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头龙头
从二龙头的15号楼东侧通过蓄水坝(早年穿过“情人桥”)就是头龙头地块。范围包括:东南角以建在头龙头谷底(山脚下)的污水处理厂为界,东连月轮山,两山由一条自北而南的峡谷相隔。沿峡谷西侧北上有一条通往头龙头住宅区的山路,再往北为山林地;南面以舜禹路为界;西面与二龙头由一条峡谷相隔。该地块占地100余亩,是1911年以后南长老会捐资3800元而购得。
头龙头紧邻六和塔所在的月轮山,两山之间由峡谷相隔,峡谷有一条径流溪,山泉水终年不断,源源流入钱塘江。现代人崇尚自然环保,追求生活质量,据说这里的水富含各类矿物质,所以有人在这里接出取水管,很多市民到此取水,用作生活饮用水。这里有一条上山的路,可以通往山林,中途有一条岔路通往头龙头家属区,方便住民上下山。
穿过蓄水坝(或“情人桥”),东坝头连接二龙头过来的主干车行路,东西向横穿头龙头至其西侧,并可以通往头龙头南山脚下的钱塘江边。
东坝头还有两条通往各处的岔路,一条向南可以下到头龙头西侧山下至钱塘江边。在路东还有一条岔路通员工宿舍(附小宿舍),该宿舍建在头龙头南端山坡上(又叫下龙头),后来在其西侧还建造有一座小型宿舍以及机械车间和铸造车间,20世纪50年代改建为一座双坡屋面平房的员工住宅,90年代改作“同力项目部办公室”,现已空置。再往东南角方向,就是一座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污水处理房,这是校园最南端、也是地势最低的一座建筑。
东坝头往东北方向还有一条20世纪60年代铺设的石阶岔路,可直接通到家属住宅各处。
头龙头地块主要为家属住宅区。沿车行路向东,坝头路南(“情人桥”东口)是一幢平房,建于1950年前后。过平房可看到在车行路两旁有3幢面积大小不等的独立小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因供中国籍教授所居,故称为中方教授别墅。虽说是别墅,但与二龙头的西方教授别墅相比要简易得多,逊色得多。别墅的南墈下就是附小宿舍。
在中方教授别墅的东南侧,曾有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的3幢外廊式木结构别墅,主要为中方教授所居。因其南部开阔地带曾栽种有大片桃树而有“小桃源”之称。这里环境幽静,还可眺望钱塘江,故被列为“之江十二景”之一。但在20世纪30年代,“小桃源”被侵华日军炸毁,后来未修复。20世纪50年代初,在其原址建造了一幢二层楼教师家属住宅,因共有10套独立住间,故称为“十间头”。
在“十间头”的北侧,20世纪30年代曾建有一个网球场,现已荒芜,但场地仍存。这一带周围,早年还筑有一堵用黄泥夯实的土围墙,围墙上还盖有瓦片。围墙出口原设有传达室。据说,日寇占领后,因怕抗日游击队袭击,遂将其推倒,现在,我们仍然可隐约见到一点残留的遗迹。
20世纪50年代,浙江师范学院时期曾建造了一批教师住宅,以一层、二层为主,体量不大。在西北侧(中方教授别墅北侧),曾建造了两座一层平房——教师住宅;两座二层高知住宅;两座一层领导住宅。在两座教师住宅之间的东侧,还有一座建造于50年代的一层教师住宅侧平房。现在有的住房因长期空置,已经破旧不堪,有的甚至成为危房或存在安全隐患。
从东坝头台阶上去,西北侧台地上的一座平房,叫王家村居委会,是20世纪50年代初建造的。浙江大学时期的80年代前后也陆续建造了一些教工住宅,体量多以一层、二层为主。在其西北侧,1979年增建了两座三层式教师住宅。为改善教师的居住条件,在其东侧,2001年又建造了两座三层式住宅建筑——教师公寓。现大部分房屋已经空置。
从头龙头西侧往北,在头龙头与二龙头之间的山谷中,20世纪30年代初,原建造有一座二层员工集体宿舍,叫北斋,虽该处比较隐蔽,但也被侵华日军炸毁。后于1981年,在北斋原址附近建造了一座四层教师住宅楼。
沿头龙头与二龙头之间山谷的小路往北,在二龙头的东坡有一片茶地(原有数十亩),长势良好,属于龙井茶产区地。但奇怪的是,据说这片地是属于之江校区的,茶地却不归浙大所有,而是由附近农民在采摘。不过,据记载,之江大学时期,茶园附近原建有一座茶场,为制茶场及工役之用,后拆除了。
再往北,在山谷深处还有一座平房建筑,叫革命村,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造的。现之江校区校卫队人员住在这里。
再往北是山谷底,没有明显的上山路径,也是校园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