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而出:走出抑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破茧而出:走出抑郁》一书的编写遵循为广大患者服务的原则,满足患者和群众想要正确认识抑郁症及如何掌握科学治疗抑郁症的方法的需求。在撰写过程中结合国情,以严谨的科学性、简明的科普性为原则来加以阐述。抑郁症的诊断、分类标准采用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和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注重与国际接轨,便于精神科临床医生学习、操作。在编撰过程中,既遵循目前对抑郁症的科学诊断、分类和治疗的规范性,又考虑科普性,并选编了我国历代医家先贤追求“宽心术”哲学观的内容,从我国的民俗宗教和传统文化角度探索心理治疗方法,提倡“医病医心”“用佛疗心”“以心疗心”的心灵疗法。以此,为纾解现代人的心理困惑,追求心灵安顿,塑造和维护心理健康做些贡献,并倡议我国政府对抑郁症防治多加支持和关注。

抑郁症是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日新月异,尤其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工作压力、环境污染和缺乏锻炼,已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三大主要因素。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出现了许多压力症候群,如头痛、焦虑、抑郁、心慌、沉重、失眠、皱眉、厌食、疲乏等。压力的杀伤力与压力的持续时间及症状有关。压力若长期得不到纾解,就会像恶魔一般一再地侵扰心灵,久而久之,可能导致人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虽然抑郁症的病因很复杂,但压力过大并长期得不到排解,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

白领阶层易得抑郁症,本书对此有讨论。全国抑郁症研究协会组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曾经说过,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外界压力经常是慢性的、持续的、不可预见的。这与我们很多白领的工作状态非常类似。北京地区一项抑郁症调查研究显示,从未就医的抑郁症患者比例高达62.8%;患者在发病之初,对自己“是否了解现在处于疾病(抑郁症)状态”不清楚的占70.0%以上;认为是思想问题的占10.3%;能够认识到可能得了抑郁症的比例还不到10.0%。很多人即使出现失眠、厌食、胃痛、无故乏力等躯体反应,也不会有意识地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而这恰恰是常见的抑郁症躯体化障碍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潜在性”的杀伤力是巨大的。抑郁症患者严重时可能自杀。目前,我国自杀率较高,而抑郁症是“头号杀手”,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民生问题。因此,唤起群众的防治意识是当务之急。

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我们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证明,抗抑郁症药物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左右,尚有40.0%~50.0%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疗效甚微或无效,这个问题至今未能被破解。回顾心理治疗史,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提出“潜能论”的学者,他把人的内心深处区分成“潜意识”与“意识”两部分,每个人表现在外的能力,充其量只有1%,最多不过10%,余下的90%~99%,还是“黑箱”。我们对于身体能知的远远小于未知的,它不可能用数字来量化。截至目前,心灵还是身体里的“神秘禁地”,仍值得后人研究和探索。

戴班克医师曾经说过,他希望做到身心并治,50%是心灵,50%是药物。他相信每个身体困扰者,或多或少会有心灵方面的困窘。

卡巴金推崇打坐、瑜伽、坐禅、开悟等东方的心灵观点。他认为打坐是一种人人能做的活动,只要设法进入那种很深的放松状态,就能触碰到问题的核心,治疗不安宁的心灵。

以上名家的治疗观点均属心灵治疗的范畴。心灵疗法在我国称得上是古老的心灵医学,它们以文化、宗教、命相、风水、紫微、星座等方式呈现,常常隐藏在各种仪式里,利用沉静内心的方式来求取心中平衡,达到心灵治疗的目的。

笔者,从事精神科医学临床工作已有50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科研能力。自1997年退休后,仍然坚持在精神专科门诊接诊,接诊已达2.5万多人次,其中54.0%为抑郁障碍患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抑郁障碍的杀伤力是“潜在性”“长期性”“多面性”的,它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学习、工作及社交,同时影响家庭和谐。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厌世情绪,严重者可能会自杀。因此,笔者立志在退休后,利用10年或更长时间撰写一部既通俗易懂又符合现代科学且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和科学治疗抑郁症的著作。在撰写过程中,立足我国国情,既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对抑郁症的诊断、分类、合理选药、规范性治疗,又注重从我国民俗、宗教、传统文化角度去探索以心理治疗为原则的本土方式的宽心术,以达到“医病医心”“用佛疗心”和“以心疗心”的效果,为纾解现代人的心理困惑,追求心灵安宁,维护和塑造心理健康状态提供有益的帮助。

于是,笔者利用十几年来不断学习、收集、累积国内外不同历史阶段有关抑郁症治疗的研究文献资料,结合笔者5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成本书。因此,本书可说是笔者一生辛勤耕作的结晶。本书后半部分内容试图帮助现代人寻找一帖身心安顿的心灵处方,希望留给人们一本化解压力的解忧宽心书。

本书追求科学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因此在内容编排中难免有重叠,加之水平有限,错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或提供补充资料,以便本书及时修正、更新内容,使之成为一本更实用的参考书。

笔者撰写于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

2017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