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不喜亦不惧
他是一个隐忍的年轻人,自我认识他,说话做事,心思缜密,没有过多踟蹰。平日与人相处,也是三言两语,不苟言笑,不会客套寒暄。接触没几日,印象却是深刻的。
他喜欢读书,无论多么忙碌或者疲惫,每天都会坚持看上一两个小时。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直布罗陀水手》,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再到王尔德的诗选,金庸的武侠长篇,鲁迅的文集,不一而足。可谓涉猎广泛,只要有兴趣,都会接触。偶尔,他也读《四十二章经》,读《金刚经》。这实属难得,据他的话,佛经很多语句虽然不懂,但心会获得清静。
这是现在的年轻人中难得的习惯,回想我自己当初学佛,便是从每天早晨坚持念诵《心经》开始的,不曾间断。初带我学佛的法师说,很高兴看到我从坚持的习惯里养成了属于自己的美德。后来明白,一个人能为自己心中的一些愿景默默坚持一些东西,确实难能可贵。
这在佛家唯识中叫做“熏习”,由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组成的我识,加第六识意识,通过经久的习惯养成,便成为“种子”植根于第八识,即被称为“阿赖耶”的藏识之中。久而久之,好的习惯逐渐累积,善种子也随之增多,那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便可称为“转识成智”,意指人心性的改变,从染污到清静,从迷惑到悟解,最终达到解脱境界。
他对书本爱惜有加,甚少勾画或者折页,每一本书上都会认真写上自己的姓名和购买的时间地点。偶尔,扉页还会写上一两句自己尤为喜爱的语句。一次,随手翻阅他书架上一本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没读内容,却见扉页上写着一句我甚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是陶渊明在东晋末年所作的《形影神·神释》中的名句,后两句亦甚为经典,曰:“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在对儒释道三者复杂的关系进行认识和思考之后,顿然开解而写下第三部分诗句,作为对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总结。是的,万物平等,众生有情,活在当下的我们,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呢?应是面对无常的“不喜亦不惧”,以及做最实在的自己,“无复独多虑”。
不久前看到网络上有一则这样的话语:“人生最为难得的事,是选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大多数人或许不置可否,但细细想来,却也有一番道理。生活繁复忙乱,有的人为了金钱利益忙碌不堪,有的人为了养家糊口起早贪黑,有的人为了小情小爱彻夜难眠,也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一错再错。这些或是争夺,或是生存,或是情爱交织,或是明知故犯的忙碌,让大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内心深处一直以来的纯真追求,甚至忘记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非为别人而活。
有多少人,能够在漫漫人生路上,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如同吃饭、睡觉一般,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虽然微小但有意义的事呢?
故而我说,喜欢读书的这位年轻人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心生敬佩。无论工作再忙,无论杂事多少,他仍然会坚持阅读,还自己一份宁静时光,纵然短暂,却千金难买。
我问他,哪里抽出的时间读书?他笑笑说,其实时间真的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便会有。比如他回到家,不玩电脑游戏,不看娱乐杂志,不刷智能手机,也不会浪费时间在网络商城购物。于是,别人那里似乎瞬息即逝的时光,在他这里成了最为惬意的享受。
我又问他,为何这么喜欢读书?他说,现在的电子书,图片视频泛滥,但他还是喜欢捧一本纸质书籍,在阅读里感受纸张的质感,感受字里行间的朴素,以及每翻一页的实在。他还说,读书尽管内容多样,但他有自己基本的筛选准则:首先,不看电子书籍,不看网络长篇,不看所谓的成功励志宝典,以及那些玄幻言情。他多以作家、年代和出版情况判断一部作品的含金量。那些能经历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作品,以及那些可觅作者之用心的字斟句酌的作品,是值得阅读的。
他还说,每次阅读,都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真实的自己。随着阅读的积累,他并没有成为大家诟病的“书呆子”,反倒成为一个自我熏陶之后的,懂得凡事三思、为人谦逊、踏实勤勉、平易近人且心思缜密的不凡之人。
说不凡,其实不为言过。大家都得过且过,人云亦云,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那么,这样一位年轻人,出现在你身边,立于人群中,遇事从容,不卑不亢,不喜亦不惧,在我看来,就是不凡的。