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总产出核算的校正

以GDP或GNP作为总产出核算的指标,是否能真正反映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呢?经济学家认为,它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对其进行某些校正,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很大的差异。

首先,GDP与GNP是以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为计算基础的,而市场价格又有其自身的波动规律(在第七章通货膨胀理论中我们将介绍这些规律)。如果某个国家某一年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规模与上一年完全相同,只是物价水平上升了10 %,以这个物价水平计算的GDP与GNP似乎也增长了10 %,这是很荒唐的。

其次,在对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进行比较时,往往要把那些以不同的货币单位计算的GDP或GNP折算成同一种货币单位,比如美元,折算时采用的汇率水平对统计指标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再次,如果两个国家GDP或GNP的总规模与人均规模完全一样,是否就能断言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居民所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也完全相同呢?有些反映宏观经济总体状况的指标,比如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环境的质量、国民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等,都是无法通过GDP或GNP精确说明的。

最后,某些产品和劳务在价格测算时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我们在上面曾经提到过的非交易性的产品和劳务。这方面的例子还有所谓的地下经济,比如非法的赌博业,没有申报的家庭作坊,甚至包括毒品的种植与交易,等等。在有些国家中,这些经济活动占整个GDP的比重可能高达30 %。

因此,针对不同的情况,经济学家往往需要运用某种技术对GDP与GNP进行必要的校正,使它们尽可能地吻合宏观经济的实际状况。以下就是一些常用的校正技术。

一、消费价格平减指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运用当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总产出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或名义国民生产总值(Nominal GNP);把运用某一基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总产出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或实际国民生产总值(Real GNP)。

举例来说,如果某国的大米和柑橘2010年每千克的价格分别为0.1美元和0.4美元,产量分别为5万千克和2万千克;而2016年每千克的价格分别为0.2美元和0.8美元,产量分别为10万千克和5万千克。则2010年该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1.3万美元(0.1×50000+0.4×20000=13000),2016年该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6万美元(0.2×100000+0.8×50000=60000),2016年该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2010年的价格为基期计算)为3万美元(0.1×100000+0.4×50000=30000)。该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至2016年增长了约3.6倍,但该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期只增长了约1.3倍。

上例中,2016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200%),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或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就是所谓的“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它一方面说明了该国2016年的物价水平是2010年的200%(上涨了1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200%(高估了1倍)。因此,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或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为:

从上述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名义GDP或GNP是没有剔除物价变化因素的总产出水平,而实际GDP或GNP则是剔除了物价变化因素的总产出水平,而消费价格平减指数(也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也就成了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购买力平价

所谓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是指以实际购买力计算的两个国家不同货币之间的换算比例,简称PPP。其计算方法大致为:先选取典型的商品与劳务作为比较样本,再用两个国家不同的货币单位与市场价格分别加权计算样本的价格总额,价格总额的比例就是体现两国货币实际购买力的换算率,即购买力平价。

举例来说,如果在中国市场上用人民币购买大米为每吨2000元、猪肉为每吨10000元、29英寸彩色电视机为每台8000元、2.8升排气量的轿车为每辆100000元,购买价格总额为120000元;在美国市场上用美元购买大米为每吨4000美元、猪肉为每吨20000美元、29英寸彩色电视机为每台1000美元、2.8升排气量的轿车为每辆5000美元,购买价格总额为30000美元。那么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元与人民币的换算比例应为1美元=4元人民币(120000/30000)。

计算购买力平价(PPP)时,存在的困难是样本选择的典型性与权重的确定。尤其是权重的确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法。因此,所谓的购买力平价在各国宏观经济的比较中,只具有参考的价值。

三、潜在产出能力的估算

以上的论述中,我们考察的产出与收入实际上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已经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在宏观经济学中,它们也被称为现实的国民生产总值(Actual GNP)或现实的国内生产总值(Actual GDP)。与此相对应的是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Potential GNP)或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Potential GDP),它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时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显然,所谓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或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种可能的,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产出量。在一定时期中,现实的产出量不一定等于这一潜在的产出量。尤其在经济衰退时,市场萎缩,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现实的产出量会大大低于潜在的产出量。

美国肯尼迪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专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曾经提出了一个潜在产出量的计算公式:

式中,Y代表潜在的产出量,即Potential GNP或Potential GDP; a为产出系数,表示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一个国家每工作小时生产的产出量;L 表示充分就业时被雇用的劳动力数量;T表示正常情况下每个劳动力每年工作的小时数。

根据奥肯的计算,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现实的产出量在60%的年份中低于其潜在的产出量,奥肯把这个差距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缺口(GNP Gap)或国内生产总值缺口(GDP Gap)。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潜在的产出量和现实的产出量都在不断增长,但两者增长的速率是不同的。奥肯的分析表明,当潜在产出量的增长率大于现实产出量的增长率时,社会失业率趋于上升;反之,当潜在产出量的增长率小于现实产出量的增长率时,社会失业率趋于下降。根据美国经济增长历年的统计数据,奥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现实产出的增长超过潜在产出的增长3个百分点,则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Okun Law)。

奥肯定律用经验事实揭示出现实产出量、潜在产出量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其结论虽然未必适合所有的国家,但毕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某种依据。

四、综合国力的评价

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于偏重物质产品和劳务规模的评价,而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外,还有国土资源、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社会福利、政府工作效率、国际竞争能力,等等。因此,有人提出了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简称CNP的评价和测量问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许多国家的经济研究和咨询机构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评价与测量CNP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其大致思路为:确立一个包括GDP或GNP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认每个指标对综合国力(CNP)的贡献率,即它们在计算时所取的权重;分指标计算各个指标对CNP的贡献,即以指标量值乘权重;把上述计算值加以汇总,即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国力(CNP)。

对综合国力(CNP)进行评价与测量,其困难仍然在于指标与权重的确定问题。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测算体系,从而使国家与国家之间CNP的比较显得难以确定。但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用同一个体系测算不同时期的CNP,综合国力的变化和增减还是能够得到大致反映的。

五、地下经济的估算

由于地下经济无法或者拒绝进入一个国家正常的统计体系,对其规模只能运用迂回的方法进行估算。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现钞增减法。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社会现钞的使用量,在整个货币流通中所占的比例是稳定的。如果现钞的流通出现了异动,其主要原因往往被认为来自于地下经济的活动,因为地下经济所依赖的黑市交易大部分是利用现钞进行的。因此,超出正常需要的现钞流通量乘上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大致估算出该国地下经济的活动规模。但这种估算是极不精确的,因为影响现钞流通的还有支付习惯和支付方式的改变,比如用现钞还是用信用卡付账,人们手持现金的多少,以及零售商业规模的大小等众多因素。

第二,收支差额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国民经济统计中总收入与总支出之间的差额,对地下经济的活动规模进行估算。正如我们在上一节中曾经分析过的那样,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是宏观经济统计的一个基本预设,如果实际统计中两者出现了差额,其原因往往被认为总收入中的一部分为了逃避税收而隐瞒未报。因此,它也可以成为地下经济估算的依据。当然,造成总收入与总支出不一致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因此用这种方法估算的地下经济规模与其实际规模可能也会有较大出入。以美国来说,地下经济占GDP的比例,保守的估计是3%~4%,而激进的估计要超过30%。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譬如在意大利,这一比例估算的范围是8%~33%。

地下经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时尤其如此。如果地下经济占GDP的比重总是等于10%,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还能近似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趋势。问题严重性恰恰在于,地下经济的规模是非常不稳定的。据称,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统计上的错觉。因为在此期间,美国的地下经济曾一度迅速发展,使有关的统计数据,如GDP增长率和就业率等指标远远低于其实际水平,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政府宏观决策的失误。

练习与思考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 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消费价格平减指数 购买力平价 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奥肯定律 综合国力

二、分析与思考

1.用部门法统计GDP或GNP时,为什么不用各部门的产值而要用其增加值?

2.一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活动是否纳入GDP或GNP的统计范围,为什么?

3.一个国家某一年份销售的最终产品会大于它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吗?GDP或GNP应该以前者为口径还是以后者为口径计算?为什么?

4.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或GNP)是否等于该国居民可以用于消费的全部收入,为什么?

5.你认为居民个人购买住宅是一种消费行为还是一种投资行为?为什么?

6.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为什么不是中间产品?如果将它视作中间产品,对GDP或GNP的核算有什么影响?

7.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是否意味着人们把其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最终产品或劳务,为什么?

8.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越大,其总产出(GDP或GNP)的规模也越大吗,为什么?

9.我们是否可以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为什么?

10.你认为购买力平价(PPP)比汇率更能反映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实际比率吗?为什么?

三、计算

如果某一年份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元,国内私人投资的总额为5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元),政府支出为3000亿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元),出口为2000亿元,进口为1500亿元。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该国的GDP、GNP、NI、PI与D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