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主流经济学考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视角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这种考察问题的视角往往把公共产品这一重要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无法有效地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属性:是否能够带来多数人福利的有效提高?是否体现了分配正义?是否有效地发挥了政府作用?本书从公共产品的视角考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并将公共产品作为内生变量研究,有效地揭示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需求。
从公共产品的视角看,最优经济发展方式需满足这样的经济增长路径:
(1)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能够实现多数人的福利最大化;
(2)多数人福利最大化的实质是多数人可行能力(过自己愿意珍视的生活的能力)的最大化;
(3)多数人可行能力的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中产阶层数量的最大化;
(4)中产阶层数量最大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因,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结果,在二者形成良性循环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最优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每一个社会的个体成员来说,其可行能力的增加取决于个人所能够实际获得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数量,而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状况。
本书建立了一个公共产品内生的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模型,提出了以下假说:
(1)公共产品供给数量适中的经济增长才能保证多数人的福利最大化,从而形成最优经济发展方式;
(2)公共产品供给偏多或偏少都会导致经济发展方式偏离最优路径;
(3)能否形成多数人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角色,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本书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政策过程对模型进行了经验性的验证。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在于公共产品短缺导致经济增长难以反映在多数人福利的提高上,分配正义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公共产品短缺不仅造成中产阶层数量难以增加,还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低端锁定,难以形成低碳经济主导、消费主导、服务业主导、人力资本主导的新格局。
本书提出以扩大中产阶层为目标启动第二次改革的核心观点,核心主张是转变政府角色,推动公共部门整体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向社会放权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把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新时期的改革重点,从整体上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公共部门的联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