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睡眠照护
第1节 睡眠障碍患者的照护
工作任务
李某,62岁,男性,胃癌晚期,时常诉疼痛难忍,自入院以来睡眠不佳,平均每夜睡眠2h,且常被病区的声响吵醒。请你分析该患者睡眠不佳可能的原因,应该为患者做好哪些照护?
学习目标
1.熟悉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
2.分析影响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
3.能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照护。
知识要求
学习单元1 睡眠障碍的基本知识
(一)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
1.失眠 失眠是一种个体长期存在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多梦、多醒、睡不深、早醒)或低质量睡眠的症状。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整夜不眠,总的睡眠时间减少,醒后仍觉得疲乏。失眠常伴有多种不适症状,如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工作与学习效率下降等。
大多数失眠患者并非由一种原因所致,而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并且随疾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需要对失眠患者细致观察。
2.睡眠性呼吸暂停 睡眠性呼吸暂停是指睡眠期间呼吸暂时停止。它有3种类型: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临床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见。
阻塞性呼吸暂停常有某些局部解剖结构的异常,如鼻息肉、鼻中隔异常或扁桃体肥大诱发。几乎所有患者睡眠后都有高调鼾声,影响同室人休息。患者白天嗜睡,往往在谈话间不自觉地入睡,有打鼾、憋气、停止呼吸等循环表现。患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下降,还可有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易并发心律失常、高血压、甚至呼吸衰竭或猝死。
3.睡眠剥夺 睡眠剥夺是指当睡眠受到干扰或被打断时,睡眠数量或质量的下降以及睡眠时间安排的昼夜颠倒。引起睡眠剥夺的原因有很多,如疾病(发热、呼吸困难或疼痛)、情绪应激、药物、倒时差、环境干扰以及轮班制工作等。睡眠剥夺可引起睡眠不足综合征,产生多种生理和心理症状,且个体反应差别很大,其症状的严重性与睡眠剥夺持续的时间有关。治疗睡眠剥夺最有效的措施是去除或纠正干扰因素。
4.过度睡眠 过度睡眠又名嗜睡症,是一种睡眠过度的疾病。患有嗜睡症的人会反复发生过度日间嗜睡,这和因晚上缺乏或中断睡眠而导致的疲倦不同。他们被迫在白天内多次地打盹,且经常会在不适宜的时间,如工作、吃饭或是在谈话时。
(二)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
1.疾病因素 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或情绪问题的疾病都会影响睡眠。因躯体疾病造成的不适、疼痛、瘙痒、恶心、呼吸困难、发热、尿频等症状都会影响睡眠。患有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常伴有失眠。如心脑血管病常引起头痛、头晕、胸痛等症状,慢性支气管引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频、尿急而频繁起夜,癌症引起的疼痛,均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2.药物因素 药物影响睡眠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如某些神经系统的药物、治疗高血压药、镇痛药、镇静药等都会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有可能因睡前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如高血压患者常因服用利尿剂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而影响睡眠。长期使用安眠药对睡眠最终的作用有可能弊大于利,可产生药物依赖,加重原有的睡眠障碍。应用利尿剂会导致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使用咖啡因通常会延迟入睡,并导致夜间觉醒。
3.心理因素 因患病致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自我形象紊乱,对疾病的担心、经济压力、角色转变等而产生的情绪及心理变化,也会影响到睡眠。
4.环境因素 噪声、灯光、室温、床或枕头不适及夜间治疗和照护活动等均是干扰患者睡眠的因素,噪声主要来源于其他患者或陪伴者、医务人员、陪护员等,因此,陪护员应遵守规章制度,注意控制夜间谈话及音量。一些患者在居家时睡前进行一些习惯性的活动,如看电视、读书、洗澡等,当这些活动因环境或身体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时,其睡眠有可能受到影响。
学习单元2 睡眠障碍患者的照护
知识要求
(一)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通风、温湿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对视、嗅、触觉等感觉器官的不良影响。适宜的病室温度为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室温应略高,以22~24℃为宜,湿度应保持在50%~60%。陪护员应避免穿响底鞋,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根据患者个体的生物节律安排睡眠时间,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患者睡眠的照护操作,干扰睡眠周期的自然过程。必须进行的照护操作应集中安排,以减少患者被动觉醒的次数。
(二)提供促进睡眠的照护措施
1.鼓励患者养成有规律的起居习惯 患者住院后,原有的睡眠规律常常被打乱,一些患者白天处于短暂的、不连续的睡眠状态导致夜间难以入睡,缺少高质量的睡眠。因此,陪护员应督促患者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在白天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包括娱乐、运动以及其他社交活动以保持其日间的清醒,保证患者夜间的睡眠质量。指导患者在睡前停止紧张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减轻心理压力,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睡眠;相反,焦虑、紧张、忧虑、恐惧等情绪会影响睡眠。陪护员要善于观察,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和医生。陪护员应尽可能地满足患者在就寝前的日常习惯。如有的人喜欢在睡前洗热水澡或洗漱;有的人则喜欢阅读、听音乐;有的人喜欢喝牛奶或喝热饮料等。应满足患者的需要,促进患者的睡眠。患者睡前应避免饱食、饥饿、饮浓茶、喝咖啡、饮酒等。督促患者睡前排空大小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睡前热水浴或用热水泡脚,增加舒适感,利于睡眠。
2.做好就寝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使患者舒适入睡,应做好就寝前的晚间照护。如协助患者洗漱,用热水洗脸、洗手、洗脚,清洁会阴部和臀部,排空大小便,整理床单位,更换衣服等,拉上床帘,保护患者隐私。注意检查身体各部位引流管、牵引、敷料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护人员。需要止痛者睡前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帮助患者解除或减轻因疾病引起的不适。
陪护员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如保持床铺的平整、清洁、干燥。帮助患者处于正确的卧位,枕、被舒适,也可适当给予背部按摩,促进放松。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给予协助翻身、按摩等。
3.心理照护 陪护员要关心和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其主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建立信任关系。对患者的不安和苦恼给予充分理解,并设法努力解决。注意协调患者与家属、与其他患者以及与医护人员的关系,使之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向患者说明睡前消除焦虑、紧张情绪的重要性,保持情绪的稳定、心理的平衡,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良好的睡眠。
4.睡眠障碍患者的照护 对于失眠的患者,鼓励其养成有规律的起居习惯。镇静安眠药治疗对失眠患者仅作短期的辅助性治疗手段,若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的依赖、疗效减退,停药又引起反跳性失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物治疗。
对于睡眠性呼吸暂停的患者,应指导患者采取侧卧位,避免压迫气道,保持其通畅。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体型多较肥胖,所以鼓励患者适当减肥,可有效地预防呼吸暂停的发生。加强夜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对于过度睡眠的患者,应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意外的发生,限制其睡眠时间,适当增加有益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