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诗论
第一章 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道路
在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中唐诗坛上,刘禹锡(772—842)虽无问鼎之心,却有与白居易、韩愈等叱咤风云的一代雄杰相颉颃的扛鼎之力。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大诗派之外独标一格,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诗豪”与“国手”的称誉。从他现存的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一位志在辅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途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觅得一位富于艺术探索的热情与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独特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
毋庸置疑,以宏通的视野对刘禹锡诗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考察,勾勒出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出映射在其中的时代折光和性格投影,展现出它的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和美感效应,并进而把握作者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及其对后代的影响,这是对唐诗的整体研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对此并无异议,那么,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道路应当是我们考察与论列的起点。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道路是有其独特性的。这种独特性也许在于:作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中坚,他在革新失败后屡遭贬黜,以致长期流徙于“巴山楚水凄凉地”,深罹风刀霜剑侵袭之苦。但他的劫后余生却并不萧条——晚年,他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生活“优哉游哉”。这样,刘禹锡一生的诗歌创作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前期与后期。前期自永贞元年(805)至宝历二年(826),即诗人谪居朗、连、夔、和四州时。后期自宝历二年至会昌二年(842),即诗人晚居洛阳及“三任上州刺史”时。至于谪居朗州前,因作品寥寥无几,且多为浮泛的应酬之作,可以略而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