诺夫的右翼遭到来自北面的德军第十七军和第一预备役军的打击,他的左翼遭到弗朗索瓦勇猛的第一军的迂回和包围,而他的正面遭到第二十军的打击。八月二十八日,俄军开始了反突击,俄第十三军和第十五军猛攻德第一军阵地,战斗空前激烈,萨姆索诺夫亲临前线指挥,但是饥饿又疲劳的俄军已经达到了耐力的极限,无力突破德军防御,到8月29日清晨,弗朗索瓦将他的部队插入俄军后部,包围圈合拢了,剩下的事就是对试图逃脱大网的一股股乌合之众大开杀戒。俄军被围于科慕辛森林地域,士气彻底崩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夜幕降临之际,走投无路的萨姆索诺夫在卡罗利南戈夫的一片小树林里开枪自杀。
鲁登道夫属下的弗朗索瓦军长看到萨姆索诺夫的部队正在解体,他知道剩下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拦截因昏乱而失去战斗力向波兰慌乱逃跑的俄国兵,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弗朗索瓦的薄弱包围网,一网捕获了6万名俄国战俘,而德国人一共捕获9.2万名俄国战俘,俄国人的总伤亡人数是25万,约有500门大炮被缴获,而德军损失仅1万人。到30日晚,鲁登道夫对取得完全胜利感到心满意足,他也满意于他已经构筑起对付莱宁坎普夫的防线,莱宁坎普夫的骑兵师此刻终于接近科慕辛地域,几乎可以俯瞰他们的友军刚刚覆灭的战场,下一步就要轮到他们了。8月31日,获胜的德军开始向北转进,准备打击俄第一集团军,将俄军彻底赶出国境。这时从西线来的两个步兵军和一个骑兵师也开始到达,加上这批生力军,德军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对手。到9月1日夜晚,坦能堡战役的胜利者已转向新的任务,这个新任务应该是什么,胜利者没有丝毫的疑虑。霍夫曼说得很简洁:“萨姆索诺夫的军队实际上已经被歼。他所率的五个半军,其中有三个半非死即俘,所剩约一个半军不得不返至华沙附近整编,现在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莱宁坎普夫了。”
直到8月27日,吉林斯基才开始认识到他的第二集团军已处于真正的危险之中,他命令莱宁坎普夫率第一集团军前去救援,但莱宁坎普夫只是虚晃了一枪,并未及时赶到战场。吉林斯基关心萨姆索诺夫的命运,命令莱宁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军去找现已不存在的第二集团军的方位,因为获胜的德国第八集团军对其部队集中了火力,莱宁坎普夫担心退路被切断,也落得个萨姆索诺夫的下场,他没有费心跟吉林斯基打交道,便命令所部撤退,以两个师的兵力从正面实施反突击,掩护主力撤退。这两个师进行了最英勇的反击,完全成功地达到了目的。这次反击持续了一整天,致使德军围歼俄国第一集团军的企图未能得逞。在随后的马祖里湖战役中,俄第一集团军被俘4.5万人,伤亡约10万人,损失火炮150门,德军肃清了东普鲁士的所有俄军。正如西线的马恩河战役一样,坦能堡-马祖里湖区战役产生了巨大的后果,全世界都感觉到了这场大战役在军事上、战略上、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冲击波。两个俄国集团军被击溃,总共损失约30万人,所谓俄国“蒸气压路机”的神话破灭了。的确,俄国人并不是以压倒一切的力量来对付敌人,而是拖着沉重的脚步茫然地迈向死亡。他们的失误是如此之多,以致成了所有的军事院校都采用的反面战例教材。
兴登堡有意将此次会战称为“坦能堡会战”。坦能堡是德国境内的一个小村子,在历史上1500名波兰人和立陶宛人曾在这里给德国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在给他夫人的信中他却写道,他没有因此次胜利而忘乎所以,荣誉是上帝恩赐的。小毛奇把坦能堡会战胜利的消息压了一段时间才公布,以抵消马恩河会战败北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德国人来说,坦能堡的捷报有助于掩盖马恩河的败绩。德国人民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身上发现了英雄,他们将追随这两尊偶像直到土崩瓦解。德军东线指挥官兴登堡元帅一夜之间名声大振,为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在大战期间以及此后数年间,坦能堡之战的荣耀被鲁登道夫成功地据为己有,这是他上升到实际控制整个德国战争的地位的垫脚石。在俄军惨败之时,法国武官德拉吉什将军曾向俄军总司令致以慰问,俄国人回答说:“能为我们的协约国作出这样的牺牲,我们很高兴。”俄国人深知他们有无穷的人力资源,多大的灾难他们都惯于泰然处之。俄国的这个牺牲成全了法国,德国从西线调往坦能堡的兵团,将不能参加西线的马恩河战役了。俄军在西北面战场上虽然全线溃败,但西南方面的俄军却进展顺利,俄军打败了在加利西亚的奥匈军队,此刻西线战事愈演愈烈,奥军已无力派兵增援东线,德国感到事态紧急,立即向西南方向派出了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