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茶的发展与种类

一、历代茶叶的发展

(一)六朝以前茶的发展

中国的茶叶,最初兴起于巴蜀。据记载,西晋张载在《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中说明西晋时巴蜀之茶已享有盛誉,连古代宫廷膳夫特制的名贵饮料——六清,也无法与之媲美。而且当时四川茶叶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成为茶叶贸易的集散地。与张载这一诗句相佐,三国张揖的《广雅》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苇之。”其中所述的“荆巴间”,具体是指今川东、鄂西一带。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说明秦国吞并巴蜀以后,茶的饮用才在各地慢慢传播开来。这也表明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始于巴蜀。因此,常称“巴蜀是中国茶业或茶叶文化的摇篮”。

(二)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

时至唐朝,茶业逐渐兴盛,具体来说是兴盛于唐代中期。初唐的文献中少有茶和茶事的记载。而至唐代中晚期,关于茶的论述和吟咏,就骤然多了起来。从茶叶产地来说,唐代以前,我国到底有多少产茶区,无从查考。直至陆羽《茶经》中,才第一次较为详细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据《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川、陕、鄂、滇、桂、黔、湘、粤等十多个省(区),即唐代的茶区分布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

因我国北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不产茶,我国茶叶贸易主要是由南向北、由有茶地区向无茶地区的贩运。由于南北交通状况的改善,北方城乡茶叶买卖和消费更加活跃,南方茶区茶市的规模和数量也远超过去。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接触汉族地区茶叶和茶文化的历史可能由来已久,但到了唐朝才真正有了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饮茶和出现茶叶贸易的文字记载。据《唐国史补》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这说明这些少数上层统治者对唐朝时的名茶已经非常熟悉。茶马古道开通之后,西北少数民族大量接触和消费茶叶,《封氏闻见记》亦有如下描述:“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三)宋元时期

时至宋朝,茶业的重心开始南移,由江浙地区慢慢移向福建和广东,其中主要表现在贡焙改置和闽南以及岭南茶业的兴起这两点上。

贡焙从顾渚改置建安。由于贡茶主要是为了满足天子的清明郊祭和王室近臣的分享,对茶叶的质量和时间要求非常严格。顾渚之所以被设为唐朝贡焙,主要是因为那里植茶环境优越,并且毗邻运河和国道,交通便利。因为当时江浙茶区的气候变化,宋朝改易贡焙。江浙茶区升温晚,茶树发芽迟,并且时有霜冻等天气灾害影响茶叶质量和产量,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汴京。因此,宋朝贡焙舍近求远选择了产茶较早且能让“京师三月尝新茶”的建安。

贡焙的南移,同样也伴随着生产中心的转移,唐时茶叶生产还很滞后的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也受益于这种转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入宋以后,记载闽南和岭南茶区的书籍越来越多。《宋史·食货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即从宋朝起,低纬度的闽南、岭南茶区由于新茶早、品质优,逐渐受到统治者的喜欢,继而在这些区域衍生出了宋代特色的茶道“斗茶”以及相应的茶器(如建盏等)。

(四)明清时期

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团茶的生产太“重劳民力”,下令“罢造龙团”,改造芽茶。这一改革,从朱元璋的本意来说,是出于统治需要,想通过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社会生产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将国家从长期的战争废墟中恢复重建,以稳定新建立的政权。而且在他称帝前所接触的基本是流行于社会底层的散茶,因此他对散茶有着天然的亲近。但是这却在客观上营造了全国散茶采制的新局面,对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各地名茶不断涌现

明朝芽茶和叶茶形美、内质好,各地名茶辨识度提高,种类自然大幅增加。与宋朝相比较,尽管宋朝散茶在江浙、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带发展很快,但万历十九年明代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所列全国各地名茶就达97种之多。这说明经过数百年芽茶和叶茶的发展以后,到了明朝中晚期,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所有的茶区都形成了自己富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名茶,从而也奠定了我国近代茶业或茶叶文化的大致格局和风貌基础。

2.制茶工艺革新

不同时期的散茶在制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宋元朝对散茶的定义: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末茶,虽其采制工艺流程已颇系统、完整,但远不能归之于名优茶。至明以后,炒青逐渐替代蒸青,成为名茶制作的主流工艺。如明代闻龙在《茶笺》中所说:“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宜于蒸焙。”这说明高档名茶已普遍采取炒青方式制作,而且详细罗列了名茶炒制中杀青、摊凉、揉捻和焙干这样一个过程以及技术要领。《茶解》中也说杀青要“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炒后“必须揉按,揉馁则脂膏熔液”。这些名茶制作工艺,通过不断的进步和改良,一些甚至沿用至今,如其中指出采摘的标准“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由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摊凉“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执气消退”,再“以重手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

3.各种茶类大发展

明清时期芽叶茶的兴盛,还表现在其他茶类的“百花齐放”。除绿茶外,明朝出现的黑茶、黄茶和白茶,以及明末清初时出现的花茶、乌龙茶和红茶等茶类,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如四川黑茶,虽然其出现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但当时茶马交易的茶是绿茶。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保鲜措施不当等,绿茶在运输过程中形成黑茶,但并未形成固定的加工工艺。直到洪武初年,四川黑茶加工工艺日趋成熟,开始大量生产,随着茶马交易的不断扩大,至明朝中晚期,云南、湖南、广西的许多地区也开始量产黑茶。至清朝后期,黑茶更成为当地的一种特产,如湖南安化的茯砖、广西梧州的六堡等。

花茶源于宋朝,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花茶的较快发展,还是兴于明代。据明朝顾元庆《茶谱》的“茶诸法”中对花茶窨制技术的描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称。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这说明花茶的工艺也是在明朝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

乌龙茶,亦称青茶,一种半发酵茶类,虽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但也直到明清时才首创于福建。

红茶制作于明朝后期开始,确切的时期至今没有得到考证。但是根据部分资料的记载以及按照茶叶生产技术发展规律的推断,可以确定,被称为世界红茶的鼻祖——小种红茶于这个时期诞生在福建桐木关。

明清茶类的全面发展,是当时制茶工艺水平极大提高的表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时至清朝,茶的对外贸易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茶叶品类的发展。

二、茶的种类和名茶

(一)茶叶分类历史

我国最先发明的是绿茶制法。在明朝以前,生产的是单一的绿茶类,而且命名的依据、方法很多,除了以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命名外,还以生产地区、创制人名、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以及销路等不同而命名,但不外乎都是绿茶,如唐朝时的蒸青饼茶,陆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又如宋朝时发展的蒸青散茶,据元朝马端临写的《文献通考》记载,蒸青散茶依据外形不同而分为三类:①片茶类,如龙凤、石乳;②散茶类,如雨前、雨后;③腊茶类,如腊面。到了元朝,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大发展,依据鲜叶老嫩不同分为两类:芽茶和叶茶,前者如探春、紫笋、拣尖,后者如雨前、雨后。明朝以后,我国茶叶制作工艺获得大发展,发明红茶、黄茶和黑茶制法,制法大革新,四种茶叶品质有明显的区别。到了清朝,制茶技术更加发达,白茶、青茶、花茶相继出现。为了应用,也曾建立若干不同的分类系统:以产地分,如平水茶、武夷茶;以销路分,如内销茶、外销茶;以加工方法分,如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以制茶季节分,如春茶、夏茶、秋茶等。

(二)六大基本茶类加工方法

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在制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东西,茶叶中的各种花果香、鲜爽味以及红橙黄绿的汤色都是在加工过程中茶叶自身物质转化而来,这是茶的神奇所在,也是茶的健康所在。如果一片刚刚采下的茶叶鲜叶直接泡来喝,它几乎是没有什么味道的,只有经过多道工艺的加工,才会让我们体会到那令人愉悦的鲜爽与回甘,所以茶叶的加工工艺至关重要。从摊放、杀青、揉捻到烘干,我们只给了茶叶热量和力量,并让它吸收了自然界的风、光与空气,茶就这样制成了。好茶是难得的,好茶是需要分享的,因为好茶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优质的原料,一流的工艺,还有晴朗的天气。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见表1-1。

表1-1 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

(三)六大基本茶类的品种

依据茶叶的加工原理和方法、茶叶的品质特征,同时参考贸易上的习惯,将茶分为基本茶类和非基本茶类两大部分,其中六大基本茶类的主要品种见表1-2。

表1-2 主要基本茶类的品类

(四)非基本茶类

除六大基本茶类外,将再加工形成的各种花茶、保健茶、果味茶、调制茶、造型茶、特种茶、代用茶及茶的深加工产品归类于非基本茶类,主要归纳于表1-3。

表1-3 主要非基本茶类的品种

(五)各类名茶及其图谱

1.绿茶类名茶图谱

(1)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狮峰山、龙井村、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一带,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具有1200多年历史,明代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八月桂花盛开之时,也会以桂花窨制而得桂花龙井,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西湖龙井

(2)径山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因产地而得名。径山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朝开寺僧法钦,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径山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

径山茶

(3)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又称“洞庭碧螺春”。传说已有1300多年的采制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时所命名。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

碧螺春

太平猴魁

(4)太平猴魁。创制于1900年,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喉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

(5)六安瓜片。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简称瓜片,唐称“庐州六安茶”,明始称“六安瓜片”,清为朝廷贡茶,产自安徽省六安。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制成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谷雨前采制的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梅片”。

六安瓜片

(6)涌溪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千米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涌溪火青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白毫隐伏,毫光显露,形如珠粒,落杯有声,入水即沉,回味甘甜。冲泡后形似花苞绽放,幽兰出谷,花香浓郁,并且涌溪火青因其产地、加工的差异会呈现出兰花香、甜花香、毫香等不同的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甜,经久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杏黄明亮有光泽。

涌溪火青

安吉白茶

(7)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北部安吉县天目山北麓。安吉白茶(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一个月左右。外形挺直略扁,形如兰蕙;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冲泡后,清香高扬且持久。滋味鲜爽,饮毕,唇齿留香,回味甘而生津。叶底嫩绿明亮,芽叶朵朵可辨,呈现玉白色。

2.红茶类名茶图谱

正山小种

(1)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红茶是最古老的一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又称拉普山小种。18世纪后期,正山小种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1989年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桐木地区。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桐木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入牛奶则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其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褐,较油润,有天然花香,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亮,叶底欠匀净,与其他茶拼配,能提高味感。

祁门红茶

(2)祁门红茶。中国历史名茶,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门红茶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俗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红亮。

(3)金丝螺红。属滇红茶,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滇红制作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其外形蜷曲成螺,身骨重实,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出,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鲜亮,加牛奶仍有较强茶味,呈棕色、粉红或姜黄鲜亮,以浓、强、鲜为其特色。

金丝螺红

(4)英德红茶。20世纪50年代由广东英德茶场始制成功,历史虽不长,却已扬名四海。成品具有外形重实、色泽乌润、茶色红艳、香气浓郁、口感极好等特点而倍受品茶人士的青睐。

英德红茶

(5)九曲红梅。九曲红梅简称“九曲红”,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乡的湖埠、上堡、大岭、张余、冯家、灵山、社井、仁桥、上阳、下阳一带,尤以湖埠大坞山所产品质最佳。外形条索细若发丝,弯曲细紧如银钩,抓起来互相勾挂呈环状,披满金色的绒毛;色泽乌润,滋味浓郁,香气芬馥;汤色鲜亮,叶底红艳成朵。

九曲红梅

海南红茶

(6)海南红茶。海南红茶是海南省大叶种制得,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和尖峰岭一带。海南红茶成品茶品质优良,外形条索粗壮紧实,色泽乌黑油润,内质汤色红亮,香气高而持久,滋味浓强鲜爽并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添加牛奶后色红味活。

3.黄茶类名茶图谱

君山银针

(1)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其成品由芽头制成,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久置而其味不变。冲泡时可从明亮的杏黄色茶汤中看到根根银针直立向上,几番飞舞之后,团聚一起立于杯底。

蒙顶黄芽

(2)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顶山。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

(3)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为中国名茶之一。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霍山黄芽

(4)霍山黄大茶。亦称皖西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

霍山黄大茶

(5)温州黄汤。亦称平阳黄汤,产于平阳、苍南、泰顺、瑞安、永嘉等地,以泰顺的东溪与平阳的北港所产品质最佳。其外形条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叶底嫩匀成朵,香气清高幽远,滋味醇和鲜爽。

温州黄汤

(6)莫干黄芽。产于浙江省德清县南路乡。其外形细紧多毫,色泽绿润微黄,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浓醇,汤色黄绿清澈,叶底嫩黄成朵。

莫干黄芽

4.白茶类名茶图谱

(1)白毫银针。简称银针,主要种植于福建省福鼎市,以福鼎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清嘉庆初年(1796年之后)始制作,为我国历史名茶。一般在三月下旬至清明节采摘肥芽,然后进行初制加工。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银针成品茶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长三厘米许。其香气清鲜,滋味醇和。茶在杯中,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白毫银针

白牡丹

(2)白牡丹。中国福建历史名茶。采用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其叶张肥嫩,色泽灰绿,夹以银白毫心,呈抱心形。其滋味清醇微甜,毫香鲜嫩持久,汤色杏黄明亮,叶底嫩匀完整,叶脉微红,布于绿叶之中,有“红装素裹”之誉。

(3)贡眉。贡眉主产区在福建建阳、建瓯、浦城等县,以菜茶有性群体茶树芽叶制成。制造贡眉原料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二、三叶,要求含有嫩芽、壮芽。冲泡后汤色呈橙色或深黄色;滋味醇爽,香气鲜纯;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片迎光可见主脉的红色。

贡眉

5.乌龙茶(青茶)类名茶图谱

(1)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王“大红袍”产于福建省闽北祟安县武夷山岩的九龙窠。干茶的外形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明显;滋味入口甘爽滑顺,香气清爽。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

大红袍

(2)武夷水仙。产于福建省闽北建瓯县。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具兰花清香,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武夷水仙

武夷肉桂

(3)武夷肉桂。主产于福建省武夷山的水帘洞、三仰峰、马头岩、桂林岩、天游岩、仙掌岩、响声岩、百花岩、竹窠、碧石、九龙窠等地,已有100多年历史。武夷肉桂,亦称玉桂,由于它的香气滋味似桂皮香,所以在习惯上称“肉桂”。肉桂的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味,香气久泡犹存,冲泡四、五次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鲜明,呈绿叶红镶边状;条索匀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部分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安溪铁观音

(4)安溪铁观音。主产于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分为清香型与浓香型。安溪铁观音条索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安溪铁观音香属馥香型,十分浓郁,但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冲泡展开后叶底肥厚明亮(安溪铁观音茶叶特征之一为叶向叶背翻卷),具绸面光泽。

漳平水仙

(5)漳平水仙。主产于福建省漳平市漳平九鹏溪地区。其外形条索紧结卷曲,似拐杖形、扁担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泽乌绿带黄,似香蕉色,“三节色”明显;内质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香气清高细长,兰花香明显;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现,叶张主脉宽、黄、扁。

(6)凤凰单枞。主产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其外形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油润有光,并有朱砂红点;冲泡清香持久,有独特的天然兰花香,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汤色清澈黄亮,叶底边缘朱红,叶腹黄亮,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具有独特的山韵品格;另有一些特殊山场及树种的茶青,经碳火慢焙后,口感及香气变得更加独特,“山韵”较轻火茶更为深厚,耐泡度亦更高。

凤凰单枞

(7)岭头单枞。又称白叶单枞茶,产于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岭头村。其外形条索紧结壮硕,色泽黄褐油润;花蜜香高锐持久,有特独的微花浓蜜香味(现称为“蜜韵”);滋味浓醇甘爽、回甘力强;汤色橙黄明亮;叶底黄绿腹朱边,耐冲泡、贮藏。

岭头单枞

冻顶乌龙

(8)冻顶乌龙。产自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茶叶呈半球状,色泽墨绿,边缘呈金黄色。冲泡后,茶汤金黄,偏琥珀色;带熟果香或浓花香,带明显焙火韵味。滋味醇厚,回甘强。叶底外观有青蛙皮般灰白点,叶间卷曲呈虾球状,叶片中间淡绿色,叶底边缘镶红边,称为“绿叶红镶边”或“青蒂、绿腹、红镶边”。

木栅铁观音

(9)木栅铁观音。属半发酵的青茶,是乌龙茶类中的极品,产于台湾北部。木栅铁观音以炭焙成为最大特质,让人联想起褐色外皮的龙眼,粒粒如豆,茶面油亮,掷入杯中,发出有如铁粒般的叮叮之声。味浓醇厚,带有兰桂花香与熟果香味,茶汤为琥珀金黄色,气味甘醇沉稳。

椪风乌龙

(10)椪风乌龙。又称白毫乌龙茶、东方美人茶。产地为台湾新竹县北埔、峨眉及苗栗县。由采自受茶小绿叶蝉吸食之幼嫩芽叶,经手工搅拌控制发酵,使茶叶产生独特的蜜糖香或熟果香。椪风乌龙的茶叶外观颇具美感,叶身呈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鲜艳可爱;茶汤水色呈较深的琥珀色,滋味浓厚甘醇,并带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

6.黑茶及压制茶类名茶图谱

(1)普洱茶。产自云南省普洱市。普洱茶现在泛指云南茶区生产的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两种,按照传统绿茶工艺加工而成的为普洱生茶,而又将普洱生茶继续通过后发酵过程则形成熟茶。普洱熟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普洱茶

(2)重庆沱茶。1953年重庆茶厂开始生产,制作时选用中上等晒青、烘青和炒青毛茶,属上乘紧压茶。其成品茶形似碗臼,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较嫩匀,滋味醇厚甘和,香气馥郁陈香。

重庆沱茶

(3)黑砖茶。其原料采用湖南省安化、桃江、益阳、汉寿、宁乡等县茶厂生产的优质黑毛茶。其原料选自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微暗,叶底老嫩尚匀。

黑砖茶

茯砖茶

(4)茯砖茶。主产于湖南安化。茯砖茶分为特制茯砖(简称特茯)和普通茯砖(简称普茯)。其外形: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发花普遍茂盛;特茯砖面为黑褐色,普茯砖面为黄褐色。其内质香气纯正,汤色橙黄。特茯滋味醇和;普茯滋味尚醇和,无涩味。茯砖茶在泡饮时,要求汤红不浊,香清不粗,味厚不涩,口劲强,耐冲泡;特别要求砖内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普遍茂盛,干嗅有花的清香。

湘尖茶

(5)湘尖茶。湘尖是黑茶紧压茶的上品,为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所产。湖南黑茶成品有“三尖”和“三砖”之称。“三砖”指黑砖、花砖和茯砖。“三尖”指天尖、贡尖和生尖。湘尖茶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

六堡茶

(6)六堡茶。主产于中国广西梧州六堡镇。六堡茶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气醇陈,有槟榔香味;叶底红褐。六堡茶耐于久藏。

(7)方包茶。原产于四川灌县(现都江堰市),是西路边茶的一个主要花色品种,因将原料茶筑压在方形篾包中而得名。方包茶的鲜叶原料比南路边茶更为粗老,是采割1~2年生的成熟枝梢,直接晒干制成。其品质特点:梗多叶少、色浓味淡、焦香突出。

方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