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演变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
从监测数据看,浙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总趋势是,多项污染物浓度、降尘量注4,综合污染指数下降而质量稍有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呈浙东北低于浙东南,人口多、经济规模大的城市差于人口少、经济规模小的城市的空间态势。(表3-1)
表3-1 1986-2010年浙江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资料来源:[1]44-48、60, [2]44-46、67-71, [3]154-156、161, [4]175-176、183, [5]164、168、171、175。
注:污染综合指数栏,正体为六级分类(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斜体为五级分类(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82)。
注4评价对象,1986-1995年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和降尘;1996-2000年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2001-2010年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评价标准,1996-2010年按GB3095-1996《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996年之前按GB3095-198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城市环境污染物浓度变化
城市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二氧化硫(SO2,1986-2010)由0.049mg/m3降至0.025mg/m3而有显著减少;氮氧化物(NOX,包括NO2,1986-2000)由0.033mg/m3升至0.037mg/m3,二氧化氮(NO2,2001-2010)由0.029mg/m3升至0.032mg/m3而稍有增加;总悬浮颗粒物(TSP,1986-2000)由0.333mg/m3降至0.151m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2001-2010)由0.102mg/m3降至0.078mg/m3而显著减少。降尘量(1986-2005)由14.51t/km2·月降至5.71t/km2·月。
除氮氧化物/NOX外,各污染物浓度减少明显。其中降尘量显著下降并达标(8.0t/km2·月);二氧化硫波动较大,呈大幅下降、小幅回升态:1999-2002年降至0.015~0.017mg/m3的最低值,2007年回升到0.036mg/m3,2010年降至0.025mg/m3。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
相应地,污染综合指数由1986年的1.25降至1998年的0.63(五级分类法),1996年的2.25减少到2010年的1.59(六级分类法)——从1996-1998年两种分类法结果的对比看,污染综合指数处于下降之中。
对浙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在总体上的变化,需从三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治理力度的加大,工业废气中粉尘、烟尘排放的减少(二氧化硫仍然居高不下,表2-6),这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趋于好转的重要原因。第二,机动车、船的急剧增加,运输大发展(表2-4)导致的,是以尾气为主要污染源的氮氧化物、烟尘、碳氢化合物的大量增加——仅机动车一项产生的氮氧化物、烟尘,就占到全省总排放量的18.1%和5.5%[5]45。第三,监测城市数量的相继扩大是环境空气质量在2000年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总体上有所好转不可忽视的原因——2000年之前监测的16个城市,11个是污染相对大的设区市的大、中城市(表3-3、3-5、3-6、3-7),大量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小城镇(表3-8)的相继加入评估,毋庸置疑地降低(稀释)了污染物浓度的平均值。
(二)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负荷格局变化
降尘、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是浙江城市环境空气随时间推移而负荷(贡献)变化的5种主要污染物。污染物负荷系数(贡献率)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呈3种依次交替格局——由颗粒物(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到悬浮颗粒物,由悬浮颗粒物到可吸入颗粒物——的微粒化过程。(表3-1、3-2,图3-1)
——格局A:降尘、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
格局A是一种以粗颗粒物为主(降尘负荷系数在大部分时间里为45%,计总悬浮颗粒物占2/3~4/5)的污染格局。按降尘、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硫(SO2)4种主要污染物计,1986-2000年浙江城市环境空气污染在1986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以降尘贡献最大,TSP次之,NOX居三,SO2最小。以上4种污染物的负荷系数,1986年为47.0%、33.4%、9.7%和9.9%,1998年为43.7%、31.4%、16.3%和7.9%。期间降尘、TSP、SO2负荷系数略有减少,NOX显著增加,1993年超过SO2;在1999年、2000年两年中,降尘、TSP负荷急剧下降,NOX负荷急剧上升,空气污染负荷突变为降尘、TSP、NOX三分天下的格局——降尘、TSP、NOX、SO2的负荷系数,1999年为30.7%、31.4%、27.2%和10.7%,2000年为31.6%、29.7%、28.9%和9.8%。
——格局B: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
格局B是以细颗粒物为主(总悬浮颗粒物负荷系数接近1/2)的污染格局。按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硫(SO2)3种主污染物计的负荷系数格局,在1996-2003年期间始终以TSP占主导(期末超过50%); SO2、NOX合计占另一半负荷系数,但NOX明显高于SO2。
——格局C: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
格局C是以微颗粒物为主(可吸入颗粒物负荷系数占1/2~3/5)的污染格局。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3种主污染物计的负荷系数格局,2001-2010年的态势是:除2005年(29.6%)外,NO2在22%~24%之间波动而基本保持稳定;SO2迅速上升,从2006年开始取代NO2而升至第2位;PM10虽有下降,仍占到1/2——由之形成当前以PM10为主导,SO2和NO2联合与PM10平分天下,SO2与NO2贡献率均等的污染物负荷格局。近年格局C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微颗粒化——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PM2.5的比重占到50%~80%[5]178。
表3-2 1986-2010年浙江省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负荷系数 单位:%
资料来源:[1]65, [2]63, [3]165, [4]185, [5]167。
图3-1 1986-2010年浙江省城市空气污染负荷系数(据表3-2)
(三)杭州环境空气质量变化
——污染物浓度变化
杭州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与其他设区城市相比显滞后且变化有所不同。(表3-1、3-3、3-4、3-5、3-6、3-7,图3-2)
城市环境空气中的SO2浓度,多数年份年日均值显著高于国家二级控制标准(0.06mg/m3),其中以1986-1994年最为严重——9年中7年年日均值在0.10mg/m3以上,最高的1990年、1991年达0.123mg/m3和0.120mg/m3;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虽有显著减小,但直至2008年,仍一直维持在0.5~0.6mg/m3的水平居高不下。
NOX/NO2浓度自2001年以来虽有减小,但从1986年开始,年日均值即长期维持在0.05~0.06mg/m3的超标态(浙江以0.05mg/m3为二级标准,全省均值维持在0.03mg/m3左右)。
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在1992-2000年的8年中,除1998年、1999年外,年日均值皆显著高于国家二级标准(0.20m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年日均值在1986-1991年显著高于国家二级标准(0.10mg/m3),2001-2010年虽显著下降,但除2008年、2009年外,年日均值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在2006年之前,降尘长期居高不下,多年保持在13t/km2·月左右。
——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变化
相应地,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长期居高不下——按五级分类,1993年最高1.28 (同年全省0.83,全书同),1997年最低1.17(0.70);按六级分类,1999年最高为3.25 (1.78),2009年最低2.31(1.60)。(表3-3)
表3-3 1986-2010年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
资料来源:[1]43-48、59-60, [2]41、45、67-71, [3]146-151、155-156、161、167-170, [4]164-167、179-183, [5]154、163、166、169、172、175。
图3-2 1999-2010年杭州城市环境空气污染负荷系数(据表3-4)
——环境空气污染负荷系数
按SO2、NOx和TSP计的污染物负荷系数,1999年为26.2%、44.3%、29.5%,2004年为36.2%、30.5%、33.3%——在短短的数年间,TSP负荷系数明显增加,SO2负荷系数迅速上升,NOx负荷系数则大幅度减少,由以NOx为主导的负荷构成,迅速演变为以SO2领衔的三分天下格局;按SO2、NO2和PM10计的污染物负荷系数,2005年为35.1%、25.6%、39.3%,2010年为25.2%、31.1%、43.6%——期间,NO2、PM10负荷系数迅速上升,SO2负荷系数大幅下降而形成以PM10主导的污染负荷格局。
表3-4 1999-2010年杭州城市环境空气污染负荷系数 单位:%
资料来源:[3]153, [4]174, [5]154,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