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0:浙江人口与资源-环境关联演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人口与资源的空间配置、影响评价及人口资源问题

(一)人口与资源的空间配置

——人口-资源对应比

浙江人口与水、土资源在局部地区存在差异,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有一定程度不均,由此带来对发展的制约,但总体来看,浙江人口与水、土资源的分布是相对均衡的。对此,本研究以地理区、行政区、密度区为单元,通过对人口-资源对应比的分析予以说明。资源对应比为人口与资源、一种资源与另一种资源占比的比值,比值越趋近于1,某一种资源相对于人口或另一种资源的空间配置度便越高。(表1-11)

表1-11 2010年浙江省人口-资源对应比

资料来源:据表1-8、1-9、2-10、2-12数据计算。

注:表中Ⅰ、Ⅱ、Ⅲ、Ⅳ、Ⅴ为地理区代码(见表1-8)。

——人口与资源的地理区配置

浙江人口与资源地理区配置的总体状况是,浙东北资源相对贫乏,浙西南资源相对丰裕;平原区资源相对贫乏,丘陵山区资源相对丰裕,各地理区差异显著。

人口-土地、人口-森林、人口-林木蓄积、人口-耕地、人口-水资源、水资源-耕地的对应比,浙东北为0.806、0.673、0.622、0.943、0.683和1.380(相对于耕地而言的水资源贫乏),浙西南为1.233、1.393、1.455、1.069、1.382和0.774(相对于耕地而言的水资源丰裕)。各种资源对应比的极差不大,从小到大依次为人口-耕地比(0.126)、人口-土地比(0.427)、水资源-耕地比(0.681)、人口-水资源比(0.699)、人口-森林比(0.720)和人口-林木蓄积比(0.833)。

各地理区中,浙东北平原区(Ⅰ)、浙东南沿海平原区(Ⅴ)资源相对贫乏——人口-土地、人口-森林、人口-林木蓄积、人口-耕地对应比为0.460、0.227、0.159、0.809和0.591、0.506、0.424、0.683;浙西南山地丘陵区(Ⅳ)、浙西北丘陵山区(Ⅱ)资源相对丰裕——对应数据为3.390、4.491、5.334、2.064和2.911、3.680、4.098、1.498。

地理区之间,各种资源的配置都存在极大的差异。人口-土地、人口-森林、人口-林木蓄积比以浙西南山地丘陵区(Ⅳ)与浙东北平原区(Ⅰ)为两极,分别为3.390、4.491、5.334和0.460、0.227、0.159,人口-耕地比浙西南山地丘陵区(Ⅳ)2.064最高,浙东南沿海平原区(Ⅴ)0.683最低。与浙东北、浙西南的分区相比,地理区各种资源对应比的极差则显著扩大——从小到大依次为人口-耕地比(1.381)、人口-土地比(2.930),人口-森林比(4.264)和人口-林木蓄积比(5.175)。

——人口与资源的行政区配置

与地理区相比,行政区人口与资源的配置差异进一步扩大。从小到大,各市对应比的极差依次为人口-耕地比(1.549)、人口-土地比(3.815)、水资源-耕地比(4.385)、人口-水资源比(4.705)、人口-森林比(5.797)和人口-林木蓄积比(7.221)。

各市之中,资源相对丰裕和与人口较对应的为丽水、衢州、金华、湖州和杭州。丽水资源最为丰富,人口-土地、人口-森林、人口-林木蓄积、人口-耕地、人口-水资源、水资源-耕地比为4.270、5.866、7.288、2.141、4.967和0.431,衢州次之2.177、2.456、2.536、1.769、2.718和0.651,嘉兴(除耕地外)资源最为贫乏,对应数据为0.455、0.036、0.067、1.264、0.262和4.816,其次是舟山,对应数据为0.670、0.495、0.136、0.592、0.403和1.470。

——人口与土地/耕地资源的密度区配置

密度区人口与土地/耕地资源的配置差异,同行政区一样显著。(表1-10)

从A区到G区,人口-面积比依次为5.451、2.367、1.497、1.068、0.663、0.430和0.251,人口-耕地比依次为2.470、1.748、1.426、1.363、0.910、0.746和0.306。人口-资源对应比表明,人口与土地/耕地资源按密度区配置的特点有三:一是资源的丰裕程度与人口密度反相关,即随人口密度的上升,资源的丰裕程度下降而形成大于地理区、行政区的两极;二是密度区之间的配置差异,显著大于资源(土地、耕地)之间的配置差异;三是存在平衡点——于人口-面积比是D区的1.068,于人口-耕地比是E区的0.910,由平衡点向左(人口密度减小),对应比上升而资源丰裕度迅速增加,由平衡点向右(人口密度增大),对应比下降而资源丰裕度迅速减小。

(二)人口与资源空间配置影响评价

——人口与资源空间差异配置特征

浙江人口-资源空间配置差异显著且呈以下特征。

第一,在同一地理区内,人口与(各种)资源空间配置度差异小,且偏差在方向上呈一致性——资源或相对贫乏,或相对丰裕;在地理区之间,人口与(同一种)资源空间配置度差异大。

第二,在同一行政区内,人口与(各种)资源空间配置度差异小,但偏差在方向性上弱化而出现不一致性——有的资源相对贫乏,有的资源相对丰裕;在行政区之间,(同一种)资源空间配置度差异更为显著。

第三,资源在人口密度区之间的配置差异最大且存在平衡点。

第四,人口与资源配置差异随空间单元的降阶(大地理区→地理区→行政区、密度区)而增大。

——人口与资源空间配置影响评价

在浙江人口与资源的配置中,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人口,一是地形和降水,一是经济。首先,人口数量与各种资源的人均量毋庸置疑地反相关;第二,降水的差异,决定了浙西南水资源总量多于浙东北;第三,地形——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在作为地理分区基础的同时,规定着垦殖指数和耕地(数量、质量)、承载能力、区位优势度(交通等),进而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经济布局和发展度(规模、密度);第四,人口(数量、密度)、地形和经济(用地),显著地影响着森林资源的分布;第五,经济布局和发展度调节着人口的再分配(省内外移民)。

基于以下三点,存在差异显著的浙江人口与资源的空间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在合理的:第一,人口-GDP对应比、人均GDP的差异明显小于人口与资源的配置差异表明,浙江人口与资源的差异配置,并未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显著影响;第二,浙江人口与资源差异配置的现状,是人口、经济、地形和降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特别重要的是,作为重要影响因子、自然本底、受气候带影响的降水和由构造运动决定的地形,特别是后者,在一定时间(如上千年)和空间(浙东北与浙西南)尺度上是不变的。(表1-8、1-9、1-10、2-10、2-11、2-12)

(三)人口资源问题

浙江存在的主要人口资源问题是,人多地少,矿产资源贫乏和能源的极高对外依赖度,水资源的季节性短缺和粮食生产的计划性减少。

——人多地少,矿产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低,人口/资源对发展的“瓶颈”强烈而持久

浙江的基本省情是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国土占全国的1.08%, (常住)人口占4.06%,人口-面积比0.27,人口密度(人/km2)523人,为全国141人的3.71倍,是中国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耕地占全国的1.58%,人口-耕地比0.39,人均耕地(普查数) 0.036hm2仅为全国平均0.091hm2的2/5,耕地人口密度(人/km2)2744人,为全国平均的2.77倍;人均水资源(多年平均)1754m3,为全国平均2060m3的0.85;有林地(森林)占全国的1.97%,人均0.110hm2为全国(0.228hm2)的0.48,活立木蓄积占全国的1.62%,人均4.451m3为全国(11.13m3)的0.40。(表1-6、1-7、1-8)

——水资源的时空-配置性短缺

从降水到资源总量和密度,浙江淡水并不缺乏。“水乡缺水”既因于需求(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加)扩张,又因于水质污染和承压水过度利用(参见第四章)而以水资源时-空配置不均为主。(表1-9、1-11)

从时序看,降水的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7月上旬的梅汛期和7-9月的台汛期)导致(春、秋)季节性干旱,年际波动则带来干旱年份的水资源紧缺——2003年降水1201mm,比多年平均值(1604mm)少25%、403mm,比丰水的2010年(1835mm)少35%、634mm;水资源总量574.48×108m3,比多年平均值(955.41×108m3)少40%、380.93×108m3,比2010年(1397.61×108m3)少59%、823.13×108m3。从地域看,降水、资源密度均呈由西南向东北的递减态,而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的东北高、西南低,耕地的东北多、西南少,构成浙东北水资源的配置性短缺,形成嘉兴、舟山两个缺水区。

——粮食生产计划性陡降,供需缺口加速扩大,自给率大幅度降低

与粮食生产自1984年以来数次陡降同时发生的,是需求的稳步增长和产需不平衡导致的供给缺口的加速扩大,以及自给率的大幅度下降。1985-2010年的26年中,粮食缺口逐年扩大,粮食自给率急剧下降。而粮食生产的数次陡降,又皆是粮播面积计划调减的结果。(参见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