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突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遇到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何谓本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本质是事物内部最深刻、最稳定、最高层次的东西,是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概念,是社会主义最为根本的范畴,它对于回答社会主义的一切问题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本质搞不清,社会主义的其他问题就辩不明。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悟出的新知、讲出的新话。
改革开放面临的一系列崭新课题,迫切要求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做出回答。翻开《邓小平文选》可以看到,论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共有四处,反映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在思考改革开放面临的重大问题中,逐步清晰、渐显明朗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反思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教训,针对面临的种种思想障碍,强调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980年,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985年,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针对世界上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随着改革从农村进入城市,客观上要求突破传统的公有制模式,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在理论上却遇到了重重阻力,改革实践呼唤理论的突破。199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谈及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旧体制的弊端明显暴露,迫切要求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在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同时,首次深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经典概括,如同石破天惊,一扫改革开放遇到的犹疑和困惑;如同雪消冰融,引发一江春水向东流。至此,改革开放进入了新天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要命题的崭新界定,是一种新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把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一种新的科学论断呢?这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别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脱离生产力的要求,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本来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发达的生产力视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邓小平强调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就抓住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体现了现阶段全体中国人民富民强国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从而也拓展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和实现其目的的途径之中统一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学说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憧憬并设计了一种更美好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全体人民都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也反复申明,之所以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邓小平也反复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两个方面。目标是共同富裕,即使全体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首要任务。因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这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又从社会生产的目的上指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一切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的本质差别。这就是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有两个要点: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
第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点,就在于它充分利用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不懈追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较好地解决了效率问题。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社会主义思潮的诞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社会不平等进行批判的产物。其本意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公正的社会制度,解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的社会公平问题。即不是使少数人,而是使多数人生活得更美好。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效率问题,共同富裕是解决公平问题。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就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这就决定了其根本任务,首要的问题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在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上,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第四,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即人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即是从根本上论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说,人们苦苦追求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干什么的?它又能够做些什么?因此,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性出发的,都是用的动宾结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且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实现的过程。
第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界定,突破了长期以来笼罩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种种传统观念,为人们根据新的实际、新的实践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为中国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既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或者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观念、政策措施,都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都不应该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首先是计划经济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思想束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结束了长达14年的艰苦探索和激烈争论,即解决了中国改革向何处去的问题。改革一开始,我们只知道从哪里来,即从“文革”造成的废墟中走出来,但当时并不清楚到哪里去,因此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就是边走、边看、边实践、边总结,对的坚持,错的赶快改,不足的加把劲,因为当时别无选择,是被逼上改革之路的。
第六,有关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几个认识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是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长时期以来,我们脱离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片面界定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使我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吃尽了苦头。正是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吸取这个教训,才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奠定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了给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扫清思想障碍。要害是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述和纠缠于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关键是要正确看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一点从邓小平论述问题的角度来看,表现得很明显。邓小平鲜明地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把计划与市场仅仅看做是一种经济手段,并不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来看待,从而廓清了长期以来笼罩在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认识上的最大迷障,开启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闸门,解决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催发了第二轮改革潮,这一思想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在南方谈话的相关论述中,邓小平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即,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目的是赢得社会主义的优势,吸收和借鉴是为其目的服务的手段。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有一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在阐述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时为什么没有提及公有制?是不是他的一种疏忽?这是一个令不少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由于疏忽,而恰恰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其一,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有两个要点,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而所有制相对于这两个要点而言,只不过是途径或手段。马克思为什么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束缚生产力发展,公有制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富裕和幸福。其二,邓小平一向务实,他只讲他看准的东西,他深知自己在中国的分量和影响,不愿意束缚后人的手脚。因为实践中的两种公有制形式,即所谓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效果均不理想。因此,在讲社会主义本质时,有意避开了公有制,便于留待后人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也正由于此,才有了后来我国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上的重大突破。
鉴于邓小平首先是一位政治家、战略家,他在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这个本质观并不是从纯学理的角度为社会主义本质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而是强调社会主义本质的最主要方面,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最需要的方面,其内涵中并未包含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所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只是反映了当时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入,人们无疑必将继续拓展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