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来自宁波的数据和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产业转型升级

1.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产业转型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解释,大多学者从微观企业着手去定义。Gereffi(1999)认为转型,就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来实现,即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Hammer、赵昌文、许召元等学者则认为企业转型要通过组织重构、管理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虽然企业转型包含多种形式,但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跨行业领域转型,如生产经营转向不同行业或者企业跨出原有核心技术或经验进入新的领域,主要指企业在不同行业或不同领域的转变(吴家曦,李华燊,2009);二是组织管理层面转型,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为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内部运作效率,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或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优化转型。

对于产业升级的概念,学者们大多是从宏观和微观企业两个方面去把握研究的。如Porter(1990)从宏观层面去定义,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当资本(人力和物力)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的资源禀赋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而有的学者则侧重于从中观或微观层面来进行界定,Gereffi(1999)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Poon(2004)则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移过程。梁启东(2001)认为,产业转型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和机制再造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姜琳(2002)认为,产业转型是旧产业突出、新产业替代,或是通过技术升级以完成产业升级,从表面上看是产业类型或产业发展阶段的转变,但从更深层来看,产业转型的本质是原有要素在变化环境下的重新组合。姚晓艳(2004)认为,产业转型即产业机构重构,其本质上并不是某些产业部门比例的简单变化,而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迭为特征的结构上的飞跃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高效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见,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和统一的定义。产业转型升级包含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两层含义。产业转型指的是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调整和重构。产业升级指的是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率。

总之,从全球价值链方面去把握,产业升级指的是尚未嵌入价值链或已在价值链之中的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进入到增加值更高的活动中,从而提高竞争力,即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

企业转型和升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的企业外部或内部的环境,而做出相应的改进或改变,使得企业在既定的投入下实现尽可能高的产出。企业转型是指在经营领域或者内部组织结构模式等方面改变,而企业升级并不改变经营领域模式等,一般采取技术创新或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李国兵,2016)。

2.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角度

在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研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动态能力是国外学者研究的出发点。Albu和Bell(1999)认为,研究产业的转型升级需关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关注其他产业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与产业价值;Gereffi(1999)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逐步走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Humphrey和Schmitz(2000)从微观层面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通过获得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从事高附加值的活动。Kaplinsky(2001)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制造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及更加有效地制造产品,或从事更多技能的活动。

很多学者还从特定产业的角度研究了转型升级。Cylnn(2000)研究了韩国电子产业的转型升级,发现韩国电子产业的转型升级归因于较高的技术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张银银和邓玲(2013)通过分析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揭示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郑健壮和徐寅杰(2012)从产业内转型、产业间转型、产业间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高巧依(2015)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分析了浙江省渔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探索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重点关注渔业综合效益的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提升及链条完善、产业技术及效率改进等问题。殷阿娜和王厚双(2014)认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提出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袁荫贞(2014)针对珠三角工业区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以从政府、社会服务体系和工业区三个层面提出合理的路径选择建议。

3.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产业作为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各个企业的共同行为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单个企业的行为也不可忽略。大多学者也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宏观大环境去研究。对于企业来说,吴家曦等人(2009)认为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人才、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也是较大的挑战。一般来说,除了那些本行业发展前景不错,企业自身发展也较好的企业,暂时不打算进行转型升级以外,其他面临转型升级问题的企业,其进行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决心与企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如果从利润率指标来说,通常是利润率越高的企业越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程虹等(2016)认为影响企业转行、转轨和升级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家精神。有些学者认为企业转型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领导者认知的主观条件,只要领导者认为组织的情况有变革的需要,组织就会发生变革。

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拉动因素(提高产品附加值、追求高额利润等)对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显得相对更为重要。同时,市场风险过大是企业考虑最多的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缺乏进入新产业的门路、没有掌握关键技术、企业员工素质偏低、产业政策限制、技术门槛过高、市场准入限制、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绿色环保壁垒以及跨国公司在技术、资本、市场的垄断地位等因素(吴家曦和李华燊,2009)。除了企业内部因素以外,杨振(2016)认为转型动因还有外部原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个方面。

企业顺利转型,必须有优良的政策环境支持,包括构建政策法规体系,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促使融资渠道多元化,构建技术支持体系等。张亮(2013)也认为政府效能、监管质量和法律规则是影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效能越高、监管质量越严格、法律法规的执行度越高,越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而赵昌文和许召元(2013)认为研发R&D创新活动和研发投入才是取得核心技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4.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策略

Gereffi(1999)较早认识到产业升级分析的层次问题,他认为产业升级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在产品层次上的升级,即从简单到复杂的同类型产品;二是在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包括不断提升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三是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升级,如从最终环节的制造到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也包括供应链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四是在部门间层次上的升级,即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Humphrey和Schmitz(2002)首次清晰地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升级存在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种类型。(张向阳,朱有为,2005)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认为,发展中国家制造商升级战略的关键就是如何突破发达国家购买者的锁定,实现功能升级。其中包括企业个体、企业集群以及公共政策三方面的努力。

我国很多学者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赵玲玲(2011)对珠三角、浙江等地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加大,现代服务业、新兴技术产业等替代原来的传统产业的势头开始出现,但在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布局规划欠科学合理;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用地紧张;融资困难;等等。赵玲玲也对特定问题,包括企业自身以及行业政府提出了对策。最主要的就是企业需要沿价值链攀升,在实现能力升级方面取得进展: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销售服务等附加值更高的非制造环节延伸。而政府则应该在市场主导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为其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