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在其«通论»一书中创建的,它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石。本节将重点介绍这一理论。但为了使大家对货币需求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还将对凯恩斯以前的货币需求理论作一个简略的回顾。

所谓货币需求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人们对货币有哪些需求?第二,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了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人类经济生活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也是不同的。比如,人们对投机性货币的需求,到近代,确切地说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逐步产生的。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包括马克思、费雪和剑桥学派),没有对它做出描述,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此,我们介绍各种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时,特别强调不同的经济制度和货币制度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在我们看来,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有不同描述,与其说是理论本身的不同,不如说是理论所描绘的经济现实和经济实践的不同。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货币流通规律的论述是早期货币需求理论的杰出代表。马克思认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经济生活中等待出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的速度成反比。如果我们用M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用Y代表经济生活中待出售的商品价格总额,用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货币流通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是交易性的需求,即货币主要是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而被人们使用(当然,货币同时还被人们当作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使用,详细的论述可参见政治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第二,商品的价格水平独立于货币流通,即商品的价值,从而也就是它的价格是在生产过程中决定的,对货币流通来说,它是一个外生经济变量。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上述特点,完全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

第一,马克思生活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相对今天来说,这一时期人们的货币需求是非常单一的。马克思在论述货币职能的时候虽然提到过人们对货币的贮藏需求,但这种需求在货币流通规律中是被忽略的。这种忽略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早期的经济生活中,这部分货币需求确实少到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地步;二是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货币的贮藏功能往往被看作是调节货币需求量的“蓄水池”,而不是货币需求本身。

第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类还处在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纸币,具有银行券的性质。这种可兑换的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具有金属货币的所有特征。而金属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决定了它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比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商品交易对它的需求,货币本身的价格(即它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比例)将趋于下降,当价格低于其价值时,多余的货币就会退出流通,进入窖藏状态。反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少于商品交易对它的需求,货币本身的价格上扬将诱使窖藏的货币重新投入流通。正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这种性质,才使商品价格可以脱离货币流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变量。

第三,马克思在论述纸币流通规律的时候曾经提出,如果政府发行的纸币不能完全兑换成相应的金属货币,则纸币所含的金属货币量就会缩水(贬值)。但马克思把纸币流通的这一规律仅仅作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一个附属规律看待,没有对其展开充分的论述。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随着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金本位货币制度的缺陷不断突现,货币的非黄金化倾向有利于交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种倾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变得非常清晰,从而导致了不可兑换的纸币,即信用货币的产生。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人们的货币需求有了与金本位货币制度截然不同的特点。货币数量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费雪和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就是其早期的典型代表。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将人们的货币需求概括为下述公式:

这就是著名的费雪方程式。式中M为一个社会的名义货币需求量,P为商品的价格水平,Y为该社会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水平,V为货币流通速度。

这个公式初看与马克思的货币需求公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质上两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关键在于,马克思和费雪对公式右边的分子部分(即PY),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在马克思的公式中,待出售的商品价格总额虽然也可以看作商品价格水平与产出规模的乘积,即PY,但马克思把这部分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价格水平P 是在流通领域以外的生产过程中决定的,与货币流通没有直接关系(这正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特征)。而在费雪方程式中,商品的价格水平P 完全是一个内生的、可变的参数,而且它本身就是由货币流通的规模所决定的(这正是非黄金本位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由于价格水平P 被作为内生经济变量,费雪方程式经过恒等变形可表示为:

公式左边的M/P 就是费雪所谓的“货币的购买力”,即实际货币需求量。按费雪的分析,公式右边的Y即一个国家的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该国的自然资源、技术条件、商业信心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偏好等因素。公式右边的V即一个国家货币流通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社会惯例(如支付制度和金融制度)、消费倾向(如节约和贮藏的程度)、经济发展(如工业集中程度)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货币流通来说都是外生的或既定的,虽然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它们会影响货币流通,但在短期中它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大。短期中影响货币流通的主要是公式左边的M/P即货币的购买力,当名义货币M既定时,主要取决于价格水平P 的高低;当价格水平P 既定时,主要取决于名义货币供给量M的大小。因此,由货币购买力决定的货币需求量与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成正比,与价格水平的高低成反比。但由于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P 本身又受制于名义货币供给量M的影响,即当货币供给量按某一比例减少时,价格水平也按同一比例降低;当货币供给量按某一比例增加时,价格水平也按同一比例提高,因此货币供给数量的多少最终又决定了货币的购买力和货币的需求量。这就是所谓“货币数量论”的理论要旨。

事实上,马克思当年也从这一角度分析过货币的流通(参见马克思有关纸币流通规律的论述),只不过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实际经济状况(金本位货币制度占统治地位),把纸币流通规律作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派生规律看待。

货币的非黄金化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今天的货币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质都是“货币数量论”,只不过在分析影响货币流通的具体因素时,考虑了更多的“参数”和“变量”。例如,我们下面介绍的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在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流派中将要介绍的货币主义的“新货币数量论”。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20世纪20年代,由马歇尔、庇古等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货币需求方程,后来被人们称为剑桥方程式。这个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在于,考虑了一个影响货币需求的新因素,即人们通常会以现金形式保留一部分资产的需求,马歇尔等人把它称为“现金余额”。所以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通常也被称为“现金余额理论”。剑桥方程式的形式如下:

上式中,M为货币需求量,K为人们以现金形式保留的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P为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Y为该国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水平。

马歇尔、庇古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公众对名义货币M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影响KPY的各种因素。Y是一个国家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资源的数量、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的供给等因素,在短期内这些因素是不易变化的,所以对货币流通来说,它们被视作一个既定的外生经济变量;在短期内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是KP,与费雪一样,马歇尔、庇古等经济学家也认为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P 主要取决于名义货币的供给量,两者呈同方向变化。名义货币的供给量越大,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对K 的解释,虽然从形式上看,K 只不过是费雪方程式中V的倒数,但马歇尔、庇古等经济学家认为,影响K 的因素不仅仅是支付习惯、消费偏好等长期因素,而且还有一些短期因素,主要是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和预防未来不测事件通常要以现金形式保留一部分资产的需要。因此,从短期来看,除了价格水平外,K 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剑桥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以前仅仅从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来解释货币需求的思维定势,为货币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我们来总结一下: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对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描述,主要强调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模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作用;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对信用货币制度的描述,主要强调了货币数量(名义货币供给量)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作用;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则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人们希望保留一部分现金的偏好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从而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在此以后,货币需求理论虽然还有长足的发展,但都是在以上这些理论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因素和经济变量,从而对货币流通作出更精确、更深刻的解释。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货币需求理论。从书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货币需求理论与以前的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区别在于,凯恩斯把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引入了他的分析框架。这一因素在上面所述的所有货币理论中都是被忽略的,其原因在于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投机活动对货币流通的影响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人们对货币存在着三种形式的需求。

1.交易性货币需求

在经济生活中,无论居民还是企业都需要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居民需要货币购买食品、衣物以及各种耐用消费品,需要支付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等各项费用;企业需要货币购买原材料、燃料以及各种辅助材料,需要支付工资、税赋等各项开支。所有这些日常的购买和支付活动就构成了人们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可见,所谓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包括马克思、费雪、马歇尔、庇古等人)所论述过的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Y

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多少,首先取决于交易规模的大小,而交易规模的大小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总产出水平和总收入水平。总产出或总收入的水平越高,这种货币需求就愈大;反之,则愈少。因此,凯恩斯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一个国家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的增函数。如果用L 表示交易性货币需求,用Y表示总产出或总收入,则其关系可表示为:

如果把这一函数关系看作为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则其图像如图3-1所示。

图3-1交易性货币需求曲线

2.预防性货币需求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除了出于交易的动机需要货币外,还因预防动机而需要一部分货币。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为了应付事故、疾病、失业等意外事件,就要事先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临时急用。这就是凯恩斯所谓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显然,人们对货币的这种需求与人们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不同的。其实,在“剑桥方程式”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K 中,已经包含了人们的这种货币需求,只不过没有像凯恩斯这样对它进行详细的考察。

按凯恩斯的说法,人们对预防性货币的需求,首先取决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愈大,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量也愈大。如果人们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一样,则决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就是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一般情况下,产出或收入水平越高,这部分货币需求的量也越大。因此凯恩斯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也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产出或收入水平的增函数(随着货币理论的发展,今天人们已经把风险偏好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加以考察和分析)。如果用L′表示预防性货币需求,用Y表示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则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交易性货币需求与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函数表达式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我们以L1来统一代表这两种货币需求,则可以统一地表达为:

根据上式,在线性条件下,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L1的图像将如图3-2所示。

图3-2 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曲线

3.投机性货币需求

债券、股票等融资工具的发展,为一般投资者(甚至是小额资金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人们不需要掌握投资领域的专门知识,就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实现货币资金的保值和增值。当然这种投资和一般的生产性或实业性投资有很大的区别,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人,往往更注重证券买卖的差价,所以我们通常把证券投资称为投机性的投资。20世纪以来,这种性质的投资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使得人们在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之外,又产生了一种投机性的货币需求。

凯恩斯认为,决定投机性货币需求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利率水平。因为当人们把货币用于投机时,他们事实上就放弃了把货币存入银行生息的可能,我们可以把利率看作是投机行为的机会成本。利率越高,投机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反之,利率越低,投机的机会成本就越小。因此,一般情况下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如果用L2表示投机性的货币需求,用r 表示利率水平,则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根据上式,投机性货币需求L2的图像如图3-3所示。

图3-3 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

图3-3中L2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变化关系,但要注意,这种反向变化是有界限的。在L2曲线的两端,这种变化终止了。当利率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时(如图中的r1),投机性的货币需求为零,即L2曲线与纵轴相交,其斜率为无穷大。因为对投机行为来说,这时的机会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当利率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时(如图中的r0),投机性的货币需求为无穷大,即L2曲线与横轴平行,其斜率为零。因为对投机行为来说,这时的机会成本很小,获利的可能远远超过风险。凯恩斯特别强调后一种情况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如果利率水平低到一个可以令人忽略的地步,投资者宁可把所有的货币都持有在手,以保持货币的充分流动,以备在投机市场上获取高额回报。凯恩斯把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当货币处在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时,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将无穷大。这种情况会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在以下的章节中就会对这一点进行详细的分析。由于“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所以宏观经济理论中通常也把它称为“凯恩斯陷阱”。

我们来总结一下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三种动机——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它们分别形成了交易性的货币需求、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和投机性的货币需求。交易性的货币需求与预防性的货币需求是一个国家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的增函数,用公式表示为L1f(Y);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是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减函数,用公式表示为L2f(r);如果我们用L 代表全部货币需求,则LL1+L2f(Y)+f(r)。如果在横轴为货币需求L,纵轴为利率水平r 的坐标系中画出货币需求L 函数的示意图,则其图像如图3-4所示。

图3-4 货币需求曲线

在图3-4中,L曲线垂直于横轴的部分表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因为一般情况下它们不是利率r 的函数,故平行于纵轴;L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因为它与利率水平呈反向变化关系;L曲线平行于横轴的部分表示货币需求处于“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状态,因为在这个状态下投机性货币需求为无穷大,故曲线的斜率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