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禹锡的原籍是洛阳(今属河南)。官修的《旧唐书》说他是“彭城人”,其实,不仅是他,连他的祖辈也没有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居住过。大概因为他曾经把汉代大学者刘向称作“吾祖”,而刘向是彭城人,后人就把他与彭城拉扯到一起了。
禹锡还曾经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因而他的友人也常常称他“中山刘梦得”。但实际上他与西汉王室并没有任何瓜葛。这就像李白自称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一样,只不过想抬高门第罢了。在当时,这是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后来,他的友人白居易曾经向他问起这件事的虚实,他淡淡一笑,未作回答。但从那显得有些狡黠与诡秘的笑容中,白居易已明白了一切。
禹锡的七世祖刘亮是北魏的大臣,官居冀州刺史、散骑常侍。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刘亮也跟着在洛阳定居下来,死后就埋葬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其地过于狭窄,不足以将它营建为祖茔,便又改葬于荥阳的檀山原。这以后,洛阳与荥阳的近郊就成为刘家祖茔的所在地,禹锡也就“籍占洛阳”了。
禹锡的曾祖父刘凯是在武则天君临天下时步入仕途的,官至博州刺史后,他的仕宦生涯便画上了句号。祖父刘锽的入仕,则大约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他的仕宦履历表上,写有洛阳主簿、殿中侍御史一类的并不起眼的官衔。
禹锡的父亲刘绪同样也不是名著一时的人物。他在天宝末年参加了进士考试,本来也指望跻身朝班,为并不显赫的家族史续写上熠熠闪光的一页,但功名未果,便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而不得不举族东迁,以避战火。这时,他还成婚未久。
一路跋涉,一路风尘。当刘绪疲惫不堪的脚步踏上江南这块土地后,他再也不想继续前行了。呈现在他眼前的青山绿水和闹市通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他决定就寓居在这里,因为这里除了有青山绿水和闹市通衢以外,还有听来十分亲切悦耳的吴侬软语,以及在故乡洛阳已经无法享受的远离战火的安宁与和平。
这里,就是苏州的嘉兴。
嘉兴,本名长水,秦时改为由拳县。东吴黄龙四年(公元232年),因为其地盛产嘉禾,改名禾兴。东吴末帝孙皓登基后,为避父讳,方才改称为嘉兴。它位于土地肥沃、水网纵横的杭嘉湖平原,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而当时的南北交通动脉京杭大运河又贯穿其境,使它成为舟船竞往、商贾争赴之地。
为了给出差的官员提供食宿之便,朝廷在各地都设有驿站。刘绪举族东迁后,就卜居于“嘉禾驿”附近。他把家人安顿下来以后,便外出谋职。这一来是迫于生计,二来也是不甘心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
但在战乱还没有平息的日子里,要想直接蒙朝廷拔擢,获得一个八面威风的头衔,并进而捧上一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刘绪四处游说,甚至动用了父祖辈的老关系,才一头撞入节度使幕府,当上了好歹可以领一份养家糊口的薪水的幕僚。节度使走马灯似地更换人选,而刘绪也就不断地在动荡中辞“旧”迎“新”。
不知不觉中,他已过了“不惑”之年,原来十分浓密的鬓发不仅已经变得稀稀落落,而且开始出现霜花点点了。
这时,最让他痛苦的事情倒还不是仕途偃蹇,未老先衰,也不是宦游在外,孤苦无依,而是他还没有后代,没有一个使他的生命得到延续、他家的香火得到继承的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觉得自己将来无论如何要愧对九泉下的列祖列宗了。想到这,他就胸闷气短,泪下沾襟。同僚们也都知道他的心病,每当闲话时,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一话题,唯恐引起他的不快。
阳春三月,刘绪由浙西观察使李栖筠的幕府返回嘉兴省亲。距离上次归省,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他恨不得一步就跨进家门。但想到回家后,并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三尺童子承欢膝下,他又觉得这样的归省,减却了许多的乐趣。于是,本来迈得十分欢快的脚步在走进家门时,渐渐变得沉重起来。
不过,迎上前来的妻子卢氏虽然脸色有些憔悴,却面带喜气,神情还似隐隐含有一丝刘绪已经久违了的羞涩。这让他好生纳闷。等到卢氏背过身去干呕时,他忽然悟到是怎么回事了。
“上天有眼,上天有眼啊!”刘绪激动得不能自制。
从此,孩子的出生与培养,便成为他们永不厌倦的话题。只是孩子的性别是什么,这对于他们还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他们曾经多次到寺庙中烧香拜佛,祈求上苍赐给他们一个既聪明又健壮的男孩。他们已经替这个男孩起好了名字:名禹锡,字梦得。
天怜斯文。唐代宗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禹锡在父母的千呼万唤中降生了。他的第一声啼哭传到外屋时,刘绪已经紧张得快要昏厥过去了。接生婆出来向他道喜时,他竟不敢相信是真的。直到真真切切地将禹锡抱在怀里后,他才双泪交流,觉得现在可以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