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宁波草编主要品类发展考察
第一节 宁波草席发展考察——以黄古林为代表
一、古代时期: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宁波生产的草席,又称席子、席爿、越席、“滑子”、明席、宁席。它是以席草为纬,麻筋(线)或纱(线)为经,用手工或机械编织而成的一种草制品,是宁波著名传统特产,是一大产业,历史上曾是宁波鄞州西乡地区老百姓主要的经济来源。
宁波草席最初以“越席”闻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礼记》中已经有“大路越席”的记载。《礼记·礼器第十》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以素为贵者……大路(辂)素而越席,牺尊疏布鼎,禅杓。”大路为车名,古代天子所乘之车,有五种,以木路为最俭朴,玉路为最贵。这句话的意思是:礼器中也要以素为尊贵,比如祭天用的大车,朴素无华,只铺着越席作坐垫,牺尊用粗布覆盖,杓是用白色木料制成的。
《左传》中也有“越席”相关记载。《左传·桓公二年》记载,臧哀伯谏曰:“……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辂)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这里是规劝鲁桓公要俭朴。
这说明2700多年前宁波先民就已开始种草织席,并远销齐、楚、赵、秦、鲁等诸国。
横溪钱岙曾出土印有席纹装饰的汉代陶器(实物现保存于宁波市博物馆)。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置明州,州治在小溪(今海曙区鄞江镇),统辖、奉化、慈溪、翁山(今舟山市定海区)四县。所以宁波席草又称“明席”,也表明宁波席子在唐代已相当著名。至唐,宁波生产的草席已达到相当规模,成为全国草席的主要生产地与贸易集散地,并已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唐朝开始,宁波草席出口高丽(今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唐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明州府的草席以‘贾舶通之’,运销海外,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表 3-1 明华花席工厂全年出品草席情况
宋时,鄞县西乡普遍种植席草,手工编织草席、草帽遂兴。鄞县黄古林、栎社、石碘、高桥一带编织草席为农家副业,多数人家专于编席、织草帽,黄古林白麻筋草席素负盛名。宋代《宝庆四明志》记载:“宋代淳化元年本府(宁波)与其礼宾省(高句丽国)以文牒相酬酢皆贾舶通之,集货具于左细色:银子、甘草、席……”《宝庆四明志·叙产章·草之品节》载:“江东多席草,人业于织,著名四方,曰明席。”《四明谈助》对此也有整理:“明州多草席,人业于织,著名四方,曰‘明席’。”元代宁波地区的草席业发达。元代王元恭修,王存孙、徐亮纂的《至正四明续志》卷五《土产》记:“甬东里多种席草,民以织席为业,计其所盈,优于农亩。”大量宁波草席经由庆元港输往国外。
元代周达观所著的《真腊风土记》中称:“地下所铺者,明州之草席。”真腊即今柬埔寨。
明代《成化四明郡志》记载:“鄞西多种席草,民以织席为业,著四方,曰明席。”
清代是宁波草席的繁荣昌盛时期。嘉庆三年(1798年),鄞县织席者10万人,有席行20余家。据光绪《鄞县县志》载:“鄞西黄古林,以产席著名,为开拓席业,清嘉庆三年里人施博久,助剑墩地一所(今黄古林五港桥东首),作草席交易市场(俗称“席行跟”)。在集市设有席行23家,每年产席千余万条,金额达500余万元,每年输出为县产第一,畅销苏、鲁、皖、闽、粤等省及津、沪、汉等大城市,外销远至日本、南洋列岛及欧、亚、非各国,皆经行商收购转销各埠,营业称广。”清光绪年间,鄞西黄古林年产席上千万条,远销东亚、东南亚各国和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还形成了草席业有史以来的四大家族,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办草席专销商场,或连锁加盟草席行,影响十分广泛。
二、近现代时期:曲折发展
近现代时期,宁席在曲折中发展。
1.全面抗战前,宁波席业兴盛繁荣
宁波本地制作的旧式硬席以席草为原料,使用传统的直立式织造机编织。编织时由两人盘坐于织机前,共同编织,一天可以编织出2~3领草席。
编织旧式草席主要集中在鄞县西乡一带,南乡为数也不少。旧式织席从业人员,仅在鄞县就有10万人。黄古林一带更是宁波旧式草席编织户的主要集中地区。
清末、民国时期,黄古林凭借草席集散地的独特优势,仅0.5千米的沿河街上,形成各式商店、商行百余家,其中草席行就有四五十家。每逢农历初三、初七、初十的传统集市日,“人声遥接五更鸣”,晨曦初露,北街草席行就开始收购草席,南街的庙内庙外则变成临时供应络麻、苎麻、席扣、竹扁等织席原料和工具的基地,一派繁荣景象。
“1932年,县内有席行66家,大席行有资本1万多元,收购后销往省内外并在上海等地设代销或批发处。”
同时,席行向宁波和上海辐射。当时,宁波城厢有30多家席行,几乎都是黄古林一带人开设的。较有名气的有:念条街上的“水天吉”“水协兴”,中马路的“震安祥”“万亿”,大道头的“安吉”“安泰”,宫后街的“任恒泰”,等等。后到上海经商的席行有:石路的“德大”“万茂”,新闻路的“顺利”,虹口的“仁泰”,金陵中路的“正大”,等等。有的甚至在天津、汉口开设分号。
《申报》1914年9月4日登载了一则消息:
鄞县西南乡民人多织席为业,每年运往外埠者不下百万元左右。近以欧风吃紧,南北交通阻梗,香港、东粤、牛庄、青岛等处纷纷来函止办,以致市价大跌,每条与平日相去角许,各机户大受影响云。
此消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宁波席业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的贸易盛况。
根据民国《鄞县通志》的记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古林席市年交易量千余万条,销售金额500余万元,有专业销售商23家。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销售人员奔波在全国各地,经营着黄古林的草席。草席成为西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过去,黄古林及周边村民建房、买田、娶媳妇、嫁女儿等一切大小花销靠的全是编草席的收入。
宁波生产纱经席,也始于这一个时期。
1915年,新式草席编织工厂开始出现。“编织技术得到改进。新式改良花席又称花席,其编织主要集中在鄞县和余姚城区。鄞县编织新式改良席的从业人员有210人,余姚有150人。新式改良花席的原料主要是席草和龙须草,软席的原料为三角草,主要品种有床席、枕席、台席、椅子坐垫、花藤椅席等。”
“宁波地区最早出现的新式草席编织企业就是1919年在余姚创建的华明花席厂。华明花席厂初始资本为1万元,后又增加到5万元,装备有改良木制平机160架,以席草、龙须草为原料编织各种粗细花席。其产量之多、销售量之大,丝毫不亚于浙江永嘉中一花席厂。1921年,宁波华丰席厂建立,使得宁波草席编织地位更为突出。1922年,因对日输出大增,该年宁波出口草席达600余万条。到1925年、1927年,宁波又相继设立了明心、翔熊、宝星、大生、仁安等草席厂,该时期成为宁波草席编织业的鼎盛时期。”
对此《申报》(1919年8月10日)也有报道:
工商志士史翔熊发明草织品多种,如提夹、衣箱、凉鞋、窗帘、轴对、软席及日用物件等,而以软席花样最多,有五彩席、纹席、地席、枕席、改良席等,又取国货材料制成男女各式阳伞,绸布具备,轻巧雅观,价廉物美,携带便利,不让舶来品。1915年9月,经农商部特奖专利,旋在宁波设厂制造,风行全国。唯以资本短绌,规模狭小,所有出品不敷社会需要。今得驻沪甬商乐振葆、方椒伯、姜炳生、张云江、孙宏达、楼恂如、李学畅、陈镜如、张延钟、施才皋、傅德裕、何模轩、王云甫、陈如馨诸君发起,改为宁波翔熊公记股份有限公司,额定资本20万元,分为2000股,每股100元,业由发起人认足10万元……闻候股本集足后须新建厂房,添招男、女工人四五千名,其裨益贫民生计洵非浅鲜也。
关于明华花席工厂,《浙江经济调查》(第9册)(民国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1931)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明华花席工厂,本厂成立于民国九年,创业最早,系由张君翊宸出资18500元筹设。厂址在本邑候青门外。内部分营业、制造、仓库三部。各有主任1人,均隶经理、厂长之下。全厂共计职员23人,工人凡200人,内女工计190人,监工2人。
本厂有织席机200架,研池1座,原料取给于席草、龙须草。计席草年须100担,龙须草200担,外耗三股线100包,镶边布400匹,总计共需洋1.7万元。又蒸草年耗煤15吨,柴150担,计需洋500元。席上印花各色颜料及药品,年需洋1000元。而工人工资所耗最巨,年计约3万元,营业部分,职员薪金年约5000元,伙食杂支1000元。以上原料、工资及薪金支出,年达5.4万元云。
本厂出品计分床席、枕席、台席三种。复有粗细、大小之不同,故其批发价格,亦因之而各异。全年出品总值,计5.6万余元,其出品种类、数量如表3-1所示。
另有新成织机花席厂。该厂成立于1927年,厂址设于城内。资本总额为3000元。据《浙江经济调查》(第9册)(民国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1931)记载:
(该厂)有织席机20架,全年需席草70担,龙须草20担,外耗三股线70包,镶边布30匹,合计原料总值洋1700余元;颜料药品200元,工资2000余元,设职员1人,年支240元,其余燃料杂耗600余元。全年出口粗细花席1.4万余条,每条批价0.12~1元,出品总值5300元,与上列开支相抵,尚可净盈400余元。
至1932年,宁波有机织席厂6家,从业360人,资金1.6万元,产床席、枕席、垫席、软席等,出口172.8万条。(见表3-2)
表3-21932年织席业厂家
2.全面抗战后,宁波席业艰难生存
受战争影响,国内商品出口、内销受阻,草席滞销,宁波席市衰退。
1937年,宁波城区席行减至27家。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席业受损惨重,席行所剩无几。
据宁波市档案馆资料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宁波(鄞县县府驻地)草席同业工会(城乡)有席行51家。”
又据上海市档案馆资料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上海特别市席业同人互助社成立,有席行82家,从业人员447人,其中宁波(鄞县)籍人开办的有40余家,占54%,从业人员219人,占49%,规模最大的是黄古林德裕席行、特等会员俞祥绥与他人合股经营的德大席行。表3-3为宁波(鄞县)籍人在上海开办草席行名称记录。
表3-3 宁波(鄞县)籍人在上海开办草席行名称记录
资料来源:黄古林草编博物馆。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席业经营虽有所回升,但因连年战火,宁波草席业仍然一蹶不振。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鄞县草席商业同业公会成立。鄞县草席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如表3-4所示。
表3-4 鄞县草席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1946年1月填报)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宁波市档案馆,档案号:旧4-1-216。
三、新中国成立至今:“国礼”辉煌与发展转型
1. 20世纪50年代:“国礼”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草席作为家庭主要副业,生产和流通有较大发展。
1950年4月28日,《甬江日报》称:“本市土产公司收购草席,积极打开土特产销路。”根据1965年编制的《宁波市草席(帽)行业企业目次顺序表》(见表3-5),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私合营前,宁波城内有席(帽)庄45家(其中帽庄10家)。
表3-5 宁波市草席(帽)行业企业目次顺序表(1965年7月编订)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宁波市工商企业调查表——草席、帽商业》,宁波市档案局,档案号:0380。
1951年起,席业开始回升,鄞县城厢成立宁波市草席业小组,有会员40家,农村供销社开始收购草席,与黄古林草席行商共同收购黄古林一带席农草席,席业开始复苏,是年,手工传统麻经草席(下同)收购量为46.7万条,1952年收购量为257.5万条。1953年,黄古林有行商29家,成立了草席商会,收购量为283.4万条。
1953年7月至1955年4月,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草席行商暂留2家,8家转入其他行业,其余均并入(古林)排席社,成立鄞县古林草席收购站。1954年曾实行了公私联购:统一规格、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当地供销社负责草席收购和草席市场管理任务,由鄞县土特产公司统一销售。1954年4月21日,黄古林草席行尚有32家组团与上海草席收购商签订合同,是年收购量402.1万条。
1954年4月下旬,国务院有关部门指示,要宁波筹办40条黄古林生产的白麻筋草席。“1954年,周总理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就是从工艺美术服务部选带了40件著名的宁波草席。”周恩来总理将宁波古林生产的白麻筋草席作为国礼,赠送给参加日内瓦联合国大会的各国首脑,草席深受各国首脑喜爱,宁席遂名扬海外。
这些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首脑的名牌草席,就是由古林“织席状元”孙根记特制的。
孙根记,原名成根,字仁端,号根记,以号行。1900年11月27日出生于鄞县古林镇施家村陶家,被誉为席乡近代“织席状元”。
孙根记以质取胜的席子,技压群芳,一枝独秀,不仅畅销国内,还远涉重洋,名扬世界。约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土特产客商指名订购孙根记的席子。孙根记的席子与他织席的技艺,早已定格在中国草席织造的历史中,孙根记也成为我国民间织席名家。
1955年,为进一步改造私营席商,政府决定将各私席行收购的草席全部调给供销社统一销售,只给予16%的购销差价,收购量272.1万条。1957年,草席被列入二类农副产品,由当地供销社统一收购,完成投售任务后方能自销,再由县土产公司(古林草席收购站为其派出的机构)统一分配、销售、调运,不得僭越,当年收购量253万条。是年,4000条宁波草席运往亚非各国,3万余条运往蒙古人民共和国。
2. 20世纪60年代:政策调控,曲折发展
1962年,为贯彻中央文件,各地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户由生产队供给席草,分散织席,按值记工。供销社到村(队)收购草席,与队结算,每元产值发还油麻钱0.3元给社员,供再生产时买麻、油(织席时润滑用)用。其时,对投售席草、草席实行化肥奖励政策,每50千克席草奖售化肥8千克、布票0.8米,为防止黑市收购,投售草席时再奖售香烟。席草一律由供销社收购,国家户粮的居民或队供应户所需席草,由供销社供应,禁止席草、草席自由买卖。“是年鄞县草席收购计划提前完成计157万条,比上年增44.9%”(《宁波大众》,1962年11月28日);全年草席收购量上升到196.4万条。1966年,收购量猛增到359.3万条。
1966年,席草和草席奖励取消,政府出台“禁止社员及居民个人的草席私自买卖”的相关政策。1963—1976年,社员(农民)居民户个人的草席不准上市,由各供销社到队(村)统一收购、结算,年均收购量为280万条。作为社队副业,由生产队统一发放席草,供销社统一收购。
有着上千年辉煌历史的黄古林传统草席业一落千丈。
3. 20世纪80年代:转型调节
“1973年,旅日华侨邱裕仁将过了1000年,经过日本人民再培植的36棵蔺草带回鄞县‘认祖归宗’,并由当时的农技员俞舜民试种成功。”
引入的种苗分别在鄞县古林镇俞家村、石碶镇横涨村和宁波市甬江公社西城桥村三地试种,唯古林镇俞家村获得成功。此后逐年引种。
1978年起,鄞县又引入适宜机织的日本蔺草品种,“1978年11月,日商斋藤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大阪支店、光商株式会社三家联合来鄞县发展蔺业,由鄞县外贸公司牵头再次从日本引入广岛六号蔺草草秧832棵,试种于鄞县集士港镇卖面桥村,面积0.23亩。1979年3月,日商斋藤株式会社等向鄞县免费赠送冈山3号蔺草品种草秧13万棵,分别植于鄞西古林镇张家潭村、高桥镇芦港村和集士港镇卖面桥村,面积499亩”。
1979年,鄞县引进2台电动编织机,始织蔺草制品。1981年,引进8台,此后大批进口生产榻榻米叠表编织机、提花席编织机等电动棉、麻纱席织机,纱经席生产蒸蒸日上,大批量出口日本,为县域经济一大支柱产业,开创了鄞县席业新纪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蔺草制品外贸出口基地,这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其生产数量、外销数量,已大大超过传统的手工草席。其时,栎社乡谢家堍村成功试制机动席筋机、麻筋织席机,并在席区推广,欲取代手工纺(麻)筋、织席。1984年,榻榻米叠表编织机增至45台,草编企业有4家,外销纱经席达10万条。1985年,出口榻榻米叠表11.6万条,纱经席7.168万条。至1988年,乡村蔺草制品厂达30家,有榻榻米叠表编织机326台、提花织机26台,是年产值2666.9万元,比1984年增60.88倍。
4. 20世纪90年代:品牌制胜
宁波的蔺草90%以上集中在鄞州区,是全国最大的蔺草生产和出口基地,199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蔺草之乡”,产品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
1995年12月,“黄古林”“野草”两个商标注册成功。1997年年初,以这两个获准注册的商标为依托,俞斌办起一家小规模的编织厂,开始生产草席。为了表现这首批正式拥有“黄古林”商标的草席的工艺特色和产品档次,俞斌再次投入一定的资金,为每一条草席设计了精致的包装,并在席面上绣花。同年4月,俞斌只身一人将草席样品送入上海一百(集团)等一些大商场时,这些商场的负责人大为惊叹,很快就和俞斌签订了销售协议。1998年,俞斌的“黄古林”牌草席又成功进入家乐福等国际大卖场。这一年,“黄古林”草席销售量首次突破10万条,成功占据了国内草席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5. 21世纪以来:调节治理定标准
2001年,黄古林草席荣获同行第一个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
2002年,黄古林草席荣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
宁波蔺草编制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匾牌
2003年,鄞州蔺草种植面积曾高达13万亩。在经历了种植面积失控、质量参差不齐、打价格战等曲折之后,鄞州蔺草业进入调整、转型阶段,开始控制蔺草种植面积,提高工艺水平。
2004年,“实施了蔺草行业的专项整治,投入蔺草产业专项治理资金187万元,32家蔺草企业达到整治要求”。
2005年,鄞州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 “中国草编基地”。
21世纪以来,宁波草席业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策略来进行调节治理。
第一,个人种植逐渐退出蔺草行业。
蔺草是宁波市传统农产品,几十年来都是农民种植蔺草、企业收购加工的生产模式。全市有200多家蔺草加工企业,种植农户每年有2万~3万户。由于加工企业与农户对接困难,蔺草价格波动较大。1998年蔺业协会成立后,逐渐实行企业订单方式收购蔺草,协会每年出台中心指导价。经历多年的市场教训,于2006年停止出台蔺草收购指导价。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自己种植蔺草,多将土地租给企业成为企业的基地。“2006年,蔺草企业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全市蔺草种植面积的95%,农民个人种草卖草已基本退出蔺草市场。宁波蔺草行业完成了从‘农民草’到‘订单草’再到‘基地草’的发展过程。”同时,蔺草企业尝试向外扩展,在省外建立种植基地。“鄞州区蔺草骨干企业宁波天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投资1.2亿元,在双流建立蔺草种植与加工基地。……此前,鄞州区已有4家蔺草企业在四川眉山市建立了7000亩蔺草种植基地。”
2008年,制定草编制品全国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是由鄞州区宁波开诚工艺品有限公司、华备编织品有限公司、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宁波天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蔺草骨干企业参与制定的。2008年8月,《草编制品全国轻工行业标准》已开始在全国实施。
2011年,鄞州区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凉席品牌之都”称号。
“中国凉席品牌之都”匾牌
第二,老字号焕发蓬勃朝气。
自2001年“黄古林”草席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以后,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并成为目前宁波蔺草制品自有品牌中,唯一进入美国市场的商家。从2008年起,蔺草席与枕席已经连续3年在全美7家超市上柜。
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致力于草席和皮垫产品的传承与创新,注重研发设计与传统工艺结合,其产品已从单纯的草席发展到蔺制品、竹木制品、藤制品、寝具等100多个品种,产业链从传统的一张席发展到了床上用品系列。
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和宁波等地的70多个大型商场和超市建立了加盟直销点。2011年,全国销量突破150万条,年产值超过1亿元,占据国内90%的凉席市场。
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还注重产品的创新性、宜人性、环保性等因素,在竞争中占据突出位置。同时,将草席工业设计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亚草席上做足了新文章。
到2011年,鄞州区有销售上亿元的蔺草加工企业2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市级14家。有国家驰名商标4个,省级名牌产品7个,市级名牌产品10个,拥有发明专利6项。
第三,优胜劣汰,重新洗牌。
“2015年是蔺草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年。首先,从外部宏观环境来讲,影响行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法规陆续出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的节能减排对蔺草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还有来自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一大批蔺草企业被迫关停并转。就拿鄞州区来说,去年还有90多家蔺草制品出口企业,目前仅存26家。放眼全市,现在也仅剩44家。”
第四,自适调节,“控种”求生。
2016年,宁波市蔺业经济联合会召开了全体蔺草企业负责人(会员)会议。宁波市9成以上的蔺草企业签署了“断臂求生”的“军令状”——《宁波市蔺草业经济联合会行规行约条例》。该条例规定,所有协会企业,自2016年6月1日起至2017年6月1日止,一律不允许收生产榻榻米用草,而仅能收用于国内市场的清水草、太阳草、本草等草料。
第五,打通国内市场,发掘新商机。
相较于出口市场的连年萎缩,国内市场却以每年超过20%的增幅强劲增长。宁波市蔺草制品2/3用于外销,剩余销往国内,所以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是必由之路。“从全国市场来看,宁波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强、应变速度快,始终走在夏令制品前沿,并且产品集中在中高端,是市场的风向标。”
宁波市蔺业经济联合会余自生秘书长在2016年4月8日的访谈中指出:“经过自我调控,目前,全市蔺草企业110来家,外销60余家,内销50余家。外销货值2亿美元,内销8亿元人民币。产业规模达2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