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概况】 人文学院现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艺术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共5个系,古籍研究所、韩国研究所等18个研究所及23个校级研究中心。其中,汉语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宋学研究中心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哲学、考古学、世界史、中国史、设计学等6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哲学、考古学、世界史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中文、历史等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古典文献学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外国哲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史、外国哲学等10个浙江省重点学科。
建有中国语言文学、哲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5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外国哲学等1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中国古代文学、美术学、中国史、世界史、外国哲学等2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汉语言文学(含影视与动漫编导方向)、古典文献学、编辑出版学、历史学、哲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文物与博物馆学9个本科专业。
现有在职教职工20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80人(2015年新增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1人(2015年新增5人),有博士生指导教师108人(2015年新增1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50人(2015年新增10人)。2015年,新增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引进和选留教职工4人,其中浙大文科领军人才1人、“百人计划”引进2人。2015年新进博士后研究人员23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60余人,出站15人,2人次获得中国博士后第八批科学基金15万元特别资助;5人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7人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助。
学院注重精品课程建设。胡可先等开设的“唐诗经典”在“爱课程”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2015年在线修读人数达到86536人,位居全国上线课程第二名,浙江大学上线课程第一名。
附表 2015年度人文学院基本情况
2015年,招收博士研究生89人(含外国留学生14人)、硕士研究生142人(含外国留学生22人)。2014级本科生确认人文学院主修专业301人(含留学生26人)。毕业博士研究生35人、硕士研究生109人、本科生182人。2015届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96.53%,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74%,本科生考研录取(出国)率为52.13%。
到款人文社科类科研经费245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94%,其中基金类项目到款1794.42万元,占总经费的73.23%。自然科学类项目到款137.63万元。2015年,获批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3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7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各类研究项目7项,浙江省规划基金项目10项。获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6项。
全年,接待海外专家学者约210人次,出国出境交流访学教师63人次。积极开展发展联络、地方合作和校友工作,与杭州市政府、杭州市图书馆、遂昌县政府、浙江省水电勘测设计院、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深度合作,致力于文化普及、实践基地开发。
【开设全英文原味课程】 2015年,学院开设了1门海外教师主导全英文原味课程——“社会网络”,课程邀请挪威卑尔根大学逻辑学教授Thomas Ågotnes担任主讲教师,开课时间为2015—2016学年秋学期,历时8周,共1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图论和社会网络、博弈论及其应用、市场组合与战略互动理论、互联网结构和链接分析,表决系统分析等。本课程吸引了人文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等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来选修和旁听。
【《朱子大传》韩文版出版】 2015年10月,古籍所束景南教授的著作《朱子大传》韩文版两巨卷,由韩国著名历史批评社投入巨资,历经十年时间翻译出版,为中华优秀学术成果走出国门、丰富中韩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继韩文版《朱子大传》发行之后,中文版增订本于2015年12月底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依据增订本,英文版《朱子大传》已在翻译中。束景南在宋明理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思想等诸多学术领域的著作成果已经受到国际范围内著名学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人文经典·四季歌行”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该活动于2015年3月获得了教育部2014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该活动依托人文学院的人文特色和专业品质,选取农历三月三、夏至、重阳和冬至四个中国传统节日,以四时为经,以文化为纬,举办“三月风吟”三月三诗会、“仲夏留声”校园歌会、“秋之弦歌”学生原创文化展、“曲韵琴风”冬至中国传统艺术赏读会等系列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共25场,成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王国英撰稿 楼含松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