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
课程资源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具有多样性、多质性和价值潜在性等特点。课程资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其开发直接影响着高校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特征,又具有地方性、应用性和服务性等个性特点。由于受办学历史积淀、学术底蕴、教学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课程建设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数量不足,形式单一,质量低下,且课程体系缺乏弹性,在学情相对复杂的大众化背景下,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成长的需求;二是由于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导致课程资源缺少实践性、前沿性、动态性和独特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因此,应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并以此指导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
一、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
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取向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抉择,是对社会价值多元现实的回应,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既合乎理性、又合乎道德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著名的“泰勒原理”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视角出发,要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经历“三个来源”和“两个筛子”的过滤。“三个来源”,即指学生、社会和学科;“两个筛子”,即指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泰勒指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江山野,1991)。我国学者吴刚平认为,至少要经过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三个筛子的过滤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他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能够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标、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吴刚平,2001)。本研究认为,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浸透价值观的影响,地方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同样应与自身的教育价值观紧密结合,并指向学生发展和地方需求两个根本点。
1.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其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是发挥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的过程。在当前倡导终身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推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等学习方式。地方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理应以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凡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可以去探索与开发。而丰富的、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学习的时空范围得以扩展,也意味着学生可以主动地、方便地使用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改变以往师生单向度的知识传递与灌输的状况,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学习渠道,使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2.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还在于能够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当今高校往往被视为促进社会进步的轴心组织。在特定时期,学校的职能及其课程模式往往反映了社会的要求与期望。因此,学校必须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和确定学生学习的恰当目标,其责任不仅仅是保存和传递现有的社会资源,还要为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实现提供推动力。反过来讲,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对学校教育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曹科岩、李凯,2010)。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该类院校建设和培育特色学科专业课程的重要途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但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不尽相同,地方高校应立足于现实社会,依据本地区、本校的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对开发的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这也是地方高校的使命所在。
二、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专家的“专利”,课程资源的载体也不应局限于印刷形式的教材、辅导资料等。应该说,课程资源的动态性、丰富性和多元化决定了其开发模式的多样性。从当前地方高校教学实践来看,以下四种实践路径已经或正在成为地方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来源。
1.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拓展路径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应立足于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基础(张廷凯,2003),确保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前沿性和实践性。当前一些地方高校为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已经对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初步显示了办学的特色化追求。如宁波按照智慧产业规划布局,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确定了8大服务领域,在各高校开设了核心引导课程。这些课程以产业为引导,产学研紧密结合,在分析人才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整合了若干相关学科专业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工程规范、职业素养、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就目前而言,这种探索还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尚未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实践。
2.开放课程资源引进的路径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资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因此,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当今最具时代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路径之一。在国外,自麻省理工学院(MIT)免费向世界公布其开放课程项目至今,已有近500多所高校创建了公开课程。目前,国际开放课程联盟、大学开放教材和开放教育资源中心等均可提供免费资源或相关链接。我国正在积极引进优秀的国外名校课程资源,同时网易公开课和中国教育在线等也日见成熟,并提供了中英文字幕。另外,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发展也初具规模。当前,3G/4G、Wi-Fi等网络逐步普及,移动终端发展迅猛,颠覆性创新频频出现,MOOCs大有推倒大学围墙、触动主流高等教育根基之势。这些为高校获得高质量课程资源和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便利。最为关键的是,高校应按照学生的需求,将专业课程与丰富的开放课程进行整合,这才是其根本意义所在。
3.校际资源共享的路径
在美国“常春藤联盟”柔性战略合作成功经验的牵引下,国内高校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尝试,其中,最著名的是“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该共同体中每年跨校选修课程的学生达10万人之多,其以丰实厚重的课程资源赢得了在校大学生的青睐(张福生,2012)。近年来,还有一些高校也开展了诸多形式的校际资源共享探索,如以杭州师范大学为首的部分高校,开展了基于开放教学模式的高教园区资源共享探索与实践研究,促进了参与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如由浙江财经大学牵头,对高校优质师资共享制度进行创新探索,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开展了师资互聘的尝试。大学城(高教园区)的兴建作为中国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所采用,这些校际资源共享路径的有益探索,推动了以园区化建设为特色的高校改革走向深化。课程资源的共享还可以借助教育层次衔接或一贯制教育来实现。如宁波大红鹰学院基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和校内专业建设的实际,开展了适应区域内中小企业需求的“本科—高职”专业群建设,实现了课程资源的跨阶段共享。
4.基于学情的动态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
当前,教学的生成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学习主体,也成了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并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都可能成为特殊的课程资源,因而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再将其内化为新的经验,以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以现代学习方式为主导的学习过程中,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加强建构性课程资源的建设,这有助于生成动态的教学过程,从而真正实现对“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
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师生从传统的基于课堂、教材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因此,必须将课程资源开发纳入课程改革计划中。学校要对不同的资源开发路径进行分析,围绕师资、教学运行、研究成果转化及评价与反馈等,展开对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协同机制研究,为课程资源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曹科岩,李凯.高校辅导员时间管理倾向与职业倦怠状况之间关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7):116-118.
[2]张廷凯.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J].教育科学研究,2003(5):37-39.
[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5]张福生.课程资源共享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2(9):60-63.
(本文作者:李晓文,发表于《教育探索》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