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媒病毒传染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黄热病的监测和预警

黄热病流行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在蚊和非人灵长类之间周期性地发生自然感染循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埃及伊蚊在城市的密度和分布范围越来越大,以及人口剧增和由此带来的盲目的城市化,过去20年全球感染黄热病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疫苗的短缺,大量易感人群的存在,使黄热病可能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黄热病作为《国际卫生条例(2005年)》(以下简称条例)已证明能够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影响并能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疾病之一,需要各国开展全球性流行病学监测。条例要求各国卫生当局在其领土上发现黄热病病例后,24小时之内通过规定途径报告世界卫生组织(WHO)。不管是本土病例还是输入病例,以及所有继发的病例及死亡病例,都需要及时报告。为了实施有效的监测,根据条例的规定,组成有效的监测组织,建立灵敏的监测网络,确定监测的重点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规定黄热病是检疫传染病之一,因此必须做好防止黄热病传入的工作,防止病人入境以及带病毒伊蚊传人,一旦传入,则控制其传播。我国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广泛存在埃及伊蚊,在防蚊、灭蚊的同时必须加强黄热病的监测与预警研究。

我国规定发现黄热病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一、黄热病的监测

黄热病监测的目的是早期确定在人群、人以外的灵长类以及其他动物中存在的黄热病毒及其分布的地区范围,结合媒介监测所获得的资料划定黄热病受染地区,以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黄热病的联合防治工作。

(一)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传染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分析揭示疾病发生、流行和分布的规律及发展趋势,并将监测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传染病监测方式有被动监测、主动监测、哨点监测、无关联匿名监测等。

(1)被动监测:由责任报告人按照既定的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常规报告传染病数据和资料,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收报告。

(2)主动监测: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殊需要,由公共卫生人员定期到责任报告单位收集疾病报告,进行病例搜索并督促检查报告质量的监测方法或监测系统。如传染病漏报调查、零报告、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测等。

(3)哨点监测:通过随机或非随机方法选取一定数量报告单位或报告人作为监测哨点,进行特定传染病报告。如H IV、流感的哨点监测等。

(4)无关联匿名监测:当监测目的不是为了发现病例,而仅仅是了解人群的流行状况时,可利用为其他目的而收集的资料,在不识别个人的情况下开展监测/检测。如收集健康体检的多余血样进行HBsAg检测、HIV抗体检测等。

(二)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

我国传染病监测信息的报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①1950—1985年,每月以纸质统计报表的形式,由县区、地市、省、国家逐级邮寄报告;②1985—2003年,每月以电子统计报表的形式,由县区、地市、省、国家逐级报告;③2004年1月1日起,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了实时的、个案直报系统(由地方直接至中央),覆盖37种法定传染病,是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的主渠道。

经过10多年的不断建设,包括传染病监测在内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已日趋完善,目前已经拥有22个子系统。根据我国疾病防控的实际状况,该系统的监测内容和子系统将不断调整。

(三)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机制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管理采取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各自的职责(如图1-2所示)。

图1-2 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及信息流程

国境卫生检疫机构作为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之一,已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其工作如下:

(1)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初次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诊断变更或因传染病死亡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订正报告),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

(2)实行网络直报的卫生检疫机构的网络直报人员应及时检查报告卡,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而后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3)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卫生检疫机构应在规定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以最快方式报告属地有网络直报能力的卫生检疫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让其代报;同时,应对报出的报告卡进行登记,每月至少与代报单位核对1次。

(摘自《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二、黄热病监测内容

黄热病的监测内容主要是对人群、脊椎动物、媒介的监测。

(一)对人群的监测

人群黄热病传染的监测十分必要,是认识地方性传播和流行先兆的手段。监测成效取决于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和有效的报告体系。

1.诊察病人

在对人群的监测中,首先应当重视诊察病人。人群病例诊察是确定和划分受染地区范围的重要依据,从监测中发现存在既非外来、又非迁移性的病例时,应把该地区看作黄热病受染地区。诊察病人的监测方法立足于临床诊断,但是,在非洲流行的其他疾病也可能与黄热病具有相似症状。因此,临床诊断的关键是如何界定黄热病。为了有效监测黄热病,应当使用最广泛的可疑病例的定义,即,伴有黄疸的发热性疾病,也可伴有蛋白尿的黄疸或伴有出血临床表现的黄疸。这种监测可分为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被动监测是指依赖于诊所、医院、药房、私人医生或其他卫生部门的常规报告;主动监测是为了查明已增加的病毒传播所做的直接努力。

(1)被动监测:以黄疸这一特征作为监测依据,结合我国的肝炎报告系统,可用来作为判断黄热病发生的一种信息来源。肝炎的月发病率和死亡率按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来划分。一般来说,病毒性肝炎或其他可与病毒性肝炎混淆的其他原因黄疸,其病死率都小于1%。而医院黄热病病人的病死率很高,通常达30%。显示黄热病暴发可能性的资料还包括异常病死率。将来自各医疗单位或各地理区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进行比较,可发现重要的信息。一些异常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报告,往往预示着黄热病可能暴发流行。此种监测方法的应用,主要取决于卫生管理部门和各卫生系统人员的兴趣和热情,报告单位关键人员的选定,不间断的联络和给医务人员提供黄热病临床特征的情报,这将有助于监测的正常进行。

(2)主动监测:在暴露地带,对住院病人采取适当监测。可供使用的方法包括定期查阅未确定符合黄热病病例定义的疾病发生率。采取适当的诊断性试验标本,对这些资料的解释工作尤为重要。每年对儿童做血清学调查也可为黄热病毒监测提供重要的信息。在旱季开展调查也非常有用,这样可查明在前一个雨季期间血清阳性率上升的情况,可预见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和下年度流行的危险。据此可制定出有关的预防措施。

(3)实验室支持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实验室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技术、病理学技术和分子技术,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对疑似病例进行诊察,以期早发现散发的丛林型黄热病病例或潜在的城市型黄热病流行的早期病例。由流行地区的机动工作组和医院所组成的永久性警报网组织完成。为此,对任何疑似病例,未确诊而又在发病后10天内死亡的病例应采集血标本或肝组织标本,并对病人所在地区进行调查,查清是否有其他病例。

一旦发现病例后,应进行必要和适当的流行病学调查,即向当地卫生部门了解过去4~8周内疾病死亡情况;特别注意有“黄疸死亡”“黄疸”“流感样综合征”“登革热样综合征”的病人;了解人群流动情况、异常工作活动;调查发热恢复期、病中发热的病人;采集死者肝组织标本、疑似病人或发热病人病毒分离标本、恢复者的血清标本、健康人群血标本,送实验室进行诊断。

2.及时汇总、分析、标图、登记和传报

对人群检测的结果应当进行及时的汇总、分析、标图、登记和传报。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标图明确区别;每天新发现病例的报告可了解暴发的发展或减退趋势;病例在人群中的年龄、性别分布可提供传播的生态环境特点;血清阳性结果的比例可说明某一地区的流行情况、地方性疫源分布范围或免疫水平等。

(二)对脊椎动物的监测

地方性流行区应经常对捕捉到的野生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查(血凝抑制、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和肝脾组织的病毒分离。

对脊椎动物的监测,是确定和划分黄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依据,如果在人类以外的其他脊椎动物的肝脾部分发现黄热病特殊病变或在体内检出黄热病毒时,该种动物的分布的地理范围称为自然疫源地。

(三)对媒介的监测

媒介监测是确定黄热病地方性流行区和黄热病易感地区的重要依据。媒介监测包括对一个地区的媒介种类、密度、数量、分布、滋生地范围、成蚊活动时间、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病原体检测等。

对媒介监测的结果,有助于制定媒介的控制措施。

媒介种类调查及病原体检测检查是为了判明某地是否具有黄热病媒介及其种类和带毒情况,以确定是否属于黄热病流行地区或易感地区。

媒介密度调查时,常用叮咬率、幼虫群密度指数和成虫群密度指数。

1.叮咬率

要估计一个地区黄热病传播的可能性,应先判断人与传播媒介的密切程度。叮咬率则是表示其程度的重要指标。计算叮咬率是由三人一组,在一定的暴露时间内,从身上相互收集蚊子的数量来计算。所有在人身上停留过的蚊子,都假定是叮咬过人而收集在玻璃管中,结束时进行鉴别并计数。叮咬计数场所应选在阳光不直晒的避风处,类似帐篷的隐蔽处最妥。叮咬率测量的时间应选在媒介伊蚊吸血活动高发期,时间最好在傍晚或晚上,清晨亦可。时间为3小时,一次总共9人·小时。结束时应观察各类蚊子的数量,并记录其性别,除去不咬人的雄蚊。统计结果就是当地某人群的叮咬率。任何一种蚊子若结果超过每小时2个雌蚊/人(等于每次有18只),就说明人—蚊接触已有传播的危险。达到此程度时,应按要求报告相关部门。

在已知有黄热病毒活动的地区进行叮咬率计数时,收集的雌蚊应进行分类,每满50只后放入血池,在低温条件下送实验中心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2.幼虫群密度估计

在调查城市埃及伊蚊密度时常以蚊子繁殖密度来估计,可以通过计算室内外盛水容器中的埃及伊蚊的频率来估计。调查50幢房屋和它们的附属建筑中所有的盛水容器,结果可以算出下列三个指数:

(1)房屋指数(house index)

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所发现的有埃及伊蚊滋生的房屋数与在该区域内所检查的房屋总数的百分比。

有幼虫的房屋的百分比=有幼虫房屋数/检查房屋数。

(2)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

有幼虫的盛水容器的百分比=有幼虫的盛水容器数/检查房屋的盛水容器数。

(3)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每百幢房屋中幼虫的盛水容器数=有幼虫的盛水容器数/被检查房屋数×100。

上述调查在雨季结束时进行最适宜。室内繁殖同雨季关系不大,应从每一个有蚊子的盛水容器中采一标本供鉴别。一般取出所有幼虫,但有时为节约时间,万不得已时可从每个容水器中取出一个幼虫。如混有其他蚊种,就会使埃及伊蚊的估计数低于实际数。

在评估各种指数的流行病学意义时,还常用成蚊的密度指数。密度指数以2除以叮咬率可得出近似值。因此,以每小时2个雌蚊/人的叮咬率表示密度为1。如果用标记—释放—重捕实验的结果显示,此密度指数相当于每公顷内有1000只雌蚊。密度指数由1~9组成,与各幼虫指数相对应关系见表1-3。

表1-3 与幼虫指数相对应的密度指数

检查结果若是布雷图指数少于5,房屋指数少于4,容器指数少于3的地方(即密度指数1以下),被认为埃及伊蚊不足以引起城市型黄热病传播。凡布雷图指数超过49,房屋指数超过37和容器指数超过20(即密度指数5以上)的地方,被认为存在的埃及伊蚊极可能传播黄热病。凡布雷图指数在5~49之间的地方,若还有其他野生蚊,那么,埃及伊蚊的密度就足以引起一次黄热病爆发。

在调查丛林型黄热病媒介如辛普森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蚊种的密度时,因为此类蚊虫为野生蚊,能在有长期储水功能的某些植物茎部内繁殖,所以以每枝植物的积水指数或树洞指数来表示。由于白点伊蚊产卵于石头积水中,因此,用石头积水指数来表示。

3.成虫群密度估计

成虫群房屋指数可通过检查室内伊蚊的情况来确定。可用网扑法或标记—释放—再捕法确定蚊子数量。也可用产卵捕捉器来计算,方法为每隔100米左右放置一个产卵捕捉器,该容器为外面涂上发光油漆的瓶子,高130mm,直径75mm,上大下小,加清水15mm深,插入一块127mm×19mm英寸的多孔硬板作为芯子和产卵面,即能诱蚊来产卵。在埃及伊蚊少的地区,这种产卵捕捉器特别有用,能从孵出幼虫的卵数量确定有埃及伊蚊的捕捉器的百分比。在房屋指数仅为1和布雷图指数仅为2的地方,这个百分比可达10%~25%。当房屋指数为10,布雷图指数为15时,这个捕捉器指数可达50%。

三、黄热病监测相关标准

(一)卫生检疫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了一系列黄热病监测与处置相关卫生检疫行业标准,主要包括SN/T 1518-2005《国境口岸黄热病检测规程》、SN/T 1519-2005《国境口岸黄热病疫情处理规程》、SN/T 1243-2003《国境口岸黄热病检验规程》、SN/T 1300-2003《国境口岸蚊类监测规程》、SN/T 1241-2003《入出境黄热病染疫列车卫生处理规程》、SN/T 1246-2003《入出境黄热病染疫船舶卫生处理规程》、SN/T 1322-2003《入出境黄热病染疫航空器卫生处理规程》等。

SN/T 1518-2005《国境口岸黄热病监测规程》规定了卫生检疫机构开展黄热病监测工作的对象、要求、监测方法、结果判定和处置,是指导黄热病口岸监测的关键标准,其主要内容如下:

1.监测对象

(1)来自黄热病流行地区的人员;

(2)黄热病传播媒介;

(3)来自黄热病流行地区的交通工具。

2.监测要求

(1)来自流行地区的入境人员应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并经查验确认;

(2)来自流行地区的入境交通工具应出示灭蚊证书,并经查验确认。

3.监测方法

(1)疫情信息收集途径:世界卫生组织网站(www.who.int)、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www.cdc.gov)、国家质检总局网站(www.aqsiq.gov.cn)、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www.chinacdc.cn)、本地卫生部门的疫情通报、中国驻外机构反映的信息等。

(2)传播媒介监测:发现黄热病媒介(埃及伊蚊)的国境口岸要定期、定点开展对埃及伊蚊的调查监测,监测方法按SN/T 1300—2003执行。

(3)交通工具监测:查验灭蚊证书、检查交通工具上的蚊虫。

(4)流行地区人员监测:观察所有入境人员健康状况,发现黄热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按SN/T 1519—2005处理;检查所有入境人员填写的健康申明卡,旅客申报有可疑症状,应及时核对、检查、调查、登记和处理,按SN/T 1519—2005执行;离开黄热病流行区还不到6天,应检查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若入境人员不能出示有效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按SN/T 1519—2005处理。

(5)人员入境后监测:应及时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应向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疑似病例的相关信息,协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疑似病例进行后续跟踪调查。

(6)实验室检验:按SN/T 1243—2003执行。

4.结果判定

黄热病疑似和确诊病例判定,按SN/T 1519—2005附录B执行。

5.处置

①疫情报告:发现黄热病例或疑似病例后,应立即上报上级机构,同时通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②疫情处理:按SN/T 1519—2005处理。

③监测报告:将监测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并预测黄热病流行趋势以及传入风险,结果及时上报。

(二)防控技术指南

2016年4月15日,国家卫计委和质检总局发布了《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对黄热病预防与控制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如下:

1.对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开展免疫预防和卫生知识宣教

黄热病可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减毒黄热病毒17D株制备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黄热病毒感染。接种疫苗10天内,90%以上的人可获得有效免疫力;30天内,99%的人可获得有效免疫力。对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接种1剂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甚至产生终身保护,无需加强免疫。建议对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按照黄热病疫苗说明书要求,实行主动免疫。

教育前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驱蚊剂、长袖衣物等防蚊措施,防止在境外感染并输入黄热病,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2.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有效降低输入风险

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对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地区入境人员的卫生检疫,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明书。对无相关证书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样本检测,发放健康提示和就诊方便卡(可从国家质检总局卫生检疫监管司业务专栏下载),要求其遵循相关内容,在离开疫情流行国家/地区6日内,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可疑症状,则及时就诊,并主动向接诊医务人员报告旅行史。做好从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入境航空器等交通工具和集装箱、货物等的蚊媒控制措施。

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

3.做好病例的报告和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黄热病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在媒介伊蚊分布区和活动季节,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例的防蚊隔离,同时做好院内的防蚊灭蚊等蚊媒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病例的血液和体液。医疗机构对病例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做好消毒处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卫生计生部门发现疑似病例后,也应及时通报检验检疫部门,以便其尽早掌握疫情并有效采取口岸防控措施。

4.开展蚊媒应急监测和控制

在媒介伊蚊分布区和活动季节,当有黄热病病例出现时,应立即开展应急蚊媒监测,并采取控制措施。具体措施可参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和《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

5.提高黄热病发现和应对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口岸城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方法,做好技术和试剂储备。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应组织印发相关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黄热病的发现、识别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四、黄热病的预警

2008年4月21日,我国正式启动了“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时间/时空模型”进行自动运算和预警。经过5年多的实际运行,预警传染病种类及预警方法已做多次修正,目前单病例预警12种、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16种、累积和控制图法预警1种。由于我国尚未发现黄热病病例,故该系统未将其列入预警病种。

但WHO推荐的黄热病预警方法为“发现一例疑似病例即意味着可能发生暴发,须立即开展调查”。我国规定黄热病参照“甲类传染病”要求进行管理。因此,黄热病作为特殊病种,应纳入“单病例预警”范畴。

(一)基本概念

(1)预警:指危险出现之前的预先告警。通过对事态发展的定量和定性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及做出提示或警示。预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扩散,具有警示、延缓、阻止和化解突发事件的功能。

(2)预警系统:指一个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它至少应由信息收集、预警指标、风险评估、报警和反应措施等5个子系统,以及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组成。

(3)传染病预警:指在传染病发病异常增加或聚集时,及时发出警报,以便相关责任部门和机构及可能受事件影响的人群据此及时做出反应。

(4)预警阈值:指预警系统设置的预警界值。我国采用历史发病水平的百分位数(P50~P80)作为预警阈值,特殊病种则设为单病例预警。

(5)预警信号:是指当前观察周期内病例数和空间探测结果达到预警阈值时预警系统自动发出的提示信息。我国采用“手机短信”方式发出预警信号。

(6)疑似事件:对预警信号提示的事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核实,结合当地实际不能排除疫情异常升高的可能,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事件。

(7)热点区域:指预警系统采用空间聚集性探测方法,根据观察周期内报告病例的现住址,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发现涉及一个或数个乡镇、可能存在病例聚集的地理区域。

(二)预警原理

1.单病例预警

指针对一些特殊的传染病,一旦发现1例,系统即实时发出预警信号。

2.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时间模型)

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当地传染病报告病例历史数据库,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动态计算传染病病例数历史基线,建立将当地当前观察周期(7天)内病例数与其相应历史基线实时进行比较的预警模型。当观察周期内发现的病例数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将在24小时内自动发出预警信号(见图1-3)。

图1-3 传染病自动预警(时间/时空模型)基本原理

3.时空聚集性探测预警(时空模型)

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当地传染病报告病例历史数据库,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动态计算历史基线,将当地当前观察周期(7天)内病例数与历史基线实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空间聚集性探测方法动态扫描可能存在病例聚集的热点区域,建立起时—空探测预警方法相结合的预警模型。当观察周期内发生的病例数和/或空间探测结果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将在24小时内自动发出预警信号。

(三)预警工作流程

预警工作流程包括预警信号发送、查看、分析、核实、初步判断和现场调查等内容(如图1-4所示)。

图1-4 预警工作流程

五、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简介

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 GOARN)是由WHO组建并负责协调的全球国际疾病暴发应对网络,于2000年4月成立。GOARN是将现有机构和网络联系到一起的技术合作机制,集中人力和技术资源以便快速鉴别、确认和应对国际上重要的疾病暴发。该网络提供了联系这种技术专长和技能的实施框架,以便使国际社会始终警惕疾病暴发的威胁并随时准备做出反应。

WHO使用该网络资源,协调国际疾病暴发应对工作。作为传染病监测与反应预警和应对活动的一部分,WHO还为该网络提供秘书处服务。此外,还为网络的结构、业务和通讯制定了规则以促进GOARN伙伴间的协调。

(一)设立目标

设立GOARN目标,旨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全球人类身体健康:①抵御疫情的国际传播,协助各国努力控制疾病;②确保适当的技术援助迅速到达受影响的国家,协助调查和鉴别事件、评估风险;③支持各国长期的流行病防备和能力建设,预防和应对疫情暴发。

(二)指导原则

GOARN通过制定国际疫情警报和反应指导原则以及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管理、研究、通讯、后勤支持、安全、疏散和联络系统标准化工作的实施规则,为国际流行病应对工作提供经商定的标准。

国际疫情警报和反应指导原则如下:

①WHO确保潜在的国际重要的疫情能迅速得到核实,信息可在网络内部快速共享;②有一个运作支持小组协调为受影响国家的援助请求做出快速反应;③最合适的专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开展协调和有效的疫情控制行动;④国际团队整合和协调各项活动,支持国家的努力和现有的公共医疗基础设施;⑤有一个公正和公平的程序,使网络伙伴能参与国际应对;⑥强有力的现场技术领导和协调;⑦合作伙伴尽一切努力确保他们的参与和支持,有效协调应对疫情;⑧国家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医疗卫生领域,包括对疫情暴发的控制具有独特作用;在努力进行有效合作和协调的同时,该网络尊重所有伙伴国的独立和客观现实;⑨响应将被用来作为一种机制,通过对参与者开展在应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实践的培训项目,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进行全球能力建设;⑩承担国家和区域的能力建设,跟进对国际暴发疫情的反应,加强防范和减少对未来易发生疫情的脆弱性;〇11网络的所有反应措施将充分尊重道德标准、人权、国家和地方法律、文化敏感性和传统。

国际疫情警报和反应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促进国际援助的协调以支持GOARN伙伴在当地做出的努力。

(三)合作伙伴

GOARN汇集了来自联合国会员国科技机构、医学和监测行动、区域技术网络、实验室网络、联合国各组织(如儿童基金会、难民专员办事处)、红十字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和国家协会)以及国际人道主义非政府组织(如无国界医生组织、国际援救委员会、梅林与震源研究中心)的技术和业务资源。该网络向有能力对国际疫情警报和反应做出贡献的技术机构、网络和组织开放。

全球已有150多个机构加入GOARN(见图1-5)。目前,中国(大陆)GOARN的伙伴成员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图1-5 GOARN伙伴机构和网络分布

(四)合作伙伴的义务和权利

加入GOARN的合作伙伴需正式提出申请,履行下述适当领域的义务:①通过1个负责国际预警反应的归口单位(注:中国是国家卫计委的国际合作司),与GOARN建立正式的沟通联系;②协助核实疫情;③明确在国际反应方面的能力和资源,并向GOARN说明这些资源的可利用性;④就具体的暴发疫情事件,向GOARN提供专家意见,包括风险评估等;⑤提供人员参加国际疫情反应小组;⑥提供实验室设施,用于疾病确认;⑦参加一些旨在促进暴发应对准备的可持续项目(如流行病学和实验室培训,建立预警系统); ⑧借调工作人员到专业援助团队工作,为GOARN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包括:派遣专业人员参加暴发疫情反应小组;借调专业人员参加专业援助队伍;后勤和通讯支援。

成为GOARN伙伴成员后,可以更及时全面了解全球各国的疫情动态,为本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为领导决策和疾病预防控制实践提供及时的参考依据;同时,还有机会获取适当的技术援助和培训,有助于本地的流行病防控和能力建设,并有机会到其他伙伴国家参与疫情控制任务,为维护全球人类健康做贡献。这对提高本机构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影响,有积极意义。

(五)运作与活动情况

GOARN自2000年成立以来,在WHO制定的国际疫情警报和反应指导原则指导下,按照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流程(见图1-6),已经对100多起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做出了响应,派出了550多人次的专家协助65个国家开展了实地调查。这些疫情包括:禽流感、病毒性出血热、脑膜炎球菌病、SARS、黄热病、鼠疫、霍乱、登革热、麻疹、癔症、自然灾害等。

图1-6 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流程

当今全球任何地方的一次疫情暴发都可能引起国际公共卫生的紧急关注。疫情威胁世界人口的健康。我们需要区域和全球性的预警和应对机制,以确保迅速获得技术咨询、资源以及对国家公共卫生能力的支持。没有一个单一的机构或国家能拥有所有的能力,来应对因传染病的流行、新发或突发所导致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WHO可以通过GOARN确保成员国家迅速获得最合适的专家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