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胃炎
一、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黏膜层,因此严格地讲应称其为“慢性胃黏膜炎”或“胃黏膜病”。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肥厚性胃炎三类。
二、为什么会发生慢性胃炎?
1.刺激性食物
老年人最明显的变化是牙齿及牙周组织的退行性变。由于牙齿脱落和牙龈萎缩引起的上下颌骨及关节改变,致使咀嚼困难,进入胃内的食物粗糙。由于味觉迟钝,对盐、香料的敏感性明显减弱,因此老年人常喜欢吃厚味食品(如过咸、过酸、过冷、过热)。这些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长此以往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改变。
2.饮酒
有研究认为,长期慢性饮酒可以减少胃黏膜处的前列腺素E1和γ-亚油酸的含量,导致慢性胃炎。过量饮酒往往是老年人慢性胃炎的诱因。
3.吸烟
烟草酸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也可通过刺激胆汁反流而导致胃黏膜损伤。
4.药物
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的衰退常患多种疾病,需长期服药。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洋地黄、短链脂肪酸等药物均可引起胃黏膜损害。另外,老年人常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
5.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老年人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6.自身免疫调节功能低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老年人自身抗体产生的抑制功能减退,体内出现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或调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从而破坏胃黏膜腺体,导致慢性胃炎。
三、慢性胃炎有哪些表现?
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疼痛和饱胀。与溃疡病相反,慢性胃炎患者空腹时自觉舒适,饭后反而感觉不适,可能因容受性舒张功能障碍,进食虽不多但觉过饱。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这些症状用抗酸药及解痉药不易缓解。多数患者诉食欲不振。
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当合并糜烂时,可有反复小量出血,亦可有大出血。出血以黑便为多见,一般持续3~4天后自动止血,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
慢性胃炎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并不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及恶心等。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及腹泻等。
四、如何预防?
1.饮食指导
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
(1)定时:这一点是根据胃的生理功能提出的。胃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在正常三餐时达到最佳水平,此时进食能充分消化。
(2)定量:不能饥饱失常和暴饮暴食,一般进食七八分饱即可。
(3)细嚼慢咽:一方面,食物通过充分咀嚼,能磨成较细的食糜,促进吸收并能减轻胃的负担;另一方面,充分咀嚼能促进唾液、胃液的分泌。
(4)禁酒,调整饮食:酒能直接损伤胃黏膜。饮食宜软、宜烂,慢性胃炎患者的胃功能较差,软、烂的食物能减轻胃的负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肥腻食物则难以消化,会增加胃的负担;饮食宜多样化,充分摄取各种营养,防止营养不良。
2.运动指导
适当的活动可以正面调节情绪,减轻情绪对胃肠道的影响。
3.用药指导
许多西药和中药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刺激作用,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慢性胃炎患者应尽量避免口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4.日常生活指导
(1)戒烟:吸烟对胃功能的损害很大,烟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能使胃黏膜血管痉挛,导致胃黏膜缺血,同时还能使胃黏膜损坏因子分泌增多,降低胃的自身保护功能,使胃黏膜受损,从而导致炎症。吸烟还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所含的碱性物质(包括胆汁)直接反流到胃腔,严重损害胃黏膜。因此,慢性胃炎患者应戒烟。
(2)情绪调节:情绪的刺激对胃的功能影响很大,悲伤、愤怒、抑郁、紧张、焦虑均能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不良,抑制胃酸的分泌,使食欲下降等。故慢性胃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疾病的康复。
五、如何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胃黏膜组织学,预防消化性溃疡,还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少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可得到改善。
2.抑酸/抗酸药、促进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中药等的使用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这些药物除有对症治疗作用外,对胃黏膜上皮修复及炎症改善可能有一定作用。
3.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恶性贫血患者注射维生素B12后,贫血可获纠正。
4.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应高度重视。对于轻度异型增生,除给予上述积极治疗外,关键在于定期随访。对于肯定的重度异型增生,则宜予以预防性手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
(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