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印州的日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欢迎party

孩子们上学第一周的周五晚上,是学生中心开party的日子,通常这天会邀请学校校长、老师和寄宿家庭来中心做客。为了这一天,孩子们和老师都早早开始做准备。前一晚,Lois为两个孩子设计了英语的欢迎词,教孩子们如何用英语介绍我们的家。两个娃很认真地进行了练习,信心满满地等着第二天的到来。

到了周五,中心的老师们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准备了许多中国美食,包饺子,炸春卷,炒年糕……美中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的负责人Jessica还亲自下厨做了许多拿手菜。听说要来30多位客人,我有点惊讶。在国内,那就是大大的三桌。要准备这样的三桌美食,是多大的工作量啊!不过美式party并没有那么复杂。晚餐是自助餐,除了炒饭、炒面、炒年糕、煎饺这些中国主食与毛豆炒虾仁、红烧鸡翅、青椒牛肉等菜肴,还有比萨、蛋糕,真可谓中西合璧。

Welcome to our home

孩子们放学回到家,也加入了准备的行列,并且继续复习欢迎用语。中心的老师们扮演来客,在孩子们的“引领”下参观了我们的家,并不时纠正一下孩子们的用语。终于,第一位客人—中文老师来了。聪聪欢呼雀跃:“可以讲中文啦!”“你好,欢迎来我们家!”聪聪开心地迎接教中文的朱老师。谁料中文老师连连摇头,要求聪聪讲“English”。无奈的聪聪只能“Welcome to our school! ”“School? ”聪聪不好意思地一挠头:“Welcome to our home! ”“Very good! ”接待就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开场了。

天尧同学接待的第一家是寄宿家庭,一脸紧张的他领着寄宿家庭成员参观,并顺利地介绍完我们的家。“Help yourself! ”终于完成了!“感觉如何?”我偷偷问他。“出了一身冷汗!”他长吁一口气。看他紧张的样子,我笑了:“任何事都是第一次最难,第二家你就不会这么紧张了。”

和小伙伴在一起!

果然,后面的接待过程,两个娃的表现越来越好,越来越自然。小本聪每到餐厅就会睁大眼睛盯着我,我知道,他一准儿又是把“dining room”给忘了,但他仍然会大方地继续往下介绍,终于在接待最后一家时他顺利地说出了“dining room”;平时总不愿意开口用英语说话的天尧也越来越大方,遇到听不懂的,发现向我求助无效,便开始自己猜测,回答一下“Yes”“No”“OK”。我们经常说在活动中成长,确实如此,就像张天尧在周记中描述的那样:一开始,我十分紧张,害怕背错台词,被外国人笑话。接待好第一家后,我出了一身的冷汗。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慢慢勇敢了起来。“Welcome to our home...”我的介绍一次比一次流利。当接待好全部人时,我不禁松了一口气,用手擦干了额头上的汗水,心想:我的英语水平又好了许多,看来大胆开口说英语对提高英语水平很有帮助!

在party上,Lois还为孩子们设计了抢答游戏,问了一些和中国有关的问题,有关于熊猫的,有关于兵马俑的……可惜我们的两个娃听不懂问题,所以一次也没有回答。不过美国孩子们和美国老师、家长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也很喜欢我们为他们准备的中国特色小礼物。中美友谊就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建立起来了。

第一次参加美式party,我看到了许多的不同:

一是不在乎食物有多么的美味与丰富,在乎的是这种自由、民主、休闲的交往氛围。

回想起每年过年家中请客,父亲总会一次次地修改菜单,总希望把最好的、最美味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品尝,有对客人的尊重,可能也希望不至于让别人小瞧自己;在很多的宴会上,会有许多高档的海鲜或山珍……而我们的欢迎party,准备的只是一些最家常的菜,菜的品种并不像国内那么丰富,只有小菜、水果、饮料、主食和甜点。同时,没有固定的就餐区,有拿着食物站着边吃边交谈的,有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就餐的,也有直接就在厨房里边吃边谈的。随处都是吃饭的场所,随处都可以进行沟通,反而轻松、和谐、自由。

二是不浪费食物,吃多少拿多少。

记得来美国前带着儿子去吃自助火锅,看到一对母女面前堆了满满的食物,尤其是那些价格贵一些的虾、蟹、鱼、牛羊肉等,更是一盘又一盘,怎么看都不像两人能吃完的量。这样的现象在国内的自助餐桌上随处可见。每次宴会过后,也总是会有许多动都没有动过的菜肴被倒入垃圾桶。而在学生中心的欢迎party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人,每位客人每次都拿得不多,喜欢的吃完再拿一些,没有任何浪费。Party结束后,看到有多余的食物,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客人还会主动要求打包带走。这是对主人的尊重,也是对食物的尊重。

小小的一个party,能看出一些中美的文化差异。我并不是觉得外国的月亮特别圆,只是看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希望能取长补短,让我们的教育传递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