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机遇与挑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党的十八大做出了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市场的决定性地位”,以及“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与核心地位”。简而言之,这是“资本”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资本”是个老话题,但“科技创新”对传统的《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思想研究,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首先,“资本”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越来越多的正面评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从“基础性”提高到了“决定性”,力图理清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作用和地位的提高也使得“资本”的作用和地位随之上升。但这与传统对资本的批判态度是不同的。

其次,“科技创新”的地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尽管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仍强调“资本作为支配和主导一切的绝对主体”张青卫:《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技术批判》,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第117~123页。。因此,科技创新依附于资本,对科学、技术、创新等的研究往往是批判为主。然而,这与党的十八大强调的不同。因为,科技创新不再依附于资本。

对于“资本”与“科技创新”地位变化带来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研究范式越来越难以应对。

“资本”地位变化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于意料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市场”和“资本”的正面作用有目共睹,实务界越来越认可这样的正面作用。如何在学理上解释市场和资本地位的变化,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是长期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仍然是以对资本的批判研究为主,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认可这样的正面地位,从建设性角度开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编辑委员会:《总序》,载聂锦芳和彭宏伟:《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这需要突破传统批判研究的惯性,突出建设性研究说明市场和资本的正面作用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也就是说,“资本”的变化带来的冲击有一定影响,但仍在承受范围以内。

“科技创新”地位的变化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资本”带来的冲击。实务界响应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与核心地位”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科技创新最终成为国家战略。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传统研究习惯于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批判地考察科技创新,坚持“资本是支配和主导一切的绝对主体”地位,科技创新依附于资本。这样的研究范式是无法回应党的十八大的主旨:“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何理解和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与核心地位”,以及恰当地确定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地位,是当前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 《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这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不仅仅能够解释党的十八大勾勒的世界,而且要求能够介入和完善这个世界,如在“批判性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走向“建设性研究”,以便于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言献策。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研究,存在着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张力。与之相反,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西方的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占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阵地,提升话语权,甚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挤压到最后的意识形态阵地。

为了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机遇,回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研究,尤其是《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思想研究,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批判研究范式中走出来,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从理解实践到介入实践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术上与西方的理论和思想争鸣,在现实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