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努力做一个幸福的教育人
从教22年,回眸过往,一路经历的点点滴滴让我的生命充实丰富,馨香温暖。品味、享受教育的每一个过程,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教育人。
直面现实——用努力和实力化解压力
1995年8月,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首届小学教师大专班,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以为教学应该并不难:凭自己历年优异的学习成绩;凭自己的年轻与活力;凭自己的一腔热情、满怀理想,一定能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天上《海上日出》一课,我给学生范读课文。读完了,一个女孩说,老师,你刚才把一些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把一些翘舌音读成了平舌音。稍后,我请女孩来读。她把课文读得很流利,每一个发音似乎都是那么精准。读完了,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在他们的眼神里,我感觉到了一种态度,叫审视!那篇美美的课文,在那节课上我教得有些尴尬。
第一次上公开课《别了,我爱的中国》,我激情澎湃地上了40分钟。评课时,老师们说,不错,作为新老师,有潜力。可是,这节课中学生在干什么呢?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而不是只展现老师的思考与汇报……那一刻,我懵了。
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的失败与教训,学生时代曾有的优越感在现实工作面前几乎荡然无存。在不断的反思中,我郑重告诫自己:要想当一名好老师,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教学,原来是这样一件细致而扎实、任重而道远的事。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成长之路。一方面,向自己的教育同行和前辈学习教育实践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平时抓住每一次学习、教研的机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在各种常规课、公开课教学中虚心求教、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我也注意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进修学历:1996年考入浙江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毕业;2004年考入浙江大学,进行在职教育硕士的研修学习。
2006年的西湖博览会——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之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是我已有工作历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片段。那天,我忐忑地走上崇文音乐厅的讲台,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学习与展示。当我走下讲台时,导师张化万兴奋地上前握住我的手,赞许地肯定道:“不错!这是我听过的你最成功的一节课!为你高兴!”那时那刻,我的心中百感交集。在承受许多期盼与压力之后,在辗转多次求教与实践,经历许多个思考与不眠之夜以后,我第一次如此强烈而自信地感觉到,我能行!
从入职之初的懵懂受挫到后来收获成长的喜悦,这一路上,遭遇许多艰辛与困惑,挫折与打击,我选择用踏实的努力与坚持来应对。多少次,为了一堂公开课,把教案改了又改;多少次,一节课用不同的构思讲了又讲;多少次,辗转奔波聆听专家的意见与教诲;多少次,独坐灯下思考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我有了点滴积累与进步,2007年获得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授予的“上城区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理想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词语,更是一个需要用实力来求证的结果。用努力和实力去化解教育者所面对的现实压力,过去的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今后的我也将继续这样前行。
珍惜机遇——感恩并传递成长的力量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所起的引领与助力作用重大。过去这些年,我参加了多种形式、多种性质的教师培训活动——
2003年,参加了上城区教育学院组织的为期三个月的“语文骨干教师脱产研修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杨明明、张化万,当时的语文研究员王莺、吴晓玲、缪华良老师,都是我们的导师。这个培训班为我打开了一扇学习之窗,那次学习为我的业务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至2009年,我进入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组织的为期三年的“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工作站“成长性、个性化、全景式”的培训模式为我打开了开阔的学习视野,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平台:2006年10月,我代表工作站学员在“中国杭州2006年名师名校长论坛”活动中上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给予是快乐的》;2007年5月,我在浙江大学刘力教授与工作站张化万老师的指导下,代表工作站学员第一次站在浙江大学田家炳书院506学术报告厅的讲台上,做了《儿童阅读障碍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探寻》的主题报告。2007年我被评为上城区特级教师;2008年赴衢州衢江第一小学支教学习一年;2009年被评中学高级教师。这三年的学习让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质的蜕变与提升。
2009年至2014年,我继续参加为期五年的杭州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培训;2010年,参加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一年的浙江名师张化万工作室;2016年9月,又开始了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办的为期两年的“浙派名师名校长工程”小语名师班的学习旅程……
家人和朋友调侃我说,你怎么总是在培训,总是在学习?真正是学无止境?的确,从青年到中年,在学校支持、导师引领、伙伴合作中,在教育局各种制度举措搭建的平台体系里,我总能遇到恰当的学习机会。我是杭州市上城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切实受益者。
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懂得珍惜,学会感恩,以此来“享受”生命中的机遇。把握好各种机会认真学习有所收获之后,把获得的成长与温暖,在合适的时候传递给学生,传递给伙伴们与后来者,让教育人的温暖不断传递、延伸。
很多时候,因为要完成同时进行的各种培训、学习及公开课任务,还要完成常规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但是,我告诉自己,要积极、乐观,要感恩、珍惜!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因此,我坚持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早到校;坚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坚持一如既往地做好学生观察工作;坚持与家长做好各种沟通,携手教育孩子;坚持每学期听课60节以上,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
当自己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区三好班级,当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领先,当自己所做的一切被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同事肯定的时候,我想,我是幸福的。
探索未知——过程中丰盈教育幸福感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算是给雇主个人帮忙。老木匠答应了。可此时老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工作上了,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房子完工后,雇主来了。他拍拍老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老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呀……要是他知道这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干活儿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可现在,他将住进的是自己一生中建得最糟糕的一栋房子。
做事的结果,为己与为人原来有这样大的差别。面对孩子,作为教师,作为一名神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缔造的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幸福。如果说老木匠要完成的是一间房子,那么我们,就在成就万千大厦。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胸怀,用体己之心建造每一幢房屋,把握好每一个过程的质量,教育才有品质可言。
2016年7月,因为工作岗位调整,我来到上城区教育学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开展全区的教师培训工作,并兼任语文学科研究员。2017年9月,我又来到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立足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同时举办“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让自己和伙伴们携手共成长。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老师,我很幸运,从教至今享受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好校长、好伙伴、好制度、好氛围、好导师、好资源、好机遇……作为上城区教师队伍的微小一分子,我一直在上城区教育这块沃土上努力前行,且行且思,享受着成长的幸福。
从现在开始,在后续未知的时间里,争取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向更深更高处发展,争取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为更多年轻教师的成长助力,也争取为许许多多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助力——这将是我对自己教育生命价值与幸福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